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医案_第1页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医案_第2页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医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医案患者姓名:王某性别:女出生日期:1978.12就诊日期:2023.6.27初诊发病节气:立夏主诉:右胁肋疼痛伴皮疹7天。现病史:患者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胁肋部疼痛,疼痛呈持续性刺痛,伴右胁肋出现大小不等疱疹,内侧成簇,基底部皮肤呈红色,剧烈烧灼样疼痛。面部神情紧张焦虑。无发热,无咳嗽,无肢体活动障碍,精神可、饮食可,眠差,小便黄,大便可,日1行。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既往史:体健。过敏史:否认过敏史。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暂无中医诊断:蛇串疮证候诊断:湿热阻络证西医诊断:带状疱疹治法:泻火解毒处方:予围刺+刺络拔罐,1周2次,2周1疗程。复诊:1个疗程后,诸症明显改善,治疗后总评分减少90%,胁肋部疼痛基本消失,皮损明显改善。随访未再复发。心得体会:在《黄帝内经》中,《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中医认为,经络阻滞不通畅则会产生疼痛,而气血运行通畅则疼痛消失,瘀血是产生疼痛的关键所在,放血疗法可直接祛除血液中瘀滞的病理产物,达到畅通经脉、活血止痛的目的。刺络拔罐法包含刺络和拔罐两个部分,主要是指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针具在患者皮损部位进行叩刺后行拔罐治疗的方法,具有疏通经络、排瘀血、祛毒热的作用。其中刺络法源于《灵枢·官针》中九刺之“络刺”,通过采用针具刺破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或浅表脉络,放出一定血液量,进而达到活血通络、泻火解毒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刺络法能够改善微循环,刺激局部组织进而改善血液循环,同时加快组织的致痛物质清除速度。拔罐法可通过利用罐内负压以加速病变瘀血的吸出,同时利用罐内温热效应振奋机体阳气。现代研究发现,刺络拔罐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炎症水肿,促进神经组织修复与再生,同时可消除局部致痛因子,提高机体组织对疼痛的耐受性,以起到镇痛的作用。围刺法又称围针法,源于《灵枢·官针》的“豹纹刺”,是指通过在病变部位运用多针进行包围性针刺的治疗方法,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节气血、疏通经气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围刺法可阻断病邪对局部周围神经组织的侵犯,促进局部组织修复与再生,同时在抑制内源性致痛物质的产生、改善血管舒缩功能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带状疱疹患者处于急性期时,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隐藏在机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进而侵犯周围神经节与皮肤,引发急性炎症反应,患者皮肤表面表现为水疱样皮损,并伴有严重剧烈的神经性疼痛,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预防后遗神经痛及运动神经麻痹症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病情进展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病情进展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西医中并无特异性治疗药物,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蛇串疮”“缠腰火丹”“腰龙”等范畴,《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增瓦带疮者,缠腰生,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其急性期发作病因多与情志失调、感受火热毒邪等因素有关,病位在皮部,与肝、脾相关,主要病机在于患者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脾不和,气滞血瘀,郁而化火,或脾虚湿滞,水湿停聚而化热,感湿热邪毒后发作,因此治疗宜清热解毒、疏经活血、止痛利湿,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