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PAGE1―《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国家标准编制说明工作简况任务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9月30日印发了《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7年第三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7]103号),《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作为国家推荐性标准制定计划下达,计划编号20171625-T-456,项目周期24个月,归口部门为国家烟草专卖局,技术归口单位为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项目承担单位及主要分工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和云南省烟草公司大理州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主要负责项目总体方案的制定、组织协调、标准编制及标准宣贯等工作,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和大理州公司主要负责项目的调查研究、标准的起草和验证等相关工作。主要工作过程《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行业标准发布后,烟草行业切实加大宣贯力度,201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以云南省烟草公司为技术依托单位连续举办了4期技术培训,对标准进行了解读说明,确保技术人员对标准弄懂悟透;2014年开始在全国烟区进行全面推广,2014-2017年,烟草累计推广4856.76万亩。云南省烟草公司在推广过程中,根据各烟区实际对技术标准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确保技术的科学性、适用性和有效性。鉴于该技术的广泛适用性和良好的防治效果,2015-2017年,各省农业部门依据该标准积极开展在非烟作物上的推广应用,三年累计推广2823.52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结合标准宣贯情况和应用需求,对行业标准《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进行了修订完善,起草形成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2017年12月14日,由云南省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烟叶公司、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的9位专家,组织召开标准起草专家评审会,对标准讨论稿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会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标准及相关材料的内容提供了参考,为标准制定的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专家评审意见如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项目组根据标准制修订要求,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确定专门人员负责标准的起草工作。主要起草人及分工如下: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分工标准编制原则及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利用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其他作物采用蚜茧蜂防治蚜虫可参考使用。标准编制原则该标准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符合绿色农业发展和国家“到2020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要求。