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10-T303-2023基于物联网设施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范_第1页
DB1310-T303-2023基于物联网设施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范_第2页
DB1310-T303-2023基于物联网设施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范_第3页
DB1310-T303-2023基于物联网设施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范_第4页
DB1310-T303-2023基于物联网设施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

CCSB05

1310

廊坊市地方标准

DB1310/T303—2023

基于物联网设施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范

2023-4-20发布2023-5-20实施

廊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310/T303—2023

基于物联网设施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物联网设施大球盖菇生产的术语与定义、场地环境及设施设备、菌种选择、栽培

技术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廊坊地区基于物联网设施大球盖菇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70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菌及其制品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2728食用菌术语

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DB13-T5656-2023大球盖菇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12728、DB13-T5656-2023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场地环境及设施设备

场地环境

4.1.1场地选择

执行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4.1.2水质

水质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1.3土壤条件

栽培场地土壤为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粘壤土,pH值为5.5~8.0。土壤质量应符合GB15618-2018中二

级标准的规定。

2

DB1310/T303—2023

设施

在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栽培,棚室需加盖遮阳网。设施内安装食用菌物联网以及配套的通风电机、

卷帘机、灌溉等农业机械设备。

设备

4.3.1食用菌物联网设备

由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培养料温度、培养料湿度等传感器、通

风、保温、灌水等控制器、采传器、现场报警器、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组成。

4.3.2培养料湿度传感器

指基于介电常数原理的容积比水分传感器,示值的计量单位为%。

设备安装

4.4.1发酵堆安装食用菌物联网设备

将食用菌物联网的采传器布置在堆料场地边缘,培养料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插入料堆深度50

cm~60cm处,生产者的手机上安装APP软件,对发酵堆内培养料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进行实时监测获

得发酵过程的连续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及时调控。

4.4.2设施内安装食用菌物联网监控设备

设施内安装喷灌系统或喷淋系统、通风、卷帘机、然后安装食用菌物联网监控设备,生产者的手机

上安装APP软件,采传器布置在设施边缘,传感器布置在棚室中央位置,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传感器吊

装距离垄面高度150cm,二氧化碳浓度或氧气浓度传感器吊装距离垄沟内地面5cm,料温、料湿传感器

插入培养料以下深5cm。可实时接收各项监测数据,并进行远程调控管理。

5菌种选择

菌种质量按NY/T1742执行。选择适用廊坊地区栽培抗逆性强、高产、商品性好的品种,从具有资

质的供种单位引种。

6栽培技术要求

播种时间

秋季温度在28℃以下即可播种,以15℃~26℃最为适宜。一般在9月中旬~11月上旬播种,有控温

条件的设施,可提前或延后播种。

培养料的选择

栽培主料应为优质、干燥、新鲜、无霉变的玉米芯、稻壳、玉米秸秆、木屑、花生壳等为主料,以

麦麸为辅料,主辅料均应符合NY/T1935的要求。

培养料配方

3

DB1310/T303—2023

配方一:玉米芯30%,稻壳39%,木屑30%,生石灰1%,含水量为60%~65%,调控pH值7.5~8.0。

配方二:玉米芯49%,稻壳25%,花生壳25%,生石灰1%,含水量为60%~65%,调控pH值7.5~8.0。

配方三:玉米秸秆37%,稻壳29%,玉米芯30%,麦麸3%,生石灰1%,含水量为60%~65%,调控pH值

7.5~8.0。

培养料处理

培养料的投放量一般为25kg/m2~30kg/m2。将玉米秸秆、玉米芯、木屑、花生壳等原料于太阳下暴

晒2d~3d后进行粉碎。玉米芯粉碎粒径为0.5cm~1.0cm,木屑粉碎粒径为0.2cm~0.3cm,玉米秸秆

粉碎成8cm~15cm,花生壳粉碎1.0cm左右。

培养料堆积发酵

6.5.1预湿

按配方比例将各种配料提前1d~2d加水搅拌均匀,充分预湿,含水量达到60%~65%。

6.5.2建堆发酵

6.5.2.1选地建堆

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平坦地面建堆。料堆规格:底宽1.5m~2.5m,顶宽0.8m~1.5m,高度

为1.0m~1.5m之间,长度不限的梯形料堆。建堆后需在顶部和侧面打孔通气,孔的间距为0.5m,深度

到底,孔的直径应为5.0cm~10.0cm。

6.5.3发酵数据采集与调控

建堆后,将培养料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插入料堆内50cm~60cm处,在升温过程中,当堆内温

