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全部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全部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全部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全部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全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科学之旅

【教学目的】

学问技能:

1.初步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试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学习物理学问和讨论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浸透人文主义教化

2.通过试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爱好,理解学习物理学问和讨论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口我们开场学习•门新的学科一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

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试验,说明物理是特别好玩的。

(让学生先揣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特别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后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觉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挪动滑片,视察小灯泡的发光状况。

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好玩,而且是特别有用的,它能扶植我们说明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

于很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外表还是外外表?

解析:外外表。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简洁摔倒,还是肩挑重物简洁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日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悟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

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奇异。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视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视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二

(2)勤于思索,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教师一些

简洁的问题会遭到嘲讽,而不问。

(3)联络实际,联络社会。

我们学了学问以后,假如能说明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假如遇到生活中的

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奉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摇摆的讨论”,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细致视察四周的世界,发觉问题,提出假设,擅长动手,加以理

论,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准备怎样学好物理课。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屣设计中,力求表达用身边常见器材进展物理试验的思想。这节学问跟学生生

活亲密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简洁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增加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念。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

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纳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

猜测和假设,试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的】

1.学问与技能。

•通过视察和试验初步相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须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察和试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学生初步的视察实力和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藁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

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留意培育学生参加、沟通、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进步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爱好,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留意力起重要作用。教

师指导学生视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语言朗读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

教师奇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溢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特别直观的现

象。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鼓励学生思维,培育学生提出问题的实力。如

大象靠什么进展沟通?

2.教师组织学生视察:课本图1.1一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

氛。学生沟通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二、探究活动:声是怎样产生的

1.教师简介:物理学中讨论、解决问题常采纳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探究。即:

提出问题一猜测和假设一试验检验一得出结论。

2.问题是思维的动身点,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声体发声时有共同特征

吗?

3.探究前的沟通与合作:同学们对上述问题,各自有哪些猜测与假设?写在草稿本

上,然后四人一组沟通、讨论。如何验证你的猜测与假设?

4.设计一个简洁易做,又富有音乐美的试验。大米也能“跳舞”:用一部录音机外

接一只八寸嗽叭,大米数粒。当学生看到这些器材,忽然兴奋起来,有的就叫起来,能

驴音乐了。将大米放入嗽叭“纸盆”上,让某一个学生触摸一下纸盆,然后放一段音乐。

教师引导:眼看到什么?耳听到什么?此时,让某一个学生再触摸一下“纸盆”,让学

生把两次触摸“纸盆”的感觉写下来,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沟通、讨论:(1)你对喇叭

发声时和没有发声时的感觉各是什么?(2)大米为什么会“跳舞”?(3)发声体发声

时的特征是什么?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试验中教师起到引导、

组织作用,学生除了“动眼”“动耳”“动脑”外,还要动手参加,这种富有音乐享受

的试验,学生的新奇心简洁被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思维的活泼。

三、重视学生身边器材,进展简洁的探究活动

面对全体学生做试验,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1.直尺能发声吗?2.怎

样才能使直尺发声。3.发声时特征是什么?学生思维进一步活泼,让直尺发声的方法较

多。

四、简洁介绍物理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用的,进一步增加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念

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可以记录、保存声音,重现声音。如唱片、磁带、光盘等。

五、不完全探究活动

1.声音传播须要载体一介质,课本第14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结论:

固体能传声。此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生活与物理联络起来,进一步理解探究活动思

路。

2.演示:课本第14页图1.1-4,证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须要介质。

3,每个学生将适量水倒入自己的杯子中,用勺子敲击杯子上部。边敲边触摸杯子,

再一次体验发声体的振动,耳听声、眼视察回缸中的水面。不仅听到声音,而且看到水

波,将声波与水波类比,学生更简洁理解声波,从而知道声也是一种波,把它叫做声波。

六、初步介绍数据、声速、回声概念。强调声速的读法和写法

1.'学生互相沟捻、[寸论:本节课各自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不仅培育了学生“动手”“动耳”“动眼”“动脑”的实力,

而且培育了学生简洁设计试验的实力,初步理解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主要环节

让学生总结)。

3.课文中的三个“想想议议”放到课外完成,学生查阅资料,可独立或互相沟通合

作完成。这样做,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索,去创新。

教学反思: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资料、阅历的根底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

③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

•学问与技能: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局部的作田。

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

•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①相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育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怜悯心。

③培育学生问的沟通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好耳的各局部形态的贴纸,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声音在耳朵中是怎样传

