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主编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的通知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委),各有关单位:现批准《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为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施。原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同时废止。本标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日常管理,太原理工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9月1日关于同意山西省地方标准建标标备〔2016〕201号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你厅报送的《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关于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申请备案的函》收悉。经研究,同意该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该标准的备案号将刊登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5年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标函〔2015〕310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山西省的工程经验,与国家、行业的相关规范相协调,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进行了修订。修订后本规范共分10章和18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地基勘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岩石的描述规定、岩石质量指标RQD分类及岩层厚度分类标准;2.增加污染土的取样、定名与评价要求;3.增加原位测试项目、测定参数及主要试验目的表格;4.增加污染腐蚀场地地基处理中采用材料的耐久性要求;5.增加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要求;6.增加高填方地区地基处理的基本要求;7.增加混凝土灌注桩后注浆的设计与施工要求;8.增加基础和桩基础腐蚀与防护选材、设计及施工要求;9.增加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的设计与施工要求;—10.增加复合地基承载力考虑基础深度修正的有黏结强度增强体桩身强度验算方法;—211.增加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使用的地基处理工程验收检验的综合安全系数的检验要求;12.增加检验与监测。请各单位在执行规范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致函太原理工大学(地址: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邮编:030024;邮箱163.com),以供再次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化学赛鼎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核新能核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华晋岩土勘察有限公司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山西建工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阳泉市建筑设计院山西能源学院山西裕祥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山西建华美锦管桩有限公司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丁晓峰赵旭宏葛忻声张宗升张建民贺武斌梁大伟贺永俊王辉史晋荣相兴华黄友林周兴高胡启胜贾军刚经明胡志强杜锐赵瑾瑛杨东本规范顾问组成员:王步云裘以惠刘汉臣崔朝显张嘉熙韩云山袁彦声刘少文1 2 2 5 8 8 4地基勘察 264.7勘察报告 2 6.4复合地基 7.1一般规定 8.3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 9.2设计计算 附录A岩土野外鉴别 附录B土的目力鉴别 附录C碎石土的密实度 附录D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 3附录E岩土参数统计 附录F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G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H山西省各市、县气候及冻深状况表 附录J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 附录K土(岩)的承载力特征值 附录L岩石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M岩石单轴抗压试验要点 附录N回弹模量试验要点 附录P桩式、墙式悬臂支护结构计算要点 附录Q桩式、墙式锚撑支护结构计算要点 附录R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附录S基坑底抗渗流稳定性验算 附录T土层锚杆试验要点 引用标准名录 4 2 2 5 8 8 22 25 26 40 45 5 t6 AppendixEStatisticalMethodofGeotechnicalParam AppendixFKeyPoints AppendixGKeypointsforDeep AppendixJFrostClassific AppendixKCharacteristicValueofBearingCapacityofSoil/Rock AppendixLTestPointsofBatholiteload AppendixMTestPointsofRockUniaxialCompression AppendixNKeyPointsofResilientModulusTest AppendixPCalculationofPileType/WallTypeCanti AppendixQCalculationofPileType/WallTypeAnchorSupport AppendixRCheckCalculationofFoundationPitBottomUplif AppendixTKeyPointsforPr ExplanationofWordinginT ListofQuotedStandards 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了在地基勘察和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勘察和地基基础设计,其他类似工程可参照执行。1.0.3各项建设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地基勘察。工作中应广泛搜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和建设经提出完整可靠、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勘察工作应包括参与地基基础方案实施的过程。和提高效益的原则。设计时应依据勘察成果,结合结构特点、使用切实做到精心设计,以保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1.0.5建筑地基基础的勘察和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1.1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2.1.2岩土工程勘探geotechnicalexploration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手段,包括钻探、井探、槽探、坑探、洞探以及物探、触探等。2.1.3原位测试testin-situ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的测试。2.1.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report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建议,形成系统的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勘察技术文件。2.1.5现场监测monitoringin-situ在现场对岩土性状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岩土体和结构物的应力、位移进行系统监视和观测。2.1.6地质灾害geologicaldisaster由不良地质作用引发的,危及人身、财产、工程或环境安全的事件。2.1.7岩土参数标准值standardvalueofageotechnicalparame-岩土参数的基本代表值,通常取概率分布的0.05分位数。