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新版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读某地等高线分布图;图中最高峰海拔1029米,等高距相同。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骑单车慢行是当前驴友们喜欢的活动,某驴友团计划自图中M地骑行到N地游玩,途中最费力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2、读图热力环流示意图;一般情况下()

A.甲处以晴天为主B.甲处气温比丁地低C.甲处气温比丙地高D.甲处的气温较乙地低3、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A.O→P→M→N→OB.P→O→M→N→PC.M→N→P→O→MD.N→M→O→P→N4、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的河流水系分布图”。读下图;回答下题。

图示区域河道迂回曲折,其形成原因是()A.河流落差大,侧蚀作用强B.平坦开阔地区长期凸岸堆积,凹岸侵蚀C.地表崎岖,地形对河流流向限制D.低洼地区长期右岸侵蚀、左岸淤积5、下图为台风中心气压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台风变化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9月15日2时到11时台风势力减弱B.9月15日11时到20时台风势力增强C.9月15日20时到16日5时台风势力减弱D.9月16日5时到16日23时台风势力增强6、地球自转一周的真正周期和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A.都是24小时B.都是23小时56分4秒C.分别是24小时和23小时56分4秒D.分别是23小时56分4秒和24小时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7、图1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图2为我国某山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自然景观从③→⑤→⑥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为基础的,表现最典型的区域是_______(低;中、高)纬度地区。

(2)图2乙山地南坡山麓为_______气候;甲山地与北坡相比,南坡雪线较_______(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__8、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这里的蓝天、白云、雪山很美,是很多旅行者向往的地方。但夏季来这里旅行,游客务必要带防晒霜、遮阳伞和比较厚的衣物等必备物品。下面是“青藏高原示意图”和相关图片。

(1)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于____代,甲图是在青藏高原发现的珊瑚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____环境。

(2)通过游客携带的必备物品可见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其主要原因是____

(3)图乙景观中的植被类型主要是____,该图涉及的地球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____。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

(1)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根据上图左侧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是________。

(2)据图分析;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________。

(3)气候类型①所示地区植被类型是________;由气候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⑤变化所产生的自然带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说明________因素对该差异的影响明显。

(4)图中⑥所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气候类型④的成因是________,气候类型④地区主要的水果有________(至少写两个)。10、观察描述。

(1)选址:选择视野较开阔的地方。

(1)顺序:从________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________。

(2)手段:利用________图、________影像等辅助观察。11、下图为极地俯视图;图中小虚线圆为极圈,大虚线圆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晨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E经线的交点。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经度信息,可判断这是________极点俯视图。

(2)图示的日期可能是________。

(3)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________。

(4)该日长沙(28°N)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C点的昼长为________时。12、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甲和乙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是_______,图中共有______条断层,B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2)图中的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______边界,该地带往往形成___________。(3)图中E岛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D,C,B,A中的_____处,若在D、B两处要选择一处打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处,因为___________。13、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和“我国水资源和世界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从总量看;我国水资源_________,但人均占有量__________。

(2)我国水资源总量仅比美国少2700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却不及美国的___,这是因为___。(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时间分配特点是__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A.正确B.错误15、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_____)A.正确B.错误16、太阳活动强烈时,可能会影响地球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_____)A.正确B.错误17、地壳和地幔构成地球岩石圈________。(判断正误)A.正确B.错误18、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取之不尽、稳定、廉价又无污染的特性,己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2题,共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什科茨扬溶洞群位于斯洛文尼亚,这里月降水量平均在110-160mm左右。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1℃,冬季并不寒冷,平均气温为-0.6℃。下图是巴尔干半岛及其周围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1)读图分析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说明什科茨扬溶洞群所属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3)简述什科茨扬溶洞群的形成过程对自然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尼亚加拉河以水量大、水质清、水流快著称,是世界上含沙量最低的河流之一。世界著名的北美第一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就在这条河上(下图)。尼亚加拉瀑布形成于末次冰川晚期。在距今1.2万年前后,中高纬度冰川逐渐北撤,作为上游湖泊的主要泄洪通道,尼亚加拉河流速加快,尼亚加拉瀑布形成。在长期的溯源侵蚀作用下,尼亚加拉瀑布逐渐变大。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尼亚加拉瀑布平均每年后退1.02米,照此下去,再过5万年左右,瀑布将完全消失。瀑布溯源侵蚀的过程是指水流经过瀑布时,从瀑布陡坎(陡崖)上缘跌入水潭,冲击水潭谷底并形成回转漩涡,继而不断掏挖陡坎底部,最终致使跌水潭变深,陡坎坍塌。

