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上)_第1页
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上)_第2页
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上)_第3页
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上)_第4页
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物学概论

——之六:青铜器青铜器的来历青铜器的来历:红铜——青铜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其布氏硬度仅35,可以直接锤打成器。而田野考古证明红铜在最初被使用时,确实是以直接打制的方法来制造器具的。迄今所知较早的红铜器,发现于土耳其恰约尼前陶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用自然铜矿石直接打制的钻孔珠、方形的扩张锥及别针等,其年代在前7500年左右。在伊朗的阿里克什曾发现一颗小铜珠,是用比4毫米厚的铜片卷成的,其质料为自然铜,年代亦早到公元前第七千纪。在伊朗的锡亚尔克北山也发现一枚将自然铜作大量加工制成的一枚铜针,属于公元前第五千纪中期。如下文所要提到的,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我国早期铜器中的红铜器也多有直接打制成形的。考古发掘

1956年,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碳14测定为距今6060余年)中发现一个铜片,经化验,含有大量的铜、锌和镍,当时由于考古工作者对这问题还不了解,未曾发表。

1973年,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碳测定为距今5970年)中,又发现了一个铜片,经化验测定为铜65%、锌25%、锡2%、铅6%(发掘报告尚未发表,此数据承半坡博物馆见告)。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刀,碳14测定(公元前2575~2500,树轮校正前3100~3010)

1975年,甘肃永登连成蒋家坪马厂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刀残片,碳14测定(公元前2020~1715,树轮校正前2680~2355)

白云翔在“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一文中根据迄今发现的早期铜器,结合有关冶金史学的研究成果,从考古学上对中国早期铜器及中国青铜器起源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的结论是:1、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是独立起源的,但起源地并非一处,而是分别起源于以甘肃和青海一带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以陕西省东部和河南省中西部为中心的中原地区;2、中国早期冶铜术的发展道路是先黄铜、青铜等原始铜合金和红铜的冶炼并举,经过红铜阶段的发展,最后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青铜冶铸技术;3、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是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铜器起源分布图1、西亚地区最先使用铜公元前10000年至9000年伊拉克的札成·彻米自然铜装饰品公元前约9000年或前7000年伊朗西部的阿里·喀什自然铜装饰品公元前7500年土耳其的恰约尼(CayonuTepesi)遗址铜矿石直接打制的钻孔珠、扩孔锥、别针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器是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刀,碳14测定公元前2575~2500,树轮校正公元前3100~3010第一讲:什么叫青铜器

一青铜器: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中国古代青铜器包括:青铜生产工具和青铜武器,以及特有的青铜礼器。青铜礼器具有优先地位,器类繁多,造型浑厚,纹饰繁缛,文字铭史,技术发达。二、关于青铜时代1977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遗址出土的青铜刀,其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这是至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这时的青铜制作尚处在萌芽阶段。但上述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说明了中国青铜器的发明,很可能起源于甘青地区,但后来这一地区的生产力落后于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的青铜文明逐渐发展起来,经过长期孕育,到夏商时代逐渐臻于完美。

考古学者将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根据生产工具和武器的材质,区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我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历经商代、西周、春秋时期;从战国开始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铁器时代。三、主要著作金石学出现宋代,宋和清朝最发达。以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金”就是青铜器,研究其器形、花纹和铭文。宋代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集宫中所藏为《宣和博古图录》,另外宋代学者吕大临所著《考古图》影响深远。清代乾隆年间,则将宫中藏青铜器先后编辑了《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等图录。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李学勤:青铜器入门第二讲:青铜器铸造方法陶范法促进了先秦时代青铜冶铸业的兴旺和繁荣。商代已发明采用分铸法失蜡铸造法的发明及意义嵌错工艺的起源与发展战国两汉兴青铜鎏金工艺一、采冶和合金第一步是采冶,即首先分别采取铜矿石与锡矿石,然后加上木炭,分别冶炼出红铜和锡。1973年发现的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其时代主要是春秋、战国至汉代,估计这里曾生产出8—12万吨铜。第二步是合金,根据所制器物的需要将铜与锡按一定比例配合在一起,放在熔铜炉中加热熔化,从而得到所需要的青铜熔液,然后就可以进行浇铸了。最早记载青铜合金的配制比例的古籍为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周礼·考工记》中指出: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六种不同成分青铜合金的配方,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成分与性能、用途的关系的科学文献,它指出了青铜合金的性能随其配方比的不同而引起变化的规律。用以指导制造不同的器具。中国青铜器铸造法在中国,采用陶范法。合范铸造工艺的基本特点是范模有内范、外范,两者间的空隙为浇注铜液处,距离即器物厚度。为使铜壁厚薄均匀,常常要在内外范之间设置上支钉。块范接口留在青铜器上的痕迹叫范线。泥范铸造的基本流程泥料选取与加工塑制模型翻制范、芯铸型组合制范筑炉及选料配料及熔炼熔炼修整补铸或加工成品浇注(浑铸或分铸)1959年河北兴隆出土。长28.3厘米、宽10.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范由铸铁浇铸而成,能多次重复使用。发明于战国时期,用以生产统一规格的铁器。铸铁范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锄铁范(河北兴隆古洞沟出土,战国)由双合范、内范三件组成。一扇为器范,一扇是平底,一为四角锥状銎口范。范身上小下大,边缘有四个子母口,上部有一长方形銎;背面有弓形把手。

最初的铸造技术是使用石范。由于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温,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很块就改用泥范。在近代砂型铸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时间里,泥范铸造一直是最主要的铸造方法之一。泥范铸造对中国古代青铜器范铸技术的研究根据的是古代铸铜遗址的遗物,如:郑州商城铸铜遗址安阳殷墟铸铜遗址(获得铸型19000余块)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获得铸型万余块)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土的残破铸型不胜其数)1.制范和芯

步骤:

在泥模上涂以分型剂以便脱模(例用油烟熏模即为处理法之一);将练制好的泥料做成形状较为规则的泥块。用泥弓将泥剖成一定厚度的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外面再贴覆泥片以至预定厚度(14~130mm);

修整分型面,做出与另一边范或芯装配的榫卯并撒上分型剂,即可印制下一块范。为了便于组装时辩识,往往在范背上刻划以符号;待全部泥范制就并略变干硬后,从最后制就的一片范开始倒序起模;

制芯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原模刮削掉相当于铸件壁厚的尺寸而成芯。原模刮去虚线以外部分形成内范(芯)外范内范(芯)浇口2.组合铸型