导”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我们相识这个丰富多彩的

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干脆导入突出耳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的学问你知道哪些你想讨论关于耳朵的哪些问题

(3)学生根据已有的学问阅历答复。并提出自己想讨论的问题。如:耳是由哪些局部组

成的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评析】学生对于耳的现有相识大多只停留在外部特征,以及知道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

器官等学问上。而耳是由哪些局部组成的,各局部都有什么作用,这些学问学生们理解

甚少,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累积资料,在头脑中留有确定的

印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根底。这一环节的活动也是为了能使教师更好地驾驭学生对将

要学习的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师进展后面的教学找好起点。

(4)带着学生选择本节课将要讨论的问题。

2、假设耳的构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耳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2)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沟通自己的想法。

(3)小组总结一个耳的构造。

(4)教师发耳的构造的贴纸。

(5)各组把分到的耳的各局部形态的贴纸试着根据自己组假设的构造拼成耳的形态。

【评析】教师课前做好了耳的各局部形态贴纸,让学生根据贴纸的形态一边拼摆一边和

同伴沟通想法,并修改自己最初的假设,在“验证一理论一验证”的活动中一步步

接近科学的结论。

【留意】教师在设计有关耳的贴纸时可以将有关耳的构造的示意图复印后分剪,再分别

复印。学生会在拼摆的过程中发觉当各局部很好地连接时才会呈现一个完好的耳的构造。

3、相识耳的各局部构造及作用

(1)谈话:如今,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带着你们组组装的耳朵到前面来展示。

(2)教师找两三个小组说说他们小组在刚开场时认为耳的构造是怎样的,然后在活动过

程中是否胜利组装了一个完好的耳,假如没有胜利又是如何修改自己的假设再进展验证

的。

(3)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沟通讨论,弄清耳朵各局部的作用。

4、讨论声音的传导途径

(1)谈话:根据耳的构造和搜集到的资料你能画出声音的传导途径吗

【评析】有了前一局部的学习再加之学生的资料积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完全放

手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画出声音传导

的途径:”声波一耳廓一外巨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大脑这个活动

重在培育学生们整和信息的实力。

【说明】在正常状况下,声波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对各种声音都可共振。鼓膜的振

动引起了3块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传导给耳蜗卵圆窗,使卵圆窗产生了

同样的振动。卵圆窗的振动使螺旋器中的毛细胞产生兴奋,兴奋由位听神经传导给大脑

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使人感知声音。

(2)让学生们视察教材中的图,说说为什么耳朵是一个奇异的接收器。

【留意】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能理解,有自己的说明就可以,不必要求答案的统一。

【说明】在此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放映动画片《猫和老鼠》中一集有关声音在耳中

传导的动画,该集动画片可以更形象地把教材上的图画呈如今学生们的面前,同时也会

使学生更清晰地看到有关耳的各局部构造的作用。

五、相识耳的重要性

1、提问:谁来说说耳朵的重要性

2、让学生用手捂住耳朵,教师轻声说一些话,然后让学生谈谈刚刚自己的感受。

【评析】此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一个有听力障碍的人的角度来感受一

下,从而可以使学生有真实的感受,让学生们理解有听力缺陷的人的境况,对他们报以

爱心和怜悯心。

教学反思: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问与技能

•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

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理解和学习物理学讨

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学问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25根),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好听,使人心情开心的乐音(如:音乐厅的

演奏,歌颂家的歌颂);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

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日我们一起来讨论乐音的特性。

新课教学

&L3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测:声音的差异必定跟物体的振动状

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答复:声音的凹凸不一样。

我们先来讨论声音的凹凸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一声音的凹凸。(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

(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一样。

视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状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试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振动快慢声音凹凸

伸出1/5最快最高

伸出1/3较快较高

伸出1/2慢最低

我的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胜利,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胜利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板书)

则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试着答复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H么?

