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统编版_第1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统编版_第2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统编版_第3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统编版_第4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论语》十二章

孔子课前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完成《优化设计》中,相应课文的“预习助读”的阅读,完成“知识积累”。上课前把教材、资料准备好,等老师进班;相关同学提前打开投影仪,基本上每节课都用PPT上课。上课有问题先举手示意,不能想说就说;保持课堂状态。不交头接耳、不开小差、不做和上课无关的事情;保证教学进度。有不同意见先保留,课下与老师同学讨论。作业按时完成。不懂的问老师或同学。单元导语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大学》、《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单元任务

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梳理本丹云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他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子曰.“其恕乎!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4)六艺:既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和计算。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进行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单元任务

2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

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

反复朗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风格?结合课文,联系你的语文学习经验,同学间相互交流。单元任务

3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整理归纳他们的用法。

4作文。(略)《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任务群一

积累基础知识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主要作品: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2.时代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室日渐衰微。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十年,孔子卒。3.文学常识

(1)《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2.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3)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有道德的人;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4)六艺:既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和计算。也可以指儒家的“六经”,即《乐》《诗》《礼》《书》《春秋》《易》。

任务群二

文本研习子曰.“其恕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文质彬彬①,然后君子。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务三主题探究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任务群一积累基础知识任务一:阅读文本,理解大意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不追求安逸勤勉亲近匡正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翻译: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通“矣”

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把……怎么样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名作状为动用法,为……而死翻译: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名作状道理,真理。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孟子“舍生取义”)4、子曰:“君子

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道德的人指见识浅狭、品质低劣的人。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知晓,明白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这些差别都源于标准不同:义利之辨。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形作名,贤能的人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反省,检查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任贤齐、颜思齐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①,然后君子。”质朴、朴实华美、文采粗野、鄙俗虚饰、浮夸文质配合适当。翻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以后才能成为君子。”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但是两者比较起来哪个更重要?应该是质比文更重要。换句话说,我们的品性比我们外在的礼貌、文采要更重要。因为如果是质之胜文,质多于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可见,质地很重要,做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质地。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志弘意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宾前正常语序:以仁为己任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不交头接耳、不开小差、不做和上课无关的事情;广田弘毅----日本第32任首相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这般对待他人。这些差别都源于标准不同:义利之辨。2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做到四点才能称得上好学之人,这四点是: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3提前预习《大学之道》课文。“弘毅”指的是远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广田弘毅----日本第32任首相李弘毅----南唐元宗李璟的太子,李煜的哥哥课堂检测,巩固提升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朝闻道,夕死可矣。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业:1能背诵、默写本课已学章节。背诵本课剩余章节。2完成优化设计“知识积累”,思考“问题探讨”任务一的三个问题,下次课提问。3提前预习《大学之道》课文。《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比如、好比篑(kuì):盛土的筐子。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为山九仞,功亏一篑。’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同智,聪明。翻译: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这称赞,赞许。依靠。语气连用,加强反问语气。条目,细则。条目,细则。犹言不才,谦辞。实践,从事。一旦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语后置翻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字奉行,实践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也许。推己及人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梳理本丹云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他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这些差别都源于标准不同:义利之辨。有不同意见先保留,课下与老师同学讨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这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翻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老师对学生的称呼。那指提高人的交往能力。指激发人的感情。指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翻译:

孔子说:“你们怎么为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则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任务二:精读交流活动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深刻含义1.你是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含意的呢?答案这一句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仍矢志不渝。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徒具皮囊。2.怎样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这般对待他人。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仁”的主张,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活动1:结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联系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谈谈你对“自省”的理解与认识。答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犯了错,也不遮掩;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进行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任务三

主题探究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都不受重用。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主要作品: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翻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也可以指儒家的“六经”,即《乐》《诗》《礼》《书》《春秋》《易》。为什么苏秦认为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