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9文言文课外阅读20篇80题(武汉专用)
(2024•湖北武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七年春,吴伐陈,楚昭王救之,军城父。十月,昭王病于军中,有赤云如鸟,夹日而辈。昭王问
周太史,太史日:”是寄于楚王,然可移于将相。”将相闻是言,乃请自以身祷于神。昭王日:”将相,
孤之股肱也,今移祸,膺去是身乎!”弗听。卜而河为祟,大夫请祷河。昭王日:“自吾先王受封,望不
过江、汉,而河非所获罪也。”止不许。孔子在陈,闻是言,日:“楚昭王通大道矣。其不失国,富哉!”
昭王病甚,乃召诸公子大夫日:“孤不佞再辱楚国之师令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让其弟公子申为
王,不可。又让次弟公子结,亦不可。乃又让次弟公子闾,五让,乃后许为王。将战,庚寅,昭王卒于军
中。子闾日:“王病甚,舍其子让群臣,臣所以许王,以广王意也。今君王卒,臣岂敢忘君王之意乎!”
乃与子西、子恭谋,伏师闭涂,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为惠王。然后罢兵归,葬昭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城父军:驻扎
B.夹日而辈蜚:飞翔
C.是害于楚王害:担心
D.其不失国,宜哉宜:应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孤不佞再辱楚国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
A.孤不佞再辱楚/国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
B.孤不佞再辱楚/国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
C.孤不佞/再辱楚国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
D.孤不佞/再辱楚国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王出兵解救陈国,不想却病倒在军中,于是向周太史卜问吉凶。
B.孔子在陈国听闻楚昭王的言论后对其赞赏有加,认为他通晓大义。
C.昭王临终前想将王位让给他的弟弟们,公子闾答应了,成为惠王。
D.昭王在与吴国大战前夕病逝,楚军只得班师回朝,昭王得以安葬。
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病甚,舍其子让群臣,臣所以许王,以广王意也。
【答案】1.C2.D3.C4.昭王病重时,放弃自己的儿子即位,却推让大臣们做王,我答
应昭王的原因,是来宽慰昭王的心意。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这对楚王有害。害,“有害”而不是“担心”;
故选Co
2.本题考查断句。
先疏通文意,再根据句子成分断句。“孤不佞再辱楚国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意思是:我不
才,使楚军一再受辱,今天竟能够寿终正寝,是我的幸运。“孤”作主语,皇帝自称。“再”连续,一再,
前面有省略,“再"前应停顿;“今"今天,作状语,时间标志词前面应停顿。“孤之幸也”是判断句,
“孤”前应停顿。
正确断句为:孤不佞/再辱楚国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
故选Do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公子闾答应了,成为惠王”有误。根据“乃与子西、子禁谋,伏师闭涂,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
为惠王”可知,惠王是“越女之子章”而不是“公子闾”;
故选Co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
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病甚,病重;让,推让;所以,……
的原因;广,宽慰;意,心意;
【参考答案】
二十七年(前489)的春天,吴国攻打陈国,楚昭王救助陈国,驻军在城父。十月,昭王病倒在军中。
天空有红色云霞象鸟一样,围绕太阳飞翔。昭王向周太史询问(吉凶),太史说:“这对楚王有害,可是能
够把灾祸移到将相身上。”将相听到这句话,就请求向神祷告,自己代替昭王,昭王说:“将相如同我的
手足,今天把灾祸移到手足上,难道能够免除我的病吗?"昭王不同意。占卜(病因),认为是黄河在作祟。
大夫们请求祭祷河神。昭王说:“自从我们先王受封后,遥祭的大川不过是长江、汉水,黄河神我们不曾
得罪过。”昭王没有答应大夫们的请求。孔子在陈国,听到这些话,说:“楚昭王通晓大义啊。他没有失
去国家,太应该了!”
