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的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
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例】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
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犷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在文言文中专指女子相貌好看,
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二、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窄的现象。
【例】1.“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在文言文中泛指一切金属,而在
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2.“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
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
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
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文言文中既可
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
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
三、词义强化
某些词语的今义与在文言文中的意义相比,词义性质发生了变化,程度加深了。这是
词义的强化。
【例】1.“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其今义则表仇恨、怀恨。
2.“诛”原义是责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垮也。于予与何诛?”(《论
语•公冶长》)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义了。
四、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
【例】1.“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
般的肚子饿。
2.“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
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
3.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
“病”却和“疾”有别,指大病、重病。
五、词义转移
文言文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
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例】1.“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
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
代则指中原地区。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
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
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
六、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例】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
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
义词。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
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己变为贬义词。
【方法指导】
辨识古今异义词的方法
1,区分单、双音节词
古汉语中有些单音节组合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同形,很容易被当作现代汉语的
双音节词。因此阅读文言文时,一是注意不能依据现代汉语语言习惯,把文言文中的
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节词。如“交/通”“妻/子”“无/论”“地/方”等;
二是注意辨别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不要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
2.认真辨析细微差异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词义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今词义完全相同
或完全无关只是语言中极少数的现象。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词语要注意仔
细辨析,因为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3.注意记忆词义转移的词
一般来说,词义转移的词,其古今词义差别较大,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记住它们之间的
迥异。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中的“分布、散布”,古义为映的意思,现则指可
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织物,古今词义相差比较大。
【对点练习】
1.写出下面加粗字词的古义。
(1)其实百倍
古义:今义:实际上、事实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今义:即父亲的父亲
(3)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今义:之后
(4)至于颠覆
古义:今义: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
或处理
(5)率赂秦耶
古义:今义:率领;不慎重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今义;表示又一次
(7)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8)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今义:小或少
(9)故略上报
古义:今义:向上级汇报
(10)必固其根本
古义: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
分
(11)凡百元首
古义: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12)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今义:尽情
(1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今义:走路
(14)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今义:认为
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汝可以模拟得之裹足不入秦不如拼搏一笑
B.行李之往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期山东为三处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于是项王大呼驰下役聪明之耳目
3.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与战败而亡者,其实百倍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4.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A.行李之往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敢以烦执事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而听细说持千金之资币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太子欲求天下之利匕首劳苦而功高如此,未
有封侯之赏
5.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语的数量是
①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④以货物与常⑤
律知武终不可胁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匈奴诡言武死⑧武等实在⑨蹑足行
伍之间⑩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⑪则遣从事以一少军告庙⑫朝夕遣人候问武
A.1B.2C.3D.4
6.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粗双音节词语意义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优秀人才)②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动心)
B.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公和婆婆)②传其事以为官戒(把……作为)
C.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文雅)②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人力能做到的事)
D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它的果实)②弓I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
7.下列加粗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安定强盛)②汝可以模拟得之(模仿)③约为婚姻(亲家、
