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精梳理·通时空观念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对峙局面形成2.西晋统一:263年,曹魏司马昭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eq\o(□,\s\up3(08))晋,史称西晋;eq\o(□,\s\up3(09))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东晋建立:eq\o(□,\s\up3(01))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eq\o(□,\s\up3(02))建康,史称东晋。(2)士族制度:自三国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这个特别阶层,称为“士族”。东晋时,士族把持朝政。他们争权夺利,崇尚玄学,不思进取,势力渐渐衰落。2.南朝eq\o(□,\s\up3(03))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东晋皇位,国号eq\o(□,\s\up3(04))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验了eq\o(□,\s\up3(05))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吴、东晋和南朝均定都eq\o(□,\s\up3(06))建康,又统称为“六朝”。3.江南经济的开发(1)缘由:北方人民为避战祸和民族压迫大批南迁,带来先进eq\o(□,\s\up3(07))生产技术和eq\o(□,\s\up3(08))劳动力。(2)表现:农业:土地大量eq\o(□,\s\up3(09))开垦,eq\o(□,\s\up3(10))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eq\o(□,\s\up3(11))手工业:纺织、陶瓷、矿冶、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城市增加,eq\o(□,\s\up3(12))番禺成为主要贸易港口。(3)影响:很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渐渐交融;南方经济渐渐赶上北方。[金版微点拨]【思索探究1】读教材P26三国鼎立形势图,说一说魏、蜀、吴三国政权的相对位置,并概括此图反映出的本时期的阶段特征。金版点拨:①位置:略。②阶段特征: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中国开发区域向边疆扩展。【名词说明】八王之乱晋武帝为减弱士族对朝政的干预,大封宗藩,并给予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力气;继任的小皇帝软弱无能,干脆导致叛乱的发生;西晋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残酷压迫,导致叛乱力气的快速壮大,最终匈奴灭掉西晋,中国进入十六国时期。“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峻的皇族内乱之一,长达16年的叛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峻的破坏,中国持续了近三百年的动乱。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时期(1)十六国东晋时期,eq\o(□,\s\up3(01))北方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和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2)前秦的短期统一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在进攻东晋打算统一全国时,由于内部民族冲突,大败于eq\o(□,\s\up3(02))淝水之后,前秦政权崩溃。(3)民族交融的趋势途径: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eq\o(□,\s\up3(03))典章制度;长期战乱,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北方各族杂居相处,彼此频繁接触。表现:民族差异渐渐缩小。2.北朝时期(1)北朝eq\o(□,\s\up3(04))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eq\o(□,\s\up3(05))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eq\o(□,\s\up3(06))东魏和eq\o(□,\s\up3(07))西魏,后东魏被eq\o(□,\s\up3(08))北齐取代,西魏被eq\o(□,\s\up3(09))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与南朝基本是同一时期,故合称“北朝”。北周灭掉北齐,北周又被隋取代,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2)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①背景、缘由: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尊崇汉文化。②内容③意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eq\o(□,\s\up3(14))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冲突;促进了北魏的eq\o(□,\s\up3(15))经济发展和社会旺盛;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eq\o(□,\s\up3(16))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名词说明】士族制度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士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隋唐时期,才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思索探究2】教材P31问题探究金版点拨:很多汉姓人口由少数民族变更而来。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例:匈奴人刘渊,本不姓刘,因其先祖娶过汉的公主,而有了刘氏。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把大量的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元、刘、丘、普、魏很多来自鲜卑族。【灵巧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研重难·籍史料实证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统治者在依靠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安排土地,推行激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安排土地,让人民定居生活,拓跋部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二北魏统治者在统一黄河流域后,对其他各族人民的统治仍旧实行了压迫的卑视政策。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卒,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与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三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立刻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四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教你读史]史料一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政治前提、制度进步、经济基础和民族交融等有利条件。史料二、三从北魏的统治激化了民族冲突、阶级冲突方面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缘由(必要性)。史料四分两层,第一层魏主阐释改姓元的理由;其次层下令改汉姓。[问题探究](1)依据史料一、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缘由。金版参考:缘由:由于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卑视政策,导致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尖锐激化,北魏统治面临着危机;同时鲜卑族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仍落后于汉族。(2)史料四涉及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谈谈对这项改革的相识。金版参考:措施:改汉姓。相识:体现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认同;以黄帝为拓跋氏祖先,目的是减小改革阻力;改汉姓有利于民族交融。