昭王病重,就把各位公子大夫召来说:“我不才,使楚军一再受辱,今天竟能够寿终正寝,是我的幸
运。”昭王推让自己的(大)弟公子申做楚王,(公子申)不答应。又推让二弟公子结,(子结)也不答应。
于是又推让三弟公子闾,(三弟曾)推辞五次,最后,才答应做楚王。楚军将要(与吴军)交战,庚寅这一
天,昭王在军中逝世。子闾说:“昭王病重时,放弃自己的儿子即位,却推让大臣们做王,我所以答应昭
王,是用来宽慰昭王的心意的。当今昭王逝世,我怎么敢忘记君王的一片好心呢?”于是与子西、子禁商
量,秘密派出军队堵塞道路,迎接越女的儿子章,拥立他为王,这是惠王。然后停止进军,返回国内,安
葬了昭王。
(2024•湖北武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与惠王异母。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
秦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蒲守恐,请胡衍①。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
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人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
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矣。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
王必罪公。”樗里子曰:“奈何?”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樗里子日:
“善。”胡衍入蒲,谓其守日:“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日必拔蒲。衍能令释蒲勿攻。”蒲守恐,因再
拜日:“愿以请。”因效金三百斤,目:“秦兵苟退,请必言子於卫君,使子为南面。”故胡衍受金於蒲
以自贵於卫。於是遂解蒲而去。还击皮氏,皮氏未降,又去。
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秦人谚目:“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注释】①胡衍,战国时期卫国人,义士,他以其大义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于世。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号曰“智囊”号:起号
B.公除蒲勿攻释:放下
C.以彳潘卫君德:感恩
D.蒲守恐,因再拜曰再:第二次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
A.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
B.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
C.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
D.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衍认为秦国攻打卫国,将使卫国彻底投靠魏国,这将有助于魏国。
B.魏国丢失西河以外的土地而没有办法夺回来的原因,是兵力太弱小。
C.胡衍认为卫国并入魏国,魏国实力变大,那么秦国西河地区就危险了。
D.樗里子放弃攻打蒲城,胡衍也兑现承诺,在卫王面前为樗里子请了功。
8.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
【答案】5.C6.B7.D8.况且秦王要察看您的此次行动,若对秦国有害却让魏国得利,
秦王定要怪罪你。
【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C.句意:让卫国国君不忘您给予他们的恩德。德:让……感恩。这里理解为“感恩”不正确;
故选Co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和“以蒲也”是因果关系复句,因此它们之间应断开;“今伐蒲入於魏”是完
整的句子,“卫必折而从之”是前一句的结果,“今伐蒲入於魏”和“卫必折而从之”之间应断开;句意:
因为卫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就是由于有蒲城存在。现在您攻打它迫使它投入魏国怀抱,整个卫国就会
屈服并依附魏国;
故选Bo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结合“胡衍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曰必拔蒲。衍能令释蒲勿攻。'蒲守恐,
因再拜曰:“愿以请。”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於卫君,使子为南面。'故胡衍受金
於蒲以自贵於卫”可知,胡衍并没有在卫王面前为樗里子请功,而是自己揽了所有的功劳,从蒲城得到重
金后又使自己在卫国成了显贵;
故选Do
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且:况且。观:察看。之:助词,的。害:对……有害。禾对……有利。而:连词,表转折,去限
必:一定。罪:怪罪。
【参考答案】
樗里子名疾,是秦惠王的弟弟,和秦惠王是不同的母亲所生。樗里子待人接物能说会道,足智多谋,
所以秦人都称他为“智囊”。
昭王元年,樗里子率兵攻打蒲城。蒲城的长官十分恐惧。便请求胡衍出主意。胡衍便出面替蒲城长官
对樗里子说:“您攻打蒲城,是为了秦国?还是为了魏国?如果是为了魏国,那当然好了;如果是为了秦
国,那就不算有利了。因为卫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就是由于有蒲城存在。现在您攻打迫使它投入魏国
怀抱,整个卫国就会屈服并依附魏国。魏国丧失了西河之外的城邑却没有办法夺回来,原因就是兵力薄弱
啊。现在攻打蒲城使卫国并入魏国,魏国必定强大起来。魏国强大之日,也就是贵国所占城邑的危险之时。
况且,秦王要察看您的此次行动,若有害于秦国而让魏国得利,秦王定要加罪于您。”樗里子说:“怎么
办才好呢?”胡衍顺势便说:“你放弃蒲城不要进攻,我试着替您到蒲城说说这个意思,让卫国国君不忘
您给予他们的恩德。"樗里子说:“好吧。”胡衍进入蒲城后,就对那个长官说:“樗里子已经掌握蒲城
困厄的处境了,他声言一定拿下蒲城。不过,我胡衍能让他放弃蒲城,不再进攻。”蒲城长官十分恐惧,
拜了又拜连声说:“求您施恩救助。”于是献上黄金三百斤,又表示说:“秦国军队真的撒退了,请让我
一定把您的功劳报告给卫国国君,让您享受国君一样的待遇。”因此,胡衍从蒲城得到重金而使自己在卫
国成了显贵,这时,樗里子已解围撒离了蒲城。回兵去攻打魏国城邑皮氏,皮氏没投降,便又撤离了。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去,葬在渭水南边章台之东。樗里子赢疾的家在昭王庙西边渭水之南的阴乡樗里,
因此人们俗称他为樗里子。
(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告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
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