有婚姻关系的亲戚)④燕赵之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⑤故略上报(向上级汇
报)⑥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⑦依乎天理(天然的道理)⑧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代指中原地区)⑨行李之往来(外交使者)⑩童子六七人(小孩)
A.①②⑤⑦B.③⑥⑧⑩C.④⑤@@D.①③©⑨
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①既富窕以寻壑②悦亲戚之情话③感慨系之矣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⑤
气息奄奄⑥桂影斑驳
A.①③⑥B.①②④C.①皿D.②③⑤
参考答案
1.(D那实际上(2)祖辈父辈(3)这样以后(4)到了……的地步(5)一概,全都
(6)两次(7)书信往返(8)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9)写回信(10)树木的
根部(11)泛指古代的帝王(12)放纵情感(13)路人(14)把(它)当作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项,“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句意:你可以想象到我的万千衷情。
无古今异义词,句意:裹足上步不入秦国。“拼搏”,古义:两个词,拼一拼,搏一
搏;今义:指使出全部力量搏斗或争取。句意: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
B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无古今异义词,句意: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气候”,古义:天气;
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句意: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C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很,非常。句意: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
来和意外的变故。“山东”,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句意:约定冲到山的
东边,分作三处集合。“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
物的事情,句意: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D项,“同志”,古义:相同志趣;今义: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句意:国家大
事成与不成自有相同志趣的人在。无古今异义词,句意: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
去。“聪明”古义:听觉、视觉灵敏,特指君主的视听。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
解能力强。句意:劳损聪明的耳目。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项,“行路”,古义:陌路人;今义:走路。句意:若傲慢自满地对待他人,即使是
骨肉亲人见了面也会形同陌路人。“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同情。句意:
楚国人(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B项,“其实”,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实际上。句意: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
实际也要多百倍。“气候”,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
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句意: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天气冷暖却截然不同。
C项,“除弊”,古今同义:除去弊病。句意: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
(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不恤”,古今同义:不顾念、不考虑。
句意: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
D项,“童子”,古义:少年、未成年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句意:与五六
个青年,六七个少年。“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爷爷。句意:想到
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
4.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项,“行李”,古义: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穷
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突,经济困难。句意:樊将
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句意:是
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B项,“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句意: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
句意: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婚姻”,古义:约定结为儿女亲
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句意: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C项,“细说”,古义:奸细小人的谗言;今义:仔细地、详细地具体地说。句意:是
听信了奸细小人的谗言。“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句意:带着价值千金的
礼物。“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句意: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
D项,“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句意:可以用来解除
燕国的忧患,替樊将军你报九雪恨。“匕首”,古今同义:一种武器。句意:于是太
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劳苦”,古今同义:劳累而辛苦。句意:这样劳苦功
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
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①“从容”,古义:委婉含蓄;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句意:
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
②“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
③“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对岳父的别称。句意:汉皇帝是我的
长辈。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商品,可供买卖的物品。句意: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⑤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
⑥“故事”,占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
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句意: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
亡的前例。
⑦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
⑧“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句意: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⑨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
⑩“山东”,古义:崂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句意:嶂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
起事,消灭了秦朝宗族。
⑪“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
理事务。句意: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
⑫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
⑤⑦⑨⑫殳有古今异义词。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项,②“心动”,心中惊恐。句意: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从水上传来巨大的
声音。
R项,①“公姥”,偏义复词,偏在“姥”上,“公”无意:只起到陪衬作用。句意:
你这就禀告婆婆,及时送我回娘家去。
C项,①“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句意: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
感慨。②“人事”,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句意: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
饭而役使自己。
