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综合治理实施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E/0B/wKhkGWesV7SAJh2TAAKh78M04BE914.jpg)
![土地综合治理实施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E/0B/wKhkGWesV7SAJh2TAAKh78M04BE9142.jpg)
![土地综合治理实施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E/0B/wKhkGWesV7SAJh2TAAKh78M04BE9143.jpg)
![土地综合治理实施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E/0B/wKhkGWesV7SAJh2TAAKh78M04BE9144.jpg)
![土地综合治理实施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E/0B/wKhkGWesV7SAJh2TAAKh78M04BE91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综合治理实施手册TOC\o"1-2"\h\u18699第一章总论 3284761.1土地综合治理概述 390331.2土地综合治理目标与任务 3310251.2.1目标 3121601.2.2任务 3312141.3土地综合治理原则 421056第二章现状分析与评估 4254482.1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4242642.1.1土地资源总量与分布 4103852.1.2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趋势 4322962.1.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5287982.2土地质量与潜力评估 5236482.2.1土地质量评估 5152282.2.2土地潜力评估 5131982.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5210172.3.1耕地利用现状评价 5198112.3.2林地利用现状评价 5218082.3.3草地利用现状评价 655022.3.4水域利用现状评价 616232第三章规划设计与方案制定 6274833.1土地综合治理规划编制 6276133.1.1现状分析 663903.1.2目标设定 647993.1.3规划原则 6151913.1.4规划内容 6297363.2治理方案设计 752753.2.1治理措施设计 7272653.2.2技术路线设计 7151663.3技术路线选择 710539第四章土地整治工程 8308914.1土地整理工程 8208034.1.1概述 8310744.1.2土地平整 855654.1.3土地归并 8172034.1.4农田水利建设 8125904.2土地改良工程 8190324.2.1概述 8171404.2.2土壤改良 911544.2.3土地施肥 957974.2.4土壤环境保护 943604.3土地复垦工程 9122654.3.1概述 920134.3.2土地复垦规划 915764.3.3土地复垦技术 10197124.3.4土地复垦监管 1030395第五章水利配套设施建设 10298125.1水源工程 10270015.2排灌工程 10253585.3水土保持工程 1117111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11313816.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1225256.1.1概述 12215176.1.2生态保护红线划分 12318626.1.3水土保持 12248646.1.4污染防治 12159726.1.5生态补偿机制 12220156.2植被恢复与重建 12198156.2.1概述 1218516.2.2林草植被建设 12106376.2.3河流、湖泊湿地植被恢复 128606.2.4城市绿化 12118466.2.5农田防护林建设 13144996.3生物多样性保护 1352906.3.1概述 1345256.3.2生态系统保护 1382106.3.3物种多样性保护 13313736.3.4生态走廊建设 13226066.3.5社区参与与教育 1315586第七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13577.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3149817.1.1调整原则 13237147.1.2调整内容 13106097.1.3实施措施 14657.2非农产业用地调整 1467.2.1调整原则 14717.2.2调整内容 1472367.2.3实施措施 14245117.3土地用途管制 14179007.3.1管制原则 15237417.3.2管制措施 1527312第八章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 15323418.1土地管理法规体系 15114798.2政策支持措施 15161768.3管理制度与监管 1624570第九章技术支持与培训 1686479.1技术研究与创新 16114729.2技术推广与应用 1791099.3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 177194第十章项目管理与评估 172834910.1项目管理流程 17260710.1.1项目立项 172610210.1.2可研报告编制 172041410.1.3设计方案制定 181759410.1.4项目招投标 18453910.1.5项目实施与监管 18769010.2项目评估与验收 183112210.2.1项目评估 18570910.2.2项目验收 182459610.3成效分析与后续管理 182279310.3.1成效分析 18223910.3.2后续管理 19第一章总论1.1土地综合治理概述土地综合治理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整治、改良与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土地综合治理涉及土地的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等多个方面,旨在解决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升土地资源整体功能。1.2土地综合治理目标与任务1.2.1目标土地综合治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3)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4)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2.2任务土地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1)开展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摸清土地资源家底。(2)制定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明确土地整治方向和目标。(3)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提升土地质量。(4)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土地资源退化。(5)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政策体系。1.3土地综合治理原则土地综合治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土地综合治理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实现多目标、多部门、多层次的协同治理。(2)可持续性原则:在土地综合治理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土地综合治理措施。(4)系统治理原则:将土地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各相关因素,实现整体优化。(5)政策引导原则:充分发挥政策在土地综合治理中的引导作用,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6)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土地综合治理,提高治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满意度。第二章现状分析与评估2.1土地资源现状分析2.1.1土地资源总量与分布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多种土地类型。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35亿公顷,林地面积为2.08亿公顷,草地面积为2.65亿公顷,水域面积为0.11亿公顷。土地资源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东部地区以耕地为主,中部地区以草地和林地为主,西部地区以草地和荒漠为主。2.1.2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趋势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草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增加。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占比约为14.2%,林地面积占比约为21.6%,草地面积占比约为27.5%。未来,我国将继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2.1.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目前我国耕地利用率约为80%,林地利用率为60%,草地利用率为40%。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2.2土地质量与潜力评估2.2.1土地质量评估土地质量评估主要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我国土地质量总体较好,但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土地质量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土地质量相对较低。