对食乎?”直使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
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目:“已饱甚,不能也。”
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使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飨责人。
张齐贤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于怀,齐贤自帘下熟视不问。后齐贤为相,门下皆得班子,而此奴竟不
沾禄。因乘间泣请目:“某事相公最久,乃独相遗何也?”齐贤悯然目:“尔忆盗我银器时乎?我怀三十
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吾为相宜激浊扬清,敢以盗荐?念事吾久,与钱三百千,汝去别择所安。盖
既发汝平日,汝宜自愧而不可留也。”奴震骇,泣拜而去。
(节选自《昨非庵日纂》)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E项的一项是()
A.当开谕之谕:告诉
B.俟其来款之款:款待
C.乃独相遇何也遗:遗憾
D.念事吾久念:考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地颐的一项是()
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A.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B.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C.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D.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1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南垣公的学生直指使,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让郡县都感到害怕。
B.因妻子不在家,刘南垣公只能为直指使准备米饭和豆腐,直指使不敢推辞吃了三碗便饱了。
C.张齐贤曾发现家仆偷盗银器,但他看见后并没有当场揭发家仆,并将此事隐瞒近三十年。
D.张齐贤给了家仆一些钱让他离开此地。仆人知晓一切后十分震惊,哭着拜别张齐贤后离开。
12.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既发汝平日,汝宜自愧而不可留也。
【答案】9.C10.B11.B12.因为(我)已经揭发你之前做过的事,你当然会有愧于我
而无法再留下。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C.有误,句意为: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遗:遗漏,忽略。
故选Co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可以知道饮食本来没有精粗,饿的时候容易吃饭,饱的时候难以吃东西,是时势
所导致成这样的罢了。“饥时易为食”和“饱时难为味”是两个结构相同的对偶句,所以在“饥时易为食”
前后都应该断开,“饱时难为味”后面也应该断开,据此断句为: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
为味/时使然耳。
故选Bo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B.有误,由原文可知:刘南垣公为开导学生直指使,特意留他吃饭,并说妻子不在家,只有家常饭菜,
直指使因为是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等直指使感到很饥饿时,刘南垣公端出了准备好的米饭和豆腐,直
指使因饿极了,各吃了三小碗。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有:盖,表示原因;既,已经;发,揭发;汝,你;自愧,自己感到惭愧。
【参考答案】
刘南垣公是国朝尚书,告老还乡。有一个直指使(官名),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那县都感到害怕。
公说:“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应当开导他让他知道。”等到他来了,款待他,说:“我将要开饭了,恐
怕妨碍了你的公务,特地留你下来吃一顿饭。但是我的妻子她去了别的地方,没有人烧菜,家常便饭能够
吃吗?”直指使因为这是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出来,直指使感到很饥饿。等
到饭上来后,只有米饭,豆腐一碗而已。他各吃了三小碗,直指使觉得很饱。过了一会儿,佳着美酒,都
摆满在了他的面前,他都吃不下了。公强求要他吃,他说:“我已经饱了,不能吃了。”公笑着说:“可
以知道饮食本来没有精粗,饿的时候容易吃饭,饱的时候难以吃东西,是时势所导致成这样的罢了。”直
指使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不敢因为饮食责怪别人了。
张齐贤,从右拾遗升为江南转运使。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
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齐贤晚年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职俸禄。这
个奴仆乘空闲时间跪在齐贤面前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比我后来的人都已经封言,您为什么独独遗忘
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银器
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
员,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考虑你侍奉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百千钱,
你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因为我既然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于我而无法再留
下。”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
(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日:“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群臣请之不已,
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日:“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日:“安矣。”“四夷未服邪?”