7.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②模拟:琢磨,猜测。句意:你可以凭此书领会没写完的话。
⑤上报:写回信。句意: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
⑦天理:指牛生理上的结构,句意: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⑩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句意:六七个少年。
8.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①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洋子;今义:女子文静美好。句意: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
壑。
②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内亲外戚;今义:不包括家庭成员。
句意: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
③感慨: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古今同义。句意: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④不许:古义:不被允许;今义:不允许。句意: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
申诉不被允许。
⑤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古今同义。句意:气息微弱。
⑥斑驳:交杂错落的样子,古今同义。句意: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
2
概念辨析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为四种不同的文言现象,四者有着严格的区别,
初学者常常将之混为一谈。但现实中前三者确有相似之处,而“假借字”往往和
其他三种难以区分,所以对于不够明确的情况,也往往用“通假字”统称。
1.古今字
古代已有对应的字,后人又造新字来表达这个意思。如“莫”为“暮”之古字,
因“莫”被用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波,“睹”和”老即。
3.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有临时作用。如“蚤”与“早”;如“当”与
“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
意思。
4.假借字
通假字常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
而六书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
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
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
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假字的类别及特点
1.从语音方面来看
(1)同音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
【例】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②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通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
畔
通
章
孟
子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二
室通
✓4早f9
(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X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
(2)双声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例】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③太后盛气而胥之.(《触龙说赵太后》)(“胥”通“须”)
④毋内诸侯。(《鸿门宴》)(“内”通“纳”,两字同声部。)
⑤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培”通“凭”)
(3)叠韵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例】①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干”通“岸”)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③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参”通“三”)
(4)音变通假: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
【例】①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6
②将军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被”通“披”,读“pi”)
2.从字形(同偏旁)方面来看
(1)同声符的字可以互相通假。其根据仍然是音同或音近。在古汉语中,按谐
声规律而言,声符相同的字,古音必然相同或相近。
【例】①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邯风》)(“匪”通"非”)
②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
③发闾左通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遹”通“谪”)
(2)以简通繁,即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代替一个笔画较多的字。
【例】①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
③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
3.从字义方面来看,有以下情形:
(1)一对一的“单借”。即甲、乙二字通用,但甲可通乙,而乙不可通甲。
【例】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可通“早”,但
“早”习惯上不可通“蚤”。)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借“信”为“伸”,但习
惯上很少有借“伸”为“信”者。)
③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却不能
通“识”。)
(2)一对一“双借”。即甲、乙二字互通。
【例】①口慧之人必无信。(《淮南子》)(“慧”通“惠”)
②甚矣,汝之不意!(《愚公移山》)(“惠”通“慧”)
③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即”通“则”)
④项庄则入为寿。(《鸿门宴》)(“则”通“即”)
(3)一字通数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他几个不同的本字。如“适”与“敌”、
“嫡”“遹”三字声符相同,音近而通俗。
【例】①太甲,成汤适长孙也。(《史记》)(“适”通“嫡”)
②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战国策》)(“适”通“敌”)
③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适”通"通”)
(4)二字连通。指有两个通假字连接在一起。
“往而糜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上》)(“腑”通“腐”,
“冷”通“烂”。)
“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汉书•苏武传》)宿”通“夙”;“昔”
通"夕”。)
(5)隔字相通。指某一借字(A)的本字(B)与另一汉字(C)相通,那么,这
一借字又与本字的本字相通。【例】“臣得行义,则主失明”。(《韩非子》)
(“明”通“萌”,而“萌”又通“民”。所谓“失明”,实则是“失民”的意
思。)
(6)群字互通。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相互通用。【例】“唯、维、惟”三字,
在用作语气词时,可以互相通用。“祭”“际”“察”三字互通,皆有“至”义。
方法指导
假字分辨方法
1.音变法
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今语音变化较
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一定全部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
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例】①“罢夫嬴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罢”通“疲”,虽然
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却是同音的。
②“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趣”通“促”,也是古代同音今天却不
同音了。
2.语境分析法
把某个通假字放到具体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字是构成句子的元素,句意的表达
也就是通过这些元素在意义上和语法上的组合而体现出来的。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只是
读音相同或相近,字义并无联系。清代学者王念孙就说过:“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
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
为解,则诘为病矣。”意思是说,当我们碰到通假字时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
义”,找出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一句,其中“蚤”字的字义在句中就显得格格不入。困惑之时,我们就要考虑该字有可
能是一个借字;找出借字,然后“依音破字”寻求本字。按本字读之,就文通意顺了。