标准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本标准在国内烟草行业目前的烟草栽培技术和植保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大量研究,结合烟蚜防治的实际情况,采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以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及不同条件水平实验测定数据为依据,确定了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繁殖技术、烟田放蜂、防效调查、保种等技术要求。优化了烟蚜茧蜂繁育过程中各条件参数,对该技术的科学性、适应性、广泛性进行了验证,确定了标准的主要内容。2.3.1烟蚜茧蜂繁育利用生长至一定生育期的烟苗或烟株繁殖一定数量的烟蚜,然后接入烟蚜茧蜂寄生烟蚜,形成僵蚜,而后散放僵蚜苗或成蜂到烤烟大田防治烟蚜。烟蚜茧蜂通过影响烟蚜的繁殖,以及直接杀死烟蚜,在繁育自己的同时,有效控制烟蚜的危害。烟蚜茧蜂繁育方法有两种:成株繁蜂法和幼苗繁蜂法。冬季保种、交通不便或烤烟种植分散的地方扩繁建议用成株繁蜂法,交通方便、集约化生产程度高的地方扩繁建议用幼苗繁蜂法。2.3.1.1成株繁蜂法利用烟草成株繁育烟蚜茧蜂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烟草成株生长期长、烟蚜茧蜂对烟蚜分层寄生的特点,达到持续繁蚜繁蜂的目的。以下为成株繁蜂法的繁蜂流程及繁蜂周期(图1、图2)。播种育苗播种育苗种蚜扩增繁蚜烟株培育烟蚜大量繁育接蜂烟蚜茧蜂大量繁育烟苗移栽接蚜种蚜保育种蜂保育种蜂扩繁与复壮僵蚜大量形成成蜂大量羽化质量检测与剔除重寄生蜂收集僵蚜收集成蜂田间散放与效果检查蚜霉病及食蚜蝇、花蝽的防控防控重寄生蜂接蜂图1烟蚜茧蜂规模繁殖流程(成株繁蜂法)图2烟蚜茧蜂规模繁殖的繁蜂周期(成株繁蜂法)2.3.1.1.1设施材料包括繁蜂棚等设施的建造及植烟容器、接蚜笔等材料准备。繁蜂大温棚与育苗大棚基本结构一致,为钢架结构,外罩防虫网和薄膜,长50m、宽12m,肩高3m、拱高4.6m,建筑面积600m2的两连体大棚。其主要不同点为繁蜂大温棚有纱网隔成的小繁蜂间。繁蜂大温棚棚内使用60目的防虫网进行繁蜂棚的隔离。大棚中间留1.5m宽的走道,将两边分别隔成长×宽×高为:6m×3m×1.8m和4.5m×3m×1.8m的繁蜂间各17间,分别放置90盆和70盆烟株。繁蜂小棚由可拆卸支架和防虫网组成,亦可配套薄膜,遮雨保温。规格为长3m(或更长)、宽3m、高2m,占地面积9㎡,棚的四边高1.2m,顶高1.5m。防虫网用60目尼龙沙网制成的网罩从棚顶整床套下,尼龙沙网两端开门,防止烟蚜天敌的侵入为害和繁蜂过程中烟蚜及茧蜂飞出棚外。网棚顶加盖塑料薄膜,搭建遮阴网(高出棚顶40cm以上)。繁蜂小棚既可集中搭建,收集成蜂或僵蚜散放;也分散到烟田搭建,以每100亩烟田建一个小棚为宜,采用自然散放法放蜂。2.3.1.1.2繁蜂烟株培育2.3.1.1.2.1繁蚜寄主的选择烟蚜的寄主植物繁多,且烟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有很大差异。经多年繁蚜寄主的筛选,比较了不同作物作为烟蚜寄主植物繁殖烟蚜茧蜂的效率,结果表明,烟蚜对莴笋、白菜、萝卜、菠菜、油菜、烤烟等作物均有一定的喜好,以烤烟繁蚜的效果最好,萝卜、菠菜、油菜次之。此外,烤烟不仅为烟蚜所喜好,其挥发物对烟蚜茧蜂也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利用烤烟繁蚜繁蜂不仅能提高繁蜂效率,还能较好地解决人工大量繁蜂问题,为形成繁蜂效率高、易于操作、低成本的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技术提供了可能。因此,繁殖烟蚜以烤烟为宜。2.3.1.1.2.2烤烟品种的选择不同烤烟品种对烟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不同的,繁育烟蚜的效果差异较大。从不同品种繁蚜及抗病性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看,K326、云烟87、NC102、云烟203、PVH19、NC55等6个品种对烟蚜的繁殖率以云烟87最低,K326、云烟203等品种较适于烟蚜的大量繁殖,其中,云烟203综合表现最优,为繁蚜的首选品种。2.3.1.1.2.3繁蜂烟株的培育与管理繁蜂烟株的培育与管理严格按照培育健壮烟株的生产技术要求进行。包括查苗补缺、合理施肥、水分调控、病虫害防治和通风透光等方面。尤其注意水肥管理,培育出幼嫩、无病的烟株,利于烟蚜的繁育。