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3课辛亥革命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3课辛亥革命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3课辛亥革命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3课辛亥革命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3课辛亥革命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辛亥革命1、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独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独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成广东独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独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A.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定结果

C.清政府中心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

D.先进学问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2、立宪派在1910年连续组织了三次请愿活动,尽管遍及十余省,参加签名者达数十万人,仍以失败告终。他们公开表示:国家前途“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跑呼吁可以得恳求也,惟诸父醇厚利图之”。其重大意义是()A.宣告了立宪运动彻底失败B.使清政府完全陷入孤立C.使革命派的群众基础扩大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3、从1901年起,全国各地新式学堂大量涌现。清朝学部总务司编的教化统计表显示,1902年在校学生数仅6912人,1909年达到1639641人,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投人军校学习,不少人远涉重洋出国留学。他们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很多人后来进入了政界、工商界、出版界、军界等社会重要领域。这说明(

)A.政局混乱阻碍了新式教化的发展 B.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C.晚清政府特别重视发展新式教化 D.晚清爽式教化促进了国民素养的提高4、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深化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5、“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变更这种现象而实行的最主要行动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 B.与保皇派论战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6、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心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依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省份政体模式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中心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心政府B.中心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是由中心权力陚予,中心拥有确定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气博弈7、下表是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的人员组成据此可知辛亥革命()新军将领革命军咨议局议长巡抚布政使提督督练公所总参议13331111A.具有广泛群众基础B.具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是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8、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时代,但只是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是成功。”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反映了他()A.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B.萌发了新三民主义思想C.为迫使清帝退位供应思想武器 D.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9、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喊一个能快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定性B.袁世凯上台实现了政局稳定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10、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记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革命派的懦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丢失

B.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斗争之害

C.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殊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看法,总统颁布吩咐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可能存在的不足是()A.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

B.总理制约总统各国没有先例

C.两者牵制无法体现三权分立

D.人民主权却无人民真正参加12、20世纪初,革命党人高举排满兴汉的大旗发动革命并取得了成功,中华民国建立后,《临时约法》提出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这成为中国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口号之一。这反映辛亥革命(

)

A.消解了民族压迫与卑视的现象 B.促使中国主要冲突发生变更

C.有力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形成 D.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完全转型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很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稀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材料三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特别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起先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1)请概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更?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宏大历史意义。14、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干脆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确定辛亥革命探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旧覆盖着重重迷雾。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

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探讨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学者吕明灼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见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见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心集权转变,主见解决农夫土地问题就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贬低其宏大意义的意思,相反地,这是很崇高、宏大、光彩的。

学者杨天石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精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在革命后会立刻和工人阶级产生冲突冲突,而孙中山特殊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开受剥削的苦痛。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绽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三民主义在1905年才提出,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同等,与地方自治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自治思潮的兴起及“预备立宪”中淸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说明清政府中心集权统治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解除。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911年5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假立宪真专制的阴谋.标记荇立宪运动的失败.所以A项错误。B项非重大影响。立宪派请愿活动的失败.使一部分人对清政府完全失去倍心.起先转向革命.革命派的群众基础扩大.所以C项正确。D项夸大了其影响。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题干反映的是新式教化的良性发展,而非受到阻碍,解除A项;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所培育的近代化人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供应了人才储备,故B项正确;晚清政府发展新式教化的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而且C项表述也不符合题干主旨,解除;D項表述夸大化,清末新式教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学问分子阶层,解除。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兴中会成立时的誓词带有大汉族主义色调,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关于“人民”的相识,符合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前提下中华民族的含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制,解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解除;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帝的目标,解除D项。5答案及解析: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实为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必定性的条件,即在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革命党人所组织的分散的武装起义接连失败,因而须要成为一个统一的组织进行领导。故本题正确选项同为A项。6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社会政治状况的特点,旨在考查考生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实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民主共和制”“中心集权制”“代议制”可知,此时中国政治状况的特点是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政治力气博弈,D项正确。表格体现的都是地方各省,不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解除B项;A、C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解除。7答案及解析: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特点。据材料中革命政府人员组成信息可以看出,新政府成员以新军将领为主,辅以部分革命党人、封建官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項错误;新政府汲取了部分封建官僚.反映了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革命政府人员组成状况反映不出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不是自上而下,故D项错误。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对近代社会政治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在1912年提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认为其未从根本上推翻专制制度,体现了当时孙中山对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的担忧,即对中国能否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时代”体现了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确定,解除A项;新三民主义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头,解除B项;清朝灭亡于1912年2月,题干时间是1912年4月,解除C项。9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心理、法律两方面说明袁世凯上台的缘由,表明袁世凯当时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形势的须要,具有必定性,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袁世凯上台的缘由,并没说明袁世凯上台导致彩响,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说明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袁世凯上台的缘由,并不是说明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10答案及解析: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对辛亥革命的两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袁世凯上台等标记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新观点则认为上述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由此可见,新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强调其既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转移,又使国家避开了斗争之害,故选B。1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种因总统人选的变动而变更宪法的规定,说明个人因素凌驾于法律之上,显示出立宪的随意性,减弱了宪法的权威性,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等国家实行了责任内阁制;C选项错误,三权分立体现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驾驭,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衡。总统与总理的牵制体现的是行政权内部的权力制约,与三权分立政体无关;D选项内容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无关,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选项。12答案及解析:答案:C

解析:材料“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口号之一”体现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近代民族意识,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13答案及解析: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扬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行侵扰,革命后破除了这一迷信。

3.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学问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2)问,要留意紧扣材料中由“偶像”到“比寻常人还要可怜”的变更,结合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将皇帝拉下神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这一历史功绩来回答。第(3)问,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学问概括归纳即可。14答案及解析:答案:观点一: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依据,反对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