如上句中一旦找出“蚤”的本字“早”来,那么“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的句意就
豁然开朗了。
3.例证认知法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
的例句:
【例】(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2)于嗟鸠兮,无食桑蓑。(《诗经•氓》)
(3)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经・硕鼠》)
(4)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国也》)
(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8)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1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上述例句,说明了“无”通“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么下次遇到“无”字,
就应考虑可能有通假的情况。
4.借助工具书
阅读文言文,总会有些词语不能理解,查工具书,既能解决疑难,又能节省学习
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供学习文言用的工具书有许多种类,从高中学生学习
的角度来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
《辞海》较为实用。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作为必备的工具书,经常
查阅。
【例】(D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都也(《触龙说太后》)(查《辞海》可知:
“都"通“谷『',而"谷又通"隙”。)
(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
知:“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辞海》注:“厌”,通“媵”。饱;满
足。)
(4)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汉语大词典》解释:“有,
通'又'。①复;更加。②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查《古汉语常用字典》得知:“倔,
通'崛'。突出。”)
5.参考注释法
古代文字训诂学家在注释古籍中对通假字有过许多研究却考证,并常用“某读曰
某”“某与某古字通”“某与某同”等来说明文字的通假关系。
【例】(1)隰则有泮。(《诗经•氓》)(郑笺:“泮读为'畔'。"即“泮”
为“畔”的借字。)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经典释文》注为:
“知,如字,又音智。”即“知”通“智”字。)
(3)百姓罢劳。(《汉书•成帝纪》(颜师古注:“罢读曰疲。”即“罢”通
“疲”字。)
[对点练习]
填空类
1.通假字
(D距关,毋内诸侯
“”同“”,
“_______”同“_______”,
(2)张良出,要项伯
“_______”同"_______”,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______”同"_______”,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同“”
(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_______”同"_______",
(6)令将军与臣有郤
“Mr=i"M
-------I可----------1------------------
2.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
(3)王说,曰:“诗云……”:()
(4)为长者折枝:()
(5)刑于寡妻:()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7)无不为已:()
(8)盖亦反其本矣:()
(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1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
()
(11)无不为已:()
(12)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匚、选择类
1.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鼓瑟希希:同“稀”,稀疏
B.批大郤谷k同“隙”,隔阂,嫌隙
C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
D.距关,毋内诸侯内:同“纳”,接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丁道路矣所守或匪亲圣人
无常师
B.外连横而斗诸侯赢粮而景
从君子生非异也
C涂有饿季而不知发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糅以为轮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吞二周而亡诸侯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
3.下列句子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莫春者,春服既成夫子喟然叹日
B.距关,毋内诸侯令将军与臣有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
C不复一一自辨张良出,要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也
D.振之以威怒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下列各组句子,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藉寇兵而赛盗粮河海不择细流乌江亭长横船待
B.称心快意,几家能毂君冯轼而观之抚军亦厚奏成
C总此十思,弘兹九德乡师而哭堕军实而长寇仇
D.且吾不以一着掩大德遂散六国之从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下列各组句子中,通假字最多的一组是()
A隰则有泮倜规矩而改错鼓瑟希,铿尔辟邪
说,难壬人
B.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芳菲菲其弥章刑于寡妻距关,毋
内诸侯
C扈江离与辟芷兮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因击沛公于坐振之以
威怒
D.来吾道夫先路须臾成五采技盖至此乎遂
散六国之从
6.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皆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来吾道夫先路(《离骚》)/郡县逼迫,催臣上道(《陈情表》)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
C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西当太白有鸟道(《蜀道难》)
D.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氓》)/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7.下列选择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金就砺则利②虽有槁暴③传道受业解惑也④故
不积胜步,无以至千里
⑤知明而行无过⑥或师焉,或不焉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生非
异也
A①③⑥⑧B.④⑤⑥⑦C②④⑤⑥D.③⑤⑥⑧
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文言语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②直不百步耳③今之众人,其下圣
人也亦远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⑥其下圣人也
亦远亦
⑦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⑧合从缔交,相与为⑨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
A①③⑤/⑥⑦⑨/②④⑧B.①⑧/②④⑥/③⑤/⑦
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D.①⑤/②⑦⑧⑨/③④⑥
参考答案
一、1.⑴距拒把守内纳接纳
(2)要邀邀请
(3)倍背违背、违反
(4)蚤早在某一时间之前
(5)戮励并、合
(6)郤隙隔阂、嫌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
(D距关,毋内诸侯:守仕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故“距”通“拒”,翻译为“把
守”;“内”通“纳”,翻译为“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张良出去,邀请项伯。故“要”通“邀”,翻译为“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故“倍”通“背”,
翻译为“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夹向项王道歉。故“蚤”通
“早”,翻译为:“在某一时间之前”。
(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故“数”通“勘”,翻译为“并,
合”。
(6)令将军与臣有郤:使您和我发生误会。故“郤”通"隙一翻译为“嫌隙,隔阂”。
2.(1)“以”通“已”,停止。(2)“与”通“欤”,语气助词,表疑问。(3)“说”
通“悦”,高兴。(4)“枝”通“月支”,肢体。(5)“刑”通“型”,做榜样。(6)
“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了”,(7)“已”通“矣”,语气词,表示感叹。
(8)“盖”通“盍”,何不;“反”通"返”,返回,回到。(9)“涂”通“途”,
道路。(10)“想”通“诉”,控诉,诉说。(11)“已”逋“矣”,语气词,表示感
叹。(12)“罔”通“网”,张网捕捉、陷害。(13)“颁”通“斑”,头发花白,常
比喻老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
(D“以”通“已”,停止。句意: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
理好吗?
