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苏州体:中唐诗歌的独特风格与传承_第1页
论韦苏州体:中唐诗歌的独特风格与传承_第2页
论韦苏州体:中唐诗歌的独特风格与传承_第3页
论韦苏州体:中唐诗歌的独特风格与传承_第4页
论韦苏州体:中唐诗歌的独特风格与传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众多唐诗流派和风格中,韦苏州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独树一帜,成为唐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韦苏州即韦应物,他官终苏州刺史,其诗歌风格自成一体,被后世称为“韦苏州体”。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称其诗“自成一家之体”,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也将“韦苏州体”单独列为一体,足见其在诗坛的独特地位。韦苏州体形成于中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局势复杂,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国家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与盛唐时期诗歌的雄浑壮阔、昂扬向上不同,中唐诗歌更多地展现出对现实的反思、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个人内心的苦闷与迷茫。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既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又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了“高雅闲淡”的韦苏州体。韦应物出身京兆韦氏,家族显赫,但他的人生经历却充满波折。早年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生活豪纵不羁,安史之乱后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后历任多地官职。他在为官期间,关心民生疾苦,勤于吏职,简政爱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句诗便体现出他对百姓的关怀以及对自身职责的反思。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诗歌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又有对个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从诗歌发展脉络来看,韦苏州体上承先秦风雅之源,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寄托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下接盛唐王、孟之绪,汲取了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气度胸怀、意境风格以及某些写作技法,同时又融合了陶渊明的白描手法和谢灵运炼字技巧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历时期,诗坛风格趋向于王维、孟浩然的清淡,多数诗人工于近体,尤其是五言律诗,且注重词句的雕琢和对仗、音律的和谐。而韦应物对各种诗体均有涉猎,尤其擅长古体,其诗歌古朴自然,与当时主流诗风形成鲜明对比。研究韦苏州体对于理解中唐诗歌及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韦苏州体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通过对其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的困苦以及文人在政治黑暗、社会混乱背景下的迷茫与挣扎。例如,他的一些诗作描绘了战争后的荒凉景象以及百姓遭受的苦难,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画面。从文学传承角度而言,韦苏州体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又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宋代苏轼将“韦柳”二人并称,认为他们“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对后世诗歌创作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韦苏州体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唐诗的艺术价值,丰富对唐诗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1.2研究目的与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韦苏州体的独特艺术特色,全面探究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并系统梳理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深远影响。通过对韦苏州体的研究,期望能够填补学界在这一领域的部分空白,为唐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风格的认识。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与韦应物及韦苏州体相关的古代文献,包括韦应物的诗集、历代诗话、诗评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等,深入挖掘古人对韦苏州体的评价和解读。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专著等,全面了解当前学界对韦苏州体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资料支持。文本分析法:对韦应物的诗歌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结构、表现手法等多个角度入手,深入探究韦苏州体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具体诗歌的解读,揭示韦应物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展现其诗歌的独特魅力。比较研究法:将韦苏州体与同时代的其他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如大历十才子的诗风,分析韦苏州体在题材选择、艺术表现、情感表达等方面与其他诗风的异同,从而凸显其独特性。此外,还将韦苏州体与前代的陶渊明、谢灵运以及盛唐的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诗风进行对比,探讨韦应物对前代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他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历史批评法:将韦应物的诗歌创作置于中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影响。探讨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文化的变迁等如何在韦应物的诗歌中得到体现,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促使他形成了“高雅闲淡”的诗歌风格。1.3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对韦苏州体的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古代评论家们对韦应物诗歌的评价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称其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高度肯定了韦应物诗歌独特的风格。苏轼将“韦柳”并称,认为他们“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境界方面进行了概括。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单独列出“韦苏州体”,明确了其在诗歌流派中的独特地位。这些古代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韦苏州体进行了评价,为后人理解韦应物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现代以来,学者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韦苏州体进行了深入探究。在生平与创作分期研究方面,孙望先生对韦应物的生平做了详细考证,梳理出其折节从文的心路历程。储仲君先生将韦应物的诗歌创作分为三期,通过对其仕宦经历和诗歌作品的分析,展现了他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和诗歌风格的演变。这种对生平与创作分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韦应物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在艺术特色研究上,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指出韦应物山水诗在清幽中透出寂寥,情绪表达有所节制,呈现出一种伤而不悲的幽寂之美。这种幽寂之美体现在诗歌的多个方面,如在色调与意象上,常用清冷色调的颜色词和意境清寒的词,偏爱寒山、寒雨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的氛围;在动静关系上,善用自然界的音响来烘托幽寂之境,以动衬静,寓静于动;在画面的明暗处理上,注重浓淡明暗的交替,使诗歌内蕴更加立体、复杂。还有学者探讨了韦应物诗歌的语言特色,认为其诗歌古朴自然,虽注重词句雕琢,但又能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的效果,与大历时期其他诗人追求对仗精工和音律和谐的诗风形成鲜明对比。在题材内容研究方面,学者们关注到韦应物诗歌题材的多样性。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还反映了他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矛盾心态。