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将上部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32.1.10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ofsubgradebear-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2.1.11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subsoildeformation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2.1.12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frost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2.1.13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ultimateverticalbearingcapacity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承载力。2.1.14扩展基础spreadfoundation为扩散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而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2.1.15无筋扩展基础non-reinforcedspreadfoundation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2.1.16地基处理groundtreatment,groundimprovement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或改善其变形性能或渗透性能而采取的技术措施。2.1.17复合地基compositeground,compositefoundation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由地基土和竖向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2.1.18换填垫层replacementlayerofcompactedfill挖除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强度较高的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的垫42.1.19压实地基compactedground,compactedfill利用平碾、振动碾、冲击碾或者其他碾压设备将填土分层密实处理的地基。2.1.20夯实地基rammedground,rammedearth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密实处理或置换形成密实墩体的地基。2.1.21砂石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sand-gravel将碎石、砂或砂石混合料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密实砂石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2.1.22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等混合料加水拌合在土中灌注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2.1.23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ce-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要材料,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将固化剂和地基土强制搅拌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2.1.24灰土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compacted用灰土填入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2.1.25多桩型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multiplerein-forcementofdifferentmater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增强体,或采用同一材料、不同长度增强体加固形成的复合地基。2.1.26桩基础pilefoundation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连接于桩顶端的承台组成的基础或由柱与桩直接连接的单桩基础。2.1.27复合桩基compositepilefoundation由基桩和承台下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桩基础。52.1.28支挡结构retainingstructure为使岩土边坡保持稳定、控制位移而建造的结构物,主要承受侧向荷载。2.1.29基坑工程excavationengineering为保证地面向下开挖形成的地下空间在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的安全稳定所需的挡土结构及地下水控制、环境保护等措施的总称。A——基础底面积;A,——桩的截面积;a——压缩系数;b——基础底面宽度;c——土的黏聚力;D.——砂土相对密实度;d.——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有效排水直径;E——主动土压力;Ep——被动土压力;F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f———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e——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k——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spk——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Ip——土的塑性指数;6K——基床系数;M——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或截面的弯矩;m——桩土面积置换率;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桩土应力比;p——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Po——基础底面处平均附加压力;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Pe——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Q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桩基中单桩所受竖向力;9m——桩端土端阻力特征值;9——桩侧土侧阻力特征值;R——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S,——土的饱和度;t——支护结构入土深度;U——固结度;up——桩身周边长度;w——土的含水量;wp——击实填土的最优含水量;z——基础底面下换填垫层的厚度;zo——标准冻深;z——地基沉降计算深度;β——边坡对水平面的坡角;γ——土的重力密度,简称土的重度;δ——填土与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δ,——填土与稳定岩石坡面间的摩擦角;0——压力扩散角;λ。——压实系数;Pdma——桩间土的最大干密度;μ——土与挡土墙基底间的摩擦系数;v——泊松比;φ——土的内摩擦角;7b——基础宽度的承载力修正系数;nd——基础埋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ψ,——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考虑回弹影响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83.1岩土的分类3.1.2在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1按地质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按岩石的风化程度分为: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见表3.1.2-1;中等风化波速比K、 注:1波速比K、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之比;2风化系数K,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3按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将岩石的坚硬程度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见表3.1.2-2;强度标准值(MPa)注:1当无法取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数据时,可用点荷载试验强度换算,换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2当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分类。4按岩体完整程度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见表3.1.2-3;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9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分类应结合岩体的完整程度和岩石IⅡⅢVⅡⅢVⅢVVVVVVVVVV6当岩石软化系数小于等于0.75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3.1.3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和极差的(RQD<25)。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2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3.1.3执行。