2.3.1.1.3烟蚜繁育烟蚜在不同的地区发生的世代数不同。在云南1年发生20多代、河南24代~28代,浙江30代左右,广东约40代;在北方,以卵越冬,在南方,一年四季均可繁殖,没有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云南主要烟区没有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其全代最低发育起点温度为4.86℃,其中若蚜和成蚜的发育起点分别为5.15℃、3.67℃;有效积温为142.86日度,其中若蚜和成蚜分别为121.95日度、22.32日度。在20℃~30℃条件下,烟蚜只需6d~7d即可完成世代发育,平均产仔量达35头。繁蜂大棚内的温、湿度等条件能较好满足烟蚜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烟蚜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提前准备好繁蚜烟株,扩大繁育足够的种蚜,在短时间内即可大量繁育出繁蜂所需的烟蚜。2.3.1.1.3.1接蚜时间何时接蚜主要以烟株的生长状况而定。成株繁蜂法一般为烟苗移栽后约25d~30d,烟株长出有6片~8片有效叶时,即可进行接蚜。由于烟蚜世代历期短、繁殖力高,繁蜂棚内的条件利于烟蚜的生长,在较短时间内其种群数量快速增长。若烟株较小时就接蚜,会影响烟株的生长,不利于烟蚜的持续繁育,使烟蚜的总体繁育率降低,从而降低繁蜂量。2.3.1.1.3.2种蚜选择蚜种选择方面,大多数成蚜已产出较多仔蚜,低龄若蚜还需较长时间才能产仔蚜,这都不利于烟蚜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因此,以3龄、4龄未被寄生的无翅若蚜作为种蚜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产仔蚜,有利于烟蚜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2.3.1.1.3.3接蚜量接蚜量既要考虑繁蚜时间,也要兼顾烟株持续的载蚜量。经测试烟株6片~8片有效叶时的接蚜量以20头/株~30头/株为宜。同时,也可根据放蜂间隔期长短,增加或减少接蚜量。2.3.1.1.3.4繁蚜管理烟蚜具有明显的趋嫩性,有翅或无翅个体大多在烟株上部嫩叶背面取食,因此,随着烟株的生长其水肥需求量加大。及时补充氮肥,使烟叶保持嫩绿状,对烟蚜种群数量的增长十分有利。特别要注意水分的管理,确保盆土湿润,使烟叶挺立。如果水分不足,烟叶出现萎蔫状,烟蚜会逃离,严重时整株烟蚜死亡。温、湿度等环境因子不仅通过影响烟株进而影响烟蚜,也直接影响烟蚜的生长发育。烟蚜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区为20.0℃~28.0℃,相对湿度为60.0%~80.0%。低于20.0℃,烟蚜增殖较慢,不利于烟蚜种群数量的积累,高于28.0℃会导致大量有翅蚜产生。经反复试验,在繁蚜期间,通过繁蜂大棚通气窗和遮阳网的调节,将繁蜂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17.0℃~27.0℃、相对湿度在50.0%~80.0%的情况下,能够达到较好的繁蚜效果。调节温、湿度的同时,使棚内通风透光,以利于烟蚜的增殖及防止蚜霉病、烟草白粉病等的发生。2.3.1.1.4烟蚜茧蜂繁育烟蚜茧蜂广泛分布于我国,其发生世代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在云南主要烟区自然条件下无明显越冬现象,每年发生世代数约20代。在15℃~25℃范围内,烟蚜茧蜂完成一个世代需要9.3d~18.5d,低于10℃或高于32℃,一般不能完成生长发育。烟蚜茧蜂从卵至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3.3℃,有效积温为266.0日度。以玉溪为例,利用年积温≥10℃(5105.2日度)推算,烟蚜茧蜂在当地年发生代数为20代左右。这些特性使人工规模繁育烟蚜茧蜂成为可能。大量繁蜂时对蚜量大的烟株或烟苗集中进行繁蜂。2.3.1.1.4.1接蜂时机由于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及繁蚜管理的不同,往往会造成繁蚜量有较大差异,所以,接蜂时机主要根据蚜量来确定。经测试,成株繁蜂法单株蚜量达到2000头以上时接蜂能获得较高的繁蜂量。2.3.1.1.4.2接蜂量在收集种蜂时要剔除重寄生蜂,接蜂量的确定按照既能快速形成僵蚜,蚜虫又可以继续繁殖的原则。经反复试验,按照蜂蚜比1:(50~100)计算接蜂量放飞入接蜂室中,任其自然寻找烟蚜寄生,可以达到持续繁蜂的目的。