他的亲情诗直承“韦苏州体”的“高雅闲淡”,又在具体艺术手法上表现出个性,通过对家人的思念、对妻子的悼念等内容,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部分诗作还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乱离和民生的疾苦,如《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答崔都水》等作品,表达了对百姓境遇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国外对韦应物诗歌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学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他们将韦应物的诗歌与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在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与西方诗歌的异同,为韦苏州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有学者从意象运用的角度,对比了韦应物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发现韦应物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更注重对内心宁静的表达,而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则更多地表达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韦苏州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研究深度上,部分研究对韦苏州体的艺术特色分析较为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例如,对于韦应物诗歌中体现的道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虽然有学者有所提及,但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在研究广度上,对韦应物诗歌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比较研究还不够全面,尤其是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群体在诗歌创作的互动关系方面,研究相对薄弱。此外,对于韦苏州体在后世的传承和影响,虽然有学者关注到其对宋代苏轼、朱熹等人的影响,但对于其在元明清及近现代诗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艺术特色方面,不仅从语言、意象、意境等常见角度进行分析,还将深入探讨其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以及这些思想内涵对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影响。在与同时代诗人的比较研究中,将全面分析韦苏州体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群体在题材选择、艺术表现、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深入探讨韦应物在中唐诗坛的独特地位和贡献。在后世影响研究方面,将系统梳理韦苏州体在元明清及近现代诗歌发展中的传承脉络,分析其对不同时期诗人创作风格和诗歌流派演变的影响,以期为韦苏州体的研究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见解。二、韦苏州其人其诗2.1韦应物生平概述韦应物出身于显赫的京兆韦氏家族,这一家族在北魏时定居京兆,是关中的世家大族。在隋唐时期,家族中有将近三十位成员与皇室成员通婚,韦家子弟在朝廷中大多担任重要职位。韦应物的五代祖韦世冲曾任民部尚书、义丰公;高祖韦挺曾任刑部尚书;曾祖韦待价在武后时期担任宰相;祖父韦令仪担任过司门郎中、宗正少卿;父亲韦銮担任过宣州司法参军,且是一位善画花鸟、山水松石的知名画家,韦应物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家庭。韦应物的仕途经历丰富且复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的年少时期,十五岁时,韦应物凭借家族背景成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御前侍卫,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他在《燕李录事》《温泉行》《逢杨开府》等作品中记录和描写了这段时期的奢华生活,如《逢杨开府》中“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生动展现出他年少时的豪纵不羁、横行乡里的状态。然而,安史之乱成为韦应物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这也是其仕途的第二阶段。唐玄宗逃往蜀地后,韦应物流落失职,失去了昔日的荣耀与依仗,生活陷入困境。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自身的无力,于是开始立志读书,转变人生态度。唐代宗时期,韦应物出仕洛阳,担任洛阳县县丞。当时的洛阳刚经历战火,一片荒凉萧条,他在《广德中洛阳作》中描述洛阳城“日入空城寒”,尽显凄凉景象。任职县丞期间,他刚正不阿,却得罪了不少军士,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中,萌生了辞官想法,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他在县丞职务期满后辞官。此后,他四处游历,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创作了不少诗篇。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韦应物担任河南府兵曹参军,两年后因病辞官。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他任职京兆府功曹参军,同时代理京兆府高陵县令。这一时期,他目睹百姓在沉重徭役下生活苦不堪言,在诗作《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表达了对百姓境遇的同情。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韦应物的妻子去世,这给他带来沉重打击,他在悲痛之余写下许多悼念妻子的诗作,如《伤逝》《出还》《往富平伤怀》等。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韦应物出任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县令。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德宗继位后,他受到他人牵连被贬为栎阳县令,之后称病辞官。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韦应物担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他被外放为滁州刺史,当时滁州徭役很重,他在《答崔都水》中描述了百姓的悲苦生活,同时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想法。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韦应物辞官。第三阶段,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应物担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写下诗作《始至郡》。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他入京担任左司郎中。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韦应物外放至苏州担任苏州刺史。苏州富饶繁华,人才济济,他与顾况、孟郊、丘丹等人有诗文往来。在苏州刺史任上,他勤于吏职,简政爱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体现出他对百姓的关怀以及对自身职责的反思。贞元七年(公元791年),韦应物罢任苏州刺史,因一贫如洗,无川资回京候选,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便客死他乡。韦应物的这些生平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年的豪纵生活使他对社会的繁华与奢靡有深刻体验,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这一时期的诗歌多表现出少年的意气风发与不羁。安史之乱后的流离失所和仕途坎坷,让他的思想逐渐成熟,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诗歌中也融入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百姓的同情。而后期在多地任职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深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其诗歌题材更加广泛,不仅有山水田园诗,还包括与友人的唱和、对自身心境的抒发等。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他内心始终存在着进仕与退隐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反映在他的诗歌里,使其诗歌情感更加复杂深沉。例如,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描绘了自然的宁静美好,又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在一些赠答诗中,也能感受到他在仕途起伏中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2.2韦应物诗歌创作分期韦应物的诗歌创作风格随着其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出任洛阳丞前后,这一时期韦应物的诗风积极向上。安史之乱前,韦应物凭借家族荫庇担任唐玄宗的御前侍卫,生活奢华,年少轻狂,如《逢杨开府》中所描述的“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展现出他早年豪纵不羁的生活状态。安史之乱后,他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这段经历使他的诗歌创作风格逐渐发生转变。在出任洛阳丞期间,他的诗歌中既有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也有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如《燕李录事》中“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回忆了曾经在宫廷中的生活,虽有对过去繁华的怀念,但也透露出一种时过境迁的感慨。