范与芯组合成铸型。这一工序要求范、芯定位准确,相对位置稳定。因之,在翻制泥范时就在分型面上作出了榫卯,以备组合。铸型组合后,外面通常要捆绑加固,有的还要再糊以泥层。二、青铜器的分铸法商代青铜器活动部件是利用分铸法铸造成的。后母戊大鼎鼎耳就是先分铸,再与鼎身合铸在一起。四羊方尊,器肩上的羊头也是采用了分铸法,先将羊角单铸好,然后将其嵌入羊头的外范内,浇铸时再与整个器体一次铸成。春秋又发明了焊接法,用锡镴焊接分铸部件。三、失蜡铸造法的发明及意义春秋晚期战国早期中国古代工匠又发明了失蜡铸造法,这是青铜铸造工艺中的创新。已经确认的用失蜡法铸造的铜器主要有:1980年河南浙川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铜禁。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尊和盘上玲珑剔透的透空附饰。已把古代中国应用失蜡法铸造铜器的年代提到了公元前5世纪,与印度采用这种方法的时间相近。失蜡铸造法的特点主要有下面几点:第一,用蜂蜡作制模材料,可能再加以松香,以增加蜡质的硬度,然后用油脂调制。第二,制模方法简易,只做一块整模即可。先用蜡做出所要器物的形状,即蜡模,再用细泥浆在蜡模上反复浇淋若干次,泥浆即将蜡模包住。再经加热烧制后,蜡即流出,最后就剩泥模了。第三,所铸器物精确度相当高,无需打磨加工,器物表面就很光滑精致。四、失蜡法铸造铜禁和尊盘五、青铜嵌错工艺的起源与发展青铜嵌错工艺,即在铸造好的青铜器的表面上嵌入其它材料的丝片,再用错石在青铜器表面磨错平整,构成纹饰或文字。青铜器的镶嵌材料主要有红铜、绿松石、金、银等。青铜与另外不同材料的颜色对比,使嵌入的纹饰或文字更加清晰、鲜明和美丽,使器物富于艺术效果。嵌松石工艺始于夏代;嵌红铜工艺则发端于商代;嵌错金银工艺在春秋中期才发展。整个青铜镶嵌工艺的繁荣时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六、青铜鎏金工艺鎏金在古代又称“金涂”。青铜鎏金工艺于战国时期萌芽,西汉时代已得到了充分发展。青铜器鎏金工艺的具体作法是将金粉和汞的合剂涂在青铜器表面,然后加以烘烤,汞即蒸发,而金就附着在铜器表面上了。七:贴金工艺第三讲: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种类

现在所用的青铜器的名称,大多是沿用宋代金石学家的定名。青铜器的科学分类,是以用途划分,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生活用器等。一、青铜器的食器

食器依据功能又可分作饪食器、盛食器和取食器。饪食器有鼎、鬲、甗;盛食器有簋、簠、盨、豆、盂、俎;取食器有匕。1、鼎古代用以煮或盛鱼肉用的器皿。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鼎的两耳的作用是在取鼎时,用鼎钩将鼎钩起,湖北随县曾侯乙大墓出土就有这种鼎钩。鼎钩在古代称为“鋊”(音yù)、《说文》:“鋊,所以句鼎耳及炉炭”。商代方鼎商代扁足鼎西周鼎

西周鼎的典型式样是体呈半球形,直口立耳,足作马蹄形,最富代表性的有毛公鼎。春秋鼎春秋鼎多加盖,作附耳,腹较深,高足改作兽蹄形。晚期鼎腹较浅,呈扁圆形,盖作覆钵状,顶有三钮,矮足。战国鼎鼎的形状愈加肥硕,足矮粗,裆低。汉代青铜鼎汉代青铜鼎,迅速从原来的浅腹,无盖、立耳、肥足,变为深腹、半圜盖、附耳、中足的形态。2、鬲的形态

用来炊煮食物的器皿。《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谓鼎“空足曰鬲”。这些古文献把鬲的形状已描写得很清楚,即似鼎而空足,足空使受热面积增大,易煮熟食物。西周中期鬲西周中期鬲的种类增加,流行高斜领双耳鬲和高斜领无耳鬲,同时也有平沿无耳鬲和平沿有耳鬲。可到了晚期,平沿鬲占据了主导地位,鬲的种类开始单一化。东周鬲3、甗(yǎn)

的结构蒸饭器。功能相当于现代的蒸锅。《古图录》甗锭总说:“甗之为器,上器甑而足已炊物,下若鬲而足以饪物,盖兼二器而有之。”可见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放置食物;下部称鬲,放水。甑与鬲之间有铜箅。箅上有孔,鬲中水加热后,蒸气通过箅孔蒸热甑内食物。商代甗商代甗以连体式为主,甑部深,鬲部较浅,甑、鬲宽度相近,整体挺拔稳重。春秋甗春秋早期出现甑、鬲分体的方形四蹄足甗。汉代甗4、簋(guǐ)

的发展簋是盛放已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很似现在的饭碗。其基本形制为敞口,圆腹,圈足,无耳或二耳。但在不同的时期又出现和流行过:三耳簋、方簋、弇口簋、四耳簋、方座簋、三足簋等。簋是重要的礼器,在商周时代它同样是象征贵族身份高低的指示物。据《礼记》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簋是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商代簋商代簋,侈口、颈内收、腹较鼓,直矮式圈足。少数出现双耳。簋。侈口,颈内敛,腹外鼓,圈足较二期簋要高。簋。侈口,深腹,高圈足,腹两侧有耳。有的双耳下垂珥,为以前各期所未见。西周簋西周早期簋的变化比较大,数量增多,式样翻新。侈口鼓腹双耳的商代晚期簋继续流行,但兽耳多变化。成康以后,乳钉纹无耳簋消失。此时最具特色的是高足簋、四耳簋、方座簋的出现。所谓方座簋,就是将簋体和方禁连铸在一起,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都是这一形制的代表。春秋早中期簋簋在春秋早中期常见的形式为敞口,双耳或四耳的方座簋,无座簋的圈足下也常加三个扁形小足。齐国铜簋风格独特,两耳作蛟龙状,盖顶有莲瓣装饰,通体饰波曲纹。这种龙耳簋均作工精湛,是典型的春秋时期的齐国器。5、簠(fǔ)

的出现功能与簋相同。《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梁器。”所述器形与实物相同,凡簠都为方形器,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器、盖合有矩形圈足。西周时期簠西周时期簠体长方,器壁斜坦,盖和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6、盨(xū)

的出现盛黍、稷、稻、粱器。多数为椭方形,敛口、鼓腹,两侧有兽耳或附耳,下为圈足或四足。盖可以仰置盛物,其上有圈足或矩形足。7、敦(duì)

的形态用来盛黍、稷、稻、粱等。敦为春秋中期新出现的器形,覆钵形盖,上置三个环形钮,唇短外卷,鼓腹扁圆、圜底盖腹扣合呈圆球状。肩腹饰有环耳,下接三小蹄足。战国敦的形状是盖与器相合成球体,俗称“西瓜敦”。8、豆的功能用来盛放肉酱的器皿。《说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豆多作圆盘,中有长柄称“校”,下为圈足。一般有盖,盖上有捉手或环钮。青铜豆出现在商代中期,而盛行于春秋战国。商代中期豆

商代中期豆是新出现的器物,数量极少,仅为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假腹铜豆。战国豆9、匕的作用古代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同出。商代匕,多体呈桃叶形,后可装柄。西周匕,体呈桃叶形,后有扁条柄,柄尾磬折。战国匕,体呈椭圆形,柄扁平而细长。10、俎(zǔ)

