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E/3E/wKhkGWelhRWACZ45AAHjCOogPYI395.jpg)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E/3E/wKhkGWelhRWACZ45AAHjCOogPYI3952.jpg)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E/3E/wKhkGWelhRWACZ45AAHjCOogPYI3953.jpg)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E/3E/wKhkGWelhRWACZ45AAHjCOogPYI3954.jpg)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E/3E/wKhkGWelhRWACZ45AAHjCOogPYI39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文言文阅读
14《桃花源记》
(2024•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①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②。不堪吏职,少日
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嬴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③而去之。
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日:"应束带⑤见之。”渊明叹日: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⑥去职,赋《归去来》。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⑦。时年
六十三。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注]①任真:任性率真。②祭酒:官职名。③麾:同“挥",挥手。④督邮:官职名。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
陶渊明鄙视其人。⑤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⑥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⑦会卒:恰巧
去世。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C.善属文展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D.摩而去之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思路明晰,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最后写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
B.甲文"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等句,描绘出桃源人丰衣足食、自在安适的生活场景。
C.根据乙文“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可见:陶渊明委婉拒绝檀道济,是因为其有强烈的自卑心理。
D.乙文檀道济对陶渊明从"往候之"到"麾而去之",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的尊重变为了鄙视。
4.陶渊明的一生,做官时间短暂,更多的是田园归隐。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其归隐的原因。
5.(2023•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岁落,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园久一闭一开水
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
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
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
然,不异世间。
【注】①困(qU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土地平旷,屋舍优券。—②尝采药至衡山。—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深山有人迹,异之。
(3)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两文作者这样写暗示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愿望?
6.(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奉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子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1是目风顺丕及土已抵浦口痛大当塞。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
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
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
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耳答之()②便军还家()
③号病终()④而妇人返井且浣衣()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甚往故人不独亲不亲(《大道之行也》)
C.垂江北之俗垂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呼慕之千里马常有,财伯乐不常有(《马说》)
(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己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7.(2022,山东荷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等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承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郝公但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尊。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
小儿往食,乡人日:“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
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郴公亡,翼为则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②传:轮流。③饴:通"饲"。
①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便罩还家—②此中人塔云―
③都公值永嘉丧乱—④甚穷像―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所丛来战则请队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
C.公常携兄子迈农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
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
⑶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箸两颊边。
⑷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鄱公O
8.(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六一居士初谪①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②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
有问日:“六一,何谓也?"居士日:"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
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日:"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日:"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屡易④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
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注释】①谪:贬谪。②颍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换。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事还家(同"邀”,邀请)
B.未果,号病终(寻找)
C.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改变)
D.而蜃易其号(多次)
⑵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老于此五物之间
C.吾固知名之不可逃D.以志吾之乐尔
⑶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神秘虚幻的故事。
B.【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前者用于他在滁州知州时,后者用于他准备退休定居
颖水之后。
C.【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
喜张扬的品质。
D.【甲】【乙】两文都表现出对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叙述故事,虚构一个
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采用主客间答的形式,诙谐、幽默地
表达对即将到来的退休后闲适生活的向往。
⑷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是为五一尔,奈何?
(5)【甲】文中最能体现【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乙】文中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
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两空均用原文填空)
9.(2022・广西•统考中考真题)
时光里的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肴,悉如外人。黄发垂臂,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委于邑人来此竺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军迨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目:“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
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1)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一"无",转折有势。
B.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C.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D.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2)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B."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C.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3)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4)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
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古义今义
妻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②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6)《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7)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
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
推崇的原因。
10.(2022,广西贵港•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述,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
流融石,涧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
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
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⑤《右溪记》)
[注]①道州:州名。②营溪:河流名。③人间:与前文"山野"对应,指有居民的地方。④俾(bi):使。
⑤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书又数刀毙之(《狼》)
B.见渔人,乃大惊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加置州已来则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D.为溪在州右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干邑人来此绝境B.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C.徘徊溪上,为之怅然D.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4)请结合甲文说一说,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色,分别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D
2.(1)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亲自耕种,自食其力,也因此患病。
3.B
4.(1)陶渊明不满黑暗现实,但他也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2)他不堪其扰官场的繁文缗
节与黑暗污浊;(3)他不满官场束缚和对官场的厌恶,以及本性上向往自由;(4)他对做官没太大
兴趣,淡泊名利。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舍去/名词,房舍,学舍;
B.动词,说,讲/名词,正确的方法;
C.动词,写/动词,通"嘱",嘱托、嘱咐;
D.动词,离开/动词,离开;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
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躬耕:亲自耕种田地。遂:于是,就。羸疾:衰弱生病。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甲文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然后写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本项先后顺序有误;
C."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意为: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这句话是陶渊明的自谦,不能
表现"是因为其有强烈的自卑心理";
D."麾而去之"意为:陶渊明挥手叫檀道济离开。主语是“陶渊明",不能表现檀道济"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
的尊重变为了鄙视";
故选Bo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甲文可知,文章开端,先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
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
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由乙文"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可知,陶渊明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
官回家了,他认为自己不敢充当贤人,他的志向比不了贤人。体现出陶渊明对做官的兴趣不大,淡泊名利;
根据乙文"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可知,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陶渊明听县吏说音"应束
带见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可见陶渊明不堪其扰官场的繁文缗节与黑暗污浊;他也不
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体现了他对官场的厌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再结合"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可知,他追求自由和独立人格。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就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
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刚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
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
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间来来
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兴而满足。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渔
人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
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
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
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
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
负。家里很穷,孝敬老人,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亲自耕种
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
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
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当政者听说后,任命他做彭泽县令。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
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
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
三岁。
5.【答案】(1)整齐的样子曾经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②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3)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
【解析】2.(1)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句意是: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②"尝采药至衡山”的句意是: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
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的"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②句中的“迹(踪迹)、异(对......感到奇怪)"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省略了主语“他们两人"。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目的的理解。
从【甲】文看,刘子骥“欣然规往”的地方是渔人所说的“桃花源";从【乙】文刘子骥"欲更寻素”的地方是山
涧石门谷仓。结果却"未果""欲更寻素,不复知处",这让世人感受到所要找寻的地方的神秘,暗示了这神秘
美好的地方(境界)是作者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作者这样的安排,流露了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
活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
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
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砍柴人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
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
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
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说完),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
河岸边的洞穴,(一开始)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景象不同于人
世间(的景象)。
6.【答案】(1)详细同"邀",邀请随即,不久打水
(2)C(3)A(4)C
(5)①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②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
②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请。
③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
④句意: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汲:打水。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乃:副词,竟然、居然/判断词,是;
B.其:代词,他/代词,他的;
C.盖:都是副词,大概;
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故选Co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己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是日风顺"写天气,"不及午"写到达时
间,"已抵浦口”是抵达的地点,"宿大山家”写住宿的地点。故断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C.乙文最后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的田园
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本项中"心生怨恨"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
①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
②俱:都;耘:耕地;于:在。
【点睛】参考译文:
【乙】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
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
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
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
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
呢!