此时的他,初入仕途,对未来充满希望,诗中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期为出任京兆府功曹之后到罢任滁州刺史之前,诗作呈现出消沉失望的特点。这一时期,韦应物在官场中历经坎坷,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疾苦,内心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使得他的诗歌情感基调变得低沉压抑。在《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他写道“直方难为进,守此微贱班。开卷不及顾,沉埋案牍间。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中正直难行的无奈,以及对繁重徭役下百姓生活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想要退隐的念头。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他的妻子去世,这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伤逝》中“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悲痛之情,进一步加重了他诗歌中的消沉情绪。在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不断受挫,多次被贬或辞官,内心的济世理想逐渐破灭,对现实感到失望和迷茫,这些情绪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晚期为出任江州刺史之后到寄居永定寺之间,诗作在情绪表现上比较平和。此时的韦应物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心态逐渐趋于平静,诗歌中也少了前期的激昂与消沉,更多地展现出一种闲适、淡然的心境。他在《滁州西涧》中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体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在《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既表达了对自己身处高位却未能使百姓安康的愧疚之情,又展现出在与文士们宴集时的逍遥自在,心境较为平和。在这一时期,他虽然仍在官场任职,但不再像前期那样执着于仕途的得失,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诗歌风格也更加趋于淡雅、闲适,追求一种宁静、超脱的生活境界。2.3韦应物诗歌的题材分类韦应物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山水田园、送别寄赠、感怀身世、反映民生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韦应物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这类诗歌大多创作于他在滁州、江州和苏州做官期间。这些诗具有写实的特征,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的清幽宁静,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通过对滁州西涧幽草、黄鹂、春潮、野渡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他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内心在进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挣扎。在《东郊》中“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表达了他对官场拘束生活的厌倦,以及在郊外大自然中获得的心灵慰藉,展现出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送别寄赠诗在韦应物的诗作中也占据相当比重。这类诗歌情感真挚,往往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深厚的友情。在《赋得暮雨送李胄》里“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通过对楚江微雨、建业暮钟、湿重的船帆、迟飞的鸟儿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和惆怅之情。而在《寄李儋元锡》中“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则是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忧虑,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苦闷与迷茫。感怀身世类诗歌是韦应物对自己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他的人生经历丰富且坎坷,早年的豪纵生活、安史之乱后的流离失所、仕途的起伏以及丧妻之痛等,都在这类诗歌中有所体现。在《逢杨开府》中“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他毫不避讳地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轻狂与放纵,以及安史之乱后人生的巨大转变,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在妻子去世后,他写下《伤逝》等诗作,“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悲痛之情,展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哀伤与孤独。韦应物的部分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中唐时期,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韦应物在多地任职,目睹了百姓在沉重徭役、战乱等压迫下的艰难生活。在《观田家》里“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生动地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他们在繁重徭役下生活的困苦,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自己作为不耕而食的官员感到惭愧。在《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和繁重赋税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他在为官过程中想要施行宽政却面临重重困难的无奈。三、韦苏州体的风格特点3.1高雅闲淡的总体风格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对韦应物诗歌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这一评价精准地概括出韦苏州体的总体风格。韦应物的诗歌用词简洁质朴,却能营造出清幽深远的意境,在情感表达上含蓄内敛,不事张扬,尽显高雅闲淡之韵味。以《寄全椒山中道士》为例,“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开篇“今朝郡斋冷”,一个“冷”字,既点明了天气的寒冷,又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用词简洁却意蕴丰富。诗人由自身所处环境的“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山中的道士,“忽念山中客”,“忽”字生动地表现出这种思念的突然性,毫无刻意雕琢之感。在对道士生活场景的想象中,“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诗人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山间道士清苦修行的画面,“束荆薪”“煮白石”这些质朴的表述,展现出道士生活的简朴与超脱尘世,体现出一种远离喧嚣的高雅情致。“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诗人想要带着一瓢酒去慰问在风雨之夜的友人,这份情感真挚而又纯粹,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温暖与关切。然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在这秋意萧索、落叶纷飞的空山中,想要寻找友人的踪迹谈何容易,这两句诗给人一种空灵、寂寥的感觉,余韵悠长。整首诗语言平淡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这种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之情含蓄地表达出来,尽显高雅闲淡的风格。再看《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的前两句,诗人用“独怜”表达出对涧边幽草的偏爱,“幽草”“深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增添了一丝动态与生机,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描绘了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急骤,荒野渡口无人,只有小船横在水面的景象。“急”与“横”两个字,将动态的潮水和静态的孤舟相对照,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张力,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又略带寂寥的意境。诗人在看似随意的描写中,不着痕迹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展现出一种恬淡的心境,整首诗充满了高雅闲淡的气息。在《幽居》一诗中,“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诗的开篇,诗人以“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对世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简单的概括,随后笔锋一转,“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突出自己幽居生活的清闲自在,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展现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幽居中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内心的宁静平和。