单层厚度h(m)单层厚度h(m)巨厚层中厚层应按地质成因、颗粒级配及塑性指数或有机质含量进行划分。1按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2按颗粒级配及塑性指数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黏性土。1)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可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见表3.1.4-1。表3.1.4-1碎石土分类圆形及亚圆形为主圆形及亚圆形为主圆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2)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见表3.1.4-2。表3.1.4-2砂土分类中砂3)粉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I≤10的土。4)黏性土:Ip>10的土,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黏土和黏土。10<I,≤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黏土;Ip>17的土应定名为黏土。按表3.1.4-3的规定采用。有机质含量W(%)W.<5%泥炭注:有机质含量W。按灼失量试验确定。1)湿陷性土:在200kPa压力下浸水载荷试验的附加湿陷量与承压板宽度之比大于等于0.023的土。附加湿陷量△F,(cm)承压板面积0.50m²承压板面积0.25m²中等强烈注:对能用取土器取得不扰动试样的湿陷性粉砂,其试验方法和评定标准按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执行。当按室内浸水(饱和)压缩试验确定,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δ,进行判定,当湿陷性系数δ<0.015时,应定为非湿陷性黄土;当湿陷系数δ≥0.015时,应定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根据湿陷系数δ,值的大小分为下列三种:当0.015≤8、≤0.03时,湿陷性轻微;当0.03<δ等;当δ>0.07时,湿陷性强烈。2)膨胀岩土:含有大量亲水矿物,湿度变化时有较大体积变化,变形受约束时产生较大内应力的岩土。其自由膨胀率大于等于40%。自由膨胀率δ(%)弱中强3)盐渍土:土中易溶盐含量大于0.3%,且具有溶陷、盐平均含盐量(%)一一中盐渍土4)软土:天然孔隙比e≥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软土,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e≥1.5时称为淤泥,天然孔隙比1.0≤e<1.5时称为淤泥质土。5)混合土:由细粒土和粗粒土混杂且缺乏中间粒径的土。当碎石土中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粒土质量超过总质量的25%时,应定名为粗粒混合土;当粉土或黏性土中粒径大于2mm的粗粒土质量超过总质量的25%时,应定名为细粒混合土。发生了显著变异的土,应判定为污染土。污染土的定名可在原分5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3.1.5人工填土根据其物质组成和堆填方式,可分为素填土、杂1素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粉土和黏性土等一种或几种材料2杂填土: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或生活垃圾等杂物;夯实或压实而成。1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3.1.6-1或表3.1.6-2确定;N63.5≤5中密N₆3.5>20表3.1.6-2碎石土密实度按N₁₂0分类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₁20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₆3.5中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表3.1.6-3砂土密实度分类中密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中密含水量w(%)湿4黏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I₁划分为坚硬、硬塑、可一一3.2工程特性指标3.2.1地基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可采用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以及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动力触探锤击数、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载荷试验承载力等特性指标表示。3.2.2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剪切试验、无侧限当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采用室内剪切试验确定时,其剪切试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施工速率及土层排水条件等确定,对施工速度较快,排水条件差的土层,宜采用三轴压缩试验中的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对施工进度慢,排水条件好的土层,宜采用三轴压缩试验中的固结不排水剪,每层土的试验数量不得少于六组。在验算坡体的稳定性时,对于已有剪切破裂面或其他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可进行野外大型剪切试验。3.2.3载荷试验应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或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两种载荷试验的试验要求应分别符合本规范附录F、G的规定。3.2.4土的压缩性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压缩试验、原位浅层或1当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压缩模量时,试验所施加的最大压力应超过土自重压力与预计的附加压力之和,试验成果用e~p2当考虑土的应力历史进行沉降计算时,应进行高压固结试继续加荷至预定的最后一级压力;3当考虑深基坑开挖卸荷和再加荷时,应进行回弹再压缩试3.2.5地基土的压缩性可按试验压力在100kPa~200kPa时相对3.2.6当工程设计需要地基土的动力特性时,宜进行土的动力性质试验。3.2.7对腐蚀性场地,应取水试样或土试样进行试验,并按相关规定评定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及其附近的土或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为3.2.8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标的代表值应分别为标准值、平均值及试验承载力应取特征值。岩土参数统计标准值和平均值应按本规范附录E确定。行。地基勘察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及不良地质作用等;测地基变形性状;3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包括地下水类型、水位及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判定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对工程的其他不良影响;4提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5对影响场地及地基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提出防治方案6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等于6度的建筑场地,应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7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山西各地气候区划分及标准冻深见附录H)。4.1.2建筑地基勘察宜分阶段进行,勘察阶段的划分应与工程设计阶段相适应。一般可分为可行性研究(选址)勘察、初步勘察及进行施工勘察。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4.1.3工程勘察项目应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察规范》GB50021执行。黄土场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4.1.4一般基坑工程可与主体建筑一并进行勘察,应同时满足主体建筑和基坑工程勘察要求。特殊基坑工程应进行专门岩土工程勘察。4.1.5基槽(坑)开挖后,应检验开挖揭露的地基条件是否与勘察勘察。4.1.6勘察报告编制深度及所附图件,应符合现行山西省工程建4.2勘察工作量布置4.2.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2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场地3当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4当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拟选场地时,应进行比选分析。