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3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4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5(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①: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在直尺上找: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②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③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6④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⑤感受1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举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掐在5和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7)比划一下10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1)课件展示②测量纸条长的方法: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cm。1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②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8③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④量一量你的一作: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1—2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1厘米2厘米3厘米7厘米10厘米26厘米9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D启发思考:长边不止20厘米长,该怎么量?(在20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最后加起来)交流测量的结果。并把结果告诉大家。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问:发现了什么?说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5、揭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1、认识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①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也可表示为1m。③: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0到100,有100厘米,也就是1米。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④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⑤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1米。⑥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1米。⑦学生操作:用1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1米长吗?⑧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2)感知几米的长度:nD②学生操作: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1米长,上面有100厘米。启发思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操作:用20厘米的直尺量一量1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3)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3题: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4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5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长度;米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B4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用直尺和1米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认识米和用米量工具:米尺软尺卷尺厘米100厘米=1米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4条路,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B6(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交流,说一说、评一评。))(1)提出问题: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怎么量呢?点名说说,(2)学生操作:量一量课本P5上线段的长度,并标注在线下。(教师巡查指导)。(3)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直尺不能把线段蒙住。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D(1)提出问题:小花画了一条这样的线,(黑板上画出折线),怎样测量它的长度?(2)点名回答,或启发回答:这里面有线段吗?可以看成几条?(3)小结量法:分段测量,再加起来。3、画任意线段:直尺放平,铅笔贴着直尺,从任意地方起,画至(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了许多线段,都不知道多长。现在我们学习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2)示范画法:②直尺平放纸上,左手指稍张按住直尺,右手拿笔,从0刻度线处按下铅笔,笔尖贴着直尺,往右慢慢画,到3刻度线停止。8③拿开直尺,在线的右边标注端点。(强调:一定要按住直尺,在画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笔尖贴着直尺,把线画直。)(3)学生练习: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线下标注。同桌互查:量一量同桌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和10厘米。三、巩固练习。1题:先量出那条线段的长度,再在下面画一条。2题:先把直尺靠上长线段,线段要看得见,让0刻度线与红旗下的黑点对齐,在3厘米刻度线处竖着画个短线,在短线上画花。画树和气球都要从红旗开始量。6题:提示学生转动直尺或转动书本,尺线靠近,端点对齐。9看看测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长方形对边相等(一样长),正方形四个边都相等。7题: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两手握书,伸直手臂,看起来右边竖着的长一点;再把书横过来,伸直手臂看看,感觉上面那条长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怎样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怎样画线段。)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D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10米1米5厘米10厘米1厘米50厘米食指宽(1)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厘米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学生比划出13厘米,想一想,旗杆可能只这么长吗?那肯定是13什么?(3)还可以怎样想?(用熟悉的事物已知的长度来比较,例如:直尺是20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米尺1米,身高1米多,教室长9米)P7做一做(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判断;防止题意理解错误,而用直尺在图上测量)四、题型练习:指导完成P9-10第8-11题。(1)理解题意:判断单位对不对。(2)提示思考:用熟悉的事物联想每个长度分别有多长。26米(篮球场长边28米);50厘米(课桌面长60厘米);3厘米(食指长3-4厘米)10厘米(直尺的一半长)(3)然后判断事物长度表述是否正确(1)理解题意:先估计;再量一量,选择正确的答案画勾。(2)引导估计,然后学生测量、判断。(大门比1米宽,房门比1米窄)看图理解題意,再提示思考:说得对不对,要看他们测量、读数、(1)看图理解題意: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乌龟,提出数学问题)(2)怎样思考?点名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思考。(乌龟爬的是线段,几厘米可以用直尺量出来;)(图上还有蚂蚁的路线,提出数学问题肯定是问什么?)(它爬的路线是折线,可以看成几条线段?怎样测量?怎样计(3)小结:测量多条线段时要标注长度,防止忘记了。五、單元小结:本單元结束了,你知道了什么?或学到了什么?2、知道1厘米和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B5、比较长度的大小时,单位要化统一才能跟元角分一样。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比较判断食指宽1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直尺和新铅笔长20厘米一步距离50厘米桌面长边60厘米教室长9米,宽6米篮球场长28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相关应用。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三、单元教学重点: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1、依托小棒的操作理解算理算法。