“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描绘出清晨青山初晓、鸟雀欢鸣的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诗人在对幽居生活的描写中,展现出一种知足保和、高雅闲淡的情怀,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享受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韦应物诗歌的高雅闲淡风格,还体现在他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上。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构建意境,使诗歌充满了山水田园的气息。在他的诗中,常常出现青山、绿水、白云、幽草、黄鹂等自然意象,这些意象相互组合,营造出清幽、宁静、闲适的意境。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双峰草堂作》),通过对白云和青霭的描写,展现出终南山的空灵与神秘;“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与卢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斋》),描绘出绿树成荫、青苔厚积的幽静环境,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韦应物诗歌的情感表达也极为含蓄内敛,不直白地抒发情感,而是将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和生活场景的叙述之中。他的诗歌中很少有激烈的情感宣泄,更多的是淡淡的忧愁、思念或对生活的感悟。如在《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中,“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诗人与故人重逢,回忆起往昔的欢乐时光,感慨时光的流逝,然而这些情感并没有直接抒发,而是通过“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这样的诗句,将对时光匆匆、人生聚散的感慨融入到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之中,含蓄而深沉。这种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具韵味,也体现了韦苏州体高雅闲淡的风格特点。3.2清幽寂寥的意境营造3.2.1清冷的色调与意象韦应物的诗歌常运用清冷色调的颜色词,如“绿”“黛”“青”“翠”等,与景物巧妙结合,营造出清幽的氛围。在《沣上精舍答赵氏外生伉》中“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沉”,“绿”字描绘出夏日郊外雨后初晴,一片葱郁的景象,给人清新之感,同时又因“青山沉”的搭配,增添了几分静谧与深沉,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清幽的色调。在《游琅琊山寺》里“青冥台砌寒,绿缛草木香”,“青冥”一词描绘出天空高远、深邃且带有清冷之感,与“寒”字相呼应,强化了这种清冷的氛围,而“绿缛”则展现出草木的繁茂,在清冷之中又蕴含着生机,两者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清幽寂寥的意境。“寒”“凉”“幽”等意境清寒的词在韦诗中也频繁出现。像《寄酬李博士永宁主簿叔厅见待》里“叶沾寒雨落,钟度远山迟”,“寒雨”不仅点明了雨的清冷,更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树叶在寒雨的击打下落,钟声从远山传来,迟缓悠长,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清幽寂寥之感。《酬卢嵩秋夜见寄五韵》中“乔木生夜凉,月华满前墀”,“夜凉”描绘出夜晚的凉意,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在月光洒满台阶的寂静夜晚,诗人独自面对这清凉的夜色,更显寂寥。韦应物还偏爱寒山、寒雨、青冥、清泉、清砧、暮色、暮钟、青苔等意象。《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里“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寒山”展现出秋天山峦的清冷、孤寂,“独过雁”则增添了一种孤独之感,一只大雁独自飞过寒山,更显凄凉;“暮雨”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远方驶来一艘小船,更衬托出画面的清幽寂寥。《答东林道士》中“遥看黛色知何处,欲出山门寻暮钟”,“暮钟”的意象在暮色中响起,钟声悠扬,回荡在寂静的山林间,给人一种空灵、清幽的感觉,也体现出诗人在这清幽环境中内心的宁静与寂寥。这些清冷的色调与意象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韦诗清幽寂寥的意境。它们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在中唐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韦应物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内心充满了对世事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些清冷的意象成为他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对它们的运用,诗人将自己内心的孤寂、对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世事的淡然态度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读者在欣赏这些诗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冷、幽静的世界,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体会到那种清幽寂寥之美。3.2.2动中有静的表现手法韦应物善于运用自然界的各种声响来衬托幽静的氛围,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使诗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人描绘了涧边幽草静静生长的静态画面,而“黄鹂深树鸣”则以黄鹂鸟清脆的啼鸣声打破了这份寂静,在幽静的环境中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活泼。然而,这种鸟鸣声并没有破坏整体的清幽之感,反而更加凸显出山林的幽静,因为在寂静的山林中,黄鹂的叫声显得格外清晰,更能让人体会到环境的静谧。就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表达的意境一样,通过动态的声音来衬托静态的环境,使静的感觉更加深刻。在《夜偶诗客操公作》中,“惊禽翻暗叶,流水注幽丛”,“惊禽翻暗叶”描绘了受惊的鸟儿在昏暗的树叶间翻飞的动态场景,“流水注幽丛”则刻画了流水潺潺注入幽静草丛的声音和动态。这两种动态的描写,一个从视觉角度,一个从听觉角度,共同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鸟儿的惊飞和流水的流淌,在黑暗幽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的动态与周围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环境的幽静。诗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虽然周围有这些动态的事物,但内心却能感受到一种属于自己的静谧,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里“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山高鸣过雨”描绘了高山上雨声呼啸而过的动态,“涧树落残花”则展现了山涧边树木上残花飘落的静态画面。雨声的轰鸣与残花飘落的寂静相互映衬,以动衬静,使整个画面既有动态的张力,又有静态的美感。在高山的空旷背景下,雨声的响亮更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寂静,而残花飘落的缓慢动作则增添了一份清幽寂寥之感。诗人在等待友人的过程中,面对这样的景色,内心的情感也融入到这动静结合的画面之中,更显其心境的宁静与寂寥。韦应物运用动中有静的表现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立体。动态的描写不仅没有破坏清幽寂寥的氛围,反而为其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既能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又能体会到生命的灵动。这种动静结合的美感,也反映出韦应物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体验。他善于捕捉自然界中动静之间的微妙关系,将其融入诗歌创作中,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些诗作,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林间的幽静、流水的潺潺、鸟儿的啼鸣,从而更加深刻地领略到韦苏州体清幽寂寥的意境之美。3.2.3浓淡明暗的交替运用韦应物在诗歌中注重光与影、色彩浓淡的交错,通过这种手法使诗歌的清幽意境更加丰富多样。在《山行积雨归途始霁》中,“始霁升阳景,山水阅清晨。杂花积如雾,百卉萋已陈”,描绘了雨后初晴,阳光升起的景象。“始霁升阳景”,阳光的明亮与之前积雨时的阴暗形成鲜明对比,给人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杂花积如雾”,众多的花朵聚集在一起,如雾般朦胧,色彩斑斓却又带有一种柔和的美感,这是一种浓艳的色彩描绘。而“百卉萋已陈”,则展现出花草在经历风雨后的衰败之态,色彩相对黯淡,两者相互交织,浓淡相间。在清晨的山水间,明亮的阳光、朦胧的花丛和略显衰败的花草共同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的画面,既有清新明亮的色调,又有柔和朦胧的色彩,使清幽的意境更加丰富。在《往云门郊居途经回流作》里,“崩壑方见射,回流忽已舒。明灭泛孤景,杳霭含夕虚”,“崩壑方见射”描绘了阳光直射山谷的明亮景象,“回流忽已舒”则刻画了水流舒缓的动态,阳光的明亮与水流的舒缓形成一种动静结合、明暗交替的美感。“明灭泛孤景”,阳光在水面上闪烁,光影明灭不定,给人一种虚幻、空灵的感觉,这是光与影的巧妙运用。“杳霭含夕虚”,傍晚的雾气弥漫,天色渐暗,营造出一种朦胧、幽静的氛围,与之前的明亮形成对比。整首诗中,光线的变化、水流的动静以及色彩的浓淡相互交织,展现出一幅静谧清幽的自然图景,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在途中所经历的光影变幻和心境的宁静。