的使用俎是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也是切肉用的案子。俎体为两端有足的长方形,有的案面微凹,有的案面上铸十字形孔。青铜俎的数量很少,已发现的有商周和战国时期的。二、青铜器的酒器酒器依据功能又可分作饮酒器、温酒器、盛酒器和挹酒器。饮酒器有爵、角、觚、觯、觥;温酒器有斝;盛酒器有尊、方彝、卣、罍、醽、瓿、缶、壶、盉;挹酒器有勺。1、爵的变化饮酒器,也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始于夏代终于西周中期,爵的一般形状为圆腹,前有倾酒的流,后有可均衡流重量的尾,旁有鋬,上有二柱,下有三高足(商为三棱形而西周为刀形)。妇好墓出土了青铜爵群共有四十件。2、角的地位古代饮酒器。《礼记·礼器》:“宇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角的形制似爵,无柱、无流,两端都是尾,有的甚至带盖。主要出现于夏,流行在商代和周初。3、觚(gū)的造型饮酒器。流行于商代和周初。型为:喇叭形口,细长身,圈足,身上常用凸起的棱作为装饰。4、觯(zhī)的使用饮酒器。形似小瓶,侈口,圈足,大多数有盖。腹分扁圆体和圆体两种,前者形制有的较大,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6、斝(jiǎ)的别称古代温酒器,古文献称“散”。一般形状为圆腹,侈口,两柱,三高足。少数腹部分裆、袋足;还有的腹作方形而四角发圆,四足,有盖。7、兕觥(sìgong)的意义古代饮酒器和盛酒器。《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郑玄注:“罚爵也。”有的觥内附有酌酒用的斗,说明它也是盛酒器。形状一般为盖作兽头形,器似匜,椭圆腹或方形腹,短流,有鋬,下圈足或四足。而西周早期的觥都是方体的。8、尊的名字

古代盛酒器。商周时最常见的有圆形、侈口、圈足尊和少数方尊。春秋战国,流行作成鸟兽形状的尊,统称鸟兽尊。9、方彝的起名古代盛酒器。特征是身作方形,腹有直、有曲,屋顶形盖,盖上有钮。有的方彝腹侧有双耳。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一件似两件方彝联成一体的长方形器物,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偶方彝”。10、卣(yoǔ)的地位

古代盛酒器,并且是专用以盛香酒的祭器。卣的形状很多,或圆、或椭圆、或方形,也有作成圆筒形、鸱鴞形、虎吃人形等。其主要特征为:深腹有盖和提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11、罍(lei)的鉴识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其形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一般均作深腹,宽肩、两耳、有盖、圈足,正面下腹部设一穿系用的鼻钮。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12、霝(ling)的时代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小口,唇外翻,束颈,宽肩,肩上两侧有兽耳,底内凹无足。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13、瓿(poǔ)的出现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低体,敛口、广肩、圆腹、圈足。盛行于商代。商代中期瓿的纹饰繁缛,敛口、短颈、广肩、宽腹圈足,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器物。商代晚期瓿。主要特征是敛口折沿,短颈圆腹,底近平,矮直圈足。均无盖。14、缶(fǒu)的使用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圆形,深鼓腹,有盖。也有方形的。盛酒的称为尊缶。盛水的称为盥缶。盛水的称为盥缶。15、壶的秘密古代盛酒器。青铜壶使用时期长,自商至汉;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扁形、瓠形,以及圆形带流、圆形高足等。16、盉(hé)的多用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其形状多样,商周盉多后有执鋬;而春秋战国时期盉上多设提梁。17、勺的变化为从盛酒中取酒之器。一般作圆筒形,后有长柄,有的短柄中空,是要安木柄使用。青铜勺始见于商代,一直沿用至战国。

18、禁的珍贵古代安放酒器的器座。《仪礼·士冠礼》:“两庑有禁”郑玄注:“禁承尊之器也。”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铜禁最完好,时代属西周初年。1979年河南浙川县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铜禁,系失蠟法铸造。其上更攀附十二条大龙,并以十只圆雕虎为足。三、水器的使用水器主要有盘、匜、鉴、盂。1、盘的功能

古代水器。古时“进盥”,用匜来注水,盘来承接水。盘多作圆形,也有长方形的,有的长方盘形体巨大,如虢季子白盘。可作浴盘。2、匜(yí)的象形古代浇水器。《左传》:“奉匜沃盥”。匜的特征是,前有浇水流,后有鋬,下四足、三足或圈足,也有无足的。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3、鉴的功能

古代盥洗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则阳篇》:“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可见大鉴用来沐浴,鉴还是盛冰器。人们常用鉴盛水以照容,因而,古代也称镜为鉴。4、盂的分工

古代盛水或饭食器。其状似附耳簋,圆腹,侈口,二附耳,圈足。也有个别方盂。出现于商代晚期和西周。

四、乐器的品种乐器主要有铙、钟、镈、铃、铎、勾鑃、錞于、鼓。1、铙(náo)的组合

最早的青铜打击乐器。铙的形状是似铃而无舌,使用时执把,铙口朝上,用槌敲击。铙以三件或五件为一组。盛行于商代晚期。南方出土的大铙形体极大,只能固定在座上进行敲击。

2、钟的进步

古代宴享和祭祀时用的打击乐器。钟是由商代的铙演化而来的,流行于周。钟的形式分甬钟和钮钟。钟在使用时以大小相次成组悬挂于筍虡(钟架)之上,称为编钟。战国曾侯乙编钟数达六十五件。3、鎛(bó)的介入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青铜乐器。鎛为钟的一个分支,与钟小有差别,一般口呈桥形者为钟,平口者为鎛。早期的鎛是单个使用的,到了春秋以后才出现了编鎛。太原赵卿墓出土十九件为一组的鎛。4、铃的奇遇最早的青铜乐器。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了单翼铃,《诗·载见》“和铃央央”。铃常挂在旗上、车上和犬马身上。《广韵》:“铃,似钟而小。”可见铃的形状似钟但体小,一般作平口或凹口,上有弓形钮,体内有舌。5、铎(duó)的鉴识古代乐器。《说文》:“铎,大铃也。”但传世自铭为铎的形体并不大。铎有柄有舌,持柄而振,舌撞铎体发声。《周礼·夏官·大司马》:“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6、勾鑃(diào)的特色是一种手持的打击乐器,其形狭长,使用时口朝上,手持铎柄,以槌敲击。存世句鑃铭文中有“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的内容,可知它是宴享和祭祀用的乐器。主要盛行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7、錞于的不凡军中乐器。《国语·晋语》:“战以錞于。”又《周礼·他官·鼓

人》:“以金錞和鼓。”所见实物形如圆筒,上大下小,錞于顶上有钮,且以虎钮为多。主要流行于春秋至西汉时期的长江流域地区。

8、鼓的风格

古代乐器。商周时期鼓多木质,铜鼓目前发现属于商代

的,仅有两面,两鼓的主要特征是横置的两面鼓,有四足或矩形足。现在见到的大量铜鼓是出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

区,鼓呈圆形,均为单面鼓,由鼓面、鼓胴、鼓腰、鼓足等部分构成,在鼓腰常附有环耳。

鼓身和鼓面还饰有各种图案的纹饰。主要盛行于战国至汉代。

五、兵器的影响

主要有钺、刀、戈、矛、戟、剑、镞、胄、符、节。

1、

钺的尊贵

一种劈砍兵器。形状像斧头,有穿,以安装长柄。多用于刑杀,是权威的象征物。流行于商周时期。2、

刀的威猛常见于商代。其中直体翘首的大刀,单面侧刃,是用于砍杀的兵器。柄饰马头的短刀,则用于近身格斗。

3、戈的构思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长柄格斗兵器。戈的构造很特殊,锋刃部分称“援”;后部为“内”;下垂者是“胡”。垂直装柄,横刃有锋,可以横击,啄击和钩杀。盛行在商至战国时期。

4、矛的改良为刺兵。它由矛身、骹、柲、鐏四部分组成。商至战国,矛一直都很发达。春秋战国时主要形式为柳叶长骹式,体呈长条柳叶形。5、戟的巧思是一种戈矛合成一体的兵器。西周时,戟已经大量应用于战争。春秋时代,出现了新式的戈矛分铸联装的戟,即戈矛同柲的长柄戟。