4.2.2初步勘察阶段,勘察点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2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微4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宜占勘探孔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或每幢重要建筑物均应有控制性勘探孔。4.2.3初步勘察阶段,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根据场地等级按表4.2.3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适当加密。勘探线间距(m)勘探点间距(m)一级(复杂)二级(中等复杂)三级(简单)注:表中间距不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探。4.2.4初步勘察阶段,勘探孔深度可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勘探孔类别按表4.2.4确定,对建筑结构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地基,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深度。一般性勘探孔(m)控制性勘探孔(m)一级(重要工程)二级(一般工程)三级(次要工程)2特殊用途的钻孔除外。4.2.5遇到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1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地面整平标高相差较大时,应按其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2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确认的基岩面后即可终孔;3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4当预计深度内有较厚的软弱土层时,勘探孔的深度应适当增加,控制性勘探孔应全部穿透软弱土层并达到预计控制深度。4.2.6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平面布置应满足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宜按主要柱列线或建筑物的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勘探孔;当高层建筑平面为矩形时应按双排布设,为不规则形状时,应在凸出部位的角点和凹进的阴角布设勘探点;2在高层建筑层数、荷载和建筑体形变异较大位置,应布设勘探点;3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应在中心点或电梯井、核心筒部位布设勘探点;4单幢高层建筑的勘探点数量应不少于4个;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一个控制点。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少于2个;5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6对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孔不宜少于3个;7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原位测试相配合,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风化岩及其他特殊性岩土场地应布置适量探井。4.2.7详细勘察阶段勘探孔间距,对岩质地基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程度以及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综合分析确定。一般情况下对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可按表4.2.7确定。勘探点间距(m)一级(复杂)二级(中等复杂)三级(简单)4.2.8详细勘察的勘探点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1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2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倍~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3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4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5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4.2.9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4.2.8条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于高压缩性土层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对于桩基应从实体基础面以下计算地基变形计算深度;2建筑总平面内的裙房或仅有地下室部分(或当基底附加压力po≤0时)的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但应深入稳定分布地层,且根据荷载和土质条件不宜少于基底下0.5倍~1.0倍基础宽度;3当需进行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时,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条件满足验算要求;4在断裂破碎带、冲沟地段、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场地及位于斜坡上或坡角下的建筑,当需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时,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评价和验算要求;湿陷性黄土场地应有一定数量的控制性取土勘探点穿透湿陷性土层,满足湿陷性评价要5当需确定场地类别而邻近无可靠的覆盖层厚度资料时,应布置波速测试孔,其深度应满足确定覆盖层厚度的要求;6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2倍;7当需进行大厚度填土等地基处理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要求。4.2.10对于桩基勘察,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端承桩宜为12m~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持力层层面高差宜控制为1m~2m;2对摩擦桩宜为20m~35m;当地层条件复杂,影响成桩或设3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4.2.11对于桩基勘察,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预计桩长以下3d~5d(d为桩径),且不得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得小于5m;2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对需验算沉降3钻至预计深度软弱层时,应予加深;在预计勘探孔深度内4对嵌岩桩,应钻入预计嵌岩面以下3d~5d,并穿过溶洞、5对可能有多种桩长方案时,应根据最长桩方案确定。4.2.12基坑工程勘察工作量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察平面范围不宜小于开挖边界外2倍~3倍开挖深度,在深厚软土区,勘察平面范围应适当扩大,在开挖边界外,勘察工作以调查、搜集已有资料为主,复杂场地和斜坡地段应布置适量勘2基坑工程勘察,勘探点间距宜为15m~30m,勘探深度不宜小于开挖深度的2倍~3倍,对深厚软土层,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土层,深度在需设置降水帷幕时宜穿透坑底下被抽水的砂土层3在受基坑开挖影响和设置支护结构的范围内,应查明周边岩土分布情况,分层提供支护设计所需的渗透指标、地下水位、抗剪强度指标及土与锚体摩阻力,土的抗剪强度与渗透系数试验方法与基坑工程设计相适应;4基坑工程勘察,应对基坑周边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其内容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现状、结构特点以及对开挖变形的承受能力;2)查明基坑周边各类地下管道管网的类别、平面分布、埋深和规模,必要时应采用有效方法进行探测;3)查明场地周围和邻近地区地表水汇流、排泄条件及地下水管渗漏情况和对基坑开挖的影响程度;4)查明基坑四周道路的距离及车辆载重情况;5)搜集基坑周边已有地质资料。4.3勘探取样及原位测试4.3.1初步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1/4~1/2;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不大于2m为宜,但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且数量不宜少于6个。