这种浓淡明暗的交替运用,使韦诗的清幽意境不仅仅是简单的宁静,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内涵。明亮的光线和浓艳的色彩代表着生机与活力,而黯淡的色调和朦胧的光影则象征着宁静与寂寥。诗人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表达出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心境变化。在中唐时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韦应物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既向往宁静的生活,又对社会现实充满忧虑。这种浓淡明暗的交替,正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体现,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立体、深刻。读者在品味这些诗歌时,能够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内心的宁静与波澜,更好地领略到韦苏州体独特的艺术魅力。3.3自然质朴的语言特色韦应物诗歌的语言自然流畅,质朴无华,宛如清水芙蓉,毫无雕琢痕迹,却又能在平淡之中蕴含深厚的韵味。与同时期的诗人相比,韦应物的诗歌语言更显古朴自然,别具一格。大历时期的多数诗人,如大历十才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非常注重词句的雕琢,大力追求对仗的精工和音律的和谐,诗风较为华丽精巧。而韦应物的诗歌却能摆脱这种雕琢的痕迹,以自然之语抒发真挚之情。在《幽居》中,“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诗人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世路人情的看法,认为世人无论贵贱,都为生活奔波忙碌,而自己却能摆脱外物的牵累,享受幽居的惬意。这种表述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修饰,却将诗人的心境清晰地展现出来,简洁而有力。“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几句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微雨润物、春草生长、青山破晓、鸟雀啼鸣的景象,语言简洁自然,如同一幅清新的田园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他内心的宁静平和,都通过这些质朴的文字得以体现。这里没有刻意的渲染和夸张,却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之美。再看《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如同口语般自然。诗人用“独怜”表达对涧边幽草的喜爱,用“深树鸣”描绘黄鹂的啼叫,用“晚来急”形容春潮带雨的迅猛,用“舟自横”展现野渡无人的寂静。这些词语简单平实,却生动地描绘出滁州西涧的独特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意境。在这首诗中,没有生僻的字词,也没有复杂的修辞手法,诗人凭借自然质朴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完美融合,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寄全椒山中道士》同样体现了韦应物诗歌语言的自然质朴。“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诗人开篇点明因郡斋寒冷而想起山中的道士,随后想象道士在涧底打柴、归来煮白石的生活场景。语言简洁明了,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道士清苦生活的关切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人想要带着酒去慰问友人,却因满山落叶,不知友人踪迹而无奈,这种情感的表达真挚而自然,如同与友人面对面倾诉,让人感同身受。韦应物诗歌语言的自然质朴,还体现在他对日常用语的巧妙运用上。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用简洁的语言将其转化为富有诗意的表达。例如在一些诗作中,他会使用“柴门”“田家”“邻人”等常见词汇,这些词汇充满了生活气息,使诗歌更贴近百姓的生活,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他的诗歌句式简洁,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春山淡冶青,春水如镜明”(《春游南亭》),短短十个字,就将春天山水的清新明媚描绘得淋漓尽致,语言简洁却富有表现力。韦应物诗歌语言的自然质朴并非简单的平淡无奇,而是在平淡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通过自然流畅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娓娓道来,让读者在看似平常的文字中品味到无尽的韵味。这种语言特色与他“高雅闲淡”的总体风格相契合,共同构成了韦苏州体独特的艺术风貌。四、韦苏州体的形成原因4.1时代背景的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韦应物的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安史之乱后,社会陷入长期的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生凋敝。曾经繁华的中原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城市萧条,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韦应物在《广德中洛阳作》中描绘洛阳的景象:“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今还洛阳中,感此方苦酸。饮药本攻病,毒肠翻自残。如何市井人,尽室黍与栾。”诗中展现出洛阳城在经历战乱后的破败与百姓生活的困苦,曾经太平日子里的欢乐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洛阳满是苦酸。百姓为了生存,只能全家逃离,放弃家园,这种社会的乱离景象深深触动了韦应物,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中唐时期,政治腐败现象严重,官场黑暗,党争激烈。藩镇割据势力不断壮大,中央政权受到严重威胁,朝廷内部官员之间争权夺利,贪污受贿之风盛行。韦应物在仕途上历经坎坷,多次被贬或辞官,他深刻体会到了官场的险恶和政治的黑暗。在《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他写道“直方难为进,守此微贱班。开卷不及顾,沉埋案牍间。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中正直难行的无奈,自己虽心怀正义,却难以在官场中晋升,只能被困于琐碎的案牍之间。目睹百姓在战乱和繁重徭役下的悲惨生活,他想要施行宽政,却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这让他对官场感到失望和厌倦,进而产生了退隐的念头。这种政治环境使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在文化方面,中唐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佛教、道教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士人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韦应物在生活中与僧人、道士多有交往,他的诗歌中也常常流露出对佛道思想的感悟。例如在《寄全椒山中道士》中,他对山中道士的生活充满了向往,“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描绘出道士清苦而超脱尘世的生活,体现出他对这种远离世俗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爱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念依然在他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他在为官期间,始终关心百姓的生活,尽力为百姓做实事,“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句诗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官员对百姓的责任感和愧疚之情。这种多元的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使韦应物的诗歌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复杂深沉,也为他“高雅闲淡”诗风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和中唐时期的政治腐败,使韦应物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早年的豪纵不羁逐渐转变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些时代背景因素融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其诗歌题材更加广泛,情感更加丰富,风格也逐渐形成了“高雅闲淡”的独特风貌,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又有对内心宁静的追求。4.2个人经历的作用韦应物的个人经历丰富而复杂,早年的奢华生活、中年的仕途坎坷以及晚年的平静生活,都对他的诗歌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韦苏州体”逐渐形成。韦应物出身于显赫的京兆韦氏家族,十五岁时凭借家族荫庇成为唐玄宗的御前侍卫,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这段早年的奢华生活经历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在《燕李录事》中,他回忆道“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生动地描绘了曾经在宫廷中的奢华生活场景,与友人一同侍奉皇帝,在华丽的宫殿中穿梭,经历着宫廷的繁华与热闹。这种早年的生活体验使他对富贵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也培养了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在《逢杨开府》中,他更是毫不避讳地描述自己年少时的豪纵不羁,“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这些经历不仅展现了他年少时的轻狂,也反映出他性格中不羁的一面。