6、剑的内涵近战短兵器。剑的构造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两面都有利刃,剑斗端有锋,即能横斩,又能直刺,平时带在身上可以自卫,战场上近战格用以杀敌。最早出现了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盛行。越王勾践剑剑身还采用了菱形暗纹技术。7、铍的杀气出现于战国时期,形状如扁茎剑,使用时如矛装柄。8、弩机战国出现了杀伤力很强的木弩及其上的发射构件铜弩机。9、镞的形态用于远射的箭头。商作扁平、凸脊、双翼。西周矢镞仍为双翼,但镞锋夹角加大,倒刺尖锐。春秋战国时期镞样式增多,主要有三棱式,双翼式、尖锋扁平双翼式,均三侧刃前聚成锋,穿透力极强。10、殳

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杆做成,青铜首有棱无刃。11、胄的防护

防护装具。商代铜胄制作精良,正面多铸有兽面纹饰,胄上竖立铜管,用来插装羽缨等饰物。西周胄造型朴实,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沿边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

12、兵符的构造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符多作虎形,世称虎符。13、节的信用通行的凭证。1957年在安徽县发现了五枚鄂君启的节,其中舟节二、车节三。节上铭文记录了水陆通行路线和车船数目等。十一、工具和农具商代,尤其是到了商代晚期,古代中国的青铜冶铸业已有了高度的发展。这时,尽管石制工具仍在继续使用,但已经广泛地使用青铜来制作农业生产工具及手工业生产工具,从而使商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商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基础。1、青铜农具商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商代的农业是耜耕农业,即主要使用耒耜来进行农业耕作。此外,商代的青铜农具还有钁和铲等。渔猎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考古发现用青铜制作的渔猎工具主要有鱼钩及镞(箭头)。①青铜耒耒的形状是上为长木柄,下端一般分为两个齿(尖杈),青铜耒或是在两个杈尖部位套上青铜耒尖,或者将整个耒端用青铜来制作。这样,由于青铜坚固耐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②青铜耜青铜耜上部亦为长木柄,下端为略呈长方形的木质耜身,在耜身的下缘套上一个青铜制的、略呈长方形、扁体中空、弧刃的耜冠。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青铜耜冠,长16.6厘米、刃宽约10厘米。其使用方式及功效与今天的铁锹相同。③青铜钁钁是刨地破土的工具,略呈窄长方形,体厚重,下端为双面刃,上端有方銎(qi6ng),用以安装曲折形木柄,其使用方法类似今天的镐。1959年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青铜钁,高16.5厘米、上宽5.5厘米、刃宽4厘米。④青铜铲铲,古代文献称作钱,或铫。是将土铲平及除草的工具。体呈长方形片状,下端为刃,上部中间伸出短柄,柄上端有长方銎,用以安装直木柄。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铜铲,长22.45厘米、刃宽8.5厘米。2、青铜工具商代用青铜制作的手工业生产工具主要有斧、锛、凿、锯、刀(削)、锥等,它们主要用于制作木器和木车等。①斧砍伐工具,一般为长方形,下端为双面刃,上端为长方形銎,用以装直木柄,然后再在直木柄上安装横木柄,并且,木柄与刃向一致。其使用方法和今天的斧子相类似。有的青铜斧上端侧面有一个半环形耳。②锛锛,古代称为斤,用于砍削木料,其作用类似于今天的刨子。体呈窄长方形,下端多作单面刃,上端为銎,用以装曲折形木柄。特点是木柄与刃向垂直。③凿凿,体窄长,下端为单面刃,上端为銎,用以装直木柄,用于凿孔或开槽。1956年郑州二里岗出土商代中期铜凿,长18.2厘米。④锯锯,用于截断木料或骨料等。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的商代晚期铜锯呈刀形,体下刃为锯齿,后部有柄,长14.7厘米,宽4.2厘米,背厚0.4厘米。⑤刀刀,小的称为削。一般为凹背弧刃,后有直柄。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铜刀,长约15厘米。同墓出土的铜削,柄端呈圆环状,长13.9厘米。⑥锥锥,穿孔用。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一件商代早期铜锥,体扁平,四棱向前聚成锥尖,长约8.5厘米。十一、生活用器的面貌主要有带钩、灯、玺印、炉、博山炉、樽、洗、耳杯、鐎斗、熨斗、砚滴、席镇、钱币、度量衡器。1、带钩的奢华

古代束腰带上的挂钩,多用青铜制造。带钩又称师比,最初为北方草原民族所使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原,一直沿用到汉代。制作精美者,还采用镶玉、嵌银、鎏金等工艺。2、灯的设计

古代照明器具。青铜灯出现于战国时期,而盛行于汉代。灯的样子很多,最富感染力的当属那些铸成人形、禽形、兽形、树形的艺术造型灯。著名的有河北满城西汉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3、玺印战国官吏由诸侯来任命,作为官吏身份与权力凭证的官玺也就随之产生了。战国秦汉至宋元印章材质以青铜为主。印面形状多为方形,还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曲尺形等。印上有小钮,多为鼻钮,以备穿系,以便将印佩在身上。印文有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章法布局,古朴巧妙,又是优秀的艺术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为玺,一般的印通称为印信。4、博山炉的神秘

古代焚香的器具。一般炉体作圆形,用来放香料;体下有高足,有的足还铸成人形或鸟兽形;炉盖均高而尖,雕镂成山峦形上有人物、走兽,象征海上仙山“博山”,故名“博山炉”。盛行于汉代。

5、樽的豪华古代盛酒的器皿。器作圆形,直壁,有盖,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铺首衔环耳。6、洗的朴素

盥洗用器皿。形状像盆,圆形、宽口沿,平或圆底,腹外多有铺首御环耳,内底常用双鱼作装饰,并多铸吉语。盛行于汉晋。7、鐎斗的作用古代炊器。又称“刁斗”多为军中所用,“昼炊饮食,夜去执行”,形状一般是盆形附长柄,下有三足,柄首常作兽头状,少数鐎斗有流口。盛行于汉至魏晋。