4.3.2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满足岩土工程评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2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当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为主要勘察手段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孔;3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4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量。4.3.3原位测试的试验项目、测定参数、主要试验目的可参考表4.3.3的规定。试验项目主要试验目的比例界限压力po(kPa)、极限压1评定岩土承载力;2估算土的变形模量;桥锥尖阻力q(MPa)、侧壁摩阻力f(kPa)、摩阻比R(%)、1判别土层均匀性和划分土层;2选择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承载力;3估算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4判断沉桩可能性;标准贯入击数N(击)1判别土层均匀性和划分土层;2判别地基土液化可能性及等级;3估算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4估算砂土密实度和内摩擦角;5选择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承载力;(击)1判别土层均匀性和划分土层;2估算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3选择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承载力(kPa)、残余值c。'(kPa)1测定饱和黏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敏度;2估算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3计算边坡稳定性;的渗透系数、影响半径、单井涌水量等pr(kPa)、极限压力pi(kPa)、旁压模量Em(kPa)1测求地基土的临塑荷载和极限荷载强度,从而估算地基土的承载力;3估算桩基承载力;4计算土的侧向基床系数;和侧胀孔压指数UD1划分土层和区分土类;2计算土的侧向基床系数;1划分场地类别;2提供地震反应分析所需的场地土动力3评价岩体的完整性;4.3.4土层剪切波速测试,主要用于确定覆盖层厚度及划分场地类别。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3个。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建筑,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测试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内的密集建筑群,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和大跨空间结构的钻孔数量不得少于1个。4.4室内试验4.4.1地基勘察室内试验方法、具体操作和试验仪器设备应符合4.4.2室内试验项目及要求应根据工程特点、岩土性质和工程分析计算需要确定。4.4.4目测鉴定土试样中含有机质时,应进行有机质含量试验。4.4.5当需进行渗流分析,基坑降水设计等要求提供土的透水性参数时,可进行渗透试验。常水头试验适用于砂土和碎石土;变水头试验适用于粉土和黏性土;对透水性很差的软土可通过固结试4.4.6当需对土方回填或填筑工程进行质量控制时,应进行击实试验,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4.4.7当采用压缩模量进行沉降计算时,固结试验最大压力应大于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试验成果可用e~p曲线整理,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的计算应取自土的有效自重压力至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当考虑基坑开挖卸荷和再加荷影响时,应进行回弹试验,其压力的施加应模拟实际的加、卸荷状态。4.4.8当考虑土的应力历史进行沉降计算时,试验成果应按e~lgp曲线整理,确定先期固压力并计算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施加的最大压力应满足绘制完整的e~lgp曲线。为计算回弹指数,应1对饱和黏性土,当加荷速率较快时宜采用不固结不排水4.4.12当工程设计要求测定土的动力性质时,可采用动三轴试4.4.13当采用岩石强度确定岩质地基承载力时,应进行岩石饱数量不应少于2件,对建筑群不应少于3件。接量测,其间隔时间按地层的渗透性确定,对砂土和碎石土不得少于0.5h,对粉土和黏性土不得少于8h,并应在勘探结束后统一量测稳定水位。量测读数至厘米,精度不低于±2cm。4.5.2根据工程要求,必要时应提供历史最高地下水位和近3年~5年的最高地下水位;当缺少长期观测资料时,可根据实地调查的水井(孔)水位等资料推测历年最高地下水位。4.5.3地基勘察中,遇上层滞水时,宜确定上层滞水的补给来源及其变化情况。4.5.4地基勘察中,遇多层地下水,且对工程设计及施工有影响4.5.5对缺乏常年地下水位监测资料的地区,在高层建筑或重大工程的初步勘察时,宜设置长期观测孔,对有关层位的地下水进行长期观测。4.5.6对高层建筑或重大工程,当水文地质条件对地基评价、基础抗浮和工程降水有重大影响时,宜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4.5.7评价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时,每个场地取水样数量不应少于2件。4.5.8对受到污染的场地,应在不同地段采取具有代表性的足够件数的水样。水样应在静止水位以下深度超过0.5m处采取,并应防止所取水样受到地表水和钻探用水的影响。4.5.9勘察现场采取的地下水样应及时分析化验,水样的允许存放时间一般为:清洁水72h,轻度污染水48h,污染水12h。4.5.10地下水及其作用和影响的评价内容、专门水文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水质分析项目及腐蚀性评价标准均按现行国4.6岩土工程分析评价4.6.1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岩土体的变形、强度和稳定性应定量分析;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可仅作定性分析。4.6.2场地稳定性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评价划分建筑场地属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提供建筑场地类别和岩土的地震稳定性评价,对需要采取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建筑,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有代表性的地层结构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关动力参数;2应避开浅埋的全新活动断裂和发震断裂,避让的最小距离3可不避开非全新活动断裂,但应查明破碎带发育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4应避开正在活动的地裂缝,避开的距离和采取的措施应按有关地方标准的规定确定;5在地面沉降持续发展地区,应搜集地面沉降历史资料,预测地面沉降发展趋势,提出高层建筑应采取的措施。4.6.3位于斜坡地段的建筑,其地基稳定性评价应符合下列规1建筑场地不应选在滑坡体上,对选在滑坡体附近的建筑场地,应对滑坡进行专门勘察,验算滑坡稳定性,论证建筑场地的适2位于坡顶或临近边坡下的建筑,应评价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判断整体滑动的可能性;3当边坡整体稳定时,尚应验算基础外边缘至坡顶的安全距4位于边坡下的建筑,应根据边坡整体稳定性论证分析结4.6.4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建筑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9度地区,均应采取多种方法综合判定饱和砂土和粉土(不含黄土)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6度地区一般不进行判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4.6.5在溶洞和土洞强烈发育地段,应查明基础底面以下溶洞、土洞大小和顶板厚度,提出地基加固措施。在地下采空区,应查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性质、地表变形特征、采空区的埋深和范围,评价场地稳定性。4.6.6填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缩性和密实度;必要时应按厚度、强度和变形特性分层或分区评2对堆积年限较长的素填土、冲填士和由建筑垃圾或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当较均匀和较密实时可作为天然地基;由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腐蚀性的工业废料3填土地基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3.2.3条的规定综合确定;4当填土底面的天然坡度大于20%时,应验算其稳定性。4.6.7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判别为不均匀地基。对判定为不相应建议。