土壤质量方面,我国耕地土壤质量总体较好,但部分耕地存在盐碱化、土壤侵蚀等问题。水资源状况方面,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方面,我国生态环境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2.2.2土地潜力评估土地潜力评估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潜力、土地生产力潜力、土地生态环境潜力等方面。我国土地潜力较大,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土地资源潜力方面,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资源潜力较大,尤其是一些未利用土地。土地生产力潜力方面,我国耕地生产力潜力较高,但部分耕地存在生产力低下问题。土地生态环境潜力方面,我国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潜力有待挖掘。2.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2.3.1耕地利用现状评价我国耕地利用现状总体较好,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二是耕地利用效率较低,部分地区存在闲置、浪费现象;三是耕地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如土壤侵蚀、盐碱化等。2.3.2林地利用现状评价我国林地利用现状较为合理,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林地面积不足,部分林地质量较差;二是林地利用效率较低,部分地区存在过度砍伐现象;三是林地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如森林火灾、病虫害等。2.3.3草地利用现状评价我国草地利用现状总体较好,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草地面积减少,草地质量下降;二是草地利用效率较低,部分地区存在过度放牧现象;三是草地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如草原退化、沙漠化等。2.3.4水域利用现状评价我国水域利用现状总体较好,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水域面积减少,部分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二是水域利用效率较低,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三是水域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如水污染、湿地减少等。第三章规划设计与方案制定3.1土地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土地综合治理规划编制是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现状分析在规划编制前,需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壤质地、水资源、植被状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3.1.2目标设定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明确土地综合治理的目标,包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3.1.3规划原则土地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2)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4)兼顾社会公平,保障农民利益。3.1.4规划内容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土地资源分配,提高土地利用率;(2)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植被恢复,提高水土保持能力;(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值;(4)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5)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3.2治理方案设计治理方案设计是在规划基础上,针对具体项目区制定的具体实施措施。3.2.1治理措施设计治理措施设计应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整理: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排水灌溉等;(2)植被恢复: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3)水土保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降低水土流失;(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值。3.2.2技术路线设计技术路线设计应考虑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治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适宜的治理技术:如土地整理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2)确定治理顺序: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治理顺序,保证治理效果;(3)优化治理模式:结合项目区特点,摸索适宜的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效率。3.3技术路线选择技术路线选择是土地综合治理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在选择技术路线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项目区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水资源、气候条件等;(2)治理目标:明确项目区治理的主要目标和指标;(3)技术可行性:评估所选择技术的成熟度、适用性和可靠性;(4)经济合理性:分析技术路线的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5)社会影响:考虑技术路线对当地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民利益的影响。第四章土地整治工程4.1土地整理工程4.1.1概述土地整理工程是指通过对土地的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等手段,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过程。土地整理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地归并、土地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内容。4.1.2土地平整土地平整是指对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改造,使其达到适宜农业生产和建设的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形测绘:对土地进行精确测量,确定地形、地貌、高程等数据。(2)土地规划: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条件,制定土地平整方案。(3)施工技术:采用挖掘、填筑、压实等施工方法,实现土地平整。4.1.3土地归并土地归并是指将分散、零碎的土地进行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权属调查:明确土地权属,保证土地归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2)土地调整方案:根据土地质量、产量等因素,制定土地归并方案。(3)实施与监管:按照土地归并方案,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4.1.4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是指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用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源规划:合理规划水源,保证农田用水需求。(2)渠道建设:修建渠道,提高输水效率。(3)蓄水设施建设:建设蓄水设施,保障农田用水。4.2土地改良工程4.2.1概述土地改良工程是指通过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措施,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地质量,增强土地生产力。土地改良工程主要包括土壤改良、土地施肥、土壤环境保护等内容。4.2.2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进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壤质地改良:采用客土填充、深翻等方法,改善土壤质地。(2)土壤结构改良:采用生物技术、化学方法等,改善土壤结构。(3)土壤养分调整:合理施用肥料,调整土壤养分平衡。4.2.3土地施肥土地施肥是指合理施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肥料选择:根据土壤状况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2)施肥方法:采用基肥、追肥等方式,合理施用肥料。(3)施肥技术:掌握施肥时期、施肥量等关键技术。