这些早年的生活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让他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对生活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安史之乱成为韦应物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也对他的诗歌风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往蜀地,韦应物流落失职,失去了昔日的荣耀与依仗,生活陷入困境。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也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从而立志读书,转变人生态度。在《温泉行》的结尾,他回忆了当时的惨状:“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弊裘羸马冻欲死,赖遇主人杯酒多”,生动地描绘出自己在战乱后的落魄与无奈。这种从富贵到落魄的巨大落差,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批判。他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中,诗歌风格逐渐从早年的豪放不羁转变为深沉凝重。例如,在《广德中洛阳作》中,他描绘了洛阳城在战乱后的破败景象,“日入空城寒”,通过对洛阳城荒凉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这一时期,他的诗歌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情感也更加真挚深沉,为他“高雅闲淡”诗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韦应物在中年时期的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或辞官,这也对他的诗歌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官场中历经挫折,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深刻体会到了仕途的艰难和人生的无奈。在《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他写道“直方难为进,守此微贱班。开卷不及顾,沉埋案牍间。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中正直难行的无奈,以及对百姓在战乱和繁重徭役下悲惨生活的同情。他在诗中还流露出想要退隐的念头,这反映出他对官场的失望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在仕途上的挣扎和对官场的厌倦,使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孤寂、苦闷的情感,同时也更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他的诗歌在风格上逐渐趋于淡雅、闲适,通过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逃避。例如,在《滁州西涧》中,他通过对西涧清幽景色的描写,“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在仕途坎坷中的宁静心境。到了晚年,韦应物的生活逐渐趋于平静,他的诗歌风格也更加成熟和稳定。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心态变得更加平和,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歌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表达,追求一种宁静、超脱的生活境界。他在《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写道“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既表达了对自己身处高位却未能使百姓安康的愧疚之情,又展现出在与文士们宴集时的逍遥自在,心境较为平和。在《幽居》中,“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通过对幽居生活的描写,展现出他知足保和、高雅闲淡的情怀,享受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一时期,他的诗歌语言更加简洁质朴,意境更加清幽深远,情感表达也更加含蓄内敛,充分体现了“韦苏州体”高雅闲淡的风格特点。韦应物的个人经历贯穿了他的诗歌创作始终,从早年的奢华到中年的坎坷再到晚年的平静,每一个阶段的经历都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诗歌内容,也促使他的诗歌风格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成熟,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韦苏州体”。4.3文学传统的继承4.3.1对先秦风雅的继承韦应物的诗歌深受《诗经》影响,在创作中巧妙地继承了《诗经》的比兴寄托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其比兴寄托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范式。韦应物在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采玉行》中,“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诗人开篇描写官府征调百姓去蓝溪采玉的场景,以“采玉”这一行为起兴,引出对采玉人艰苦生活的描写。采玉人在绝岭深山之中,夜晚无家可归,只能在雨中的深榛里住宿,而家中的独妇送粮归来,只能在舍南哀伤哭泣。这里的“采玉”不仅仅是对一种劳作的描述,更象征着百姓在官府的压迫下所遭受的苦难,诗人通过对采玉场景的描绘,寄托了对百姓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批判。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韦应物诗歌还继承了《诗经》的雅正中和精神,在情感表达上追求适度、平和,不偏激、不张扬。雅正中和精神强调诗歌的内容要符合正统的道德观念,情感表达要温厚和平。韦应物的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在《观田家》中,“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诗人描绘了农民从惊蛰开始辛勤劳作的场景,展现了他们一年到头的忙碌和辛苦。诗中既有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如“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表现出农民对雨水滋润庄稼的喜悦,以及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又有对农民在繁重徭役下生活困苦的同情,如“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作为官员对不耕而食的惭愧之情。整首诗情感表达适度,既没有过度的悲愤,也没有刻意的渲染,而是以一种平和、客观的态度来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雅正中和的精神。在《夏冰歌》中,“出自玄泉杳杳之深井,汲在朱明赫赫之炎辰。九天含露未销铄,阊阖初开赐贵人”,诗人以夏冰为比兴,夏冰来自幽深的深井,在炎炎夏日被汲出,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在艰难的环境中产生。而“阊阖初开赐贵人”则暗示了这些珍贵的东西往往被权贵所占有,普通百姓难以享用,从而寄托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诗中没有直接表达愤怒或不满,而是通过对夏冰的描写和叙述,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体现了雅正中和的情感表达特点。韦应物对先秦风雅的继承,使他的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上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他的诗歌既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又能以含蓄、平和的方式表达情感,避免了情感的过度宣泄,使诗歌具有一种典雅、庄重的美感。这种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不仅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也为后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展现了他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4.3.2对盛唐王孟诗风的传承韦应物的诗歌在气度胸怀、意境风格和写作技法等方面,对王维、孟浩然的诗歌有着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王维和孟浩然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超脱尘世的气度胸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同样继承了这种气质,在《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清幽景色,通过对涧边幽草、深树黄鹂、春潮带雨、野渡孤舟等自然景物的刻画,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诗中的“独怜”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独特喜爱和关注,他仿佛置身于这清幽的自然环境之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展现出一种悠然超脱的气度胸怀,与王维、孟浩然诗歌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一脉相承。在意境风格上,王维的诗歌意境空灵,充满禅意,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对雨后山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孟浩然的诗歌意境则多清新自然,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出乡村田园的质朴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韦应物的诗歌意境既有王维的空灵清幽,又有孟浩然的清新自然,在《寄全椒山中道士》中,“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人由郡斋的寒冷联想到山中的道士,想象道士在涧底打柴、归来煮白石的生活场景,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诗中“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给人一种空灵、寂寥的感觉,余韵悠长,与王维诗歌的空灵意境相似;而整首诗对自然生活场景的描写,又带有孟浩然诗歌的清新自然之风。