1地基持力层跨越不同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工程特性差异显著;2地基持力层虽属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但遇下列情况之一:1)中~~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底面或相邻基底标高的坡度大于10%;2)中~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及其下卧层在基础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差值大于0.05b(b为基础宽度);3)同一建筑虽处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同一工程地质单元,但各处地基土的压缩性有较大差异时,可在计算各钻孔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当量模量的基础上,根据当量模量最大值Em和当量模量最小值Em:m的比值判定地基均匀性。Em/Emn大于地基不均匀系数界限值K(表4.6.7)时,可按不均匀地基考虑。同一建筑物下各钻孔压缩模量当量值E,的平均值(MPa)4.6.8在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应根据土质条件选择现场载荷试2对可能采用的桩型、规格及相应的桩端入土深度(或高的其他岩土参数;4对沉(成)桩可能性、桩基施工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和对策以及其他设计、施工应注意事项提出建议;5当工程需要估算单桩、群桩承载力和桩基沉降量预测以及对欠固结土和大面积堆载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时可进行专门勘察评价。4.6.12选择桩端持力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持力层宜选择层位稳定、压缩性较低的可塑-坚硬状态黏性土、中密以上的粉土、砂土、碎石土和残积土及不同风化程度的基岩;不宜选择在可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或软土层中;2当存在相对软弱下卧层时,持力层厚度宜超过6倍~10倍桩径;扩底桩的持力层厚度宜超过3倍扩底直径;且不宜小于4.6.13桩型选择应根据工程性质、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场地周围环境及经济指标等综合考虑确定:1当持力层顶面起伏不大、坡度小于10%、周围环境允许且沉桩可能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2当荷载较大,桩较长或需穿越一定的坚硬土层,且选用较重的锤击过程可能使桩身产生较大锤击应力时,宜采用预应力桩;3当土层有难以清除孤石或有硬质夹层、岩溶地区或基岩面起伏大的地层,均不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预应力桩和钢桩,可采用混凝土灌注桩;4在基岩埋藏相对较浅,单柱荷载较大时,宜采用以不同风化程度为持力层的冲孔、钻孔、挖孔、扩底或嵌岩钢筋混凝土灌注5当场地周围环境保护要求较高、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或预应力桩难以控制沉桩挤土影响时,可采用钻孔混凝土灌注桩或钢桩(指采用压入式H型钢桩);6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地区,不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4.6.14沉(成)桩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的分析评价内容宜包1锤击沉桩产生的多次反复振动,对邻近既有建(构)筑物桩对邻近既有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造成的影响;2提供有关复合地基单桩承载力设计及变形分析所需的计桩。4.6.17在详细勘察阶段,差异沉降分析可根据各建筑物或建筑部分的基底平均竖向荷载分别估算建筑重心、角点的地基沉降量。沉降估算应包括相邻建筑和结构施工完成后地基剩余沉降的影响,结合基础整体刚度情况和实测资料类比,综合评估各建筑部分的沉降特性及其影响。处于超补偿状态的基础,应采用地基回弹再压缩模量和建筑基底总压力进行沉降估算。4.6.18在进行差异沉降分析时,必须取得分析所需的、充分可靠的地基数据和资料。当数据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补充勘4.6.19进行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的工程,应进行基坑回弹与沉降监测,作为信息化施工决策和技术验证的依据。4.6.20地下室抗浮评价1地下室抗浮评价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当地下水位高于地下室基础底板时,根据场地所在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地下水类型和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结合地下室埋2)根据地下水类型、各层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和地下水3)对可能设置抗浮锚杆或抗浮桩的工程,提供相应的设计计算参数。2场地地下水抗浮设防水位的综合确定宜符合下列规定:1)当有长期水位观测资料时,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可采用实测最高水位;无长期水位观测资料或资料缺乏时,按勘察期间实测最高稳定水位并结合场地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下水补给及排泄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2)场地有承压水与潜水有水力联系时,应实测承压水水位并考虑其对抗浮设防水位的影响;3)只考虑施工期间的抗浮设防时,抗浮设防水位可按一个水位年的最高水位确定。3地下水赋存条件复杂、变化幅度大、区域性补给和排泄条件可能有较大改变或工程需要时,应进行专门论证。4对位于斜坡地段的地下室或其他可能产生明显水头差的场地上的地下室进行抗浮设计时,应考虑地下水渗流在地下室底板产生的非均布荷载对地下室结构的影响;对地下室施工期间各种最不利荷载组合情况下,应提出地下室的临时抗浮措施建议。5地下室在稳定地下水位作用下所受的浮力应按静水压力计算,对临时高水位作用下所受的浮力,在黏经验适当折减。6当地下室自重小于地下水浮力作用时,宜设计抗浮锚杆或抗浮桩。对高层建筑附属裙房或主楼以外、独立结构的地下室宜推荐选用抗浮锚杆;对地下水水位或使用荷载变化较大的地下室宜推荐选用抗浮桩。7抗浮桩和抗浮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应通过现场抗拔静载荷试验确定。抗拔静载荷试验及抗拔承载力取值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规定。4.6.21基坑工程评价1基坑岩土工程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对基坑工程安全等级提出建议;2)对地下水控制方案提出建议,若建议采取降水措施,应提供水文地质计算有关参数和预测降水时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3)对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和可能的破坏模式作出评价;4)对基坑工程支护方案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5)对基坑工程的监测工作提出建议。2所提供的各项计算参数,其试验方法应根据其用途和计算方法按表4.6.21的规定确定。砂土休止角估算砂土内摩擦角内摩擦角φ1总应力法,三轴不固结不排(CU)试验力有效强度参数力、计算静止土压力强度c。算3根据实测地下水位、长期观测资料和地区经验,宜提供基坑支护截水设计和抗管涌设计的防护水位;当场地地下水位较高时,宜分析场地地下水与邻近地面水体的补给、排泄条件,判明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联通关系,和对场地地下水水位、基坑涌水量的影响;在详细分析周边环境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对基坑支护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提出明确结论和建议,若建议采取降水措施,应提供水文地质计算有关参数,估算基坑涌水量,并建议基坑内降水井、降压井和观测孔;基坑外回灌井和观测孔的位置和深度。4当基坑底部为饱和软土或基坑深度内有软弱夹层时,宜建议设计进行抗隆起、突涌和整体稳定性验算;当基坑底部为砂土,尤其是粉细砂地层和存在承压水时,应建议进行抗渗流稳定性验算;提供有关参数和防治措施的建议;当土的有机质含量超过10%时,应建议设计考虑水泥土的可凝固性或增加水泥含量。4.7勘察报告宜、重点突出,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编制深度要求应满足现行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04/4.7.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2拟建工程概况;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7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8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9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10复合地基和桩基的桩型及桩端持力层选择的建议;11特殊性岩土和地震效应评价;12基坑开挖和支护的建议。4.7.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对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进行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并提出建议;对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提出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对设计、施工和现场监测的要求提出建议。