2、以讲解、模仿、自主应用的方式学习竖式笔算,逐步提高熟练程度。万3、结合具体情境和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第1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正确列竖式。石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1、课件出示P11主题图,故事化情境二(1)班是2个老师带着35个学生;二(4)班是2个老师带着34个学生;二、提出问题,列式待算。1、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分析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知道了什么?Z怎样解决?(就是把学生数和老师数加起来)三、动手操作,探求新知。1、用小棒来算:拿出小棒,数出35根摆好。以前我们接着把2根小棒摆在35根的右边,今天起变成摆在35的5根的下边,与5根对齐。数一数,是多少根?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写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3、引导列竖式笔算:(1)竖式怎么写?拿算术本,写35+2=的横式,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写,注意空格。①像摆小棒的样子:在横式加号下格分两格写35。③然后在+2的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BD(2)竖式怎样计算?再算十位,上面十位是3,下面十位没有就是0,3加0得35+2的得数就是37,37写得与35的数位对齐。(3)最后在横式后写上得数。(强调这步一定不能忘了。)4、交换加数:2+35=怎么列竖式笔算?(过程略,防直接口算先在横式上写得数)5、在算术本上把以上两式各学写2遍,边写边读。教师逐个巡查。列竖式计算40+8=(过程略)1题:引导第一式的书写和计算,强调不忘横式最后写得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两式,教师巡查。2题:引导编题,带单位列横式,然后指导竖式的书写和计算。竖式书写与计算过程)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第2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巡查,后订正)2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把两个班人数加起来。)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1)摆小棒:先拿35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3捆右边5根。再在下面对应摆上32根,3捆与3捆对齐,散的5根与散的2根(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是7;整捆加整捆的,是60。得数是67。(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我们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2)竖式怎么算:得7,在得数区个位对齐写7;的6,在得数区十位对齐写6;得数就是67。最后在横式上写得数67。3、再试一题:列竖式计算57+40=(引导书写和计算的过4、小结: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1题:看小棒写横式,再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算得数。2题:注意书写顺序:看横式,写竖式,算竖式,横式写得数。自主完成,巡查)B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七、课堂作业:练习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反思第3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查,后订正)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五(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把两个班人数加起来。)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用小棒来算35+37=:再在下面对应摆上37根,3捆与3捆对齐,散的5根与散的7根对齐。(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5+7得12,捆1捆余2根;得数是72。2、引导列竖式笔算:五3(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是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点名试一试,并问为什么这样写。(2)竖式怎么算:在横线十位下或得数十位处均可);3、比较总结:讨论比较: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总结:①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③都可以从个位加起。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前2式引导进位的书写和十位相加,末式引导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以及进位。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1)结合实例说明题意:18、27有什么特征?(2)启发思考:有这种特征的数还有那些?照样子写几个。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B9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第4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列竖式计算:点4名演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后集体2、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笔算方法。(1)了解文字和表格信息。(2)根据问题在问号后列出横式,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4要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然后把得数卸载横式下面,最后比教室巡视,找出部分同学计算较慢和错误的原因。要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把得数卸载横式后。教室巡视,找出部分同学计算较慢和错误的原因。可利用卡片改成竖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1)了解图文信息。求什么?怎样列式?列竖式计算,横式后写得数和单位。2理解题意:买两样或三样,可以在50元以内或刚好50元,但不有序思考:从飞机开始,按顺序组合,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飞机和汽车、飞机和火箭、飞机和船;汽车和火箭、汽车和船;火箭和船三、课堂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有的同学能很快口算出来,就不用笔算。口算不出来,就用笔算。有些题目要求列竖式笔算,就必须列竖式笔算。第5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探索算法,掌握2、小明有16张卡片,小红有9张,小明比小红多几张?小红比小明少几张?(课件提示分析)4中国运动员取得金牌第一的好成绩,请看统计表。(课件展示)2、读统计表,了解数据。3、提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课件展示)5、观察算式特点,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1)操作小棒,理解算理:摆36根小棒,减去22根,怎么减的?(课件展示)(3)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1)课件引导完成。(2)小结各式算法。3、在算术本上学习列竖式计算。第2题:在算术本上抄写横式,笔算。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2、个位相减得0写0,十位相减得0不写。第6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11-6=12-8=10-5=13-7=18-9订正)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信息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1)要解决什么问题?两位数(退位)1、用小棒来算51—36=,(知道退位是什么回事。)(1)自主书写竖式,与课件对照。先算个位:个位1减6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在十位数头上打个点,相当于从十位上借了个10。)用11减6得5。个位位写1。3、演示:从十位减起怎么不方便。4、教学例3:观察算式和竖式,引导思考:个位: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十位:从十位退1后,十位要算几减几?5、讨论比较:36-23=51-36=50-24=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①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③都要从个位减起。不同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6、在算术本上学习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三、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2、P20第4、7题。(在算术本上抄写横式,列竖式计算)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六、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0第7课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一)(总第11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一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二是要从个位加起;三是如果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一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自主完成,订正。