2.3.1.1.4.3繁蜂管理在繁蜂期间,随着烟株的生长,加之烟蚜种群基数大,在一定时期内烟蚜数量上升很快,会造成烟叶长势减弱,嫩叶减少,影响持续繁蜂。所以,根据烟蚜茧蜂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点,通过繁蜂棚通气窗和遮阳网的调节,除将繁蜂棚内的温度调节在17.0℃~27.0℃,相对湿度为50.0%~80.0%,保持较强散射光外,还要继续加强水肥管理,及时追施复合肥和氮肥,使总体繁蜂效率高。2.3.1.2幼苗繁蜂法利用烟草幼苗繁育烟蚜茧蜂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烟草幼苗幼嫩而烟蚜有趋嫩特性的特点,在幼嫩的烟苗上繁殖大量烟蚜,再繁殖出烟蚜茧蜂。主要有蜂蚜分接和蜂蚜同接两种方式。蜂蚜分接的繁蜂流程与繁蜂周期如下(图3、图4)。种蜂保育与纯化复壮种蜂保育与纯化复壮扩繁种蚜扩繁种蜂种蚜保育与纯化复壮复壮僵蚜大量形成成蜂羽化田间放蜂与效果调查收集僵蚜苗自动收集成蜂接蚜烟蚜大量形成接蜂少基质育苗移植5叶1心烟苗贮存成蜂收集僵蚜、制作僵蚜产品产品贮存低温运输低温运输质量检测质量检测质量检测漂浮烟苗规模繁蜂图3烟蚜茧蜂工厂化生产流程图(蜂蚜分接法)图4烟蚜茧蜂规模繁殖的繁蜂周期(蜂蚜分接法)2.3.1.2.1设施材料包括繁蜂棚设施要求及植烟容器、接蚜杆、容蜂器等材料。可利用烤烟育苗工场的塑料大棚、育苗小棚或新建育苗棚作为繁蜂棚,繁蜂棚内建有宽1.35m、深0.2m的育苗池,育苗池长度不超过50m,每两个育苗池上架设1.8m高的拱架或搭建育苗小拱架,再覆盖60目防虫网。育苗棚内配套相应设施如自动卷膜器、遮阳网等,具备良好的保温、遮阳、通风性能。2.3.1.2.2寄主选择执行2.3.1.1.2.1规定。2.3.1.2.3品种选择执行2.3.1.1.2.2规定。2.3.1.2.4蜂蚜分接蜂蚜分接是指利用烟草幼苗繁育烟蚜茧蜂的过程中,先在幼苗上接入种蚜进行繁蚜,当烟蚜繁殖到一定数量(150头/株)后,再按一定比例(蜂蚜比1:50)接入种蜂后进行烟蚜茧蜂繁育,即先繁蚜后繁蜂,繁蚜与繁蜂两个过程分开进行。2.3.1.2.4.1繁蜂烟苗培育与管理按田间烟蚜发生初期,倒推2个月为播种时间,不需间补苗。播种后即时遮盖遮阳网保证出苗率,促使烟苗整齐;小十字期后及时揭去遮阳网练苗,促进烟草健壮。当烟苗进入4叶1芯、拔起可完整带土时,结合烟苗大小,分批次移植入漂浮盘孔穴内,繁蜂烟苗密度应不超过450株/㎡。当烟苗长至5叶1心、叶片竖起时,按照“大苗重剪,小苗轻剪或不剪”的原则进行剪叶,剪叶不超过最大叶片的1/2,注意不能剪去心叶,剪叶后及时喷施防病毒病药剂。育苗期间温湿度及营养管理按照GB/T25241的规定执行,确保苗齐苗壮、叶色嫩绿。同时保持棚内无病虫害,确保培育出健壮、无毒烟苗。2.3.1.2.4.2烟蚜繁育参照2.3.1.1.3的规定,保持繁蜂大棚内的温、湿度等条件满足烟蚜生长发育的需要,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育出繁蜂所需的烟蚜。2.3.1.2.4.2.1接蚜时期烟苗过小时接蚜,容易影响烟苗生长,严重时使烟苗停止生长,甚至死亡;烟苗过大接蚜,因生长较为旺盛,后期管理相对费工。从不同接蚜时期烟蚜种群变化情况来看,选用5叶1心~6叶1心的烟苗比较适宜。2.3.1.2.4.2.2种蚜选择选择3龄、4龄,生长正常、健壮无病、不含寄生蚜和僵蚜的烟蚜作为种蚜,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产仔蚜,有利于烟蚜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2.3.1.2.4.2.3接蚜数量接蚜数量过大则会对烟苗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严重时烟苗发黄、生长缓慢;接蚜量过小则造成饲养空间浪费或在规定时间达不到所需蚜量。接种量每株10头左右比较适宜。2.3.1.2.4.2.4接蚜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接蚜方法,如:挑接法、放接法、杆接法。挑接法是用毛笔等柔软的工具将种蚜叶片上的烟蚜挑出放置到待接蚜的烟苗烟叶上;放接法是将种蚜叶背面朝下平铺或将种蚜叶片撕成2cm2大小平铺放置于待接蚜烟苗上,任蚜虫自行转移,根据蚜虫转移情况及时换接,亦称为铺接法;杆接法是将种蚜苗用接蚜杆固定,放置于待接蚜烟苗上,任蚜虫自行转移,并根据蚜虫转移情况及时换接。2.3.1.2.4.2.5繁蚜管理接蚜时,收起遮阳网增加光照,促进烟蚜转移;接蚜完成后清除种蚜叶,及时罩60目防虫网,防止烟蚜茧蜂及其它昆虫的侵入,并覆盖遮阳网,保证烟蚜不会受到强光影响其繁殖;繁蚜期间应保持温度在18℃至27℃之间、相对湿度应在55%至75%之间;漂浮苗繁蚜时应保持育苗池水≥15cm,并每隔7天追施一次高N肥,以保持烟苗幼嫩;接蚜后5d,应对蚜量较少的烟苗进行补接,喷施杀菌剂防蚜霉病,不应使用杀虫剂。