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的范式重构_第1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的范式重构_第2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的范式重构_第3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的范式重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当下,高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存在“重视分析意象,忽视赏析‘象’后面‘意’的内涵;重视分析韵律知识,忽视赏析韵律之美的意义”等问题。为此,以“起韵·入境·共情”为主线,重构高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范式,或可成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的新思路。教师可以通过“以读起韵,设计项目任务,优化诵读方法;以境启思,挖掘背景资料,把握‘意’与‘象’之间的关系;体会共情,提炼核心知识,进入诗人心境”等策略,重构教学范式。关键词:起韵;入境;共情;教学范式;核心知识古诗词赏析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程改革以来,古诗词赏析教学的方式、方法一直被不断丰富、拓展、创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均对古诗词赏析教学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提出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存在“重视分析意象,忽视赏析‘象’后面‘意’的内涵;重视分析韵律知识,忽视赏析韵律之美的意义”等问题。在高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启古诗词赏析之路,体验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将自己特有的个性化感悟宣之于口、落于笔端,建构以“起韵·入境·共情”为主线的古诗词赏析教学新范式。一、以读起韵:设计项目任务,优化诵读方法对于高中语文古诗词学习来说,其要素就是“韵”与“情”,这两个要素中“情”为内、“韵”为外,一内一外,相辅相成。古诗词赏析教学的第一步是通过诵读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首先,对古诗词韵律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字词落实到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意古诗词的平仄和押韵等相关知识,而忽视古诗词基本规则之外的韵律之美。从古诗词鉴赏的角度来看,机械诵读只会让学生对学习古诗词产生抵触心理。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项目化学习入手,丰富古诗词诗韵知识,形成链接环扣式学习结构。第一步是确立项目。高中语文提倡通过学习任务群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以“中国古诗词韵律探秘”学习项目为例,教师可以将项目化学习任务群分解为三个课段,即资料筹备、组织展示、成果汇报(见表1)。第二步是明确韵律。“起韵”是古诗词赏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在收集、整理、展示的过程中,自主学习音节、音顿、押韵、长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则,结合历史背景掌握韵律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古诗词“起韵”的敏感度、对韵律美的热爱之情,还能为学生赏析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情志积累初步的认知和感悟。语文教学是一种“唤醒”的艺术,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项目化学习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古诗词韵律形成与诗者情志表达之间的交融点,去体会古诗词韵律“以情带声,自然成韵”的发展规律。第三步是诵读感悟。高质量的古诗词诵读教学要建立在教师对古诗词内涵把握的基础上。古诗词吟诵不能靠拖长腔和刻意停顿来完成,正确的吟诵方式应介于诵与唱之间,既有诵的铿锵语音又有唱的节奏韵调。教师要在学生了解古诗词韵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音节、音律、音尺去区分古诗词的顿点,用韵脚去感受古诗词用字的四声特点。例如,关于吟诵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教师可以抓住该词以入声为韵且以入声为韵脚的特点,让学生感受读起来仄声非常短促,不易把握。李清照在词中多处选用“平平上上入入”的格式,“凄凄惨惨戚戚”“到黄昏、点点滴滴”等,声音由高到低,气韵由长到短,突出了悲凉、凄惨的心境。第四步是延展融合。古诗词韵律赏析的内涵与外延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把古诗词韵律的内涵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关联,把古诗词韵律的外延与历史、哲学、经济、社会、文学的外延相关联,启发学生的情志,让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地品诵古诗词,进而使学生把读与咏、赏与析融会贯通。二、以境启思:挖掘背景资料,把握“意”与“象”之间的关系“入境”是开启古诗词赏析之门的钥匙。高中学生的理解力和生活阅历尚存在不足,他们很难发现“象”背后“意”的深层内涵。教师要从了解背景入手,引领学生在链接环扣式学习结构中正确理解“意”与“象”之间的关系,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第一步,了解背景。孟子有言“知人论世”,《诗大序》中也有“诗者,志之所之也”的说法,历代诗人人格心志的形成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教师要纵古贯今,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提示:学习赏析古诗词时要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要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中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可见,古诗词赏析离不开对诗人生活背景和性格志向的延展解析。第二步,分析意象。对古诗词的赏析要从对诗中的意象分析入手,找到诗人使用哪些意象,明确这些意象有什么关联与意义。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这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篇。对于学生来说,曹操豪放激荡的古诗词不难理解,但诗中意象的引用和化用典故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诗的主要意象,再对意象的特点与引用或化用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学生将意象进行对比分析后,就容易理解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了。第三步,自身入境。诗人创作古诗词的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情随景移。王国维有云:“词以境界为最上。”同一位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境界会有所变化。入境品诗是教师引领学生还原古诗词创作过程的一种方式。学生只有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学习,才能进入诗人所处的生活场景中。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为例,随着她生活经历的变化,其不同时期的词作有着不同的词风。如果仅仅赏析一到两首她的词就来评价她的词作风格,会让学生“一叶障目而不识天下秋色”。入境品诗的深层含义是“入史”,教师应以诗人生活的朝代为轴心,将诗人的人生经历形成螺旋上升的入境曲线,并标注出不同时期诗人不同的人生境遇,对应着不同的诗作风格,学生赏析时就不难自身入境了。第四步,感悟情思。一切景语皆情语,境由心生,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教师在古诗词赏析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在“有我”“无我”之境中感悟古诗词情思,呼唤学生进行发自内心、言之有物的古诗词诵读与感悟。古诗词赏析课堂不能是完全预设的,它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由迸发,主体精神得到高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学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教师应注重捕捉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情感因素。学生只有具备持久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热情,才能达到古诗词赏析教学的核心目标。三、体会共情:提炼核心知识,进入诗人心境“共情”是指让学生与诗人共体验,以此来助力学生把握古诗词中的情思。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大多很含蓄,对于十六七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再加上生活时代的不同和地域风俗存在差异,他们很难与古诗词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最难的环节就是让学生与诗人隔空共情。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师不妨带领学生提炼核心知识,构建“古诗词赏析共情学习法”体系,以文解诗,以诗入诗,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进入诗人心境,与之共情。以《离骚》为例,屈原的这篇诗作对历代诗人诗风、诗格的形成都产生一定影响,但其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是部分教师难以把握的篇章。这是一篇政治性很强的抒情诗,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与屈原在思想和情感上难以共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赏析共情学习法”,从群诗文入手,以文解诗,以诗入诗,带领学生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首先,教师可以建立屈原诗文库,以读《史记·屈原列传》开启学生群诗文阅读的大门。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人生境遇,然后再将其不同时期的诗文以及创作背景进行归类。通过初步诵读、理解对核心知识点加以归纳,使学生与诗人的共情水到渠成。同时,教师在引领学生依据史料读文赏词时要注意,有些文献记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人生信念,要与历史背景有所区分。例如,《史记》中的“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是诗人坚守人生信念的赴死,与《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表明就算死也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有所不同,不能作为理解作者诗文的历史背景来赏读。通过群诗文阅读学习,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离骚》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