度达到56℃时,数据报警开始计时,维持24小时即可翻堆。第一次翻堆,外层没有发酵好的料,在翻堆

搅拌时放到中间,发酵好的料放在外面。翻堆时培养料含水量低于60%时,需边翻料边淋水,使培养料

含水量保持在60%~65%,料堆好后打孔。料温达到56℃时维持24小时,即可进行第二次翻堆。发酵好的

培养料便可运往田间,降温至30℃时即可播种。

播种

6.6.1栽培前棚室消毒处理

在栽培前清除棚室内及周边杂物、杂草,进行灭虫和消毒处理,杀虫剂、杀菌剂的选择要符合食用

菌用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8321(所有部分规定)的规定;门口及通风口安装防虫网;在棚室内及周

围撒一层生石灰消毒。栽培场地处理应符合NY/T2375规定。

6.6.2作垄

采用垄式栽培,垄宽60cm~80cm,垄高25cm~30cm,垄间距50cm。

6.6.3铺料播种

6.6.3.1两层菌种法

4

DB1310/T303—2023

铺一层料播一层菌种,共铺三层料,播两层菌种。第一层培养料厚度10cm~12cm,将菌种掰成2cm~

3cm大小的菌块,采用梅花形点播在料面上,菌块间距10cm,然后铺第二层培养料,厚度为6cm~8cm,

播第二层菌种,再铺第三层料,厚度4cm~5cm,播完后将培养料拍平轻压。每平米用菌种量0.5kg~

0.6kg。

6.6.3.2一层菌种法

铺一层料播一次菌种。一次将培养料铺够,同两层菌种法处理菌块,然后用手握住菌种块,手指向

下将菌种块播入料的中间高度,最后将料堆抹平、轻压,整理成龟背形。

播后管理

6.7.1安装食用菌物联网监控设备

设施内安装使用食用菌物联网监控设备,实时接收各项监测数据,并进行远程调控管理。

6.7.2菌丝生长阶段环境监测与调控

6.7.2.1温度

料内温度适宜范围15℃~25℃,当料温高于25℃时,数据报警提示,用铁叉子插入料垄底部向上掘

起结合扎孔洞,防止高温退菌。当料内温度低于15℃,远程控制上卷保温被,使棚室内升温;当棚室内

气温达到32℃时,数据报警提示,远程控制下放保温被。温度调节也可以结合通风,远程控制打开通风

口和保温被达到所需温度。

6.7.2.2湿度

棚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为宜。

6.7.2.3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用食用菌物联网光照度传感器监测棚室内的光照度,通过卷帘、遮阳或

增加覆盖物,保持栽培料表层的光照强度在1000lux以下。

6.7.2.4通风

结合棚室温度适当通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0.2%以下。

6.7.3覆土及加盖覆盖物

在播后15d~20d进行覆土,覆土厚度3cm~4cm。选择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含水量在20%~25%的疏

松土壤。覆土后上面加盖2cm厚的秸秆做覆盖物,秸秆或稻草提前用水湿透。覆土后保持覆土层湿润,

管理同覆土前,待菌丝吃透栽培料,覆土层充满菌丝体,进入下一个阶段管理。

6.7.4子实体生长阶段环境监测与调控

6.7.4.1温度

子实体生长温度为5℃~32℃,适宜温度为12℃~25℃。温度降低至5℃时,数据报警提示,晴天白

天远程控制保温被早卷晚放;当温度升高至28℃时,数据报警提示,远程控制通风、喷水,降低温度。

5

DB1310/T303—2023

6.7.4.2湿度

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棚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当覆土层中有菌索延伸,菌丝束分枝上出

现米粒大小的菇蕾,浇催菇水,覆土层和培养料要湿润,采用少量多次喷水的原则。

6.7.4.3光照

子实体生长阶段,保持1000lux~1200lux的散射光。通过控制设施的保温被或遮阳网来满足光照

需求。

6.7.4.4通风

当出现大量子实体时,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5%以下,当监测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5%时,远程控

制打开风口,进行通风。

采收

6.8.1采收标准

根据成熟度进行采收。菌盖呈半球形,内菌幕尚未破裂时及时采收。

6.8.2采收方法

当达到采收标准时,用手按住菇体下部料土,注意不要松动边缘幼菇,以免造成幼菇死亡。手捏住

要采收的菇体下部,轻轻扭转,松动后再向上拔起。采收后,在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