应根据GB/T23222的规定调查蚜量及虫态,监测繁蚜效果。2.3.1.2.4.3烟蚜茧蜂繁育参照2.3.1.1.4的规定,利用烟草幼苗集中繁殖大量烟蚜,再接入种蜂进行烟蚜茧蜂繁育。2.3.1.2.4.3.1接蜂时机烟蚜数量较低时接蜂,所获得的烟蚜茧蜂数量较少;而烟蚜数量较高时接蜂,烟蚜繁殖较快,烟苗承受力加大,甚至出现萎蔫状,烟蚜会逃离,最终获得的烟蚜茧蜂数量不高。经测试,5叶1心~6叶1心的烟苗,当所繁殖的烟蚜数量达到150头/株时,按蜂蚜比1:50,将所需烟蚜茧蜂的僵蚜苗(僵蚜和寄生蚜)接入罩网内,任成蜂自行羽化寻找烟蚜寄生,所获得的烟蚜茧蜂数量最高。2.3.1.2.4.3.2接蜂要求漂浮烟苗繁蜂时,接入的僵蚜苗(即种蜂苗)应与池水相接,可将僵蚜苗的根部用塑料袋包住后,在底上通3个洞后放入育苗池内。接蜂后第5天将僵蚜苗移除。2.3.1.2.4.3.3繁蜂管理繁蜂期间所需温湿度、光照、水肥等条件与繁蚜一致;接蜂后及时罩60目防虫网,防止烟蚜茧蜂逃逸及其它昆虫的侵入,加盖遮阳网,避免强光照射影响烟蚜茧蜂寄生;不施用任何药剂,包括杀虫剂、杀菌剂等;接蜂后10d,检查寄生蚜和僵蚜数量,对烟蚜量高、寄生率较低的烟苗,及时补接成蜂。根据GB/T23222的规定的方法,调查烟蚜、寄生蚜和僵蚜的数量,监测繁蜂效果。2.3.1.2.5蜂蚜同接2.3.1.2.5.1繁蜂烟苗培育选用云烟203等抗病毒病较强、烟蚜喜食的烟草品种,按GB/T25241的规定进行繁蜂烟苗培育,烟苗密度以不超过450株/m2为宜。2.3.1.2.5.2接种时机烟苗生长到4片真叶时,选择生长正常、健壮无病、寄生比例在40%~60%的种蚜进行接种,有利于保持烟苗和烟蚜种群的协调增长。2.3.1.2.5.3接种量平均每株烟苗接2.5头蜂蚜种,接种量过大则会对烟苗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严重时烟苗发黄、生长缓慢;接种量过小则造成饲养空间浪费或在规定时间达不到所需蚜量。2.3.1.2.5.4接种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接蚜方法,如:挑接法、放接法、杆接法,采用杆接法时,将携带有蜂蚜种的烟苗等距离固定在接蚜杆上,将接蚜杆轻轻放置在待接烟苗上,按烟蚜转移情况及时换位,一般换位2~3次,确保烟苗上烟蚜均匀分布。24h后收取携带有种蚜的烟苗或叶片,防止烟蚜茧蜂天敌入侵,影响烟蚜茧蜂的繁育。2.3.1.2.5.5繁蜂管理2.3.1.2.5.5.1前期繁蚜管理接种后最初36h内通过遮阴适度降低饲养室的光照,确保种蚜充分转移,避免强光晒伤弱小的种蚜;36h后加强光照和通风管理,保证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控制温度在12℃~32℃,湿度:20%~80%,为烟苗生长和烟蚜繁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接种和剪叶后喷施1000倍多菌灵,隔6~7天再喷施一次,防止真菌类病害的影响。繁蚜期间应根据GB/T23222的规定调查蚜量及虫态,监测繁蚜效果,数量不足时做好补接。2.3.1.2.5.5.2后期繁蜂管理接种后10d左右,所接的寄生蚜开始羽化,要注意保持良好通风,除阴天、雨天不采取遮阴管理外,晴朗的天气下要加强遮阴管理,降低光照强度,将温度控制在12℃~32℃,湿度控制在20%~80%之内,促进烟蚜茧蜂的寄生和烟蚜茧蜂幼虫的生长发育。当烟蚜的数量繁殖到平均每株50头时,根据GB/T23222的规定的方法,调查烟蚜、寄生蚜和僵蚜的数量,监测繁蜂效果。2.3.2烟田放蜂散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应根据烟田烟蚜的发生情况及时放蜂,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根据烟蚜种群数量增长快的特点,在田间蚜量较低时,以高比例的蜂蚜比放蜂,才能将烟蚜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不造成危害。若初始蚜量高,即使采用较高的蜂蚜比,放蜂初期其控制效果也不明显,烟蚜种群数量还会迅速增长,虽然最终可以将烟蚜控制在较低水平,但烟蚜已对烟株造成较大的危害,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要使烟蚜茧蜂对烟蚜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须做好烟蚜种群密度的监测以及烟蚜茧蜂的田间释放工作。