8、熨斗的发现古式熨烫衣物的工具。形状为圆腹宽口沿,有长柄,盛行于汉魏。

9、砚滴文房用具10、镇席镇11、货币商西周春秋货币一、商西周春秋货币商代海贝也作为货币来使用。商代还发现有用青铜、兽骨和蚌壳等仿海贝制成的铜贝、骨贝及蚌贝等。西周仍使用海贝货币,并使用铜块作为称量货币。春秋中晚期开始出现了金属铸币。1959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12枚春秋晚期用青铜铸造的仿照当时使用的青铜铲的形状铸造的货币,耸肩尖足,平裆,其中一件有面文六字。柄部中空,称为空首布。东周王室在春秋时期也出现了空首布,有大型、小型平肩或斜肩桥足空首布,面文大多一字,如“王”字,乃“王城”之省称。一直流行到战国时期,面文有“东周”等。二、韩、赵、魏主要使用布币其特点:柄部已不再是中空的,而与铲身同为扁平状,称为平首布。魏国的布币大多是平首、平肩(或圆肩)、方足、圆跨。币面上有的铸有地名,如“安邑”、“蒲阪”、‘‘共’’等。有的币面铸有币值铭文,如百当锊”、“梁半币”等。因此,魏布一般分为“半釿”、“一釿”、“二釿”三等。赵国的布币多为平(或圆)首、圆肩、尖(或圆)足,一般分为两等。币面有的也铸有地名,如“晋阳”、“离石”、“蔺”等。此外,赵国布币有的上面有三个圆孔,称为三孔布,其面文有“南行唐(正面)、十二铢(背面)’’等。此外,赵国也有刀币,小而直,通称直刀,面文有“甘(邯)单(郸)”等。韩国的布币大多为小型方肩、方足、方跨布,面文有“平原”等。战国晚期,韩、赵、魏均流行小型方足布。三、齐燕刀币齐与燕主要使用刀币,因其形状仿自刀削,故称刀币。齐国的刀币较大且厚重,上面铸有铭文,常见的有“齐法化”、“齐之法化”、“節(即)墨之法化”等。燕国刀币,早期是尖首刀。晚期形体较小,其刀背有磬折与弧形两种,弧背时代较早,磬折时代较晚。上面多铸有面文“明”字,又称明刀。四、秦国货币秦国主要使用圜钱,圆形,无廓,中为方穿(孔),上面铸有铭文“半两”,又称半两钱。还有“文信”等圜钱。秦国同时还使用布帛作为货币。五、楚国货币楚国使用铜贝币,椭圆形,通称蚁鼻钱。上面铸有铭文,常见的有“巺”等。楚国亦有少量铜布币,长方、平肩、方足、首部有圆孔,面文旧释“殊布当釿”,可能是楚并吴越等地后铸造的地方性货币。楚国同时使用黄金铸币,在方形或圆形的金钣上,凿印有正方或圆形小印,印文常见有“郢爰”、“陈称”。银币皆为布币,长方铲形。12、度量衡铜尺铜量铜权一、铜尺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铜尺,扁平长条形,长23.1厘米,宽1.7厘米,厚0.4厘米,一侧刻10寸。二、铜量战国青铜量器最著名的是秦国商鞅变法时制作的标准量器方升。长方形,一端有柄。器身左侧刻铭文32字:“(秦孝公)十八年(前344)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壹为升。”底部后来加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就是以商鞅方升作为标准的。三、铜权战国时期的青铜衡器有铜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形权。例如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出土的楚国天平与铜环权。一种是半球形权,顶端有鼻钮。1964年阿房宫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的高奴权,上面铸有铭文16字:“三年,漆工配(熙)、丞诎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并加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秦二世元年诏书及“高奴石”三字。第四讲:青铜器纹饰类别在古色斑斓的青铜器上常装饰有精美的花纹,尽管某些青铜器纹饰也可溯源于陶器图案,但它们毕竟主要是体现了早期奴隶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因此,它具备了特有的历史内涵和时代风格。常见的青铜器纹饰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即怪异动物纹样,写实动物纹样,几何纹样、人物画像纹样。一、怪异动物纹样怪异动物纹样有:兽面纹、龙纹、夔纹、蟠虺纹、蟠螭纹。

1.兽面纹兽面纹即传统上所谓的饕餮纹。商代早期的兽面纹有独立兽面纹、歧尾兽面纹和连体兽面纹三种型式,其中歧尾兽面纹最为普遍。殷墟第一期连体兽面纹数量增加,而且出现了分解兽面纹新纹样。殷墟第二期兽面纹开始普遍采用雷纹作为地纹。兽面纹式样也更富于变化。西周时期的兽面纹有它自身的特点,在早期出现一种简朴式的风格,将独立兽面纹和连体兽面纹作为一条纹饰带置于铜器的口沿下,兽面纹的线条简洁洗炼,地纹也被省略。然而昭王时期又出现极华丽的兽面纹饰,如器身通体饰雷纹衬底的连体兽面纹,屈躯舞爪,双角及躯干都附加花边,表现出这个时期的风尚。西周中期兽面纹向窃曲纹演化,随着这种创新,在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兽面纹也就最终消失了。2.龙纹青铜器上流行时间最长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龙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时期,以后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案和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3.夔纹是商代和西周前期青铜器上的重要装饰纹样之一。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整身侧面象,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说文·文部》:“夔,神魑也,如龙,一足。”。4.蟠虺纹又简称虺纹。仔细观察目前称为蟠虺纹的纹饰,是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构成几何图形,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布满器物全身,是春秋战国时代呈网状花纹的典型代表。5.蟠螭纹又简称螭纹。一些古籍中也说螭属龙。春秋时代,蟠螭纹的兴起,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图案中的螭有的有角,有的无角,以后者为多。作张口、卷尾、蟠屈形态。三、写实动物纹样写实动物纹样有:蛇纹、鸟纹、象纹、蜗身象纹、虎纹、鴞鸟纹、雁纹、牛纹、鹿纹、兔纹、龟纹、蚕纹、鱼纹、蝉纹、贝纹等。1.蛇纹蛇在古代有作为善义的,如《诗·小雅·斯干》:“维虺维蛇,女子之祥。”青铜器上的蛇纹数量虽不多,但应用巧妙。商代卣的提梁两端常饰蛇头,蛇头稍稍上翻,似在做倒垂的动作。春秋时期的四蛇方甗更为珍贵,方甗的四足上,饰有四条蛇,蛇身为浮雕,作圆卷缠绕状。2.鸟纹青铜器上的鸟形纹饰,最早出现于商代后期,没落于西周中期。最早出现于商代铜器上的鸟纹以宽带状的形式饰于器物的颈部、肩部。大鸟纹盛行于周昭王和穆王时期。一开始就被用作主题纹饰,并占据了青铜器的主要部位。

3.象纹纹饰中的象通常表现象的侧面的特征,但自然写实,生动逼真的。它们主要盛行商和西周。青铜器上饰有平雕象纹的,主要限制在乐器饶,酒器的觚、尊、兕觥;在青铜器上铸浮雕象体的一部分主要限于酒器的方尊、方彝、兕觥、壶和食器簋。

4.蜗身兽纹它采用侧面形象表现的传统,却不去突出兽的整体,而是着重勾画兽首,兽首表现细腻,上卷的长鼻,头部突出长牙。而兽身用线十分简练,蜗旋纹概括了兽的庞大身躯。这类纹样一般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它存在时间短,西周中期青铜器上已不见。

5.虎纹初见于殷墟中期、流行至战国时代。商代的虎纹,刻画比较细致巨口獠牙,异常凶猛。西周虎纹相当写实、细长尾上卷,这时期乐器钟鎛上的虎饰明显增多。春秋战国的虎纹则相当图案化。6.鴞鸟纹鴞鸟纹最早见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这时鸱枭的刻画显得巧妙,它突出两只又大又圆的眼睛。西周青铜器上的鴞鸟纹,不仅少见而且刻画上也十分粗简。枭首呈心形,圆目外凸,嘴向外钩。

7.雁纹曲颈伫立,形象写实。仅见于东周青铜器上,具有三晋地区风格,是地方性的纹饰。8.牛纹纹样作牛的全形。牛体圆肥、大首、有角,前足作跪卧状。牛纹较少见,商代牛纹多饰于卣颈部。西周早期铜罍的肩上出现过一首二身的牛纹。传说中的商王亥曾服牛,说明在很早以前牛已为人类服务了。9.鹿纹纹样有的只表现鹿首,有的则表现鹿的整体形象。前者如商代鹿方鼎,在鼎腹部饰有鹿头图案;后者见西周时代的卣上,所饰鹿纹,鹿作半蹲踞回首状。10.龟纹纹样一般刻画龟的全形,形象写实,多施于盛水器的盘内。商周人进行占卜时也大量地采用龟甲,这样在青铜器上以龟形作为装饰也就不难理解了。盛行于商代,春秋战国时代仍沿用。