日:“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日:“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縻尚虚,且远夷君
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贵不费,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日:“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日:“朕比
来息于为政乎?”魏征日:“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
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日:“诚有是事。”辛未,帝亲丞系旦见座无者因之纵便归家期必耒愁养乳生。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
诣朝堂,无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初,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
诘之。仁轨日:“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日:“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
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栋阳丞。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思俄的一项是()
A.庸何伤乎庸:难道
B.未为远人之望厌:厌烦
C.事遂程寝:停止
D.攫仁轨为栋阳丞擢:提拔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F砸的一项是()
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A.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B.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C.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D.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1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理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太平富足,封禅不封禅不重要。
B.魏征认为封禅会带来种种祸患,以此来劝阻封禅之行。
C.温彦博和魏征都明确指出了唐太宗执政不如贞观初年勤勉。
D.在魏征的劝说下,唐太宗对杖杀鲁宁的刘仁轨转怒为喜。
16.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答案】13.B14.D15.C16.陛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吗?百姓恃强而欺凌官吏,如同
鲁宁一样的情况到处都是。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B.句意: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厌,满足;
故选Bo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子意思:太宗亲自过录监狱囚犯,见到应处死刑的人,内心怜悯他们,放他们回家,但约定明年秋
季回来就死。
“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独立完整的表达句意;“闵之”写其内心的感受;“纵使归家”与
“期以来秋来就死”为转折关系;
正确断句为: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故选Do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根据“魏征日:'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
异耳。’”可知,魏明确指出唐太宗如今大兴修缮之事,执政不如贞观初年勤勉,本项“温彦博和魏征都
明确指出了唐太宗执政不如贞观初年勤勉”有误;
故选Co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
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所以,……的原因;陵,欺凌;比,都,皆。
【参考答案】
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太宗说:“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
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行。
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大唐不安定吗?”魏征回答说:“安定。”“四方夷族没有归服
吗?”魏征回答说:“归服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魏征回答说:“陛下虽然有上述几点
理由,然而现在人口数量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且远方夷族首领跟从,这是引戎狄进入大
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不消耗大的话,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几年免除徭役,
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正赶上黄河
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封禅之事于是就停止了。
十二月的时候,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安危的根本所在。中书令温彦博说:“深愿陛下能经常像贞观初年那
样,那就好了。”太宗问:“朕近来听政有所懈怠吗?”魏征说:“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
倦怠地求谏。近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渐多起来。行谏都颇觉得触犯圣意,这就是与当年的不同处。”
太宗拍掌大笑着说:“确有其事。”辛未的时候,太宗亲自过录监狱囚犯,见到应处死刑的人,内心怜悯
他们,放他们回家,但约定明年秋季回来就死。于是下令全国的死刑犯人,均放他们回家,等到期限到了
的时候赶到京城。贞观七年,上一年放回家中的死囚犯人共三百九十人,没有人监视管制,都按期限自己
回到朝堂,没有一个人逃亡藏匿,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
当初,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获罪被投入狱中,自恃官品高,谩骂陈仓尉、刘仁轨,刘仁轨将其乱杖打死。