4.2.4土壤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是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污染源控制: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2)土壤修复:对已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恢复土壤功能。(3)生态建设:加强植被建设,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4.3土地复垦工程4.3.1概述土地复垦工程是指对因开采矿产资源、建设等人为活动破坏的土地进行治理和恢复,使其达到适宜农业生产或建设的水平。土地复垦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复垦技术、土地复垦监管等内容。4.3.2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复垦规划是指根据土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土地复垦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现状调查:调查土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状况等。(2)目标确定:明确土地复垦目标,包括恢复土地功能、提高土地质量等。(3)规划编制:制定土地复垦方案,包括复垦技术、投资估算、实施计划等。4.3.3土地复垦技术土地复垦技术是指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措施,对破坏的土地进行治理和恢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整理:对破坏的土地进行平整、归并等整理。(2)土壤改良:采用生物技术、化学方法等,改善土壤性质。(3)植被恢复:采用植被建设、人工造林等措施,恢复土地植被。4.3.4土地复垦监管土地复垦监管是指对土地复垦工程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施工监管: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2)验收评估:对土地复垦工程进行验收,评估工程效果。(3)后续管理:加强土地复垦后的管理和保护,防止土地再次破坏。第五章水利配套设施建设5.1水源工程水源工程是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保障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水源工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和用水需求,选择合适的水源类型,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等。(3)注重水源保护,保证水源质量,防止水源污染。水源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源地保护:对水源地进行保护和治理,保证水源地水质达标。(2)水源工程设施:包括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和提水工程等,以满足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3)水源工程配套设施:包括水质监测设施、水量调配设施和水源工程管理设施等。5.2排灌工程排灌工程是土地综合治理中调整水资源时空分布的重要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农田排水条件和灌溉条件,提高农田抗灾能力。排灌工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证排灌系统的高效运行。(2)优化设计,提高排灌设施的自动化程度,降低运行成本。(3)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排灌过程中的污染。排灌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排水工程:包括明沟排水、暗管排水和垂直排水等,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2)灌溉工程:包括渠道灌溉、喷灌和滴灌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3)排灌设施:包括排水泵站、灌溉泵站和排灌渠道等,提高排灌效率。5.3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土地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标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土壤条件,实施综合治理。(2)强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3)注重技术创新,推广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坡面治理:包括梯田建设、坡面防护和植被恢复等,减少坡面水土流失。(2)沟道治理:包括沟道衬砌、沟道疏浚和沟道绿化等,提高沟道抗冲刷能力。(3)水土保持监测设施:包括水土流失监测、水质监测和气象监测等,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4)水土保持管理设施:包括水土保持法规宣传、技术培训和管理制度等,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水平。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6.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6.1.1概述土地综合治理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旨在为土地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6.1.2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合理划分生态保护红线,保证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敏感区域的生态安全。对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土地实行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建设活动。6.1.3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具体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梯田建设、坡改梯、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等。6.1.4污染防治加强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污染源的综合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6.1.5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补偿。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6.2植被恢复与重建6.2.1概述植被恢复与重建是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具体措施。6.2.2林草植被建设依据区域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草种,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推广混交林、人工草地等植被模式,提高植被覆盖度。6.2.3河流、湖泊湿地植被恢复加强对河流、湖泊湿地的保护与恢复,采取退耕还湿、湿地植被建设等措施,提高湿地生态功能。6.2.4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利用城市周边荒山、荒地、废弃地等资源,建设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6.2.5农田防护林建设在农田周边建设防护林,减轻风沙侵蚀,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6.3生物多样性保护6.3.1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6.3.2生态系统保护加强对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保护,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6.3.3物种多样性保护对珍稀濒危物种实施保护措施,包括迁地保护、栖息地恢复、人工繁育等。加强对生物入侵物种的防控,维护物种多样性。6.3.4生态走廊建设加强生态走廊建设,连接不同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连通性,为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提供通道。6.3.5社区参与与教育加强社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第七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7.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7.1.1调整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体原则如下:(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2)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3)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7.1.2调整内容(1)优化作物布局,推广高效益农产品。(2)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7.1.3实施措施(1)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2)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农业新技术。