11.蚕纹甲骨文里就有蚕和桑字。它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动物,因而在青铜器上用蚕来进行装饰,那是很合乎情理的。所见蚕纹,身体屈曲,头圆,两眼凸出。多用作器物的口沿或足部的装饰,个别有作为主纹的施于器腹上。盛行于商至周初。

12、鱼纹商代的鱼纹,形象较为呆板。春秋战国时期的鱼纹,形象逼真。鱼纹多施于盘、洗内。

13.蝉纹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多饰在兽面纹下面或饰在器身上,有的还饰在提梁上。所见蝉纹,有两个过大的眼睛,体型有的似纺锤、有的象橄榄,蝉纹使用的器物上一般总是大量重复出现。最早见于殷墟中期,盛行于殷墟晚期到西周初期。

三、几何纹样几何纹样主要有:云雷纹、圈带纹、涡纹、重环纹、波曲纹、窃曲纹、瓦纹、鳞纹、绳纹、云气纹等。

1.云雷纹是一种以自中心逐渐外展的螺旋线为纹样构成基础,纹线有单双之分,间隔均匀,故它的效果给人以动感.有人把呈图形的称作云纹,方形的称作雷纹,但其分别不足都很明显,故又合称云雷纹。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2.圈带纹纹样为排列成带的圆圈。多饰在器物的肩上或器盖的边缘等部位,或作为兽面纹等花纹的边饰。二里头文化青铜爵腹部已饰有实体的圈带纹,西周已很少见。

3.涡纹这样以旋转辐射线为构成基础,它形似旋涡,两圈单线或双线的同心圆,两圆之间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钩状线,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排列。有人根据《周礼》:“火以圜”的说法,认为从图形看,应称火纹。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商代与西周早期最流行,后仍沿用。4.重环纹重环纹是由多个重环组成环带。它除了作为单一纹饰装饰在铜器上外,有时也与其它纹饰相配出现。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5.波曲纹它的形状象一条抖起的带子,似波浪起伏状,在波曲的空间常填以眉形及口形纹样。常饰于鼎、壶等大器上,气势宏伟。盛行于西周中、后期。6.窃曲纹它的基本特点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吕氏春秋·适威》称“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意思是说这种纹饰表示了事物发展过了头,就要向反面转化。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称战国时仍沿用。7.瓦纹由平行的凹槽组成,形成一排排抑瓦。常饰在器物的腹与颈上。始见于殷墟晚期,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8.鳞纹形状似鱼鳞,又称鱼鳞纹。饰在器物上时常是上下几层重迭出现,繁密的鳞片满布于整器,线条较粗犷。也在单层出现的如簋的圈足部分。最早见于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

9.绳纹又称绹纹。由两条、四条或更多的波线交错扭法成绳索状。多饰于器物的圈足上,或为主纹的附饰。施以此类纹饰的青铜器以出土于三晋者为多,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

10.云气纹由流畅的回旋线条组成复杂多变的带纹,犹如飞扬飘荡的流云。此纹样是战国时期流行的神仙思想的反映,战国青铜器、漆木器上,经常可以看到作为神仙象征的云气纹。青铜器上的云气纹大多为金银错。流行于战国中晚期,沿用至秦汉时代。

四、人物画像纹样春秋战国交际,青铜器花纹设计出现描写现实生活的图象纹,开汉代画像的先河。此类纹饰多施在鉴,壶等器物上,并且大都采用嵌红铜和线刻纹,布满全身。第五讲: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大量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古代称钟鼎文,现在一般称“金文”

。《殷周金文集成》著录先秦有铭青铜器近一万二千件。据1985年版《金文编》统计,先秦金文单字有3772个,已识字2420个,未识字1352个。郭沫若先生指出中国青铜器“铭文之可贵在足以徵史”。1.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西周武王时期的利簋记载了武王伐纣在甲子日。西周成王时期的何尊记载了西周初为巩固对东方的统治而营建成周的历史。西周恭王时的墙盘记载了西周从文王到恭王诸王的主要政绩。2.记载西周初分封诸侯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初期大墓出土的克盉与克罍记载周王“令克侯于匽(燕)”。经研究,克是太保召公爽的长子,是第一代燕侯。铭文印证了《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3、记载赏赐采邑或田地西周中期的永盂记载了益公传达恭王的命令,赏赐给官员永两处田地。4、赏赐民众或奴隶以及其他物品西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一次赏赐给贵族盂总计1726人,其数量之多是惊人的。5、买卖人口及其价格西周中期的曶鼎铭文却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唯一的资料。说明在西周时期以马和一束丝换奴隶交易,说明奴隶远不如牛马值钱,奴隶的地位比牛马还要低下。6.土地交易西周中期的倗生簋记录了贵族倗生和格伯间发生的以马换土地的交易,经王室派员参加、订立盟约的经过,以传示子孙后代。7.周王举行祭祀典礼或锡命典礼西周晚期的颂壶铭文详记册命典礼的时间、地点、册命典礼过程、受册命者与佑者、王命的内容,受命者还要返纳玉币等等,较古代文献诸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周襄王策命晋文公的典礼还要详尽。8.周王对臣下的训诰西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499字,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中之最长者。其内容记周王在锡命毛公时,对毛公的五次训诰。为了挽救周王室的危机,要求毛公率领下属官员,勤劳政事,不要沉湎于酒,不要侮辱鳏寡,努力辅弼王位。9.西周军制及对少数民族的征伐西周厉王时的禹鼎,其铭曰:“王乃命西六师、殷八师曰:扑伐噩侯驭方。”西周时期作为通称,师与军同。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盘铭文记载周王命虢季子白征伐西北的少数民族獫狁,获得了胜利。周王在周庙予以赏赐和宴飨。10、法律判决书西周中期的朕匜铭文记录一篇法律判决书。朕的下属牧牛因为与上司朕争五夫败诉,最初被判墨刑及鞭千,后来被赦免了500鞭,其余500鞭及墨刑改用铜300锾来赎,并立誓今后不敢再扰乱朕。11、西周时期商业情况周宣王时期的兮甲盘铭文记载周王室严加管理,要求商人必须到指定的由官方管理的市场上交易,否则要严刑处罚。第六讲:青铜器各期特点二里头文化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西周青铜器春秋青铜器战国青铜器汉代青铜器宋代至清仿古青铜器夏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相当于夏代晚期的青铜鼎、爵、斝、盉、戈、铃等礼乐器。胎体薄,但此时青铜爵,从铸痕看,内外范多达四块,器壁薄而均匀,其工艺水平已脱离最原始状态。商代前期