2.3.2.1设施及材料包括吸蜂装置、容蜂器、僵蚜苗散放装置等设施材料。2.3.2.2释放时间和释放量烤烟大田移栽后及时进行烟蚜发生情况监测,按照行业标准YC/T340.1烟草害虫预测预报调查规程第1部分:蚜虫规定进行蚜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确定释放时机和放蜂量。根据多年的监测与放蜂效果调查结果,第一次放蜂应在烟蚜发生初期,此后应根据防治效果及烟蚜的发生情况进行后续放蜂。当蚜量达30头/株以上时,要及时喷施农药、降低蚜量,才能有效控制烟蚜的发生。具体放蜂量见表1。表1烟蚜发生与放蜂量参考表烟蚜发生情况烟蚜量(头/株)放蜂量(头/h㎡)发生初期1~53000~7500轻度发生6~207500~15000中度发生21~3015000~180002.3.2.3放蜂准备放蜂前除准备好所需的容蜂器外,重点是要做好对烟农的宣传工作,放蜂前后三天内禁止在大田烟株上施用任何杀虫农药,以免影响烟蚜茧蜂的田间防治效果。2.3.2.4放蜂方式及释放方法根据烟蚜发生情况,可采用点状放蜂和区域性放蜂两种方式。点状放蜂是对烟蚜发生较为严重的小面积烟田,加大放蜂量,集中放蜂,及时控制烟蚜的危害。区域性放蜂主要针对烟蚜种群数量低且分布不集中的连片烟田,边移动边放。烟蚜茧蜂释放方法:成株繁蜂法有散放成蜂、挂放僵蚜和自然散放三种;幼苗繁蜂法以散放僵蚜苗为主。散放成蜂时,选择晴天上午12点前收蜂放蜂。用吸蜂器收集成蜂装入容蜂器中,运至烟田,打开容蜂器,边走边放。挂放僵蚜是将带有大量僵蚜的烟叶挂于烟田,烟蚜茧蜂羽化后自由扩散到田间寄生烟蚜。一般是将有80%以上的烟蚜已形成僵蚜的烟叶采下,清除烟蚜后,挂放于烟田内,僵蚜叶片挂放7d后,要全部收回集中销毁,以免传播病毒病。自然散放是指在烟蚜常年发生的区域,在烟田分散搭建小棚繁蜂,当烟株下部叶片上70%~80%烟蚜形成僵蚜时,清除棚内有翅烟蚜,掀开防虫网,僵蚜自然羽化迁飞,寻找烟蚜寄生。幼苗繁蜂法主要采用散放僵蚜苗的方式进行放蜂。当烟苗上烟蚜表观寄生率≥35%时,收集带僵蚜的烟苗,用塑料袋包裹烟苗根部,保持僵蚜苗湿润;用遮阳网盖住包装好的僵蚜苗,装框、装车运输,保持车内通风透气;在田间搭建僵蚜苗散放装置(按烟田面积30~50亩/个要求,距离田间植株不小于2m),将僵蚜苗竖立放置到散放装置内,任僵蚜羽化为成蜂、自行寻找烟蚜寄生。10-15天后收集清理烟田中已干枯的僵蚜苗。以上放蜂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2.3.2.5注意事项由于放蜂期间气温较高,温度超过30℃,容易造成僵蚜和成蜂大量死亡。收集的成蜂一般不能在容蜂器内超过3小时,运输车既要通风透气,防止阳光照射,又不能让风直吹。可在运输车内铺麻袋,散上水,既能降温,还能增加湿度。2.3.3防效调查应用生物防治的作用,不仅仅是有效控制害虫的危害,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环境。所以,在蚜茧蜂防治效果的评价中,以放蜂后能否有效控制蚜虫数量、能否减少防治蚜虫农药的使用量为主要指标,寄生率为辅助指标更为适宜。2.3.3.1田间烟蚜种群密度调查各县市选取有代表性乡镇3个,每个乡镇在放蜂区域内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烟田3块(每块不低于1亩)作为调查样地,同时在距样地500m以外的非放蜂烟田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烟田3块(每块不低于1亩)作为对照样地,各样地相距50m以上,按照GB/T23222的规定,在放蜂前一天或放蜂当天及放蜂后第10天、20天、30天,调查田间烟蚜、寄生蚜、僵蚜数量。2.3.3.2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在进行“烟蚜种群密度调查”的烟田区域内(放蜂区和对照区分别调查),各调查记录区域内10户烟农农药的使用情况。记录从移栽至烟叶采收结束期间,各农户所使用杀蚜虫农药的情况。2.3.4种蚜种蜂保育大量繁蜂结束后,即进行种蚜、种蜂的保育。其工作步骤和方法与大量繁蜂过程基本一致,只是规模小得多。在气候寒冷的地区要特别注意保温,防止断种。保种期间应进行提纯、复壮和脱毒,并根据大量繁蜂对种蚜、种蜂的需要及时进行扩大繁殖。在保种棚内分别种植烤烟和萝卜,清除病株。从田间采集烟蚜,剔除病蚜、弱蚜后作为种蚜,在烤烟和萝卜上交替繁育。田间采集的种蚜抗逆性强,在烤烟和萝卜上交替繁育可有效减少烟蚜带毒。同时,在田间采集烟蚜茧蜂的成蜂或僵蚜,挑选个体大、活动性强、好飞行的作为种蜂。按此方法不断从田间采集种蚜、种蜂补充到保种棚内繁育,可有效避免种蚜、种蜂退化,使其既适应繁蜂棚的环境,也适应田间环境,从而达到保证种蚜、种蜂质量的目的。