在写作技法上,王维善于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营造意境,孟浩然则擅长用白描手法描绘自然景物。韦应物在诗歌创作中借鉴了这些技法,在《夜偶诗客操公作》中,“惊禽翻暗叶,流水注幽丛”,以“惊禽翻暗叶”的动态描写和“流水注幽丛”的声音描写,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幽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与王维诗歌中动静结合营造意境的手法相似。在《游溪》中,“野水烟鹤峡,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野水、烟鹤、楚天、云雨、玩舟、垂钓等场景,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这与孟浩然的白描技法如出一辙。韦应物在继承王维、孟浩然诗风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形成了独特的“韦苏州体”。他的诗歌在气度胸怀上更加内敛,在意境风格上增添了几分寂寥,在写作技法上更加娴熟自然。与王维、孟浩然相比,韦应物的诗歌更具中唐时期的时代特色,反映了社会动荡背景下文人的心态变化。王维、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繁荣,他们的诗歌更多地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韦应物生活在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他的诗歌中既有对自然的喜爱,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例如,在他的一些山水田园诗中,虽然描绘了自然的宁静美好,但也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是他独特的生活经历所赋予的,也是他对王孟诗风的发展与创新。4.4思想信仰的渗透唐代禅宗分为南北二宗,韦应物既受到北禅宗影响,有默坐的习惯,同时也受到南宗“平常心是道”观念的影响,且后者的影响更为深远。这种佛禅思想的浸润,对韦应物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中,“窥奇摘海异,恣险凌穹苍。漱盥临瀑水,旷眺俯川梁。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肠”,诗人描绘了自己在简寂观西涧瀑布下的所见所感。他在观赏瀑布的过程中,通过对自然奇景的观察和体验,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诗中的“窥奇”“恣险”等表述,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奇观的探索和对自由境界的追求,而“漱盥临瀑水,旷眺俯川梁”则描绘出诗人在瀑布前洗漱、远眺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心境变得旷然,尘世的烦恼和忧愁都被消解,体现出一种淡远的心境,这与佛禅所追求的境界相契合。韦应物的许多诗歌在意境上表现出空灵、幽静、淡远的特点。在《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清幽景色,通过对涧边幽草、深树黄鹂、春潮带雨、野渡孤舟等自然景物的刻画,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意境。诗中的“独怜”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独特喜爱和关注,他仿佛置身于这清幽的自然环境之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展现出一种悠然超脱的心境。这种空灵、幽静的意境,正是佛禅思想中追求内心宁静、超脱尘世的体现。《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里“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诗人在秋夜中思念友人,独自散步,感受着凉爽的天气。“山空松子落”一句,描绘出山林的空旷寂静,松子落下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营造出一种淡远的意境。诗人想象友人也在这秋夜中未眠,与自己一同感受着这份宁静,这种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宁静氛围的营造,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与佛禅思想中对心灵宁静和超脱的追求相一致。韦应物诗歌中还常常流露出对清净禅修生活的喜爱之情。在《神静师院》中,“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憩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世违”,诗中描绘了神静师院周围清幽的环境,青苔遍布幽巷,新林弥漫着微微的露气,深竹中传来诵经声,高斋的门独自掩着。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憩息在树下,喜爱着岚岭的景色,聆听着鸟儿的欢叫,享受着清晨的阳光,沉浸在静中的乐趣里,自觉与尘世相违。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环境和自己感受的描写,将对清净禅修生活的喜爱情绪隐隐含蓄景中,体现出佛禅思想对他的影响。佛禅思想的渗透使韦应物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内敛,追求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他的诗歌不再是直白地表达情感,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含蓄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在中唐时期社会动荡、人心浮躁的背景下,佛禅思想为韦应物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使他能够在诗歌创作中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形成了“高雅闲淡”的诗歌风格。五、韦苏州体的艺术成就5.1在山水田园诗发展中的地位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在山水田园诗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上承魏晋南北朝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传统,中接盛唐王维、孟浩然的诗风,下启后世诸多诗人的创作,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诗歌的平淡自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韦应物在《幽居》中“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同样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幽居生活中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知,以及内心的宁静平和,与陶渊明的诗风有相似之处。他在《与村老对饮》中“鬓眉雪色犹嗜酒,言辞淳朴古人风。乡村年少生离乱,见话先朝如梦中”,通过与村老对饮的场景,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和对往昔岁月的感慨,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继承了陶渊明诗歌中对田园生活的真切情感。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上,韦应物借鉴了谢灵运的炼字技巧,注重对景物的细致刻画。谢灵运的山水诗以雕琢字句、刻画景物的形貌见长,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通过对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等景物的细致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韦应物在《游溪》中“野水烟鹤峡,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野水、烟鹤、楚天、云雨、玩舟、垂钓等场景,将景物的形态、色彩、动态等细致地展现出来,体现出对谢灵运炼字技巧的继承。在《晚登郡阁》中“春山淡冶青,春水如镜明”,通过“淡冶”“如镜”等词语,将春天山水的清新明媚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韦应物对盛唐王维、孟浩然的诗风也有传承与发展。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充满禅意,意境空灵,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孟浩然的诗则多清新自然,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出乡村田园的质朴风光,充满生活气息。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既具有王维诗的空灵清幽,又有孟浩然诗的清新自然。在《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通过对涧边幽草、深树黄鹂、春潮带雨、野渡孤舟等自然景物的刻画,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意境,与王维的诗境相似;而整首诗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充满生活气息,体现出孟浩然诗的清新自然之风。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在题材内容上有所拓展,不仅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还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在《观田家》中,“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诗人在描绘田家生活的同时,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对他们在繁重徭役下生活困苦的同情,以及自己作为官员对不耕而食的惭愧之情。