(1)指出尼亚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极低的主要原因。

(2)分析距今1.2万年前后尼亚加拉河河水流速加快的原因。

(3)为避免尼亚加拉瀑布消失,有人建议要延缓该瀑布的溯源侵蚀,请你帮助提出措施。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A【分析】【详解】

骑行中的上坡路段;如果穿越等高线越密集,相对高差越大,则骑行越费力。读图可知,甲处为上坡路段,且相邻等高线距离较近,坡度相对较大,最为费力,A正确。乙处为下坡路段,较为省力,B错误。丙处基本沿等高线骑行,较为省力,C错误。丁处为下坡路段,基本沿等高线骑行,较为省力,D错误。故选A。

【点睛】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越缓。2、C【分析】【分析】

【详解】

图中显示;甲处盛行上升气流,空气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A错误;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判断,甲处盛行上升气流,应是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的结果,丁地海拔高,气温较低,B错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甲处和丙地位于同一地点的不同高度,丙地海拔高度高于甲地,因此甲处气温比丙地高,C正确;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判断,甲处盛行上升气流,应是气温高,空气膨胀的结果,乙处盛行下沉气流,应是气温低,空气收缩的结果,因此甲处的气温较乙地高,D错误。故选C。

【点睛】3、A【分析】试题分析:

读图;图示表示,M;N海拔高度相同,位于近地面,气压M大于N。OP海拔高度相同,位于高空,气压O大于P。根据热力原理,近地面,高压区是下沉气流,低压区是上升气流。在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所以M上空是P点,所以气流是P→M。N上空是O点,气流方向是N→O。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吹向低压,即M→N、O→P。所以气流状况是O→P→M→N→O,A对。

【考点定位】热力环流的原理;空气流动状况及原因。

【名师点睛】要根据图中坐标轴,判断四点的气压、海拔状况。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近地面比高空气压高,气压高低,只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热力环流的原理是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遇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4、B【分析】【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本区为长江中游地区,流经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A、C错误。图中河道弯曲,在曲流发育处,受惯性影响,河岸的侵蚀与堆积主要考虑河岸的凹凸状况——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正确,D错误。故选B。5、A【分析】【分析】

【详解】

台风是一个低压气旋,所以气压越低,代表台风势力越强。9月15日2时到11时气压升高,说明台风势力减弱,故A正确。9月15日11时到20时气压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台风势力没有增强,故B错误。9月15日20时到16日5时气压有所降低,说明台风势力增强,故C错误。9月16日5时到16日23时气压升高,说明台风势力减弱,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6、D【分析】【详解】

以恒星为参照,则地球自转360°,周期为1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而以太阳为参照,地球自转了360°59",时间为24小时,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故D项正确。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7、略

【分析】【详解】

(1)图1中自然景观从③→⑤→⑥的变化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是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引起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区域中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大,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变化大。

(2)图2乙山地南坡山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的是亚热带湿润性气候;甲山地与北坡相比,南坡雪线较高,原因南坡为阳坡,气温较北坡高,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点睛】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也称为经度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

分布规律: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解析】经度地带性(由沿海向内陆)水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北坡位于迎风坡(雪线较低)8、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青藏高原示意图”和相关图片资料为材料;涉及构造运动;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的原因、青藏高原植被类型、地球的外部圈层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形成与喜马拉雅运动(简称“喜山运动”)相关。它是指发生于距今7000万年~300万年(新生代)的一次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整个古地中海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地球上出现了横贯东西的巨大山脉,因此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新生代;甲图中的珊瑚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环境。

(2)青藏高原纬度较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比较洁净,尘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海拔高,空气比较稀薄,水汽含量少,云量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青藏高原的纬度较低,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平均较大,太阳辐射强。

(3)青藏高原海拔高,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植被类型以草地为主,其中高山高寒草地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草地类型。生物圈是所有生物链的一个统称,它包含了生物链和所有细微的生物和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地球圈层中最为活跃的圈层。【解析】(1)新生

海洋

(2)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洁净且稀薄,晴天多,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

(3)高寒草原

生物圈

9、略

【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分布及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详解】

(1)读图可知;图中甲气压带位于北纬30°-40°之间,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所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2)读图可知;图中⑤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类型③位于北纬20°-3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

