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读写1课程考核大纲_第1页
中文读写1课程考核大纲_第2页
中文读写1课程考核大纲_第3页
中文读写1课程考核大纲_第4页
中文读写1课程考核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读写1课程考核大纲(ChineseReadingandWritingI)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5062171课程学时:32学时课程学分:2.0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中文读写I》是翻译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课程开设旨在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中文基础能力,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兼并加强学生的母语读、写技能训练。通过强化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在情感层面陶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弘扬中国优秀文学文化的热情;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素养,树立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技能层面强化学生阅读、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训练学生认识、了解文本分析的多维视角和理论,激发学生自觉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阅读鉴赏水平和翻译水平打下扎实的中文基础。二、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目标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目标是:学生对本课程所学文学史知识和中文知识的基本掌握情况,对汉语言发展基本概况的了解情况,对作家作品的感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中文写作技能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等。总体侧重考核学生在母语读写方面的基本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第一单元鲁迅《孔乙己》(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现代文学基本概念;五·四文学革命的相关基本信息;革命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2.一般掌握:结合时代背景,感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作家的创作思想;文选的写作特点和特色;3.熟练掌握:文选中出现的生僻词汇;有感情朗诵文选经典内容;鲁迅《孔乙己》与芥川龙之介《毛利先生》的比较阅读方法与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二)考核内容熟练掌握文选中出现的生僻词汇;熟知“孔乙己”和“毛利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能简单说出一到两点;两位作家关于“读书人”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以及相关的人物描写方式;掌握时代背景对作家创作思想的大致影响。(三)考核要求1.识记:第一讲中出现的基本文学概念,五·四文学革命的相关基本信息;革命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文选中出现的生僻词汇或文学概念;2.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对作家创作思想的大致影响;文选的写作特点和特色;感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作家作品;3.应用:应用一定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来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作家的创作思想;4.分析:作家作品中细致刻画“读书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作家创作的主要思想内涵和主要意图;5.综合:能运用课堂所受文学知识,较好地回答出课后习题的基本点;在其他作家作品中运用阅读技巧和分析技巧;6.评价:能够将本课堂中所学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方法运用在以后类似的文选阅读之中。第二讲废名《桃园》(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了解“京派文学”这一文学概念和流派现象;“京派文学”的创作背景、流派的发展情况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2.一般掌握:“京派文学”的创作理念和创作主题;“京派文学”鼻祖废名的基本信息、重要作品、创作思想和创作主题;文选的写作特点;3.熟练掌握:文选中出现的生僻词汇;有感情地朗读文选经典内容;掌握作家笔下乡村社会及其文化特点;掌握乡村社会的书写策略和方法维度;“京派文学”作家对乡村社会的情感态度。(二)考核内容熟练掌握文选中出现的生僻词汇;以“废名”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作家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特点;熟知乡村社会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将乡村社会的书写策略和方法维度运用在写作实践当中,以“乡村文化”或“乡村振兴”为主题,写一篇12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能够顺畅回答课后思考题,简要阐述个人鲜明观点。(三)考核要求1.识记:“京派文学”的文学概念和流派现象;“京派文学”的创作背景、发展情况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文选中出现的生僻词汇或概念;2.领会:以“废名”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作家作品的主题思想;3.应用:对“京派文学”拥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将本课程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赏析同时期其他的“京派文学”作品;4.分析:运用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或理论来阅读、分析、思考选文中呈现的乡村社会图景;运用描写、对话等写作手段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京派文学”的创作特点;5.综合:熟知乡村社会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将乡村社会的书写策略和方法维度运用在写作实践当中;6.评价:能熟练掌握对乡村社会的写作策略和文化内涵的把握,学生之间能够对彼此的写作实践提出客观有效的评价。