4.7.4遇到下列特殊岩土工程问题,应根据专门岩土工程分析研1场地范围内或附近存在性质或规模尚不明的活动断裂及6抗震设计所需的时程分析评价;5相邻建(构)筑物的基础埋深;5.1.3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形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箱形或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基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要求。对于5.1.4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必须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基土在施工时不受扰动的措施。当基础埋置在易风有建筑基础。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般取相邻两基础底面高差的1倍~2倍。当上述要求不能满足5.1.6确定基础埋深应考虑地基的冻胀性。地基的冻胀性类别应根据冻土层的平均冻胀率η的大小,按本规范附录J查取。5.1.7季节性冻土地基的冻结深度za应按下式计算:式中:zd——场地冻结深度(m)。若当地有多年实测资料时,也可20——标准冻深(m)。系采用在地表平坦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实测最大冻深的平均值。当无实测资料时,山西省各地区的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可按附录H采用;ψ——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1采用;ψ——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2采用;Vz——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3采用。土的类别影响系数中土的类别影响系数中中、粗、砾砂影响系数出影响系数ψ强冻胀——影响系数ψ影响系数出城市市区 注:环境影响系数一项,当城市市区人口为20万~50万时,按城市近郊取值;当城市市区人口大于50万小于或等于100万时,按城市市区取值;当城市市区人口超过100万时,按城市市区取值,5km以内的郊区应按城市近郊取值。5.1.8当建筑基础底面之下允许有一定厚度的冻土层时,可用下式计算基础的最小埋深:式中:hmx——基础底面下允许残留冻土层的最大厚度(m),按本当有充分依据时,基底下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也可根据当地采用桩基础、自锚式基础(冻土层下有扩大板或扩底短桩)或采取外地坪至少高出自然地面300mm~500mm;污水浸入地基,应做好排水设施。在山区必须做好截水沟或在建承台下留有相当于该土层冻胀量的空隙,以防止因土的冻胀将梁水坡分段不宜超过1.5m,坡度不宜小于3%,其下宜填入非冻胀性2当偏心荷载作用时式中:M——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当偏心距e>b/6时(图5.2.2),Pkm应按下式计算。5.2.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以室内试验、标准贯入、轻便触探、静力触探或野外鉴别等方法确定地基土(岩)承载不宜少于6个。5.2.4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地基承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中:f——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按本规范第5.2.3条确土类别查表5.2.4取值;y——基础底面以下土的有效重度(kN/m³),地下水位以Y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0000最大干密度大于2100kg/m³的级配砂石0粉砂、细砂(不包括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中砂、粗砂、砾砂和碎石土0不修正;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计算,并应满足变形要求:式中:fa——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于砂土小于3m时按3m取值;ck——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黏聚力标准值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φ(°)MMM002468注:φ一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式中:f——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可按本规范ψ,——折减系数。根据岩体完整程度以及结构面的间距、完整岩体可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可取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f——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对条形基础和矩形基础,式(5.2.7-1)中的p₂值可按下列公值(kPa);l——矩形基础底边的长度(m);z——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m);0——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可按表5.2.7采用。355.2.8对于沉降已经稳定的建筑或经过预压的地基,可适当提高地基承载力。5.3变形计算5.3.1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5.3.2地基变形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5.3.3在计算地基变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由于建筑地基不均匀、荷载差异很大、体型复杂等因素引起的地基变形,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值控制;对于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应由相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由倾斜值控制;必要时尚应控制平均沉降量;2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以便预留建筑物有关部分之间的净空,选择连接方法和施工顺序。5.3.4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可按表5.3.4规定采用。对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其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表5.3.4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中、低压缩性土(1)框架结构(2)砌体墙填充的边排柱(3)当基础不均匀沉降时不产生附加应力的结构0.0051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6m)柱基的沉降量(mm)桥式吊车轨面的倾斜(按不调整轨道考虑)纵向横向0.0030.002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mm)50<Hg≤100100<H≤150注:1本表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2有括号者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3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H&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4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5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m~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n——地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图2、Z-—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a:a-1——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范5.3.6地基沉降计算深度Z(图5.3.5),应符合下式要求:△s,'——在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z的土层计算变形值(mm),△z见图5.3.5并按表5.3.6确定。中点地基沉降计算深度也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进行计算:厚的坚硬黏土层,其孔隙比小于0.5、压缩模量大于50MPa,或存在较厚的密实砂卵石层,其压缩模量大于80MPa时,z。可取至该层5.3.8计算地基变形时,应考虑相邻荷载的影响,其值可按应力5.3.9当高层建筑基础形状不规则时,可采用分块集中力法计算基础下的压力分布,并应按刚性基础的变形协调原则调整。分块取1.0;E——土的回弹模量(kPa),按附录N确定。当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不满足式(5.4.2-2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增加压重或设置抗浮构件等措施。在整体满足抗浮稳定性要求而局部不满足时,也可采用增加结构刚度的措施。