4.大多数人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

(以上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先引导学生答复,再讲解:

1.频率:是用来描绘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板书)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板书)

3.试验说明:频率确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一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一频率低一音调低。(板书)

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板书)(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

赫兹;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赫兹是听觉下限〜20000赫兹是听觉上限)

5.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

的)(板书)

6.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利用:(1)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成像(B超)。举例:如何探伤;B

超原理。(2)超声处理一利用强超声波的高能量。举例:空气加湿器;超声洗牙、洗

工件;超声钻孔。

次声波(又叫亚声波,大致范围:10-4〜20赫兹)产生:火山爆发、地震、极光、海啸、

台风、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难;还有,核爆炸、火箭放射、化学爆炸、机器工作时也

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对人体有确定的危害。

次声波特点:传播的间隔远,而且不简洁被汲取。

次声波利用:从20世纪50年头才开场的用于预料自然灾难。

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放射和承受超声波或次声

波的器官。

超声波如: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讲犬笛的故事)。

次声波如:大象(说明章首图,讲海啸中大象救人的故事),狗(讲唐山大地震中,小狗

救主人的故事)。

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挚友,要爱护我们的生存家园。

[师演示]以上讲完后,用示波器来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一起来看教材上的“想想议议”。

引导学生分析,蝴蝶、蜜蜂、蚊子的飞行特点,频率的凹凸,是否能听到。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板书)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学生猜测,

[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2伸出桌外轻轻拨动(2)将锯条1/2伸

出桌外用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伸出长度一样。

视察:锯条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状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试验总结:请填表

拨动方式振动幅度发声特点

轻轻拨小声音小

用力拨大声音大

我的结论振幅大声音大(响度大)

好,这次探究也很胜利!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板书)

[师演示]敲音叉试验,让学生留意视察。

这个小试验,验证了我们得到的结论。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间隔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板书)。举例:听喇叭播送,远近听

声音大小不同。

以上,我们共同讨论了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

[师演示]用吉他来演示,腔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用力拨粗弦一音调低,响度大。

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

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确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确定大。

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2)1234567(教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

[生做小嬉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

定同学推断是谁的声音。

[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推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学生答复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

三、音色(板书)

1.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板书)——

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构造等确定的。(板书)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

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变更。

[示波器演示]音叉、吉他、笛子同是C调1的波形: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一样,波形

长相也会各有不同,即音色不同。

小结本课: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一振动频率;响度一振幅;音色一不同发声体。

(板书)

作业:

1.阅读“科学世界”,把三类乐器的特点归类。

2.“动手动脑学物理”。

3.利用身边物品,制作一件简洁乐器,并说明发声原理,以及如何调整音调、响度。

教后反思:

在宽松而又热情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征》正有条不紊地进展着,美丽的旋律、动

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教材力困通过试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理解声音的三个要

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加学生对声速的感性相识,熟识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的,我事先进展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理论教学的体验,感觉效

果不错。胜利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孔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完毕曲播放等

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

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试验、视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

维,培育合作实力和理论联络理论、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细心备课,理顺各学问点的连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

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

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按部就班、留意发散,层层推动;

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对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学问技能、过程方法

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觉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实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精确、娴熟,更重要的

还在于平常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实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视察和思索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视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

明学生物理联络生活的意识比拟淡薄,这一状况的变更同样须要平常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中,虽然已领悟了一些理念,探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

教学的多元目的,实现高效率,泥进学生的全面开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限制

一、教学目的

1、学问与技能

1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1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加环境爱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视察,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育热爱、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

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限制的途径

是点:噪声的危害以及进步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美丽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美丽的声音使人心情开心,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不安。贝IJ,令人不安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减

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U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爱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四周,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但凡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爱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U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细致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限: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限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一一空气等介质的传播一一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试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拟前后声音

的不同。

U学生活动

(1)视察书本P26图1.4-4,指出限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施行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试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限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理解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四周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当实行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支配确定的课外练习让

学生在课堂完成。

第五节声音的利用

课题名称课新课时1课时

型授支配

ii

内容分析烂节是对前几节的总结,学习了声音关键做到学以致用。本节课介

目声与信息,声音与能量。

学情分析学生对声音熟识,但对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虽然就在眼前但从未细致

考虑过。对于声音也可以传递能量也较为生疏。

学问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教与理解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技能

学方法与有初步的分析概括实力。

过程

目情感看法与通过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学生使命感与责

价值观任感;有主动与别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放弃和修整自己的错误观点。

重点难点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理解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策略方法通过演示试验,并用透镜式教学。

课课前预习预习本节课,查阅书籍找出超声波在生活,消费中的应用。

准教学媒体投影设备收音机,酒精灯,带橡皮膜的罐头盒。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学生活动

复习噪音在消费生活中有哪些危害和利

提问用?举出一个合理的例子。回忆

20世纪50年头,超音速飞机刚刚产生

的时候,有一次在试飞的时候以1100引导

千米/时的速度离地面60米的空中飞答复

行,请计算出1100千米/时=-------米

/秒?计算

引入学生计算。

新课当这艘飞机飞过一幢房子时,这座房子

好象被什么撞击了一下就轰然倒塌了,提出问题讨论

你知道这是什么缘由吗?

