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黍离教案_第1页
王风黍离教案_第2页
王风黍离教案_第3页
王风黍离教案_第4页
王风黍离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风黍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王风·黍离》。准确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流畅准确地翻译全诗。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黍离之悲、家国兴亡之感以及诗人复杂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借助注释、工具书及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诗歌,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对比不同诗歌中类似情感的表达,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增强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体会黍离之悲。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诗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现代语境中理解古代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字词含义、句式特点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4.比较阅读法:将《王风·黍离》与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古代王朝兴衰、宗庙宫室荒芜的视频片段,画面中展现出曾经繁华的宫殿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2.提问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变迁、家国兴衰所带给人们的情感冲击。3.引出课题《王风·黍离》,介绍这首诗是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看到宗庙宫室毁坏,长满禾黍,触景生情而作,它承载着深沉的黍离之悲和家国兴亡之感。

(二)背景介绍(5分钟)1.介绍《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2.介绍《王风》《王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王室衰微,天子的命令不能行于天下,其地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3.详细讲述《王风·黍离》的创作背景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昔日的繁华都城镐京沦为废墟。一位周朝士大夫在路过镐京时,看到曾经的宗庙宫室已被黍稷所取代,一片荒芜破败之景,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黍离》。强调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变迁以及人们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感慨。

(三)初读诗歌(10分钟)1.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美。例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要读出一种缓慢、忧伤的节奏。2.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逐句跟读,模仿教师的读音和节奏。3.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几遍后,同桌之间互相听读,纠正读音和节奏方面的错误。4.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如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情感是否有所体现等。5.全班齐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要求声音洪亮,节奏整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氛围。

(四)疏通文意(15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各自圈出的疑难问题,尝试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例如,对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中"离离"的含义,小组内可以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得出"离离"形容黍稷生长茂盛的样子。3.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黍、稷:两种农作物,这里代指庄稼。离离: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靡靡:行步缓慢的样子。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如醉:形容人忧思之深,好像醉酒一样。如噎:形容人忧思之极,气逆不能呼吸,好像被食物噎住一样。重点句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通过反复咏唱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都是主谓结构的句子,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受。4.学生再次翻译全诗学生在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式的基础上,再次翻译全诗,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翻译的准确性,教师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5.教师抽查提问教师抽查几位学生,让他们逐句翻译诗歌,及时纠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歌的意思。

(五)诗歌赏析(20分钟)1.分析诗歌内容第一章:"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引导学生描述诗句描绘的画面:那黍子长得多么茂盛,那高粱刚发幼苗。我缓缓地走着,步子迟迟不前,心中忐忑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提问学生诗人看到黍稷生长的景象,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看到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长满庄稼,心中涌起了对家国兴衰的忧伤和感慨。第二章:"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让学生对比第一章和第二章,思考诗歌在内容上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从"苗"到"穗",暗示时间的流逝,诗人的忧伤进一步加深,已经到了如醉的程度。第三章:"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继续引导学生分析第三章,从"实"体会到庄稼成熟,而国家却依旧衰败,诗人内心的忧愁已经到了如噎的程度,气逆不能呼吸,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悲剧色彩。2.探讨诗歌主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主题?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路过西周故都时看到宗庙宫室毁坏、长满禾黍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西周王朝兴衰的感慨,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悲痛,体现了深刻的黍离之悲。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重章叠句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三章的内容,发现其结构相似,只在少数字词上有所变化。提问学生重章叠句的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诗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突出了黍离之悲的深沉。借景抒情分析诗歌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穗、实)"的描写,思考这与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借眼前荒芜的黍稷之景,抒发内心对家国兴衰的悲痛之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反复咏叹找出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探讨这种反复咏叹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忧愁无法排解,通过反复呼喊,更强烈地抒发了内心的悲愤和无奈。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比较阅读展示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让学生对比《王风·黍离》和《春望》在情感表达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相同点: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黍离》侧重于对故都荒废的黍离之悲的抒发,情感较为含蓄深沉;《春望》则更直接地描绘了安史之乱后京城的破败景象,情感更加悲痛急切,且通过细节描写如"白头搔更短"等增强了感染力。2.思考讨论提出问题: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传承这种对家国命运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发表观点。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时代,但家国命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应当从古代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关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积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珍惜和平,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七)课堂小结(5分钟)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背诵、文意理解、主题分析、艺术特色以及拓展延伸的相关知识。2.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王风·黍离》作为一首经典诗歌,其蕴含的黍离之悲和家国兴亡之感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八)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并默写《王风·黍离》。2.以"读《王风·黍离》有感"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3.推荐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目,感受《诗经》的独特魅力。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2.黑板、粉笔。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诗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