太宗大怒,命将刘仁轨押至长安当面质问他。刘仁轨说:“鲁宁当着陈仓百姓如此羞辱我,我实在是忿恨
之极,而将他杀掉。”魏征说:“陛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吗?百姓恃强而侵凌官吏,如同鲁宁一样的情
况到处都是。”太宗高兴,提升刘仁轨为栋阳县丞。
(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时,王郎大将李育屯柏人,汉兵不知而进,前部偏将朱浮、邓禹为育所破,+失辎重。光武在后闻之
区演禹散至与直段于郭口大破之尽得其所获。育还保城,攻之不下,于是引兵婢广阿。光武大飨士卒,东
围银鹿,逆战于南栾,斩首数千级。四月,进围邯郸,连战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收文书,
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合诸将军烧之,日:“令反侧子自安。”
更始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是时,长安政乱,四方背叛。光武将击之,先遣吴汉北发十郡兵。
秋,光武击铜马于郭,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贼数挑战,光武坚营自守;有出卤掠者,辄击取之,绝其粮
道。积月余日,贼食尽,夜遁去,追至馆陶,大破之。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余众
合,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
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日:“萧王推赤心置入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1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失辎重拔:攻克
B.于是引兵球广阿拔:攻克
C.考诸将军烧之会:适逢
D.绝其粮道绝:断绝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氐确的一项是()
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A.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B.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C.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D.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1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思现的一项是()
A.光武率领的汉军不知王郎的大将李育驻扎柏人,被他劫走军用物资。
B.光武连破数城,战无不胜,于长安政乱中大破叛军,因此被立为萧王。
C.光武火烧属将与王郎勾结的几千封密信,让内心不安的人放心跟随。
D.光武镇压叛军,平定了四方叛乱,分封投降的首领,让他们心悦诚服。
20.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
【答案】17.C18.D19.B20.投降的人仍不能安心,光武理解他们的心理,便下令让他
们各自回到营地管束好自己的部队。
【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C.加点词解释不正确。“会诸将军烧之”句意:当着各位将军的面将其(信件)烧掉。会:当着……
的面。
故选Co
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分析,“光武在后闻之”中“光武”
是主语,“在后”是定语,“闻”是谓语,“之”是宾语,故在“之”后断句;“收浮禹散卒”省略了主
语,“收”是谓语,“浮禹散卒”是宾语,故在“卒”后断句;“与育战于郭门”中“与育”是主语,“战”
是谓语,“于郭门”是定语,故在“门”后断句;“大破之”中省略了主语,“大破”是谓语,“之”是
宾语,故在“之”后断句;再结合句意”光武在后方听说了这件事,收拢了朱浮、邓禹被打散的士兵,在
郭门和李育作战,获得大胜,夺回了李育之前得到的全部物资”可断句为: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
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故选Do
1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于长安政乱中大破叛军,因此被立为萧王”理解不正确。结合“更始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
是时,长安政乱,四方背叛。光武将击之,先遣吴汉北发十郡兵”可知,更始派遣御史拿符节封光武为萧
王。这个时候,长安发生了政乱,各方势力都背叛了更始。光武于长安政乱中大破叛军。
故选B。
2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
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中注意重
点字词“犹(仍,还),知(理解),意(心理),敕令(下令),勒(管束),兵(部队)”要理解正确。
【参考答案】
当时,王郎的大将李育驻扎在柏人,汉军不知道这个情况而进军,前锋偏将朱浮、邓禹
被李育击败,损失了军需装备和粮草。光武在后方听说了这件事,收拢了朱浮、邓禹被打散的士兵,在郭
门和李育作战,获得大胜,夺回了李育之前得到的全部物资。李育退还坚守城池,光武攻打城池却没有攻
克,因此带兵攻下了广阿。光武隆重犒劳士兵,向东围困银鹿,在南栾迎战敌军,杀敌几千人。四月,光
武进军围困邯郸,连战连胜。五月甲辰日,攻下了这座城池,杀了王郎。光武收缴了王郎的公文书信,发
现自己部下和王郎勾结并诽谤污蔑自己的信件达数千封。光武并未查看这些信件,还召集众将领并当面烧
毁了信件,说:“让辗转反侧的人安心吧。”
更始派遣御史拿符节封光武为萧王。这个时候,长安发生了政乱,各方势力都背叛了更始。光武准备
攻击这些势力,先派遣吴汉在北边征发十个郡县的士兵。秋天,光武在鄢攻击铜马,吴汉率领精锐骑兵与
光武在清阳会合。敌军多次挑战,光武闭营坚守;有出来抢夺财物的敌军,就攻击他们,断绝敌人的粮道。
一段时间后,敌人的粮食吃光了,趁夜间逃离,光武追击敌人到了馆陶,大胜敌军。还没来得及接受所有
敌人的投降,高湖、重连的军队从东南赶来,和铜马的残军会合,光武又与他们在蒲阳大战,战胜了全部
敌人,并妆降了他们,封他们的将领为列侯。投降的人仍不能安心,光武理解他们的心理,便下令让他们
各自回到营地管束好自己的部队。又亲自乘轻骑巡检各部队伍。投降的人互相说:“萧王对我真心以待,
推心置腹,怎能不为他以死效力!”因此众人都归服了光武。
(2023•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平为式①亦游学京师禹壬曼纨而见卷或知韭
常人遂桓亲附。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②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③北渡,追及于邺。光武
见之甚欢,谓日:“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日:“不愿也。”光武日:“即如是,何欲为?”