第三讲施蛰存《梅雨之夕》&张爱玲《花凋》(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了解“海派文学”这一文学概念和流派现象;“海派文学”的创作背景、流派的发展情况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施蛰存为代表的第二代海派作家与张爱玲代表的第三代海派作家在创作主题、创作内容、创作思想方面的异同;2.一般掌握:“海派文学”的创作理念和创作主题;“海派文学”代表作家施蛰存、张爱玲的基本信息、重要作品、创作思想和创作主题;文选的写作特点;3.熟练掌握:文选中出现的生僻词汇;有感情地朗读文选经典内容;掌握作家笔下的都市社会及其文化特点;“海派文学”作家对都市社会的情感态度。(二)考核内容熟练掌握文选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文化概念;以施蛰存、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文学”作家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特点;熟知都市社会的特点和文化内涵,都市社会的书写策略和方法维度;能够顺畅回答课后思考题,简要阐述个人鲜明观点。(三)考核要求1.识记:“海派文学”的文学概念和流派现象;“海派文学”的创作背景、发展情况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文选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文化概念;2.领会:以施蛰存、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文学”作家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特点;3.应用:对“海派文学”拥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将本课程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赏析同时期其他的“海派文学”作品;4.分析:运用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或理论来阅读、分析、思考选文中呈现的都市社会图景;运用描写、对话等写作手段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海派文学”的创作特点;5.综合:熟知都市社会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海派作家”的文学审美旨趣;6.评价:能熟练掌握对都市社会的写作策略和文化内涵的把握,学生之间能够对彼此的写作实践提出客观有效的评价。第四讲汉语知识(一)(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使用人口数和影响力;影响语言在世界排名中的几大因素;2.一般掌握:汉语中的共同语和方言;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3.熟练掌握:西方语言学家关于“符号之符号”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内涵;索绪尔关于“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概念的含义,二者之间的差异;汉语的特点;中国文学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特点。(二)考核内容熟练掌握“符号之符号”这一概念的含义,“符号之符号”这一语言学概念并不适用于汉语;掌握汉语是“表意体系”的语言,英语是“表音体系”的语言,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以文学翻译为例,例如对胡适《差不多先生》一文进行分析,能够正确找出文章中具有“不可译性”特点的词语或句子。(三)考核要求1.识记:汉语中的共同语和方言,“符号之符号”的含义,“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概念;2.领会:“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二者之间的差异,汉语的特点;3.应用:中国文学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特点;4.分析:通过对胡适《差不多先生》一文进行分析,能够正确找出文章中具有“不可译性”特点的词语或句子;5.综合:根据授课知识,将“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的异同应用于翻译实践当中;6.评价:在今后的文学翻译中,能熟练找出文章中具有“不可译性”特点的词语或句子。第五讲基础写作理论(一)(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写作不是“学”而是“术”,写作是一项现代技能;正确的写作观;2.一般掌握:写作的“三个阶段”:摄取生活(预写)、认识生活(酝酿、创造)、表现生活(起草、修改);学会分析优秀的“评论性发言稿”,从开头语到主体,再到结语;3.熟练掌握:熟练掌握“评论性发言稿”的基本写作思路,“评论性发言稿”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措词特点,学会筛选并正确引用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观点或内容;(二)考核内容有效分析优秀的“评论性发言稿”,熟练掌握“评论性发言稿”的基本写作思路,写作格式规范和正确用词,筛选并能够正确引用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观点或内容;以“我看目前的双语学习”或“翻译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素质”为题,二选一,写一篇不低于500字的“评论性发言稿”,要求写完后同伴之间进行实名制互改互评,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评论性发言稿”的写作内容进行组内轮流演讲。(三)考核要求1.识记:写作不是“学”而是“术”;写作的“三个阶段”;2.领会:“评论性发言稿”的基本写作思路、写作格式规范和措词特点;3.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评论性发言稿”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并能够写出合乎规范、结构完整、措辞恰当的“评论性发言稿”。4.分析:学会分析优秀的“评论性发言稿”的写作方法与技巧;5.综合:能运用课堂所授知识,以“我看目前的双语学习”或“翻译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素质”为题,二选一,写一篇不低于500字的“评论性发言稿”;6.评价:对所写对“评论性发言稿”进行实名制互改互评,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评论性发言稿”的写作内容进行组内轮流演讲。第六讲现代诗歌概说与赏析(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五·四”文学革命背景下,现代诗歌的改革与发展情况;号召“诗界革命”的先锋人物及其主要改革思想;2.一般掌握:“现代新诗”这一文学概念的内涵;现代新诗发展的不同阶段,诗歌创作的不同特点段;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现代新诗的代表性流派及其创作主张;3.