6.1.1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应完成下1搜集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2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地基处理经验和施工条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他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地基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3根据工程的要求和采用天然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5了解施工场地的环境情况。6.1.2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地基处理处理地基相结合的方案。6.1.3地基处理方法的确定宜按下列步骤进行:结构、土质条件、地下水特征、环境情况和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等因择两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措施组成的综合处理方案;2对初步选出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案,分别从加固原理、适用响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对比,选择最佳的地基处理方法;3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应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以及该种地基处理方法在本地区使用的成熟程度,在场地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6.1.4当地基土为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设计采用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应满足处理后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技术要求。6.1.5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1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2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3对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4在大面积高填方区域进行的建筑地基处理工程,应进行变形和地基稳定性验算。6.1.6处理后地基承载力验算,应同时满足轴心荷载作用和偏心荷载作用的要求。6.1.7处理后的地基整体稳定性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法,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30。散体加固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加桩体断裂后滑动面材料的摩擦性能确定。6.1.8刚度差异较大的整体大面积基础的地基处理,宜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进行地基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6.1.9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评价、处理范围和有效加固深度内地基均匀性评价,以及复合地基增强体的成桩质量和承载力评价。6.1.10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使用的地基处理工程验收检验时,应采用大尺寸承压板进行载荷试验,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6.1.11污染腐蚀场地的地基处理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同时地基处理所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场地类别符合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与使用的要求。1当土中含有氢离子或硫酸根离子介质时,不应采用灰土垫2当土中含有腐蚀性液态介质时,垫层材料不应采用矿渣、3当土中含有酸性液态介质时,振冲桩、砂石桩的填料不应采用碳酸盐类材料;4当污染土对水泥类材料的腐蚀性等级为强、中时,不宜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夯实水泥土桩、水泥土搅拌桩等含有水泥的加固方法。但硫酸根离子介质腐蚀时,可采用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或掺入抗硫酸盐的外加剂,外加剂性能必须满足防腐蚀要求;5当土中含有酸性介质或硫酸盐类介质时,不应采用碱液6污染土或地下水的pH值小于7,或生产过程中有碱性溶7当污染土层厚度不大,且溶陷性或盐胀性较大时,宜采用换土垫层法,垫层材料宜采用非污染土石类材料。当污染土层较厚、采用换土垫层法不合理时,可采用桩基础或墩式基础穿越污染6.1.12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和其他试验综合确定。地基处理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和验6.1.13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6.1.14本规范未提及有关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检验等内容,6.2.1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土层及不均匀土层的地基处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实效果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换填垫层的厚度应根据置换软弱土的深度以及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厚度宜为0.5m~3.0m。6.2.2对于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建筑,在进行地基变形计算时应考虑邻近建筑物基础对软弱下卧层顶面应力叠加的影响。当超出原地面标高的垫层或换填材料的重度高于天然土层重度时,宜早换填,并应考虑其附加的荷载对建筑及邻近建筑的不利影响。工业废渣及土工合成材料。选用矿渣时在设计、施工前应对选用的矿渣进行试验,确认性能稳定并满足腐蚀性和放射性安全要求;大量填筑粉煤灰或矿渣时,应进行场地地下水和土壤环境影响的稳定并满足允许变形的要求。6.3.1压实地基适用于处理大面积填土地基。浅层软弱地基以及局部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应符合本规范6.2的有关规定;夯实地6.3.2压实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水位以上填土,可采用碾压法和振动压实法,非黏性土或者黏粒含量少、透水性较好的松散填土地基宜采用振动压实2压实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体型、场试验确定地基处理的效果;3以压实填土作为建筑物地基持力层时,应根据建筑物结构4对大面积填土的设计和施工,应验算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5设置在斜坡上的压实填土,应验算其稳定性。当天然地基坡度大于20%时,应采取防止压实填土可能沿坡面滑动的措施,并应避免雨水沿斜坡排泄。当压实填土阻碍原地表水畅通排泄6.3.3夯实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每个试验区面积不宜小于20m×20m,试验区数量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2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根据现场试夯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要求。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物业管理合同补充协议范本
- 2025标准专业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 《职场精英职业形象》课件
- 2025品牌加盟合同书
- 2025知识产权合同专利权许可协议格式
- 《探寻海底世界教学》课件
- 《常用教学策略》课件
- 2025年度供货合同模板
- 《探索品格之美》课件
- 《社区环保教育课件解读》
- 中职世界历史试题及答案
- 糖尿病护理查房提出问题
- T-ZMDS 10019-2024 经颅电刺激仪基本技术规范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 2024福建中闽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江西省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外科补液原则》课件
- 《墨家思想》课件
- 浙江省2025年1月首考高考英语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
- 川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跨学科主题活动-在线健康小达人》教学实录
- 机械专业英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