禹日:“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④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说日:
“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
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
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
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日邓将军。常宿
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光武:指刘秀,刘秀后成为东汉开国皇帝,谥号光武。②更始:指刘玄,西汉末年刘玄被起
义军拥立为帝,年号更始。③杖策:执鞭,指驱马而行。④竹帛:指史册。
2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虽鄢关西都:都城
B.赤眉、青犊之属属:类
C.9在财币志:志向
D.朝夕自快而已快:痛快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A.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B.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C.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D.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2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不肯跟随称帝的刘玄,却驱马前往河北追随光武帝刘秀。
B.光武帝见到邓禹后很高兴,认为他远道而来是为了求得官职。
C.邓禹认为刘玄没有深谋远虑,并且不能尊重主上、安抚百姓。
D.邓禹希望光武帝能招揽人才,取悦民心,建功立业,拯救百姓。
2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答案】21.A22.C23.C24.(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施加于天下,我能够奉献
其中微薄功劳,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
【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
A.句意:刘玄虽然建都关西。都:建都。
故选Ao
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
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京师”作“游学”的宾语,“禹年虽幼”至一个完整的主谓句,“而”表转折连
词,其前面应断开。“遂”翻译成连词“于是”,其前面应断开。故断句为: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
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故选Co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由第二段“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
尊主安民者也”可知,没有深谋远虑,并且不能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是“诸将”,并非“刘玄”。
故选Co
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但,只;愿,希望;四海,代指天下;尺寸,此指微薄功劳;竹帛,史册。
【参考答案】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又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
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几年后返回家乡。
等到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等听说光武帝镇
守河北,立即驱马向北渡过黄河,在邺县追上光武帝。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独立任免
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
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
光武帝笑了,于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谈。邓禹提议说:“刘玄虽然建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
军、青犊军之类,动辄有上万人,三辅也自立名号,常常聚集兵力。刘玄既没有挫败过他们,而他们也不
听指挥裁决,各将领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发财,争用威力,早晚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
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四方分崩离析,形势清楚可见。明公虽然有建藩镇,辅助刘玄的功劳,但
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
性命。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光武帝非常高兴,于
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一起商定计策。
(2023•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傅尧俞传
傅尧俞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日:“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
为娱,何也?”尧俞日:“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
嘉祐①末,为监察御史。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尧俞奏日:“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怒
欲救其蹩在悭工宴自俭刻身先天下无主农时勿害直旅如是可矣。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自用,
则天下殆矣。”
英宗即位,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
有谗间语②,尧俞谏皇太后日:“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示天下以公。况皇帝以
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之他人乎?如诛窜③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
熙宁④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日:”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
院处君。”尧俞日:“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
授直昭文馆,权⑤任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
元祐⑥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日:“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
金玉君子也。方欲倚以相,遽至是乎!”