(2)“与”通“欤”,语气助词,表疑问。句意: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3)“说”通“悦”,高兴。句意:齐宣王很高兴,说:“《诗经》说……”
(4)“枝”通“肢”,肢体。句意:向老者折腰行礼。
(5)“刑”通“型”,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
(6)“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了”。句意: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
可知道了。
(7)“已”通“矣”,语气词,表示感叹。句意:没有不做的了。
(8)“盖”通“盍”,何不;“反”通"返”,返回,回到。句意:为什么不回到根
本上呢。
(9)“涂”通“途”,道路。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10)“想”通“诉”,控诉,诉说。句意: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
申诉。
(11)“已”通“矣”,语气词,表示感叹。句意:没有不做的了。
(12)"罔''通"网”,张网捕捉、陷害。句意: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是在陷害
人民。
(13)“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句意:头发比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
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二、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郤:同“隙”,
空隙。句意:击入大的(筋骨连接处的)缝隙。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颁”通“斑",夹杂,句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匪”通“非”,不是。句意: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无通假字。句意:圣
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B项,尢通假字。句意: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用争斗。/“景”通“影”,
像影子一样。句意: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生”通“性”,本性,
天性。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C项,“涂”通“途”,指道路。句意: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懂得去打开粮仓赈济百
姓。/“没”通“殁”,死。句意:秦始皇死后,他余威还震慑着远方。/“”通“煤”,
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句意:但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车轮。
D项,“有”通“又”,再;“暴”通“曝”,晒干。句意:即使又晒干了,(木材)
也不会再挺直。/无通假字。句意:终于吞并了西周、东周而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知”
通“智”,智慧。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希”同“稀”,稀疏。句意: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莫”
同“暮”,晚。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做成(或穿上春装)。/没有通假。
句意:孔子长叹一声说。
B项,“距”同“拒”,把守。“内”同“纳”,让……进入。句意:守住函谷关,不
要放诸侯进来。/“郤”同“隙”,隔阂。句意: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蚤”同“早”,
早些,早点。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C项,“辨”同“辩”,分辩。句意: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辩。/“要”同“邀”,请,邀
请。句意:张良出来,请项伯进去。/“倍”同“背”,背叛,违背。句意:希望您全
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D项,“振”向“震",震慑,句意:用威风怒气震慑他们。/‘没有通假。句意:(房屋)
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没有通假。句意: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
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4.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藉”通“借”,借给。句意: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择”
通“释”,舍弃。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横”通“做”,使船靠岸。句意:
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
B项,“毂”通“够”,能够做到。句意:称心如意的又有几家能够做到?/“冯”通
“凭”,依靠。句意:孟尝君靠在车前横木上看。
C项,“乡”通“向”,朝向。句意: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放声大哭。/“堕”通“腐”,
毁弃。句意: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
D项,“从”通“纵”,合纵。句意: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涂”通“途”,道
路。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5R【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泮”通“畔”,边岸,句意:沼泽虽宽有尽头。/“错”通“措”,施行。句意:
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希”通“稀”,稀疏。句意:这时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放
慢,接着“铿”地一声。/"辟邪说,难壬人"没有通假字。句意:驳斥错误言论,责
难奸佞小人。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