7.【答案】⑴同"邀",邀请;告诉;遇到;饥饿。
⑵D
⑶①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②在这种情形下都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
(4)①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②以公名德。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①"便要还家”的句意是: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请。
②"此中人语云”的句意是: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语:告诉。
③"都公值永嘉丧乱”的句意是:鄱公(鄱鉴)遇到永嘉丧乱时。值:正赶上,遇到。
④"甚穷馁”的句意是:很穷困,甚至要挨饿。馁:饥饿。
(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从:介词,自/动词,跟从;
B.乃: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
C.及:连词,和/介词,等到;
D.于:都是介词,"在";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
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的"为(对,向)、具(详细,详尽)、皆(全,都)、叹惋(感叹惋惜)"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②句中的"于是(在这种情形下)、食(吃)、辄(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①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意思是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
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结合上一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知,这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
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②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文中的“乡人以公名德,
传共饴之”的意思是:乡里人尊敬郡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由此可知,乡人"传共饴之"是"以公
名德"。据此,答案为"以公名德"。
【点睛】参考译文:
【乙】鄱公(鄱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那公的名望德行,
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都公带着侄子都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
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都公就一个人去吃饭,
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郡公去世时,周翼任判县令,
他辞职回家,在都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都公守丧,一共三年。
8.【答案】1)B(2)C(3)C
⑷①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②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
⑸遂与外人间隔;聊以志吾之乐尔。
【详解】(1)B.”未果,寻病终”的意思是: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寻:不久。
故选Bo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之:助词,的;
B.之:助词,的;
C.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之:助词,的;
故选C。
(3)C"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有误。【甲】文桃花源
中人物热情好客"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也为后文再
寻桃花源不得做铺垫。
故选Co
(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
又。
(2)重点字词:是,这;为,是。奈何,怎么说。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注意要求"两空均用原文填空”
第一空:结合乙文"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可知,欧阳修在政治上想摆脱忧
劳烦扰,有急流勇退的思想。甲文"遂与外人间隔"最能体现。
第二空:结合"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
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可知,更改为"六一居士"
的目的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点睛】参考译文:
【乙】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以醉翁为号。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
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
了书一万卷,收集收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
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
,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
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
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
我的乐趣罢了。
9.【答案】(1)C(2)D(3)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4)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意对即可)不要说,
更不必说
(5)①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②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
(6)“晋太元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真实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时舌L"点明来到桃花源的原因;"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点明距今(晋太元中)时代久远,在这里的生活安静平和,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
的描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对比。
(7)陶渊明知识渊博,向往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
利,志向远大,胸怀宽广高洁。
【解析】6.(1)C.《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
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物我合
一(物我交融)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
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
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物我分离"的分析有误;
故选Co
(2)D.根据《桃花源记》第四段“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第五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
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可知,渔人按照先前做的标记寻找桃花源,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
暗示桃花源不过是作者陶渊明构想的理想世界罢了,而非"真实存在的桃花源";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二年"为时间状语,在其后应断一处;"乃"为连词,引出后文的事,应在"乃"前断一处;
故断为: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4)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②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古义:与人世隔
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④“无论魏晋”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黄发垂髯: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适自在的样子。
②少:指年少时;博学:学识渊博;善:善于、擅长;属:撰写、做。
(6)本题考查时间的作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意思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交
代渔人的职业,作为故事的发端,引出后文渔人所见的奇异景色及在桃花源的经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意思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时间及来桃花
源的原因(躲避战乱),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与物产丰富,生活
恬静的桃花源形成鲜明对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
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从秦时进入桃花源过了多久,说明桃花源人在此
地生活的时间长,与世隔绝,生活和美。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
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达到物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赛事合作协议书
- 学校秋季学生会工作计划
- 债权转让合同范本
- 产业基金合作框架协议书范本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实施合作协议书范本
- pvc管采购合同范本
- 河北省2024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第十一课确立人生目标第2课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背记新人教版
- 跨越35kv线路施工方案
- 小学s版第二学期听评课记录
- 湘教版八下数学4.4《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听评课记录
- 2024年-急诊气道管理共识课件
- 钢筋工程精细化管理指南(中建内部)
- 小学语文中段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 中期报告
- 2024年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 (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浙教版2023-2024学年数学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含答案)
- 2024年中国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运动训练与康复治疗培训资料
- 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 制度
- 经营开发部工作目标责任书
- 小班绘本教学《藏在哪里了》课件
- 老师呀请你别生气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