【注】①嘉祐:宋仁宗年号。②间(jian)语:私语,密语。③诛窜(cudn):杀戮。④熙宁:宋神宗
年号。⑤权:暂且。⑥元祐:宋哲宗年号。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介每过之过:拜访
B.则天下殆矣殆:危险
C.则慈孝之声并隆矣隆:隆盛
D.安石愠之愠:畏惧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然欲救其弊陛下宜自俭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贾如是可矣
A.然欲救其弊/陛下宜自俭/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贾/如是可矣
B.然欲救/其弊陛下/宜自俭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贾如是可矣
C.然欲救其/弊陛下宜/自俭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贾如是可矣
D.然欲救其弊/陛下宜自俭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贾如是/可矣
2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仁宗在位时,傅尧俞提出将重心放在改革弊政、反腐倡廉上的方略,以解决国家经费短缺问
题。
B.宋英宗在位时,傅尧俞上书规劝太后向天下昭示公心,将执政权交还给英宗,严惩进谗言的小
人。
C.宋神宗在位时,傅尧俞为推行王安石新法奔走效劳,被王安石重用并授予待制、谏院等重要职
务。
D.宋哲宗在位时,傅尧俞被委以宰相重任后不久突然去世,因清廉正直、始终如一而获得高度赞
誉。
28.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
【答案】25.D26.A27.B28.答案示例1:新法,世人认为不得当,如果的确像这样,
(您)就应当极力考论。
答案示例2:新法,天下人认为不合适,如果的确像这样,(您)就应当尽力考论。
答案示例3:举世认为新法不合理,如果的确像这样,(您)就应当竭力论证这件事。
答案示例4:对于新法,世人认为不方便,要是真像这样,(您)就应当透彻地论述新法。
【解析】25.考查词语释义。
D.句意:王安石非常生气。愠,生气,恼怒。故选D。
26.考查断句。句意: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陛下自己应当节俭,削减费用,为天下人做出榜样。
不耽误农时,不损害商人,这样国家自然会富裕。根据句意可断句为:然欲救其弊/陛下宜自俭/身先天下/
无夺农时/勿害商贾/如是可矣。故选A。
27.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第二段中的“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可知,他提出的方略是陛下自己应当节俭,
削减费用,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不耽误农时,不损害商人;
C.根据第四段中的“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但授直昭文馆,权任盐铁副使,
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可知,傅尧俞并未被王安石重用,授予待制、谏院等重要职务;
D.根据末段中的“方欲倚以相,遽至是乎”可知,傅尧俞没有被任命为宰相就去世了;
故选B。
2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不便,不得当、不合适、不合理、不方便。
诚,如果确实。如这,像这样。极,尽力。论,论证,考证。
【参考答案】
傅尧俞,十岁就能够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就通过了科举考试。石介每次拜访,他都未尝不在家读书,
石介说:“你这么年轻就专注于科举考试,不把游戏作为娱乐,是为什么呢?”傅尧俞回答:“我生性不
喜欢喧闹嘈杂,没有别的原因啊。”石介大为赞叹,认为他非同寻常。
宋仁宗嘉祐末年,任监察御史。当时国家缺乏用度,谈论财政的人争相向皇上献上使国家富强的办法。
傅尧俞上奏说:“如今经费开支不足,确实不能忽视,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陛下自己应当节俭,削减
费用,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不耽误农时,不损害商人,这样国家自然会富裕。否则,只是想着不断地改革,
实行了也没有什么好处,聚敛财富的人自己占用,那么天下就危险了。”
英宗即位后,英宗同皇太后同时处理政事。后来英宗生病。英宗的病痊愈后,傅尧俞上书太后,请她
将权力交还给英宗。过了许久,傅尧俞听说内侍任守忠向太后进谗言,傅尧俞上疏太后说:“我认为最能
取信于人的事,莫过于将天下交给别人,也莫过于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公心。何况皇上凭借着英明睿智的天
资,通晓古今,怎能将天下授予他人呢?如果您能够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那么母慈子孝的美名就会一
并传扬了。”于是皇太后还政英宗,并且驱逐了进谗言的任守忠。
熙宁三年,傅尧俞奉调进京。王安石一向和他关系很好,正在推行新法,就对他说:“满朝都对新法
议论纷纷,我等你好久了,将把你以待制的身份安排在谏院任职。”傅尧俞说:“世人都认为推行新法不
妥当,如果我在谏院任职,定当极力陈述我的意见。”王安石很恼怒,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
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
元祐六年,傅尧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哲宗和太皇太后驾临苦悼。太皇太后对辅佐的大臣说:“傅
侍郎清廉正直的气节,始终如一,真是金玉君子啊。我刚想任其为宰相,他却突然去世了。”朝廷追赠他
为银青光禄大夫,谥号“献简”。
(2023•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陈淮,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
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
都督府经历o丛木将■军徐达北彳正寻命笔城泰州二遗除亍国包鹰。
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
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江田,百姓成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
数十人。灌覆按①日:“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馀悉减死。灌丰裁②严正,
