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二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二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二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二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二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二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4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国家统计局《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辽宁省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67.8亿斤,为历史第三高水平,“中国碗,辽宁粮”表明粮食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目前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下列属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是。

①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②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③工业化、城市化加速④全球人口的大增长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2、下表所示分别为古罗马和古代中国典籍中对某一史事的相关记载,据此可以被认定为史实的是()。史料出处(中国人)织成锦绣之绮,贩运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耀夺目。由大地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大秦,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魏略·西我传》

A.古罗马具备一定的绸缎加工技术B.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存在直接交流C.丝绸主要通过陆路运输到达罗马D.安息帝国垄断了东西方丝绸贸易3、下表反映出到20世纪30年代各国在华贸易地位的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935年各国对华贸易比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法国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18.923.715.114.210.68.611.25.01.45.1

A.甲午中日战争B.“瓜分狂潮”C.第一次世界大战D.“华北事变”4、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非凡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让疫情在中国最快得到控制,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其背后的政治原因主要有()

①我国有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制度自信。

②我国有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自信。

③中国有着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④有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这一组织()A.强化了庄园经济自给自足色彩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便利了国家的赋役征发6、《周礼》关于西周都城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材料反映出,当时西周A.实行“工商食官”B.城市经济有所发展C.市场管理完善D.商品交易受到限制7、《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8、1978年以后,外资根据市场需求投资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线,如汽车制造业。中外合资企业现在已居主导,许多国产品牌被市场淘汰。中国汽车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早已超过了国家计划控制的产量,并大量供应世界市场。这说明A.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B.外资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C.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被削弱D.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9、《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史书中关于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己是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这说明当时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救助B.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C.中医药开始应用于防疫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10、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28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唐时期贵族官僚,不仅继承南北朝传统,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较大的园林,还在风景优美的郊外营建别墅。洛阳杨氏旧宅,宅广十七亩,房屋约占面积三分之一,水占面积五分之一,竹占面积九分之一,园中以岛、树、桥、道相间,池中有岛,岛中建亭,并引水至小院卧室阶下。这一时期欣赏奇石的风气也逐渐普遍起来,园林中往往用怪石夹廊或叠石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材料二隋唐时期贵族官僚,不仅继承南北朝传统,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较大的园林,还在风景优美的郊外营建别墅。洛阳杨氏旧宅,宅广十七亩,房屋约占面积三分之一,水占面积五分之一,竹占面积九分之一,园中以岛、树、桥、道相间,池中有岛,岛中建亭,并引水至小院卧室阶下。这一时期欣赏奇石的风气也逐渐普遍起来,园林中往往用怪石夹廊或叠石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

根据材料,围绕“民居建筑”面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合理,论述史实充分、逻辑清晰)材料三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城市化水平简表。朝代。

年代。

城市化率(%)

战国。

公元前300

15.9

西汉。

2

17.5

唐。

745

20.8

南宋。

1200年左右。

22.0

清。

1820

6.9

1893

7.7

7.7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10.6

1957

15.4

15.4

1978

17.9

17.9

1983

21.6

21.6

1984

23.0

23.0

1990

26.4

26.4

2010

47.5

47.5

——资料来源:赵冈著《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和《中国统计年鉴》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趋势,任选某一时段指出其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14、如图是中国城镇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

研究视角梳理如下:

第一;整体研究视角;

第二;城市带动视角;

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

第四;外部冲击视角。

——整理自吴丰华等《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参考上述角度,结合中外历史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2题,共12分)16、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7、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物生产的现代化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①②正确,D符合题意;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和全球人口增加会加大粮食的消耗,③④错误,ABC排除。故选D。2、A【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贩运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耀夺目”、“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中国的丝绸运输到罗马后,罗马人将其进行加工,制成衣服或胡绫,这说明古罗马具备一定的绸缎加工技术,A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直接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丝绸运输到罗马的路线,因此不能得出丝绸主要通过陆路运输到达罗马,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安息帝国垄断了东西方丝绸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3、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得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在华出口所占比重较小,而美国占比最大,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欧洲国家受到削弱,再加上经济危机影响,美国成为对华贸易中出口最多的国家,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排除A项;“瓜分狂潮”是19世纪末,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华北地区蓄意制造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使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显著成效,能够保障全国组织动员、统筹协调和贯彻执行的政治因素为,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和党的领导优势,说法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强有力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等均不属于保障抗疫的政治原因,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5、A【分析】【详解】

根据“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自给自足性强,A项正确;坞堡作为拥有独立的军事、经济的社会组织,增强了地方割据势力,会威胁到中央集权,排除B项;坞堡的大量存在影响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不利于赋役征发,排除C项、D项。故选A项。6、B【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说明西周出现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场所,“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说明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员和管理市场的规则,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西周工商业由政府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具体数据的比较,无法体现生产管理“完善”,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市场交易有相应的规则,并不是限制商品交易,排除D项。故选B项。7、A【分析】【详解】