熟练掌握:有感情地朗读文选新诗,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时代背景,运用一定的诗歌写作手法鉴赏、分析诗歌的创作思想和主旨;能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具有的象征意味。(二)考核内容现代新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流派和代表作家作品;现代诗歌的多样写作手法和创作思想主旨;现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意象解读;有效回答课后思考题,简要阐述个人鲜明观点。(三)考核要求1.识记:现代诗歌的改革与发展情况;号召“诗界革命”的先锋人物及其主要改革思想;2.领会:“五·四”文学革命背景下,“现代新诗”的内涵;现代新诗的代表性流派及其创作主张;3.应用:朗读文选新诗,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运用一定的诗歌写作手法鉴赏、分析诗歌的创作思想和主旨;5.综合:能运用课堂所授文学知识,较好地回答出课后思考题;理解现代新诗的多样写作手法和创作思想主旨;6.评价:对现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意象进行解读评价。基础写作理论(二)(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了解古人鉴别文章写作的基本标准以及“清通”的基本含义;古代有关“清通”的言论;2.一般掌握:掌握一些译文中关于“不清通”的经典案例;掌握现代写作的基本标准;掌握谋篇布局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3.熟练掌握:熟练掌握修改句子或段落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分析缩写范文的缩写策略和技巧,掌握清楚范文中对原作品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开头、大致过程、结局的处理方式;熟练掌握(文艺作品/普通材料)类文章缩写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二)考核内容修改表述有误的句子或段落,从中学习写作的基本标准和方法;分析缩写范文的缩写策略和缩写技巧,并进行缩写实践练习。(三)考核要求1.识记:了解古人鉴别文章写作的基本标准以及“清通”的基本含义;古代有关“清通”的言论;2.领会:古代写作和现代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评论标准;3.应用:掌握一些译文中关于“不清通”的经典案例;掌握现代写作的基本标准;掌握谋篇布局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4.分析:分析缩写范文的缩写策略和技巧,掌握清楚范文中对原作品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开头、大致过程、结局的处理方式;5.综合:通过“缩写”训练学会判断文章段落中观点类、描述类、概念类的内容;6.评价:修改表述有误的句子或段落,从中学习写作的基本标准和方法。第二单元鲁迅《呐喊》自序(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1920-1930年代中国社会革命背景;2.一般掌握:鲁迅在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人生经历;鲁迅的思想转变和心理发展历程;3.熟练掌握:熟练掌握与散文阅读和散文分析相关的科学有效的思路方法;鲁迅创作时的主要心理状态和意图;深入理解和阐释作者关于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梦”的指涉;像鲁迅学习个人思想经历的写作方式。(二)考核内容通过了解鲁迅在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人生经历,结合时代背景,感知鲁迅的思想转变和心理发展历程;以此掌握散文阅读和分析的正确方法;掌握鲁迅对个人人生经历的回顾,书写个人思想经历的写作方式。(三)考核要求1.识记:1920-1930年代中国社会革命背景,及鲁迅在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人生经历;2.领会:在时代背景下,鲁迅的思想转变和心理发展历程;3.应用:散文阅读和散文分析相关的科学有效的思路方法;4.分析:个人思想经历的写作方式的分析;5.综合:深入理解和阐释作者关于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梦”的指涉;像鲁迅学习个人思想经历的写作方式。6.评价:能根据散文阅读和散文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思想经历写作文本进行评价。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萧红的个人生平事迹;萧红与鲁迅的“师徒”关系;2.一般掌握:其他写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所运用的人物刻画技巧,对人物的褒贬评价等。阅读梁衡《文章五诀》,分析文章写作的五种表达,探讨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与五种表达之间的关系,学习文章写作的五种技巧。3.熟练掌握:极具个人情绪化的散文在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情绪化散文包括对被回忆的人物的日常细节、神态及对话描写;情绪化散文的无逻辑性。(二)考核内容能够结合萧红生平,萧红和鲁迅的关系,合理分析这篇情绪化散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分析散文开头和结尾的无逻辑性特点。结合《文章五诀》中对文章写作的要求,阅读并分析《守望“雅洁”回归“母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中的写作特点,谈谈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中文写作和翻译语言中的相关问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三)考核要求1.识记:萧红的个人生平事迹;其他写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所运用的人物刻画技巧,对人物的褒贬评价;2.领会:文章写作的五种表达;3.应用:学习文章写作的五种技巧;4.分析:情绪化散文的主要写作特点;5.综合:能够结合《文章五诀》中对文章写作的要求,运用情绪化散文的写作特点,写作一篇议论文,描述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中文写作和翻译语言中的相关问题;6.评价:根据情绪化散文写作技巧,对同组同学写对文章进行评价。周作人《庇护读书论》&茅盾《卖豆腐的哨子》(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193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的革命情况;周作人的个人生平;周氏兄弟的关系变化;茅盾的个人生平;2.一般掌握:从文学史的角度正确认识周作人;周作人的代表作品;周作人的主要文学思想;茅盾的代表作品及其创作主题思想。3.熟练掌握:熟练掌握前面所学的散文阅读和分析的方法和思路;能够结合同一时代背景,比较分析周作人和茅盾二人在作品中呈现出的迥异的思想状况,感受革命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差异。掌握书信写作的具体格式要求和措词要求。(二)考核内容能够顺畅回答课后思考练习题,根据比较分析周作人和茅盾的散文内容,说出周作人和茅盾的创作特点和思想主张;能够很好地探寻、感受并理解作家的情感源头。