商代前期以河南二里岗和湖北盘龙城遗址为代表。与二里头青铜器相比,商代前期青铜器的器种显著增多,如食器有鼎、鬲、甗、簋,酒器有爵、角、斝、觚、尊、卣、壶、罍、水器有盘、盂等。但仍是薄胎。在形制上有不少特征,容易判别,如鼎多锥足,爵、斝平底,觚体粗矮。纹饰,还没有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地纹。纹饰大多作带状,并常见弦纹,兽面纹和夔龙纹。兽面纹的线条圆转流动,很有特色。在带状兽面纹上下夹以联珠纹,则是当时流行设计。商代后期为青铜器鼎盛期。青铜器胎壁都较厚,器物有种类多,造型多的特点。纹饰丰富,饕餮纹、夔纹为代表,流行通体满花,使用云雷纹作为地纹,还出现了在图案上重叠加花的所谓三层花。形成了富丽繁缛之风格。铸造出最大、最重的后母戊鼎代表制造业的发达。内容大多是标明礼器制作者的族氏以及被祭祖先在宗庙里的称号(庙号)。,书体为“画中肥而首尾出锋”的波磔体。北方民族青铜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中,常见装饰各种动物纹的器物,呈显地方特性,习惯上称之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动物纹饰均系圆雕,主要表现为动物或动物的头像。动物种类有马、羊、鹿、蛇等。江西新干大洋州青铜器南方地区青铜文明。礼器:鼎、鬲、甗、豆、簋、罍、壶、卣、瓒。乐器:鎛、鐃。兵器:矛、戈、勾戟、钺、刀、剑、匕首、镞、胄、鐏。农具有:犁、臿、耒、耜、铲、斧、锛、镰。工具:铚、斨、钁、刻刀凿锥、砧。西南地区广汉三星堆青铜器三星堆的区域特性表现最明显的早期蜀文化,是其使用大量的青铜资源雕塑大型的神像、人像。青铜容器不多,其的风格与南方新干大洋洲相近。西周早期器类和造型设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方座簋、四耳簋、曲壁方彝、刀形宽足爵以及勾戟等是新出现的形制。鼎、尊、卣、簋的下腹向外倾垂,最大腹径不在鼎腹中部,而在下部。卣盖左右两边出现直立的“犄角”,盘也在此时出现双耳。兽面纹、夔纹、鸟纹占主导地位。长篇铭文增多,有的直接记载了武王伐纣,周公东征等重大历史事件,有的记述了分封诸侯、祭祀祖先以及与殷遗、鬼方、楚荆的战争和赏赐臣工等。西周中期此期酒器减少,出现列鼎制度(来表示所有者身份),创盨、簠、匜、编钟等新器类。鼎流行兽足,腹部浅。簋多加盖,流行弇口兽首衔环簋,低体宽腹。铭文内容涉及土地和法律制度,或记载赏赐册命。铭文字玉著体,结构趋于疏散。西周晚期青铜器定型化。鼎的典型式样是直耳圜底,足呈中间细两头粗的马蹄形。簋弇口鼓腹,下承三附足。鬲平裆束颈,口沿平向外折,无耳。流行重环纹、窃曲纹、瓦纹、鳞纹、环带纹为主。铭文有的多达近五百字,内容涉及对淮夷和獫狁的战争,土地纠纷、法律诉讼和赏赐册命等。铭文行款整齐,笔划匀称。毛公鼎铭文,是此期代表性的书体。春秋时期中晚期敦、缶、鉴、钲、錞于、带盖豆相继出现。鼎腿瘦长,鼎足作马蹄形。簋出现了盖冠作莲瓣形的方座簋和封口式匜、无足平底匜。出现了编镈。剑铸造精良成为重要的近战兵器。出现了采用失蜡法制造的青铜禁。流行蟠螭纹和蟠虺纹。铭文在显著部位,注重装饰。书体晋、郑端庄秀劲,晋还流行尖头、肥腹的蝌蚪文。齐铭作长方形,笔画平直。秦铭规整,每个字单独做摸。楚国和吴越铭文修长,并加以禽鸟形的饰笔,称鸟虫书。

鸟虫书鸟虫书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其多见于兵器。鸟书亦称鸟篆,笔画作鸟形,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虫书笔画故作蜿蜒盘曲之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故名。鸟虫书应是最能体现文字南方文化特色的。战国时期青铜器趋于轻灵奇巧,简易实用。精确耐用的青铜度量衡器出现了。流行钩连雷纹、贝纹、绹纹。采用错金、错银、嵌错红铜、松石和细线刻镂工艺。铭文大多为刻铭,一般很简短,其内容多为制作年月、地点、督造官、工官及制造者的姓名,或是标明器物的重量与容积等,其性质为“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北方民族青铜饰牌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富有北方民族特点的装饰有各种动物纹的青铜器。这些器物出自内蒙古西部地区,河北北部和地区。这里正是匈奴族活动的地域,它代表了匈奴文化动物纹的特征。动物纹包括浮雕、透雕铜饰牌和圆雕铜饰。这一时期动物纹题材除表现家畜和猫科猛兽、鹰鸟头象外,还有虎、狼、羚羊、绵羊、鹰、鸭等动物形象。虎豕相斗,狼背鹿、狼食盘羊、虎吞鹿、虎食驴、虎食牛及老虎与鹰头兽相斗等造型大量涌现,这种题材在两汉时期更为流行。秦代青铜器始皇和二世诏的度量衡器成了此时多见的物品。有尺、量、权。1980年在陕西临潼始皇陵发现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大小约为实际车马的一半。一号铜车马为驷马立乘的兵车;二号铜车马是驷马辎车。汉代青铜器铜器基本为素面。其鼎主要承自秦式,但一般三足更矮。秦人惯用的鍪和蒜头壶继续流行。壶腹比秦壶要鼓;铜钫流行。铜甗皆为釜甑合体。鎏金和错金银技术应用普遍。铭文内容仍沿用战国的“物勒工名”制度。刻铭增多,铭文流行简化字。

第七讲:晚期青铜器

秦汉以后,可以广泛运用于生产工具和兵器制造的铁器和逐渐发达起来的日用陶瓷器替代了青铜器,古老的青铜器铸造走向了衰退。但是,作为金属铸造业的一部分,晚期的铜器制造仍保持了一定的规模,只是其规模和使用功能已与早期铜器不同。它们中的宋代铜礼器,元代的仿古祭器,明代宣德炉,清代宫廷铜器等,却仍然是我国古代铜器的珍品。本讲涉及的主要就是宋元明清四代的晚期铜器。1、宋代的仿古铜礼器

宋徽宗大观初年(公元1107年),设置议礼局仿制商周青铜器。后为南宋所继承,最突出者是高宗。仿造青铜礼乐器用于宫廷。这些铜器大多毁于战火。“大晟钟”和“政和鼎”、“宣和三年尊”、“秦桧豆”等是仅存的部分器物。这时期民间铜器作伪,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上有详细的记载。大晟钟

“大晟钟”是编钟。该编钟是宋徽宗崇宁四年仿照春秋时期“宋公成钟”制造的。靖康二年被金兵劫掠到北方,金人“乃取大乐与地同和之义”,将其中一部分改刻“大和”。政和鼎“政和鼎”的形制为流行于商后期至西周早期的鼎形。纹饰为高浮雕的带身兽面纹,有雷纹为底,三组纹饰间有棱脊相隔,这也是商後期所通行的。“政和鼎”在仿铸时,很可能有商後期的鼎作摹本,只是在纹钸方面,因为复古,不免流露出拘谨。

宣和三年尊铭文“宣和三年尊”是又一件宫廷仿造的礼器。尊内底铸有铭文二十六字:“唯宣和三年正月辛丑,皇帝考古作山尊,

于方泽,其万年永保用。”由此可知该尊是陈设在方泽坛上的。绍兴豆

“绍兴豆”铭文在口沿“佳绍兴丙寅三月己丑,帝命作豆,赐师臣桧家庙,以荐菹醢,唯予永世用享”。铭文反映了此豆是高宗命制的祭器,而后赐予秦桧。反映出了南宋仿古祭器在家庙制度中的角色。2、大元的仿古祭器