(3)气候类型①位于南北纬10°之间;为热带雨林气候。其植被为热带雨林。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⑤的变化为沿纬线延伸,沿纬度更替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是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的自然带的更替,基础为太阳辐射导致的热量差异。

(4)⑥位于北纬35°-55°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种植业发展。气候类型④位于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水果有柑橘;无花果、葡萄等。

【点睛】

。类型。

分布规律。

基本特征。

主要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地区。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的信风带内。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降水在1000毫米左右)

信风带和赤道的气压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东北信风带内大陆的南部和东南部。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季(降水在2000毫米左右)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带沙漠。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及大陆内部。

终年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海陆热力差异。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季。

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温带季风气候。

亚洲东北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差异。

极地气候。

南北两极地区。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

【解析】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南北纬400~600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控制)热带雨林由赤道向两极纬度太阳辐射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柑橘、无花果、葡萄、柠檬、油橄榄等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1)宏观微观面点。

(2)地形遥感11、略

【分析】【详解】

(1)本题考查南北半球的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确自转方向是解题的关键。读图,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据此可以判断出该图是南半球南极点的俯视图。

(2)本题考查日照图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二分二至日的相关知识。弧线ACB所表示的晨昏圈与极圈相切,为二至日。AC为晨线,说明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故图示日期最有可能是6月22日。

(3)本题考查太阳直射位置的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太阳直射点相关知识。该日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AC段为晨线,则C点所在的经线为12时,因此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23°26′N,120°E)。

(4)本题考查该日太阳直射北纬23°26′,则长沙的太阳高度角为90°-|28°-23°26′|=85°26′(85.5°);C点位于南极圈,为极夜现象,昼长为0时。【解析】南6月22日(23°26′N,120°E)85.5°0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甲和乙从地质构造上看;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图中共有2个断层带,有2条断层,B处地形为山地,其形成原因是因为B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易形成山地。

(2)图中的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该地带往往形成海沟。

(3)图中E岛多地震的原因是该处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4)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D,C,B,A中的背斜,对应D处。若要打隧道,应该选择在D、B两处中的D处,因为D处为背斜,背斜处岩层受张力影响,岩石松散,易开凿;不易积水、渗水;岩层向上拱起,支撑作用强。

【点睛】

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的密度大,分布由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走了,因此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矿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因此选址应避开断层。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雨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解析】乙2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易形成山地消亡海沟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DD该处岩层岩石松散,易开凿;不易积水、渗水;岩层向上拱起,支撑作用强13、略

【分析】(1)从总量看;我国水资源在世界排名较靠前,仅比美国少2700亿立方米,说明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

(2)我国水资源总量仅比美国少2700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却不及美国的五分之一,这是因为我国人口总量大约是美国人口总量的5倍。

(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深受地形及夏季风的影响;表现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时间分配也不均匀,表现为夏秋多,冬春少。

【点睛】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针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有必要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计划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和西北,以解决那里的缺水问题。【解析】(1)丰富少(2)五分之一我国人口总量大约是美国人口总量的5倍(3)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4、×【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水资源紧张状况的理解程度。

【详解】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径流量小,水资源总数量小,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规模不大,需水量不大,水资源紧张程度比华北地区小。因此题中叙述不正确。

【点睛】

水资源紧张程度(缺水程度)取决于水资源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对比关系。15、√【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红色岩层一般是在气候炎热的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含黄铁矿的黑色页岩一般是在温湿气候下的湖泊;沼泽的还原环境中形成的;所以该说法正确。

【点睛】16、×【分析】【分析】

【详解】

磁暴现象是因为太阳风扰乱地球磁场形成的;而不是扰乱电离层。太阳风被地球磁场吸附到两极,与大气产生摩擦,发生了极光现象。

【点睛】

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导致磁暴,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17、×【分析】【分析】

【详解】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为岩石圈。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点睛】18、√【分析】【详解】

在目前人类普遍使用石油和煤作为能源能源使用;这些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造成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太阳能能量大,清洁;无污染的特点是优质的清洁能源,因此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点睛】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四、综合题(共2题,共6分)19、略

【分析】【详解】

(1)地理位置重要性可结合其交通位置重要性来回答;地处南欧东部,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土耳其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北部有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沟通欧洲大陆,水路交通便利,因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2)什科茨扬溶洞群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与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都是在石灰岩广布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3)溶洞形成过程即流水溶蚀侵蚀土壤的过程。由于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导致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破碎;降水丰富,地表崎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受侵蚀,植被减少。【解析】(1)地处南欧东部;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