5声的利用猜测

生活中可能有很多关于声音的利用的试答

出示事务,但我们可能没有在意,譬如说吧:

课题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降临。

则除此之外你所见到的生活中关丁声引导

传递信息的事例还有哪些?讨论

声与信息学生讨论:

铁路工人利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样举例子

的声音中发觉松动的螺丝;医生通过听

诊器理解病人的心跳的状况。提出问题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

可以推断悬崖的间隔;举例子

讨论举例蝙蝠靠什么绝技在夜间捕获昆虫

的呢?

学生讨论答复

引出问题思索

答复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学生

蝙蝠靠回声定位的方法,根据这种方法

回声定位科学家独创了声呐,提出问题

利用声呐可以做些什么?讨论

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

度,绘出水下数千米的地形图,渔民捕答复

鱼时利用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

声呐的利用利用超声波我们知道可以为孕妇的胎

儿作检查,则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引导

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体后会返回,利用这

超声波的用处一点人们可以利用它来检测病人的肝提出问题

脏等有无病灶。

假如病人检查出肾脏有结石时,为了减

声与能量轻病人的苦痛,如今采纳什么方法就可讨论

以去除结石呢?分析答复

用超声波。

则这么说超声波应当具有很大的能量

了。提问

如何能设II一个试验演示声音可以传

递能量呢?思索

演示试验演示:将去掉盖子的可乐瓶的底部切答复

声音可以传递掉,并在其上盖上一块橡皮膜,用它对引导

能量着点燃的酒精灯敲橡皮膜,视察火焰的

跳动状况。

通过上面的试验证明声音可以传递能

量。则它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应用呢?

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电能精细的仪演示

器,把清洗物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视察

过液体并引起剧烈思索

举例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学生活动

的振动,振动将物体上的污垢都振动下

来,而且不会损坏物体,运用超声波他

的振动比可听见波更加剧烈。引导讲解

阅读28页最终一段,看看超声波还有

什么用处?阅读

阅读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的振动祛除人体答复

的结石,向人体内发送超声波,结石被

击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随尿液排出试答

体外。

教师引导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总结

小结完成目的检测引导

学习声现象这一章后结合着学过的学练习

练习反响问写一篇无声的世界的科学文章。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

5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

回声定位:

超声波的利用:

2、声与能量:

超声波的能量利用:

教学反思:

第二章光现象

第三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教学目的

一、学问与技能: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理解先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X108m/so

二、过程与方法

1.视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试验现象,理解试验是讨论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一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

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

1,通过视察、试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等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

看法。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相识,为后继学习打根底。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胜利的愉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笫二章光现象和笫一章声现象联络特别严密,讨论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而第一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什么叫做光源?②光是如何传播的?③光的传播速度

是多少?这三个问题跟第一章声现象中讨论的三个问题很接近。①什么叫做声源?③声

音是如何传播的?③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光和声音作一个

类比,使学生对光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引入

引入局部选用一个谜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谜语:一个西瓜在它被切开以前是什么颜色的?

分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西瓜瓢可能是红色的,也有可能是黄色的,假

如是生西瓜,还可能是白色的,所以学生可能得到上述的三个答案,即红色、黄色、白

色。但是标准答案是黑色的。学生们觉得很惊异,确定会问:为什么是黑色的呢?缘由

很简洁,因为西瓜没有切开以前,里面是没有光的,任何物体自身不发光也没有反射其

他物体发出的光,那是黑色的。这个道理和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

是一个道理。假设这个世界没有光,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或者说我们什么都看

不见。由此说明光对人来说是很重耍的,没有光,这个世界就不会如此五彩斑澜,如此

漂亮,甚至我们根本不能生存。

二、新课局部

(一)什么叫做光源,

学生刚刚学过声源,可以让学生仿照声源的概念自己来归纳光源的概念。学生答复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他们的理由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但这样是不

是完好呢?很多物体都“能”发光,但是不是全部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呢?举几个例子

来说,比方电影荧幕,月亮,我们看起来都“能”发光,但他们是不是光源呢?先分析

一下,电影荧幕的光来自放影机上的投影灯,月亮的光是反射太阳的光,它们自己是不

会发光的,所以都不是光源。可以提问学生,“我们怎样修改光源的概念才够完好?”学

生答: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光源。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分组讨

论,以小组为单位进展竞赛,看哪一个小组列举得最多,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答复。因