根据所学书信写作类别和技巧,写一份求职信。(三)考核要求1.识记:周作人的个人生平;周氏兄弟的关系变化;茅盾的个人生平;2.领会:周作人的主要文学思想;茅盾的代表作品及其创作主题思想;3.应用:结合同一时代背景,比较分析周作人和茅盾二人在作品中呈现出的迥异的思想状况,感受革命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差异;4.分析:比较分析周作人和茅盾的散文内容,说出周作人和茅盾的创作特点和思想主张;5.综合:根据书信写作的具体格式要求和措词要求,写一份求职信;6.评价:能够运用书信写作类别和技巧,对同学写的求职信进行评价。曹禺《北京人》(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基本情况;中国最早的现代话剧社;2.一般掌握:现代话剧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曹禺的个人生平;3.熟练掌握:曹禺创作的经典戏剧作品;曹禺戏剧创作的思想主题;戏剧《北京人》的人物角色分析与人物语言探讨;曹禺戏剧创作思想与美国现代戏剧开创者尤金·奥尼尔戏剧创作思想的关系;(二)考核内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和西方现代戏剧的关系;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思想主题;用文学的视角分析戏剧中人物角色和人物的语言;感知、理解时代背景下女性人物角色的苦闷和忧愁;有效回答课后思考练习题。(三)考核要求1.识记: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基本情况;2.领会:曹禺戏剧创作的思想主题;3.应用:能够用文学的视角分析戏剧中人物角色和人物的语言;感知、理解时代背景下女性人物角色的苦闷和忧愁;有效回答课后思考练习题;4.分析:戏剧《北京人》的人物角色分析与人物语言探讨;5.综合:曹禺戏剧创作思想与美国现代戏剧开创者尤金·奥尼尔戏剧创作思想的关系;6.评价:从文学视角对戏剧中人物角色和人物的语言进行评价。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女性文学创作(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西方近代女权主义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发生;三次女权运动浪潮下女性的不同诉求;女性主义作家关于“女性”的经典言论;2.一般掌握:中国“五·四”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关系;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力量;现代女性形象的内涵;3.熟练掌握: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女性文学创作的思想主题;塑造的经典现代女性形象。熟练掌握行政公文写作基本规范和要求,能够指出公文写作中存在错误措词和错误格式,并给予正确的修改意见。(二)考核内容能够说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明晰妇女解放运动与女性创作之间的关系;了解经典的现代女性形象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对存在格式错误和用词错误的公文语体进行修改。(三)考核要求1.识记:三次女权运动浪潮下女性的不同诉求;女性主义作家关于“女性”的经典言论;2.领会:现代女性形象的内涵;女性文学创作的思想主题;3.应用:行政公文写作基本规范和要求;4.分析:经典的现代女性形象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5.综合:指出公文写作中存在错误措词和错误格式,并给予正确的修改意见;6.评价:能够结合行政公文写作基本规范和要求,对存在格式错误和用词错误的公文语体进行修改。汉语知识(二)(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文体(一是利用字形的文体;二是利用字音的文体;三是利用字义和综合的文体);2.一般掌握:掌握区分齐言诗、杂言诗、骈文、词曲、对联、八股文等的方法;表意文字的形象性,表音文字的抽象性;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3.熟练掌握:熟练掌握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掌握事务文书写作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内容。(二)考核内容正确区分齐言诗、杂言诗、骈文、词曲、对联、八股文等;能够辨析表意文字的形象性,表音文字的抽象性;认识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掌握事务文书写作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内容,针对某一片区公共标识存在的问题,写一份调查报告。(三)考核要求1.识记: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文体;2.领会: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3.应用:区分齐言诗、杂言诗、骈文、词曲、对联、八股文等;4.分析:辨析表意文字的形象性,表音文字的抽象性;5.综合:根据事务文书写作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内容的要求,针对某一片区公共标识存在的问题,写一份调查报告。6.评价:能够对事务文书写作的材料进行自评和互评。第三、四单元第一讲当代作家作品赏析(一)学习目标1.一般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主要思潮影响;2.一般掌握:结合时代背景,感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作家的创作思想;文选的写作特点和特色;3.熟练掌握:文选中出现的生僻词汇或特殊的文化概念;文选所呈现的主要思想或主要观点;文选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和描写方法;文章写作技巧等。(二)考核内容在第三、四单元内任选一篇文章,以小组工作的方式阅读、分析、讨论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创作的思想主张;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或人物,总结文章写作技巧;最终以小组汇报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工作成果。(三)考核要求1.识记:文选中出现的生僻词汇或特殊的文化概念;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主要思潮;2.领会:感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作家的创作思想;3.应用:能够将文选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写作技巧应用于今后的翻译/写作中;4.分析: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或人物、写作技巧;5.综合:在第三、四单元内任选一篇文章,以小组工作的方式阅读、分析、讨论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创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