元代官办的工场是“出腊局”,仿作的青铜器有:鼎、簋、簠、盨、爵等,一般都铸刻有本朝年款,字用楷体。私营铸造铜器也很发达。出名的有杭州姜娘子和平江王吉。姜家多依据古铜器样式仿造,但花纹较细小,多为方胜、回纹、龟纹。王家作工则较粗,花纹也模糊,与古铜器不太像。3、明代铜器明宣宗朱瞻基时,仿《宣和博古图录》及《考古》铸仿古器。明代藩王也仿铸古铜器。其中,晚明潞王朱常淓最为突出,所造器物底部留有

“敬一主人”款。民间此时还有:石叟、胡文明等著名工匠的作品。4、清朝仿古彝器乾隆帝于内务府增设造办处,专司铸造事宜。形制刻板;纹饰多有变化,兽面纹呈蝴蝶状,夔纹为鱼形。

第八讲:青铜器的辨伪近代青铜器作伪五种方法:整器仿造并作伪

改造古器作成新器

拼凑古器残件作成新器

古器上重新刻花古器上新刻铭文

辨伪的方法如下:一、铸造工艺伪器以真器为模,用翻砂的方法铸造。以此种方式做作伪器,形态虽可以乱真。但从铸造技术角度还是可以看出破绽:(1)新铸伪器一般比古器沉重。因为伪器没有腐蚀过,用手掂量亦可感知真伪。(2)用翻砂法所铸伪器表面无范线;而古铜器采用合范法铸造,器表会留有范线。(3)古代陶范铸造青铜器,需在内外范间垫一些碎铜片,以固定二者间距离。作伪者不需要使用垫片,即使刻意模仿也不了解垫片的分布方式,往往弄巧成拙,是辨伪的重要依据。(4)古代青铜器表面光洁,而伪器由于合金成分的问题,常会出现砂眼、缩孔现象。二、造型对于古代青铜器的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耳、口、流、颈、腹、鋬、足、底和器里。只要熟记器体各部位的大小和比例关系、及器物体重厚薄,再参考纹饰、锈蚀、铭文等各种特征,分析对比,就能辨别新旧真伪。三、纹饰鉴定真伪,还可根据铸纹和刻纹的不同特点加以区分。如商周青铜器的铸纹线条间的凹槽呈上窄下宽状;花纹线条转折处微显圆,并非直角。若从纹饰的线条上来观察后仿器,则觉生硬、滞断、呆板。对于那些旧胎刻填加漆、加金银片的伪器物,往往难以一下识破,还需结合其他方面特征,研究辨析。四、铭文风格以各个时期所具典型字体入手,体会各代笔法的不同风格,也是断代和判伪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还要注意实践,将真假实物铭文,相互比照,审读其铭文的内容,排列的形式,铸造的部位,笔道的深浅等。五、锈蚀状态铜器上锈是侵蚀铜质生成的,坚固致密。伪装铜锈,以各色颜料伪装处理,但终不自然。“点土喷锈”的方法,虽然伪装的很像,但一遇硬物磕碰就会脱落,一碾即成粉末状。用硫酸铜、氯化铵等化学调配做锈,效果虽好,但终究不是长时间自然形成的锈,因此缺少层次感,显得锈是浮在器物表面。六、X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法鉴定文物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鉴定文物的材质。有些各时期青铜合金不同,此法可探寻规律,为断代研究提供依据。二是辨伪,赝品青铜合金成分交杂,会包含一些新的成分,或合金比例不符合古法,这些用肉眼就不好分辨,此法一辨即明。x光透视法,通过用强度可达200KV的机对青铜器进行观察,观察器物上垫片的放置地方和状态。如西周鼎腹底垫片数目皆多于三个,而且呈小三角形排列。而春秋战图时期青铜器壁较薄,故垫片使用较商周器多。故熟练掌握强力X光机对判别真伪也很有帮助。七、熟坑与生坑传统鉴定青铜器所说的“生坑”,是指新出土保持着出土时的本来面貌的青铜器,“熟坑”指经历了“传世”过程,经藏家除锈、擦光、上腊之后的青铜器。第九讲:铜镜古代照面的用具,早期均作圆形,正面磨光发亮,背面有钮用于穿带,便于配挂。出现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时期沿用至清代。1、齐家文化铜镜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镜是产生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圆形,背有钮,装饰几何纹,制作粗糙。代表了中国铜镜的初始形态。2、商代铜镜商代发现五面铜镜,圆形,镜较小,中央有半环形钮,背铸有叶脉纹、连珠纹等纹饰。其中四面出自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它们是中原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镜。3、西周铜镜西周时代的铜镜,圆形,一般为素背,但其钮制形式很多,有橄榄形、长方形、半环形等。此时铜镜仍处于初始阶段。4、春秋铜镜春秋时期铜镜也很少,多数为素背,少数饰有虎、鹿、鸟纹。5、战国-铜镜的大发展时期铜镜等日常生活使用的青铜器的生产大为发展起来,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例如在湖南长沙发掘的战国时期的楚墓,约四分之一都随葬有铜镜。楚国的铜镜主要有山字纹镜、蟠螭纹镜、四兽纹镜等;往往以细密的羽状纹作为地纹,含锡较高,制作十分精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铜镜可以作为中原地区的代表,工艺十分精湛,有金银错镜、镶玉嵌琉璃镜、镜面与镜背分别用含锡量不同的青铜制成的复合镜等。此外还有武士骑马持剑与野兽搏斗的狩猎纹镜等,表现社会现实生活,十分生动。西汉铜镜逐渐厚重,镜上常有吉祥语的铭文,书体秀美,有的为悬针书体,具有很好装饰效果。镜钮多作半球形、柿蒂形钮座十分流行。战国出现的彩绘镜依然存在,星云纹和连弧铭文镜流行;此时还出现了“见日之光”透光镜,当光线照射到铜镜正面时,能反射出镜背面纹饰的大致图像它的出现,反映了制镜工艺的高度水平。新莽时期一种规矩(博局)纹镜十分流行,有的还采用鎏金银工艺。东汉中期至魏晋时,新出现了浮雕的画像镜、神兽镜。6、两汉-铜镜发展的繁荣时期7、中衰时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

铜镜此时,中国对日本铜镜铸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景初二年,日遣使来到中国魏朝,曹魏统治者赠送其女王卑弥呼的物品中有“铜镜百枚”。这时,南方吴国的神兽镜和画像镜被舶载到日本。其中,一种镜缘隆起,尖顶,断面呈三角形的神兽镜,被称为“三角缘神兽镜”,仅见于日本古坟。8①隋唐代-铜镜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颠峰,它不仅制作精工,而且打破了传统铜镜为圆形具钮的单一模式,出现了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和带柄手镜等多种形式,纹饰也变得丰富多彩,有花蝶、葡萄、鸟兽,人物故事等,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嵌银背、金银平脱、螺细镜。8②隋唐铜镜的特色隋唐初期,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十二生肖、宝相花纹为主,造型丰腴、活泼。引人注目的海兽葡萄纹镜,它以高肉浮雕葡萄为主题,间饰海兽、雀鸟、蜂蝶和花草,纹饰华丽而繁缛。此时铭文十分规整,字体为正楷,富有时代特性。隋与唐镜铭文有划时代的一脉作风,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四字或五字骈体文铭。唐中期,铜镜的纹饰,格调新颖,题材广泛,禽鸟、花草占居了主要地位。另外,人物故事题材大量涌现。这时期主要流行有对鸟纹、盘龙纹,以及人物故事图案。金银平脱、嵌螺钿、嵌银背工艺流行。唐代后期,铜镜的纹饰趋于简单、粗拙,失去了盛唐铜镜富丽堂皇的风格。这时期,含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