标准制定的具体依据详见技术报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情况利用生物天敌防治各种农林害虫,是国际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热点,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进展较快。北美商品化生产的天敌有100余种,生产控制各种蚜虫的天敌昆虫有18种,控制鳞翅目害虫的有19种;荷兰Koppert公司生产的天敌占据了欧洲的大部分市场,生产控制蚜虫的天敌有10种;美国70年代利用赤眼蜂防治烟青虫取得良好的田间效果;近年来,墨西哥利用大量繁殖释放草蛉及赤眼蜂的方法,在大田内防治烟青虫取得极大的成功。在众多天敌应用中,目前国外对烟蚜茧蜂规模化生产繁殖研究及应用还未涉及。国内对释放天敌控制农林害虫的研究也比较多,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目前规模生产天敌昆虫有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平腹小蜂等,每年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的面积达700万亩~1000万亩。烟蚜茧蜂的繁殖利用研究,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尝试过,但由于当时的杀虫剂研究、应用发展迅速,以及环保意识、生物综合防治的理念还不成熟,烟蚜茧蜂研究应用没能发展起来。同时,人工繁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群退化、效率低、成本高、收集难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技术大规模应用,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层面,没有涉及大规模的田间研究和应用。云南省烟草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针对上述技术难题,通过20余年的努力,创建了烟蚜茧蜂高密度繁育技术,建立了集“收集-储存-运输-释放”于一体的规模化应用技术,构建了“统一技术标准,分区分类防控”的应用体系,实现了高效率繁蜂、低成本应用,促进了烟蚜茧蜂在全国烟叶产区的大规模推广,并拓展服务于大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编制发布了烟草行业标准《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YC/T437-2012),在全国烟区进行宣贯推广。标准预期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烟蚜茧蜂技术标准的形成,为烟蚜茧蜂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通过大量增加自然界中烟蚜天敌数量,抑制烟蚜的自然繁殖增长,减少自然界中烟蚜基数,降低蚜虫传播病毒病的几率,减少喷杀烟蚜农药的用量和次数,最终达到降低农产品农残、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此外,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不仅在烟草上可以应用,在蔬菜、油菜、果树等其他大农业作物上也可以应用。标准发布后,对于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蚜虫种群基数的控制,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降低农残,提高农产品品质,都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实现大农业生物防治、构建绿色植保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无。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无抵触。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无重大分歧意见。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及主要依据建议本标准作为国家推荐性标准报批、发布。