为是竞赛的形式,所以学生的参加热忱会比拟高,最终列举的数目也会很多。表扬列举

得最多的小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同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展订正。比方说,学

生可能会说“蜡烛”、“电灯”、“星星”等等是光源,告知他们“点燃的蜡烛”、“开着的

电灯”才是光源,“星星”并不都是光源,只有“恒星”、“流星”是光源,而“行星”、

“卫星”、“彗星”等都不是光源。

在理解的根底上说明,光源是可以分类的。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

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晚上汽车、摩托车或者是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线传播的,

则可以让他们大胆地揣测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揣

测完了以后,须要用试验来验证自己的揣测。物理原来就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

要培育学生乐于探究,实事求是的学习看法。

试验过程:

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视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

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视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经过试验,我们可以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但是这样说是不是完好了呢?在试验2里面,我们虽然视察到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

播的,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空气和水面的分界面上,光线发生了偏折,不再“沿直线

传播”。应当怎么修改呢?

分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有在两种物质

的分界面上才不是沿直线传播,所以,“光在同一种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二

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步枪的瞄准器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三)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前面学习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光的速度与此相比拟是大还是

小呢?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

是什么缘由呢?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速快。

列举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速度,然后给出光的速度,作一个比拟。摩托车速度20m/s,

汽车速度30m/s,飞机速度200m/s,宇宙飞船速度8000km/s,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到达3X108m/So

举例说明光速究竟有多快:

1.假如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可以绕地球运行7.5圈。

2.太阳发出的光,耍经过大约8min到达地球。假如辆1000km/s的赛车不停地

跑,要经过17年的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间隔。

学生有了确定的理解以后可以说明: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一般用字

母c来表示。光在真空中1s能传播299792000m,也就是说。真空中的光速为c=2.99792

X108m/so在空气中的光速是2.997000X108m/s,比真空中的光速略小,一般在真

空和空气中的光速都表示为c=3X108m/s。在其他介质中光也可以传播,比方在水中,

v水=3/4C,在玻璃中v玻璃=2/3C。

排列一下:V真空>v空气>v水>丫玻璃

三、科学世界

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光年是什么单位?

学生有年的概念,所以很简洁把光年理解成时间单位。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可

以理解光年是一个天文学上面的间隔(或长度)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间隔。

同时要会计算天文学上面的一些简洁问题,比方说。

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光年,它们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解;1光年=3X108m/s(365X24X3600)s=9.4608X1015m=9.4608X1012km

S=16光年=16X9.4608X1012km=l.51X1014km

答: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51X1014kmo

【板书设计】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什么叫做光源?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

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

2.光是如何传播的?

光在同一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传播速度:

c=3X108m/s

v水一3/4C

V玻璃=2/3C。

v真空Av空气,v水Av玻璃

教后记:

这是本教材中第一个比拟完好的探究试验,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

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开展探究试验,又要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与九年义务教

化物理教材相比,课程标准降低了教学要求,由原来的“光的反射定律”改为“光的反

射规律”,只要求学生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对“反射光线与

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都不作要求,

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学生发觉这些规律,同样可以归纳到“收获”之中,既培

育了学生的分析归纳实力,也让他们感受到视察在物理试验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

打下良好的根底。

教学反思:

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器材】

演示试验器材:激光演示仪,蚊香,带盖的玻璃盒。

学生试验器材:平面镜,纸板盒,蒙黑纸的手电筒,直尺,量角器,笔。

【教学目的工

1.学问和技能。

(1)理解光在一些物体外表可以发生反射。

(2)相识光的反射规律,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试验,视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试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

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拟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视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看法。

(2)亲密联络实际,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主动参加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

很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

由于自然常识课的学习和学生自身的阅历,学生很快答出;因为光的反射。

(板书)二、光的反射

(副板)光一人眼(光的接收器)

干脆发光的物体一光源

间接发光的物体f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备注:光在任何物体的外表都会发生反射。根据课本的排歹]是先试验后讲概念,根

据学生的思维实力,这是不妥的。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外表时传播方向发生变更的现象。

2.几个根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a.入射光线AOb.入射点0:入射光线与反射

面的交点。c.反射光线OB。d.法线:过0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e.入射角Ni:入射

光线与法线的夹角。f.反射角N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提问:引入入射角Ni及

反射角Nr的意义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甲认为,数学题常用“东偏南20。”来表示方向,所以入射角Ni及反

射角Nr是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的;乙认为,甲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地理上也是用角度

来表示方向的。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即反射角与入

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试验和进展试验:

(1)如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桌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

上的直线0N垂直于镜面。

(2)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0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

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3)变更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0N两侧的角i和r。

4.讨论。

(1)怎样使纸板能稳定地竖直在平面镜上?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多种方案,如在纸板后做一个支架,用纸盒的一个侧面,用泡沫

包装盒,等等。

(2)怎样得到“一束光”?