[史论总结]1.封建化与民族交融(1)封建化①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程一般称为封建化过程。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②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者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或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接受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2)民族交融①民族交融指民族之间的自然交融,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亲密联系的结果。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②民族交融的几种主要形式:a.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交融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交融的前提。b.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渐渐变更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c.联合斗争,即在抗拒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情。d.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交融的作用。e.民族之间的斗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交融。2.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和作用(1)表现①社会经济方面:北魏通过实施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制度,把鲜卑劳动者改造为占有少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农夫,把占有大量土地的鲜卑贵族改造为封建地主和官僚。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使他们习惯定居、生产和城市生活。②政权建设方面: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接受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还修订律令,以适应中原地区的须要。③社会风俗方面:迁都洛阳后,通过改姓、易服、说汉话及与汉族通婚等措施使鲜卑人全面相识汉族风俗。通过设孔庙、祭孔子、推儒学及复原汉族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等措施,进一步使鲜卑人从深层次认同和接受汉族文化。④鲜卑族原来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精华,也在汉人中传播,为汉人所学习和接受,对汉族生产、生活多样化也起了重大作用。(2)作用①缓和了民族冲突,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北魏统治。②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促进了他们的进步。③缩小了民族差距和隔阂,增加了民族了解和沟通,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④为隋唐时期的统一旺盛打算了条件。主题二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一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较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流域成为主要的产粮区,至南朝后期,赣州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但南方各地经济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南朝时期,欧阳触在湘、广地区“务是民天,敦其分地,火耕水耨,弥亘原野”。——摘自《中华文明史》二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三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教你读史]史料一分长江流域和湘、广地区叙述发展状况。史料二从北民为避战祸南迁角度,史料三从政策角度说明白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缘由。[问题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南方怎样的经济发展状况?金版参考: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速度快;但整体看,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2)史料二、三所述现象,与史料一江南的发展有何关系?金版参考:①北方农夫大量南迁为江南开发带来先进生产力和足够劳动力;②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高了农夫劳动的主动性。[史论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缘由(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3)江南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发展经济的措施。(4)南北人民共同劳动。(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本课小结承上启下——奠基一统史苑窥斑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确出现过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萎缩的时段和地域,但主要是在北方,主要是三次大战乱造成的。内迁诸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将其落后的生产方式带入,既是后两次战乱的社会缘由,也巨大地冲击了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但是他们在汉族先进文明的影响下,一个个相继汉化了,尽管困难曲折,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终归复原了小农经济的天下。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无疑非常脆弱且难于发展,却又具有其生产较易复原的特点,只要社会相当安定,他们有地可种,基本上不误农时,赋役大体承受得起,其经济便具备了复原的可能。在有可能从事生产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放弃两汉以来的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农业生产并没有出现历史性的大倒退,而农业生产力的略许提高,又为其复原供应了有利的条件。小农为了维持其再生产和基本生活,必定和市场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哪怕其中经济条件最差的租佃农夫也是如此,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国嘉禾年间租佃木简,为此供应了具有强大劝服力的证据。本时期的确存在着地主用庄园经济模式配置其土地和劳动力的事实,但更多、更大量的是继承并发展了两汉以来的租佃模式,租佃关系仍占主导地位。和两汉相比,封建社会中起确定性作用的产业部门,也即农业领域,在经济结构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异。退一步讲,即便是庄园经济,也和市场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他们不断地将自己生产的或剥削、掠夺来的产品投向市场,进行交换。“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进耳”,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是做不到的。——蒋福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载《中国经济史探讨》2001年第3期课堂跟踪训练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困难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反映222年三国鼎立形势的是()答案D解析曹魏是曹丕建立,故解除A、B两项;开发东南的是吴国,蜀国在西南,故C项错误,D项正确。2.西晋初年出现了“八王之乱”,这场混乱的干脆目的是()A.争夺地盘 B.争夺皇位C.争夺人口 D.争夺国宝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弱智低能、没有执政实力,导致皇权旁落,西晋八个被封为王的皇族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