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
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
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
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
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
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
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
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
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
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
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
养C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
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
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泥高。
课时安排:
周次课题
第1周《千字文》(节选一)
第2周《千字文》(节选二)
第3周《千字文》(节选三)
第4周《月夜》《乡思》
第5周国庆放假
第6周《山中》《济上作》
第7周《断句》《宣城见杜鹃花》
第8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
第9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
第10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第11周《塞下曲》《秋望》
第12周《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磕西行军》
第13周《塞上听吹箫》《征人怨》
第14周文学巨匠——李白
第15周文学巨匠——杜甫
第16周文学巨匠——苏轼
第17周文学巨匠——曹雪芹
第18周丝绸之路
第19周玄奘东渡
第1课时《千字文》(一)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辰,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一)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2页
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2课时《千字文》(二)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二)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二)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二)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5页
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一荀子《劝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时《千字文》(三)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7页
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查一查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
东c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
公都是哪些人?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
(宋)李觎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己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靓
李靓,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
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背一背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
(明)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
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
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
(北魏)刘昶
白云满舞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
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
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李益以七绝
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I)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
(二匕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9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另IJ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港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
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
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
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强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顿,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
(明)谢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1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俄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
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工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洗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武威送刘判官赴磺西行军
(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I)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绵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2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
高适,河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
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工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
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3课时文学巨匠——李白
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
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
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
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
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
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
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
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
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
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
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二、主要作品
《客中作》《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静夜思》《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友人》
《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怨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游天姥吟留别》《陵酒肆留别》《关山月》《子夜吴歌》
《长干行》《蜀道难》《长相思、》《行路难》《玉阶怨》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思》《赠汪伦》
《登金陵凤凰台》《月下独酌》《清平调》
三、拓展活动
背诵李白有关月亮的诗歌,比一比,看谁背诵的既多又准。
第14课时文学巨匠——杜甫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杜甫(七一二一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
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
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
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
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
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
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
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
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
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
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主要作品
《望岳》《饮中八仙歌》《登高》《江畔独步寻花》
《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春望》《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阁夜》《咏怀古迹五首》
《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蜀相》《客至》《野望》
《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登楼》《宿府》《月夜》
《春夜喜雨》《佳人》《兵车行》《月夜》《春宿左省》《绝句》
三、拓展活动:查一查
杜甫在山东漫游了8年,在现今的济南、泰安、济宁等地方留下了不少诗篇,其
中《望岳》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刻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上杜甫诗句“海右
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已成为济南的一个文化符号。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杜甫在
山东的游历情况。
第15课时文学巨匠——苏轼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
眉山市)人。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
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
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
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
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
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
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
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
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二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
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
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
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
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
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
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
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
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
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
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叫勺发展尊
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
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
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
忠公诗编注集成》。
二、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世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
人物。你知道"二苏"都是谁吗?
第16课时文学巨匠——曹雪芹
教学目标:
解曹雪芹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客,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
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炸的保姆。祖父曹寅做
过玄炜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惮宠
信c玄炜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
IR、曹^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
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
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下狱治罪,“枷号”
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
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
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
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天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
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
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
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
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
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
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
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
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回本,其中前8()回
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回则为他人所续。8()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
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拓展活动:说一说
《红楼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还有王熙凤、
薛宝钗、刘姥姥等。你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一个人物,合同学交流一下吧。
第17课时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夬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
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
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
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
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
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
二、学生表演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表演得很棒!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
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的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
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
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
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
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
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
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
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J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
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刍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使者们的间接创造。
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
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
当补充)(幻灯)总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
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道,也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
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
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总结:中国的故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
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
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
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
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二
千余年过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职补偿合同范本
- 环卫项目合同范本
- 7 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 第3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 白杨教学设计
- 2023-2024学年泰山版信息技术(2018)第六册《第一单元 装扮美好生活 4 漂亮花瓶巧设计》教学设计
- Module 4 Unit 2 Children's Day(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牛津上海版(试用本)英语三年级下册
- Module 12 help unit 3 language in use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新一年家长会教师的演讲稿
- 21凉州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秋季学期散学典礼校长讲话稿
- 中草药材种植基地项目申请报告
- 2022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题库及答案解析
- 小儿急乳蛾(小儿急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 地质灾害安全教育 主题班会
- 市场营销-OPPO手机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 小学生主题班会 爱国主义教育 课件(共35张PPT)
-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管理机制与创新管理课件
- 造血细胞与基本检验方法-骨髓细胞基本形态及检验(血液学检验课件)
- 艾梅乙的实验室诊断与沟通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控制技术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小学综合实践课钉纽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