标准宣贯的要求和措施建议《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发布后,可由农业植保部门组织进行宣贯培训,烟草公司负责技术指导,使农业相关生产人员及植保人员能准确掌握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投入大面积生产应用,为生物防治蚜虫提供有效手段。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无。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由于本标准中含有涉及繁蜂设施、烟蚜茧蜂繁殖、烟蚜及烟蚜茧蜂保种以及烟田放蜂的多项专利,这些专利的持有人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证进行谈判。声明已在标准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专利持有人: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地址: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凤凰路102号专利持有人:云南省烟草公司红河州公司地址: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温泉路所涉及的专利名称(含专利号)及其摘要如下:1.烟蚜茧蜂越冬保种繁育方法(专利号:ZL201210333776.6)摘要:烟蚜茧蜂越冬保种繁育方法,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于对烟蚜茧蜂进行越冬保种,难于满足次年烟草种植季节对烟蚜茧蜂的大量需求的问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温棚选种:包括培育寄主植株、采集蜂源、温棚内接蜂、提纯复壮;步骤2:冬季温室保种:包括培育保种植株、温室内接蜂、提纯复壮;步骤3:温棚扩繁。本发明利用8月大量繁蜂结束至次年4月,大量繁蜂开始前这段时间,成功地积累和保存烟蚜茧蜂,为翌年大量繁殖烟蚜茧蜂保育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较好的烟蚜茧蜂。2.烟蚜越冬保种繁育方法(专利号:ZL201110024746.2)摘要:烟蚜越冬保种繁育方法,属于烟蚜茧蜂防治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烟蚜进行越冬保种,难于满足第二年烟草种植季节对烟蚜茧蜂的大量需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烟蚜越冬保种繁育方法,包括以下顺序步骤:(a)采集烟蚜;(b)烟苗接蚜;(c)烟蚜脱毒;(d)烟蚜提纯复壮;(e)烟蚜越冬保种;(f)烟蚜扩大繁殖。本发明成功地实现了烟蚜的规模化繁殖,确保了蚜种的质量和数量,为翌年大量繁殖烟蚜茧蜂保育提供了足够数量和质量较好的烟蚜,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便携式茧蜂收捕器(专利号:ZL201220127654.7)摘要:便携式茧蜂收捕器,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有贮蜂瓶、瓶盖,瓶盖上插装有风管弯头和弯接头,风管弯头端头上有滤网,风管弯头的另一端安装在抽风管上,抽风管的另一端安装在风机上,风机上具有出风口,弯接头的另一端安装有收蜂软管,收蜂软管上有收蜂嘴;所述贮蜂瓶的内壁上具有网状的内层。本实用新型贮蜂瓶内壁上的内层,可以使烟蚜茧蜂在收蜂瓶内很好的附着在贮蜂瓶内表面上,减少烟蚜茧蜂相互挤压造成死亡。4.茧蜂容蜂器(专利号:ZL201220488539.2)摘要:茧蜂容蜂器,呈圆柱形,由瓶体和瓶盖组成,瓶盖用内螺纹拧在瓶体上口,其特征在于:瓶体由透明材料制成,瓶体内壁为磨砂壁,在瓶盖的中央开有透气孔,在透气孔上瓶盖的内侧,安装有尼龙网,尼龙网的网眼大小为40~80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用透明材料制造瓶体,可确保瓶内有光线透入;由于瓶体内壁为磨砂壁,方便茧蜂附着在瓶体内壁上,并且可以避免瓶内茧蜂受外界惊扰;由于在瓶盖上打开一个大孔,在大孔的内壁上安装透气尼龙网,瓶体内的换气性能大大提高,并且瓶盖的开孔和帖网的安装方式,即方便又简单。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茧蜂在收蜂和贮蜂过程中,伤亡率大大降低。5.一种漂浮烟苗繁殖烟蚜茧蜂的方法(专利号:ZL2014103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