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课时作业7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诗经》中的政治讽喻诗主要分布在《大雅》和《小雅》中(如下表)。这种状况(C)《大雅》7首讽刺对象主要是暴君周厉王和昏君周幽王《小雅》46首主要讽刺对象是昏君周幽王,还有周宣王及其他的讽刺对象A.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抒情色调B.说明《诗经》主要记录君王言行C.反映当时士人具有忧患意识D.真实反映西周百姓生活艰辛解析:《诗经》中的政治讽喻诗带有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解除A;不能因《大雅》和《小雅》的内容而认定《诗经》主要记录君王言行,解除B;由材料《大雅》和《小雅》来看,主要是对昏君的讽喻,反映了当时士人具有忧患意识,故选C;材料中没有涉及百姓生活艰辛,解除D。2.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作《离骚》。该诗篇所呈现的风格是(A)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C.自由主义 D.志向主义解析:《离骚》和《诗经》分别是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源头,故选A项。3.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艺术手法的传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是屈原借以表明心志的比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屈原通过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D)A.追求小康社会的志向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C.不断进取的探究精神 D.渴望国家富强的情愫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美人”的含义。屈原生活在战国的动荡时代,各国诸侯割据混战,兼并斗争不断。在此背景下,屈原的“美人”应当是要表达其希望国家富强的愿望,故D正确;A、C不是屈原的主要愿望,解除;B是《离骚》的文学风格,与屈原的愿望无关,解除。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称颂哪位诗人而写的一副对联(C)A.屈原 B.辛弃疾C.杜甫 D.李白解析:本题材料“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反映了此诗人的作品多是记录和反映现实社会的民间疾苦,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符合唐朝诗人杜甫的特点,因此选C项。5.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样的代表人物是(D)A.李煜 B.李清照C.陆游 D.辛弃疾解析: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备选项中,李煜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陆游的诗偏向现实主义风格,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豪放派词人,故选D项。6.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确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A)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解析:材料“文而不晦”“俗而不俚”说明元曲通俗易懂,面对大众,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须要,因此选A项。7.诗能入史、证史。有不同的探讨者在自己论文中都引用了《卖炭翁》中“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诗句。下列各项分别是他们探讨论文的主题,请据此推断其中引用不当的最有可能是(D)A.封建时代社会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B.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艰难C.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价值D.唐代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解析:材料中“一车炭,千余斤……充炭值”的诗句表明宫廷对百姓的剥削,下层老百姓受到欺压,而不是体现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材料也描述了封建剥削下商品经济发展艰难。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现实的生活状态,故D项不正确,A、B、C项正确。8.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心情;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欣赏百戏和消遣,但是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白宋代(B)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D.人文主义精神起先兴起解析:据材料“在宋代,词人的创作……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心情;市民们……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反映了商品化特点,这说明宋代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故A解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人文主义精神起先兴起,故D错误。9.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旺盛,晚清则产生四大指责小说,这反映出(D)A.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解析:确定时期的文化是确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明清时期古典小说旺盛,晚清出现四大指责小说,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故D项符合题意。10.我国闻名古代文学探讨专家徐朔方说:“小说成书时,三教合一盛行到这样地步,以至在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当时只有三教合一以道为主的道者,或三教合一以佛为主的和尚或居士。”下列小说中,最能够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A)A.《西游记》 B.《水浒传》C.《三国演义》 D.《儒林外史》解析:《西游记》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个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在《西游记》中人物涉及太上老君、佛主、唐朝皇帝等,太上老君为道家人物,佛主为佛教人物,并且人物之间的沟通沟通增多反映“三教合一”的现象,A项正确。11.在明清小说中,人们总会发觉一些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吴用等;英勇粗犷的张飞、牛皋、程咬金等;还有大量的才子佳人、妒妇、三姑六婆等形象。鲁迅也曾指出《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以上材料表明(C)A.鲁迅否定了《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B.明清小说对人物的性格塑造简洁化和浅显化C.明清小说的创作存在类型化的弊端D.明清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不够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学问。关键信息是:人们总会发觉一些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物,依据材料“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吴用等;英勇粗犷的张飞、牛皋、程咬金等”“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等结合所学学问可知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解除。B、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解除。12.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改变C.渐渐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解析: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确定反映。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改变与渐渐平民化、世俗化,但并不是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汉书》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消遣场所也须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清]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缘由。(8分)(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因素。(8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相识?(6分)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宠爱。(2)缘由:都市(城市)的旺盛;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消遣的须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须要。(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须要。(4)趋势:从社会上层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渐渐世俗化、通俗化)。相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须要。确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确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解析:(1)从材料信息“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可知统治阶级宠爱“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2)结合材料信息“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民间的消遣场所也须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再回忆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学问回答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缘由。(3)从材料信息“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4)第一小问留意概括中国古代文学流传的趋势,从社会上层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渐渐世俗化、通俗化);其次小问相识,结合所学从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考虑回答,确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确定时期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一种文化与思想要成为主流或是广为流传必需符合社会的须要,更为重要的是要符合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须要。14.明清时期小说旺盛,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名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代小说旺盛,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亲密,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运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材料二: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比照,这里充溢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风霜,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李泽厚材料三: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学问,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行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载歌载舞,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请回答:(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