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粤教新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粤教新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粤教新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粤教新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粤教新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粤教新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王韬《瀛蠕杂志》中谈道,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己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学,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说明此时A.上海地区社会风气日趋奢靡B.上海服饰等级观念逐步淡化C.戊戌变法推动服饰简约文明D.辛亥革命促进社会移风易俗2、汉代财政年度是所谓“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则是“岁终为断”,收支结算则适应水稻的成熟时节。据此可知,唐代A.水稻开始成为主要粮食作物B.粟的生产趋于衰落C.区域经济格局逐渐发生变化D.政府收入明显增加3、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

A.春秋时期B.汉朝C.战国时期D.唐朝4、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B.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C.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了一定的保障D.民族工业得到封建政府的大力支持5、下列哪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6、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成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A.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B.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C.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D.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7、请正确选择对应的选项。

(1)青铜时代。A.战国时期。

(2)铁器时代B.商周时期。

(3)蒸汽时代C.第二次工业革命。

(4)电气时代D.第一次工业革命。

(5)危机时代E.美国“大萧条”8、古都长安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则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右图中长安和泉州的位置编号分别是___和_____。

9、1980年,_____________(何省何县何公社)成为我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0、经济特区中“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A.正确B.错误1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A.正确B.错误12、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后走向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洋纱、洋布大量倾销。A.正确B.错误13、商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A.正确B.错误14、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中共八大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A.正确B.错误15、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A.正确B.错误16、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1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人物: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于经济活动;他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经济观点。(答题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司马迁主要经济观点反映了西汉初年什么治国思想?该思想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18、阅读下列材料:

100多年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断演变。

请回答:

(1)19世纪下半叶;英镑之所以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以英镑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崛起的演变过程,这说明了什么?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4题,共36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

外国。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20年;中国百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1928年;首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作为最高学术机构并规划全国科学发展。

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更加严厉地禁止了几种垄断行为。

1918年;美国议会批准了妇女的选举权。

1921年;爱因斯坦以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3年;国民政府施行新税则,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1935年底;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80%

1931年;英国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的独立地位。

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根据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整理表格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的中外历史信息,围绕“国家经济思想”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0、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衰史。时间间发展概况1600年公司成立之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给东印度公司颁发了一份皇家特许状(垄断贸易的经营许可证),给予东印度公司对东印度15年的贸易专利特权1647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了23个工厂(即基地),有90名雇员17世纪五六十年代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英国为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扫清了一大障碍1670年查理二世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货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1689年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广东建立了一个贸易点来使用银两换取茶叶1720年英国15%的进口来自印度,几乎所有进口通过东印度公司1760年除少数海岸贸易点外,法国已被逐出印度1763年打赢了7年战争的英国整个帝国1/10的财富,是从东印度公司垄断的茶叶这个丝毫不起眼的商业贸易中获利而来1773年国会通过了《茶叶法案》,给予东印度公司在与美洲贸易时更大的自主权。公司的垄断行为导致了波士顿茶叶事件,引发美国独立战争。1773年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至1799年,公司走私到中国的鸦片,平均每年更高达900吨。1813年英国政府撤销了东印度公司对英国和印度贸易的垄断权。1858年特权公司已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发展的要求,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

请依据所提供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衰原因加以说明。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于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是一部伟大的美国社会纪实文学。小说梗概如下:1933年,从监狱假释回家的乔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西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噬了的家乡。乔德一家变卖了所有的东西,换来一辆破旧卡车,一家人邀上凯西背井离乡,抱着美好的幻想横越黄沙滚滚的沙漠,到加州寻找出路。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当到达目的地时,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因为工人太多,也没有什么权益保障。种植园主们串通一气,不断压低工资,压榨农场工人,他们宁肯让成熟的梨子、葡萄烂掉也不给饥饿的穷人吃。于是,人们开始觉醒,自发组织工会进行反抗。尽管斗争失败了,但“愤怒的葡萄在人们心灵里长得饱满起来”。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于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是一部伟大的美国社会纪实文学。小说梗概如下:1933年,从监狱假释回家的乔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西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噬了的家乡。乔德一家变卖了所有的东西,换来一辆破旧卡车,一家人邀上凯西背井离乡,抱着美好的幻想横越黄沙滚滚的沙漠,到加州寻找出路。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当到达目的地时,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因为工人太多,也没有什么权益保障。种植园主们串通一气,不断压低工资,压榨农场工人,他们宁肯让成熟的梨子、葡萄烂掉也不给饥饿的穷人吃。于是,人们开始觉醒,自发组织工会进行反抗。尽管斗争失败了,但“愤怒的葡萄在人们心灵里长得饱满起来”。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苏许多的重大历史现象。部分反思内容如下:1954年,《人民日报》反思道:“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反思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苏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4题,共40分)23、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

1845-1848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生活期间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者的重变。1893年,列宁在圣彼得堡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1920年,毛泽东在北平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2年,邓小平在巴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①简述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

②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请你谈谈,中国进一步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25、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

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图12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26、进入现代以来;世界处于不断发展变革调整之中,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在应对挑战中,大国承担起了重要责任。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简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B【分析】【分析】

【详解】

由材料“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可知,上海服饰的等级观念逐步淡化,人们穿着的衣服并无太大区别,故选B;穿着奢靡只是上海部分人士的行为,不代表整个上海地区的状况,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其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始前就已去世,故其无法得知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否对社会风俗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排除CD。2、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以种植粟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政府“财政年度是所谓‘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到“收支结算则适应水稻的成熟时节”的变化,说明南方的经济影响力上升,传统的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改变,所以C正确;“开始”的说法错误,所以A错误;材料不能得出“粟的生产趋于衰落”,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收入增加还是减少,所以D错误。3、D【分析】【详解】

