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三首 课件【知识精研】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_第1页
1 古诗三首 课件【知识精研】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_第2页
1 古诗三首 课件【知识精研】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_第3页
1 古诗三首 课件【知识精研】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_第4页
1 古诗三首 课件【知识精研】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这句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学习第九课的三首古诗,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新课导入9

古诗三首rènyuèmóyí仞岳摩遗tìwū涕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框架结构学写字lí篱“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行标题中加“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参军

边塞诗

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代表诗人有高適、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诗多描写边塞生活,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作者简介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自由读古诗,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译文】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积雪的祁连山都显得阴暗了;向西远远眺望,只看见玉门关那座孤独的城池。“暗雪山”中的“暗”字应如何理解?边塞“暗”将士心情“暗”边疆生活艰辛,战场拼杀凶险远离家乡和亲人,不能团聚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读到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它们描写的是哪里的环境?青海湖祁连山玉门关西北边塞语文百宝箱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关城方形如盘,北、西两面有门,北门外不及百米即疏勒河。和西南的阳关同为联系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玉门关荒凉、孤寂、压抑边塞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的艰苦。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誓死破敌,保国卫边的豪情壮志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敌军之强悍决心之强大【译文】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盔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磨破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突出了戍边的时间长,战斗频繁。

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浑然不顾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依然勇往直前。表现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感悟诗情想一想:“百战”“穿金甲”说明了怎样的情景?“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什么?“百战”“穿金甲”说明此地烽火不绝,战争时间漫长,战争频繁的景象。“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誓死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从“终不还”的豪言壮语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

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家的决心,一颗誓死报国、不惜为国捐躯的心。写法特点1.反衬手法。开头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边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战争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然而将士们报国壮志却没有被消磨,反而更加坚贞不屈。2.直抒胸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英雄气概。这首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抒发了戍边将士卫国守疆,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板书设计从军行青海长云雪山孤城遥望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环境恶劣将士辛苦黄沙百战穿时间漫长战争频繁不破楼兰终不还豪言壮语爱国热情主旨探究

《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苦和将士壮志报国的崇高精神。反映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晓:天将要亮了。篱门:用竹木编成的门。迎凉:指出门迎来凉风。lí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课文是这组诗的其二。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陆游出生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几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隐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陆游1127年,陆游3岁时,中原被金兵所占,他从小就饱受战事之苦,但他天生聪慧,自幼好学不倦,12岁就能作诗文。乱世中,他曾经驰骋疆场,保家卫国。但由于朝廷的昏庸,陆游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1192年,68岁的陆游罢官隐居阴山老家已经四年了。资料链接读一读,给这首诗划分节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初读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理解诗意大意: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不是,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五千仞:形容高。岳:西岳华山。摩天:迫近高天。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利用夸张手法极力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更加衬托出诗人因失地未能收复而悲痛的心情。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思考:这两句诗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用意是什么?

诗人极力描绘祖国壮丽的河山,而这美好的河山已沦陷敌手,两相对比,更表达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对统治者无能的痛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大意: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诗中说的“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绝望的心情借遗民之口表达诗人的心情这句诗表达的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主题思想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诗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山河壮丽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忧国忧民结构梳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资料链接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后世称其杜工部,也称杜少陵。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主要作品:《蜀相》《望岳》《春夜喜雨》《月夜忆舍弟》等。作者简介感受忽闻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自由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诗题,借助背景资料,试着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

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喜“涕泪”:这也是喜悦的泪,他终于可以重返故乡了,他喜极而泣。“漫卷诗书”:杜甫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我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放歌、纵酒”: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感悟诗情结合以下词语可以体会杜甫“喜欲狂”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译文】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品读诗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译文】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这两句所体现的各人的情感是什么?喜——“愁不在”——“喜欲狂”漫卷诗书(动作)妻子诗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译文】在白天便放声高歌、开怀畅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既“放歌”又“纵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态?欣喜若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译文】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想象返乡路上的情景去往洛阳方向。从“巴峡”到“巫峡”再到“襄阳”最后到“洛阳”实际距离并不近,读诗时为什么觉得这些地方仿佛离得很近呢?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轻快、迅捷体会到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诗人兴奋的原因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结束了持续多年的战乱,自己终于可以返回家乡。思考讨论诗中出现了哪些地名?这些地名是如何串联起诗人的情感的?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是诗人多年漂泊、饱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