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首 《关雎》《蒹葭》教案_第1页
诗词六首 《关雎》《蒹葭》教案_第2页
诗词六首 《关雎》《蒹葭》教案_第3页
诗词六首 《关雎》《蒹葭》教案_第4页
诗词六首 《关雎》《蒹葭》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关雎》《蒹葭》。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健康的爱情观。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执着、坚韧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比兴、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的作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关雎》《蒹葭》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歌的情感。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常识、字词含义、表现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典雅的课堂氛围。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化的长河中,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你们能说出一些自己熟悉的古代爱情诗歌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如《长恨歌》《鹊桥仙》等。接着,教师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老的爱情诗歌《关雎》和《蒹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诗经》简介利用多媒体展示《诗经》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关雎》《蒹葭》都属于"风",即民间歌谣。2.《诗经》的表现手法重点讲解《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赋: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直接叙述了氓的憨厚以及他来换丝的事情。比: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将女子的青春美貌比作鲜嫩的桑叶。兴: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写雎鸠鸟在河中沙洲上关关和鸣,引出下文对窈窕淑女的追求。

(三)初读诗歌(15分钟)1.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关雎》和《蒹葭》,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做出一些手势和表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例如,在范读《关雎》时,突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在范读《蒹葭》时,表现出那种追寻不得的惆怅之感。2.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逐句跟读,模仿教师的读音、节奏和语调。跟读几遍后,让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体会诗歌的语感。3.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师在教室里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比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要读出四言诗的节奏特点;《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要读得节奏分明。4.指名朗读请两到三名学生分别朗读《关雎》和《蒹葭》,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语调是否有感情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总结和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四)文本分析《关雎》(20分钟)1.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贤淑的女子的爱慕和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2.意象分析提问: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关雎"这一意象,在诗的开头起到了兴的作用,以雎鸠鸟的和鸣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同时,雎鸠鸟雌雄相伴的特点也象征着男女之间的爱情。"淑女"是诗歌的核心意象,她美丽、善良、贤淑,是君子心目中理想的配偶。"琴瑟"和"钟鼓"是古代的乐器,在这里象征着男子为了追求淑女而进行的热烈追求和美好想象,表现出男子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3.表现手法分析分析比兴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下文对淑女的爱慕之情,同时也用雎鸠鸟雌雄和鸣的特点来比喻男女之间的和谐美满,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分析重章叠句:诗歌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突出了男子对淑女追求的过程和情感的逐步加深。4.情感体会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男子怎样的情感?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首诗表达了男子对淑女的热烈爱慕之情,这种情感纯真、质朴。男子在追求过程中,既有求而不得的痛苦和焦虑,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又有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和兴奋,如"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五)文本分析《蒹葭》(20分钟)1.整体感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蒹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景图,诗人在河畔追寻一位意中人,却可望而不可即,营造出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2.意象分析提问:诗中的"蒹葭""白露""秋水"等意象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蒹葭"即芦苇,它修长、柔弱,在秋风中摇曳,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象征着诗人追寻之路的艰难和坎坷。"白露"点明了时间是秋季清晨,白露凝结成霜,增添了寒冷、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秋水"既点明了地点,又给人一种浩渺、迷茫的感觉,与诗人追寻意中人时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心境相契合,强化了诗歌的空灵、朦胧之美。3.表现手法分析分析比兴手法:诗的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蒹葭、白露起兴,引出下文对伊人的追寻,同时用蒹葭、白露的凄清景象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分析重章叠句:诗歌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渲染了诗人追寻伊人的执着和艰难,以及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4.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执着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诗人不畏艰难险阻,上下求索,表现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但最终伊人"宛在水中央",始终无法真正得到,又流露出无尽的失落和惆怅,使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悲剧美。

(六)比较阅读(15分钟)1.情感异同比较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关雎》和《蒹葭》在情感表达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不同点:《关雎》中男子对淑女的追求相对较为直接、热烈,情感表达较为明朗,既有求而不得的痛苦,又有想象中得偿所愿的喜悦;而《蒹葭》中诗人对意中人的追求则显得含蓄、委婉,更多地流露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和失落,情感更加深沉、悠长。2.艺术特色异同比较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意象方面:《关雎》中"雎鸠""淑女""琴瑟""钟鼓"等意象较为具体、实在,具有鲜明的现实色彩;《蒹葭》中"蒹葭""白露""秋水"等意象则更加空灵、朦胧,富有象征意义。表现手法方面: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但《关雎》的比兴更加生动形象,重章叠句主要突出了情感的递进;《蒹葭》的比兴更具烘托作用,重章叠句则着重渲染了追寻的艰难和惆怅。语言风格方面:《关雎》语言较为直白、质朴,情感表达较为直接;《蒹葭》语言优美、含蓄,富有诗意,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七)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关雎》和《蒹葭》的主要内容、意象、表现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情感。2.强调《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章,感受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

(八)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并默写《关雎》和《蒹葭》。2.以"我心中的爱情"为主题,结合《关雎》《蒹葭》的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3.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目,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尝试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诗经》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关雎》《蒹葭》的朗读音频、视频等。2.黑板、粉笔。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关雎》和《蒹葭》这两首古老的爱情诗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诵读法、讨论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