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与王维、孟浩然的诗相比,更具时代特色。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苏轼对韦应物的诗歌极为推崇,将“韦柳”并称,认为他们“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苏轼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韦应物的影响,他的一些山水诗也追求一种自然、平淡的风格,注重在诗歌中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朱熹也对韦应物的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韦应物诗歌中自然质朴的语言、清幽寂寥的意境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为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推动了山水田园诗的进一步发展。五、韦苏州体的艺术成就5.2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创新5.2.1情景交融的独特方式韦应物在诗歌创作中,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赋得暮雨送李曹》中,“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诗人却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伤感,而是通过对暮雨、楚江、建业、帆、鸟、海门、浦树等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氛围,将离别的愁绪含蓄地融入其中。“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开篇点明地点和时间,楚江笼罩在微雨之中,建业城传来暮钟的声音,细雨和暮钟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诗人描绘了雨中的帆和鸟,帆因雨湿而显得沉重,鸟儿在雨中飞行迟缓,“重”和“迟”两个字,不仅写出了景物的状态,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对友人离去的不舍。这里的景中含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离别之愁。“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朦胧、迷茫的氛围,海门深邃不见,浦树在远方饱含着雨意,诗人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怅惘。最后“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相送之情的无限,将别泪与雨丝相比,此时情与景完全融合在一起,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动人。在《滁州西涧》里,“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清幽景色,看似只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但实际上蕴含着他的情感。“独怜幽草涧边生”,一个“独怜”表达了诗人对涧边幽草的独特喜爱,幽草生长在涧边,不引人注目,却有着自己的生命力,这与诗人内心追求宁静、不随波逐流的心境相契合。“上有黄鹂深树鸣”,黄鹂的鸣叫声打破了寂静,却又增添了一份清幽之感,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使画面更加生动,也暗示了诗人在这清幽环境中的闲适心情。“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描绘了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急骤,野渡无人,孤舟自横的景象,这一画面充满了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在这自然的变化中,诗人的情感也融入其中,展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整首诗通过对西涧景色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之景紧密相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韦应物的这种情景交融方式,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避免了情感的直白和浅薄。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巧妙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自然地渗透其中,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产生共鸣。与同时期其他诗人相比,韦应物的情景交融更加注重情感与景物的内在联系,不是简单地将情感附加在景物之上,而是使情与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独特的情景交融方式,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5.2.2意象运用的独特之处韦应物在诗歌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独具匠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善于选取那些具有独特韵味和情感内涵的意象,通过巧妙的组合,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在韦应物的诗歌中,“寒雨”“暮钟”“落叶”“空山”等意象频繁出现,这些意象往往具有清冷、孤寂的特点,能够很好地传达出他内心的情感。在《赋得暮雨送李曹》中,“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微雨”和“暮钟”两个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氛围,微雨的细密和暮钟的深沉,暗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和不舍之情。“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帆”和“鸟”在“漠漠”“冥冥”的雨雾笼罩下,显得沉重和迟缓,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离别的愁绪。“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海门”的深邃和“浦树”的含滋,展现出一种迷茫、悠远的意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牵挂和担忧。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氛围,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情感。在《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中,“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凉天”“山空”“松子落”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寂寥的意境。“秋夜”点明了时间,秋天的夜晚本就带有一丝凉意和寂寥,“凉天”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山空松子落”,描绘出山林的空旷寂静,松子落下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散步,思念着友人,想象友人也在这秋夜中未眠,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委婉地表达出来。韦应物还善于运用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在《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幽草”和“黄鹂”这两个意象的组合,展现出一种清幽、自然的美感。“幽草”生长在涧边,不引人注目,却有着自己的生命力,象征着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黄鹂”在深树中鸣叫,为这清幽的环境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雨”“野渡”“舟”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意境。春潮带雨,野渡无人,孤舟自横,展现出大自然的变化和宁静,诗人在这一景象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表达了他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韦应物对意象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还体现在他对意象内涵的挖掘和拓展上。他赋予一些常见意象新的内涵,使其在诗歌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例如,“云”这一意象在韦应物的诗歌中,有时象征着自由、超脱,如“流云吐华月”,“流云”展现出一种自在、悠然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有时又象征着孤独、寂寞,如“孤云独去闲”,“孤云”则体现出一种孤独、寂寥的心境。这种对意象内涵的丰富和拓展,使他的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韦应物在意象运用上的独特之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范例。他通过独特的意象选择和组合,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对意象内涵的挖掘和拓展,也为后世诗人在运用意象时提供了启示,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六、结论6.1研究成果总结通过对韦苏州体的深入研究,我们全面剖析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艺术成就及影响,展现出韦苏州体在诗歌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韦苏州体的总体风格高雅闲淡,语言自然质朴,宛如清水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