据所学可知,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江南水田,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题意。4、A【分析】地主属于封建势力,与封建政府关系密切,他们创办民族工业不可避免地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5、B【分析】【详解】

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关,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方面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A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产品分配方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C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产品分配方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D错误。6、D【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来看;G20会议由各国财长参加到变成各国首脑参加,表明国际间的合作与协商加强,受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是在二战后开始的,排除;C项G20不属于区域合作组织,排除。

【点睛】

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G20的成立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全球治理开始从“西方治理”向“西方和非西方共同治理”转变。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青铜时代是指商周时期,铁器时代是指战国时期,蒸汽时代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危机时代是指美国“大萧条”。【解析】(1)B(2)A(3)D(4)C(5)E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联系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在①处是长安,在④处是泉州,要求学生能够史地结合,有一定的难度。【解析】①.①②.④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0、A【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都是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并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管辖下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适用“一国两制”政策,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是为加快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设置,但经济特区,给予优惠政策,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是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非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设置。故判断为正确。11、A【分析】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广大内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本题正确。12、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后走向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洋纱、洋布大量倾销,即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故题干表述正确。13、B【分析】“工商食官”就是官府集中经营手工业和商业,不是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本题错误。14、B【分析】【详解】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而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本题错误,故本题判断为错误。15、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选择正确。16、A【分析】【分析】

【详解】

17世纪荷兰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故本题说法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12分)17、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归纳出人都有追求财富利益的本性;根据“‘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可归纳出农;工、商、虞都是人民的生活来源;根据“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可归纳出发展经济要顺应自然。

(2)根据材料“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发展经济要顺应自然等观点体现了黄老学说: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等思想。积极影响:从促进农工商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新政权、为汉武盛世奠定基础等方面回答。局限:从削弱中央集权、加剧土地兼并严重、商人垄断国家经济命脉、诸侯实力膨胀、社会风气败坏、加剧边患等方面回答。【解析】(1)观点:人都有追求财富利益的本性;农;工、商、虞都是人民的生活来源;发展经济要顺应自然。

(2)治国思想:黄老学说: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影响:积极:①休养生息,促进农工商的发展。②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政权。③为汉武帝盛世奠定良好基础。局限: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削弱中央集权;经济上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地主土地兼并严重;不法商人与地方官吏或诸侯勾结,或经营盐铁或冶铜铸钱,垄断国家经济命脉;政治上,诸侯实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社会生活上,官商竞相奢侈,败坏风气,恶化治安;民族关系上,匈奴边患严重。18、略

【分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英镑之所以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要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分别叙述;例如,政治条件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等方面的史实进行分析。

(2)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要多角度分析;例如。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空前强大;英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下降等。它的形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突出积极方面的影响,例如,使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等。

(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例如,以英镑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崛起说明了一个国家的货币的地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家实力决定货币的地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等。

点睛:本大题属于典型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解析】(1)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2)历史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美同经济实力膨胀;英国(或欧洲)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

影响: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3)—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五、论述题(共4题,共36分)19、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根据材料“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80%”等信息可概括得出观点为凯恩斯主义的推行对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论述时可从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推行、特点、同一时期中国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示例:凯恩斯主义的推行对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论述:面对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罗斯福推行新政,运用凯恩斯主义,即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而当时的国民政府通过“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也采用国家干预的模式,使1936年,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80%,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20、略

【分析】【详解】

从1600年到1773年,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工厂手工业时期,商业资本占主导,经济发展需要资本积累。国家采用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给予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于是在政府保护和支持下,东印度公司趁势发展壮大,为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开展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支持。从1813年到1858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手段的改进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迫切需要打破重商主义的限制,自主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成为当时社会的呼声。为此,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公司失去政府的保护,走向衰落。由此可以看出,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它是英国走上工业化道路过程中特定的产物,随着走上工业化道路而消失。【解析】见解析所示21、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提取一个情节: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

历史现象:结合所学;这一情节反映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从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原因方面应指出,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影响应从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角度总结。【解析】示例情节: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概述和评价:一战后,美国迎来了“繁荣年代”。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终于酿成了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大危机导致银行纷纷倒闭,企业大量破产,农民收入锐减,失此人数激增。这场危机不仅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客观上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埋下了伏笔。22、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试题;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分析。本题依据材料从“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或者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冲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前者结合所学从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模式特点以及对于中国工业化影响,后者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的苏联工业化弊端以及中国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存在问题回答。

【点睛】

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解析】示例一:细节: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概述和评价: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和资金的国内积累;苏联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工业化的成就巩固了苏联政权,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和光辉前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学习;借鉴乃至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就成了新中国制定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示例二:

细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冲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中国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迷信。

概述和评价: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的苏联工业化资金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农业和农民的牺牲,其结果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因循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许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原材料紧张、商品奇缺,粮食出现危机,严峻的现实迫使中国开始反思因循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并开始反思苏联工业化过分汲取农业的资金积累方式的弊端;总结反思苏联的经验教训,反映出中国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迷信,成为中国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的开端。六、简答题(共4题,共40分)23、略

【分析】【详解】

①探索:需要结合十月革命的过程及革命胜利后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历程:需要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政治制度)、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的表现、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对外开放的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解析】选答①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917年,发表《四月提纲》,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问题,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颁布《土地法令》,实行土地国有制,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1918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胜国内叛乱和国外武装干涉,巩固苏维埃政权;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商品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选答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积极探寻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此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在此过程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4、略

【分析】【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