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设计_第1页
师说教案设计_第2页
师说教案设计_第3页
师说教案设计_第4页
师说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如"师""道""之""其"等字词的含义及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法,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借助比较阅读法,对比不同时期关于从师学习的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的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鼓励学生突破世俗偏见,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梳理文章的论述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尊师重道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等阶层的差异,以及这些文化背景对文章观点的影响。领会文中关于从师学习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尊师重道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理解文意,体会情感。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和文章的结构、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古人对从师学习的态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一组与老师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课堂上认真授课的老师、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的场景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老师相处的点滴,引发学生对老师的敬意。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心目中,老师是怎样的存在?老师对你们的成长和学习有着怎样的影响?3.引入课题:在古代,人们对老师也有着极高的尊崇,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来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这就是《师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韩愈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其中收录了他的许多经典作品,如《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等。2.背景介绍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形成了以士族为中心的门阀观念。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韩愈反对这种不良风气,他作《师说》,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以恢复儒家道统为己任,弘扬师道,奖掖后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重点强调以下字音:"谀(yú)""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等。示例节奏划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文章大意。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重点从字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4.全班齐读课文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0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每个小组讨论解决成员自主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疑难词句的含义。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3.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实词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风尚)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类)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前文提到的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指代"古之圣人")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代词,他们;后一个"其",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虚词于:耻学于师(介词,向)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特殊句式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状语后置句: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4.重点句子翻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五)文本研读,分析论证(15分钟)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提问:文章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追问:围绕这一观点,文章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文章从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以及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请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明确:"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突出了"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爱其子"与"于其身也"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比鲜明地揭示了这些人在对待从师学习问题上的矛盾和糊涂,进一步论证了"耻学于师"的不合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举例论证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举例论证?有什么作用?明确: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通过列举孔子向不同的人学习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作者写作此文,不仅是为了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更是针对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以恢复儒家道统为己任,大力宣扬师道,奖掖后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2.提问:文章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和不满,对正确的从师观念的倡导和坚持,以及对尊师重道、虚心好学精神的赞美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以弘扬师道为己任,勇于担当的责任感。3.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师说"所倡导的尊师重道的观念还有没有意义?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一观念?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引导和总结,强调尊师重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七)课堂小结(5分钟)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知识、文章结构、论证方法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等。2.教师进行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韩愈的《师说》,这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的经典议论文。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言知识,梳理了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学习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刻体会了作者尊师重道的思想感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尊重老师,勤奋好学,勇于突破传统观念,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八)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并默写课文。2.以"我心目中的老师"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要求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语言通顺,感情真挚。3.思考: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学习越来越普及,那么传统的师徒关系是否会受到冲击?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师说》这篇文章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意,效果较好。对于文言知识的讲解,通过举例、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