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覆按:审查,查究。②丰裁:风纪。
2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项的一项是()
A.人莫能测莫:没有谁
B.灌率武勇结事林中屯:驻扎
C.灌建学舍,延师延:延续
D.帝取为式,颁行天下行:推行
30.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A.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B.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C.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D.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3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走琥的一项是()
A.陈灌在自家房屋周围种植树木,后来这些树木发挥了重要作用,
B.陈灌受到明太祖的重视,被明太祖不断提拔,委以重任。
C.陈灌重视教育,修建学校,选拔人才。明太祖把他的这些做法当作榜样。
D.陈灌在地方的治理虽然严格,但是也不乏宽容。
32.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坐其首一人,馀悉减死。
【答案】29.C30.C31.C32.【答案示例一】(陈灌)只治了为首一人的罪,其余的人都
免除了死罪。
【答案示例二】(陈灌)只依法惩处了为首一人,其余的人都免除了死罪。
【解析】29.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C.句意:陈灌修建学校,聘请老师。延,聘请。
故选Co
30.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跟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不久,陈灌奉命修筑泰州城,完工后被授予宁国知府。断句为:从大将
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故选Co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根据第二段中的“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可知,应是陈灌“创户帖以便稽民”的
做法被明太祖当作榜样。
故选Co
3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坐,惩处,惩治。首,为首。馀,其余。悉,都。减死,免除了死罪。
【参考答案】
陈灌字子将,是庐陵人。元末,世道将要混乱,(陈灌)环视住所,在他房屋周围建筑的场子种树,人
们没有谁能理解他的。十年后,盗贼纷纷作乱,陈灌带领勇敢有武力的人驻扎在树林中,盗贼不敢进来侵
犯,整个乡村得以保全。太祖平定武昌,陈灌到军营前拜见太祖,太祖和他交谈,认为他很奇特,于是提
拔担任湖广行省员外郎,后来不断升迁,担任大都督府经历。跟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不久,陈灌奉命修筑
泰州城,完工后被授予宁国知府。
当时,明朝刚刚平定,由于长期战乱,人们长期废置《诗》《书》不读,陈灌修建学校,聘请老师,挑
选优秀子弟人学读书。(他)访问民间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农民土地。他创立“户帖”,以便查核居民。太
祖将“户帖”形成制度,在全国施行。(陈灌还组织百姓)采石筑堤,做闸门,以便水流排灌,保护沿江农
田,百姓都依仗这个措施得以正常耕种。有几十人因为偷盗麦船罪而被判死刑。陈灌进行复查,断定:“麦
船是自己漂流来的,愚昧的百姓争着拿走了船上的麦,并没有预谋抢劫。”(陈灌)只依法惩处了为首一
人,其余的人都免除了死罪。陈灌的裁决严厉而公正,他处治宽厚体恤百姓就像这样。洪武四年,陈灌被
征召入京,在京病逝。
(2023•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
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日:“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
能,愿先自到。”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见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土地流转协议合同
- 福建省厦门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日语试题 含解析
- 2024年伊春丰林县招聘社区工作者真题
- 专业定制加盟合同范本
- 2024年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山东省公费师范生招聘真题
- 2024年宁波市市属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2024年龙岩市市直事业单位遴选真题
- 酒店白酒采购合同范本
- 2024年安徽省淮南卫生学校专任教师招聘真题
- 人教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八年级上下册第1-12章共12套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 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创新人才选拔数学试题及答案
- 《旅游概论》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DB15T3644-2024 国有企业阳光采购规范
- 2024年下半年宣城市广德县人民法院招考书记员兼任法警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电子商务师中级练习题库
-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方案(完整版)
- 名词性从句导入语法讲解-课件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建设工程投标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探讨分析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
- 邮政储汇业务员(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及答案
- 翻译服务项目申请报告
- 2-1、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