(3)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4)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7.2非农产业用地调整7.2.1调整原则非农产业用地调整应遵循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具体原则如下:(1)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保证耕地保护红线。(3)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降低土地开发强度。7.2.2调整内容(1)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2)加强工业用地管理,提高工业用地效率。(3)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7.2.3实施措施(1)制定非农产业用地调整规划,明确用地规模和布局。(2)加强土地市场调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3)推进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4)建立健全土地监管制度,保证土地用途管制落实。7.3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是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具体内容如下:7.3.1管制原则(1)严格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2)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3)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土地权益。(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土地资源质量。7.3.2管制措施(1)建立健全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土地用途分类和标准。(2)加强土地用途审批,严格土地用途变更程序。(3)开展土地用途监管,保证土地用途合法合规。(4)加强土地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用地行为。(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地用途管制的认识。第八章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8.1土地管理法规体系土地管理法规体系是维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土地权益、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基础。我国土地管理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了原则性规定,确立了土地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土地管理法规体系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2)土地管理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规定了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征收、补偿等方面的内容。(3)土地管理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对土地管理法律的具体实施作出规定。(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根据实际情况,各地区可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以指导本地区土地管理工作。8.2政策支持措施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1)财政支持政策:对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2)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活动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3)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土地整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4)科技支持政策:推广土地管理先进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5)人才培养政策:加强土地管理人才培养,提高土地管理水平。8.3管理制度与监管土地管理制度与监管是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明确土地用途、规模、结构和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利用。(2)土地审批制度:对土地使用、征收等进行严格审批,保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3)土地监测制度:建立土地资源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及时发觉和纠正土地违法行为。(4)土地评估制度:对土地价值、质量等进行评估,为土地交易、征收补偿等提供依据。(5)土地执法监管: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行为,维护土地管理秩序。第九章技术支持与培训9.1技术研究与创新技术研究和创新是土地综合治理的基础,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土地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和企业应共同出资,设立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研发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2)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创新。(3)关注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密切关注国际土地综合治理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有针对性地引进、消化、吸收,提升我国土地综合治理技术水平。9.2技术推广与应用技术推广与应用是土地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措施有助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1)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典型地区建立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基地,展示新技术、新成果,为农民提供现场教学和实践操作平台。(2)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术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等形式,使农民掌握土地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提高农民技术素质。(3)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应用新技术。制定相关政策,对应用土地综合治理新技术的农民给予奖励和补贴,激发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9.3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土地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以下措施有助于加强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跳绳》 第一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 现代工艺对紧固件产品的创新改造探讨
- 环境保护意识在办公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 2025年中国垂直医用回旋加速器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瓦椤纸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主管加薪申请书范文
- 环保技术创新构建绿色生态的科技力量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1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复习丨苏教版
- 感应开关LED节能灯声控感应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英语转正申请书
-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条例
- 公务车辆定点维修车辆保养(附彩图) 投标方案
- 00015-英语二自学教程-unit3
- 前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 浅谈第三方物流的仓储管理
- 第二章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 乳腺专业知识课件
- 碳纳米管及其应用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课件PPT
- 医院各委员会职责制度
- 塔吊附墙及顶升安全技术交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