有人首先提出用太阳光,但立刻有人反对,认为太阳光不是“一束光”,又有学生

想到前一节刚做的小孔照相机,其外筒可以利用,透过外筒上的小孔,能得到“一束光”。

可是,假如阴天怎么办?用手电筒。集中大家的讨论结果,认为用一张开有小孔的黑纸

蒙着手电筒,就能得到“一束光”了。还有学生提出用激光笔,当然效果更好。

(3)怎样画出光的径迹?

问题提出后,马上有学生想到,把光对着0点入射,分别沿着入射光和反射光线点

点,用直尺连接0A与0B即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了。

(4)根据讨论写试验报告。

[试验目的]光反射时的规律。

[试验器材]平面镜,纸板盒,蒙黑纸的手电筒,直尺,量角器,笔。

[试验步骤]①在纸板上作一条与底边垂直的虚线ON,放在立面镜上。

②将一束光射向0点,记录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③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角i和r。

备注:学生没有关于物理试验的阅历,假如只看课本中的内容,是很难完成试验的,

所以必需引导学生对试验器材、试验步骤进展讨论,以培育学生设计试验、进展试验的

实力。

5.分析和论证。提问:关于光的反射,你发觉了什么?生答:反射角r与入射角i

很接近;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r与入射角i应当相等;从试验记

录中找不出什么规律。为何会找不出规律呢?请视察演示试验。

演示试验一:在玻璃盒中点燃蚊香,使里面充溢烟雾,比拟手电筒的光线与激光光

线射入算中的效果。

”演示试验二: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的反射。

在演示试验的启发下,找出试验失败的缘由:

①光的途径记录不够细心;

②角度的测量不精确;③光束不够细。如何改良呢?①改用激光笔作光源;②在纸

板上先细心地画好角度。通过改良再进展试验,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r等于入射角

i;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6.光路的可逆性。

小试验:用一块板挡在两个学生之间,使彼此小能看到对方,怎样才能彼此看见呢?

由于学生有此阅历,用一块镜子就能解决,作图说明光路的可逆性,学生很简洁承受。

7.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小试验:用手电或太阳光照在镜面上反射,照到学生的脸上,他们会感到刺眼;而

照在白纸上时,光线则比拟柔软。什么缘由?

①光照到镜面上发生了反射,而照在白纸上时,没有发生反射。(立刻遭到了以学习

小组为单位,准备试验器材,在讨论分析的根底上进展试验,体验试验的过程。此试验

上节课做过但是视察的角度不同,可获得不同的启发。光线是为了讨论光的传播路经而

作的直线,其实它并不存在,这是物理讨论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他同学的反对)

乙81瑟3

②光照在白纸上时,发生了漫反射。

提问:漫反射遵守光的反射规律吗?

生答:遵守。

三、板书设计

1.光的反射现象。

光射到物体外表传播方向发生变更的现象。

2.几个根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①光线OAo

②入射点0: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③光线OBo

④法线:过。点作反射面的垂线0N。

⑤入射角N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③反射用N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规律。

光反射时,反射角r等于入射角i;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则;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4.光路的可逆性。

5.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四、练习及作业

1.已知镜面及入射光线,要求画出反射光线。

2.已知镜面及反射光线,要求画出入射光线。

3,已知反射光线及入射光线,要求画出镜面。

4.完成课本第4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各题。

五、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小结:假如只根据课本的要求去进展教学,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我们的学

生缺乏动手理论的意识,更缺乏动手理论的实力。如前一节课,请学生课后完成一只小

孔照相机的制作,很多人无法做好一只圆筒。所以,在学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应以养成

良好的本学科的学习习惯为主,使学生在逐步体验胜利的喜悦中培育爱好,学会视察,

学会提问,学生设计简洁的试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学会汲取别人的胜利改善自己,学

会合作沟通,等等。这些实力的养成,比学会一些学问、技能更重要,所以引导学生分

析问题,分析试验,开场可能缓慢些,但必需夯实这一过程,为以后的教学打好根底。

尤其是思维根底较差的班级,更须要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