由材料“逋亡奸伪无所容足”可知,隋代都城设计为加强政府的严格控制,故A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交通出行方面的设计,故B错误。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是在宋代,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此设计促进了城市商业活动,故D错误。8、A【分析】【详解】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外资,进行中外合资大大促进中国汽车的发展,能够体现出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答案为A。材料不是强调外资占主导,B错误。材料看不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被削弱,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中国是汽车大国,不能看出是工业强国。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9、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面对疫情,将设置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作为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体现了政府对于抗疫的重视以及对民众救助的重视,A正确;B错在“完善”,排除;C错在“开始”,排除;D错在“普遍”,表述绝对,排除。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10、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1、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论述题(共4题,共28分)12、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陕西半坡遗址住房复原图、干栏式陶屋(广州汉墓出土)、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复原图”及所学可得出论题: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影响着民居建筑的风格等。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半坡遗址的住房样式是半地穴式房屋。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为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国北方的建筑风格,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明清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具有良好的冬暖夏凉环境特点,能够形成私密性居住环境,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最后明确结论,代的民居建筑深受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解析】主题: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影响着民居建筑的风格等。

阐述:半坡遗址的住房样式是半地穴式房屋。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为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国北方的建筑风格,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明清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具有良好的冬暖夏凉环境特点,能够形成私密性居住环境,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由此可见,古代的民居建筑深受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13、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纵观整个材料来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同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关于论题选择可选择任意时间段,提取相关信息,结合上述分析的因素进行论述即可,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解析】示例一:战国到南宋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达到最高。

从战国到唐朝;商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城市率提高。比如战国的“市井”为代表的商业区;汉代商运发达和以“市”为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的形成、唐朝定时而聚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草市也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都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南宋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同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了街市、夜市、晓市、草市等,吸纳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直接监管,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苏州、湖州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发达的农耕经济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示例二:清朝城市化率下降到最低。

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达到顶峰;户籍制度的不断严格,制约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不利于城镇的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安土重迁的观念的影响。

示例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国家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进城,推动城市化率提高;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创造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增加;改革开放逐步破除了户籍、劳动用工等制度性因素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消除了人口自由流动迁移的阻力。14、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把握材料中关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把现有的划分进行重新整合,可以按照初步发展时期、缓慢发展时期、恢复并较快发展时期、加速发展时期(1993年以来)等四个阶段进行划分,此划分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具体每一阶段论证,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如阶段一:中国城镇化初步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大跃进等)与城镇化初步发展相结合进行分析;如阶段二:中国城镇化缓慢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化大革命阻碍城镇化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如阶段三:中国城镇化恢复并较快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改革开放的史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城镇化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如阶段四: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1993年以来),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进一步对外开放、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注意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逻辑严密即可。【解析】示例:

一;初步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资源极度短缺、外部封锁扼制新中国发展的内外双重压力下,中国通过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方式,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城镇化初步发展;1956-1960年由于“大跃进”思想的冲击,城镇化表现出快速冒进的发展趋势。

二;缓慢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文化大革命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城镇化进程缓慢。

三;恢复并较快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限制的逐步放宽,推动着以外出农民工为代表的劳动力的快速流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乡镇企业的崛起,极大地吸引了农村地区过剩的劳动力,使得地区人口展现出“农村—乡镇—城市”流动的态势;受益于对外开放和以经济特区为引领的区域增长极孕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978-1992年中国城镇化呈现恢复并较快发展的趋势。

四、加速发展时期(1993年以来),在这一时期,1992年以对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契机,以浦东新区为代表的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实施为城镇化的快速扩张提供了保障;经济的腾飞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选取外部冲击视角,提出观点:西方的外部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城市中心地位确立,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城乡社会分工持续扩大;城市获得了对农村的支配权,新式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日益发达,形成中国城乡间贸易网络,加速了农村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城乡差距加速拉大,西方市场经济外部冲击带来工商业城市的畸形繁荣,也导致广大农村的衰败与凋敝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最后综合说明,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外部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选取其他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解析】【示例一】

视角:西方的外部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

论述:1840年以来;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给中国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城乡关系也进入加速变化时期。其一,城市中心地位确立,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城乡社会分工持续扩大,并不断深化,城乡间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其二,城市获得了对农村的支配权。随着新式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日益发达,以及中国城乡间贸易网络的逐渐遍布,城市的影响力逐渐深入周边农村和农村腹地,同时加速了农村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其三,城乡差距加速拉大。西方市场经济外部冲击一方面带来工商业城市的畸形繁荣,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农村的衰败与凋敝。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外部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

【示例二】

视角:均衡协调的整体性发展有利于城乡协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论述:苏联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牺牲农业,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