引导看懂题意:全部是减法,有退位和不退位,判断差的十位。引导完成前2式,学生自主完成后2式。主要是把退位和不退位搞混了,引导完成。防止在原竖式上改。2在小鸡竖式上计算,不连线。学生自主完成后集体订正。减法。进位在横线上标,退位在被减数上标。学生独立完成后几式,集体订正。6、P21第10题:笔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7、P22第11题:口算,在横式后写得数,订正后连线(1)看图读题,了解题意。(2)根据统计表数据,引导完成第1、2小题。(考核加减法数量关系)(3)学习用搭配的方法,提出多个问题,在练习本上书写并列3例:每两个人可以提三个问题。小明比小强少拍几个?小明和小强一共拍多少个?第8课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二)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分辨退位和不退位,能熟练列竖式计算。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课件展示数列,找出规律:观察数字,越来越大,肯定是加了一个数。加的是几呢?能不能算(1)引导学生在竖式中找加减互逆关系。(2)独立完成第1式;(5)小结:以后遇到这种题,可以想出多种填法,提高自己的第9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总第13课时)1、使学生会分析、思考、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2、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历51、出示情境图,补充信息,学生标注数据:四排红旗下写班级,其中一班12面。2、能不能用这种比较算出其他班有几面红旗呢?(1)读题后引导分析: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2)能不能用画简图的方法解决?(3)模仿课件画图。5(4)从图上看出什么数量关系?(6)检查一下解答是否正确。2、同法教学例4之(2)。3、拓展:你能利用统计图算出四班的小红旗吗?(1)简图法:先画出同样多的(数字大了就不画那么多),再四、巩固练习:第24面做一做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用这个数加上多的部分;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就用这个数减去少的部分;几的数”第10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练习(总第14课时)1、通过练习,加深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B9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引导画简图分析数量关系;(2)列式计算,验证,口答。(1)看图读文,了解信息以及所处的位置;⑥那些条件是解决这题所需要的?对于这题来说,什么是多余的?(3)列式计算,验证,口答。(4)引导提出问题并解答:还有什么条件没有用?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读题读表,知道题型:所有数量都知道,是“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查。(1)读题,理解“还差15元”,(就是比32元少15元。)(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巡视引导差生画图理解。(1)看图了解信息;(2)理解“优惠8元”的意思;(3)逐个解决问题。(总第15课时)1、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3、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学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二(1)班同学去帮助农民收西瓜,他2、看到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3、板书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左黑板),并列式待算。1、教学例1。(1)导向研究对象:哪些算式学过笔算?“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2)探求笔算方法(一):以前口算时是分两步算的,能不能分两步笔算?Q6(3)探求笔算方法(二):能不能在第一个竖式下面接着写呢?(4)探求笔算方法(三):能不能三个加数竖着写在一起呢?(5)那种方法最简便?(6)小结:连加,就竖起来一起加。2、教学例2。(1)出示问题,引导列式待算。(2)探求笔算方法(一):以前口算时是分两步算的,能不能分两步笔算?(3)探求笔算方法(二):能不能在第一个竖式下面接着减呢?(4)探求笔算方法(三):能不能三个数竖着写在一起减呢?(易糊涂)(5)那种方法最简便?(6)小结:连减,就接着上步得数减。3、例2的另一种解答方法。(1)出示一年级所学小括号应用。(3)计算顺序是怎样的?怎么笔算?点名口述计算方法。2、指导完成P29练习五第1、2题。第1题: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笔算,然后集体订正。第2题:不进位不退位的可以口算一步,进位退位的笔算。五、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连加、连减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一个竖式计技巧:在计算中,发现哪一步很容易口算的,就用口算。六、课堂作业。6七、板书设计。(总第16课时)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63、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学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1)观看课件,出示例3。6(2)引导完整说出题意: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4)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板书课题:加减混合运算。)(5)分组探索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和列一个竖式计算。(6)反馈,课件订正。(7)哪种方法简便些?2、教学例4。(1)观察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引导分步列竖式计算。(3)尝试能不能简便些。(这个不能,但有的带括号的能)3、小结:加减混合的运算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算完第一步后,看第二步能不能接着写,不能就不强求。)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用简便写法独立完成,教师巡查,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后,进行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能口算的怎么办?第13课时加减混合练习(总第17课时)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B3、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学(1)引导第一式:田D再看横式,接着算什么,然后看竖式第二步书写和计算是否正确。(2)同法判断第2式。2、第9题。从图中可以了解哪些数学信息?(价、买什么、付多少钱、问题。)编题,列式(可连减、可减两数之和),计算。3、第10题。引导口算完成。(提示进位点和退位点莫偷懒,还是可以在算术本上笔算的。)4、第11题。5、第12题。先看懂题意,知与一年级的九宫格一样。(出示1-9的九宫格)结合课件引导口算完成。说说你发现什么。6、第13题。了解统计表信息,看懂题意:“6月至8月”的意思。引导完成(1)小题列式计算。引导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观察示例与课本式子的关系。还能变成其他形式,举例。8、思考题:稍作启发后,可独立完成。第14课时解决连续性问题(总第18课时)什么数学信息?二、教学例5。1、根据条件提出问题: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1)知道了什么?(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2)要求什么?(3)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为什么?(只有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4)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5)一共有多少人呢?9+14=23(人)女生14人,男生()人,男生比女生少()人。男生女生一共B1、完成P32做一做。(引导思维方向: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怎么算?)2、完成P34第8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学习了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学会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再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第二个问题。)第15课时解决连续性问题练习(总第19课时)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1、P33第3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说说计算方法。2、P34第5题:在尾巴数右边写答案,简单的口算,算不出就笔算。3、P34第7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万(1)逐步引导:已知什么?先求什么?怎么求?列式;再求什么?怎么求?列式。(2)小结思路:育才小学的男老师加上女老师就是育才小学的2、第2題:(1)读题看图,理解题意:再做红花,任务还没完成。(2)逐步引导:已知什么?先求什么?怎么求?列式;再求什么?怎么求?列式。(3)小结思路:已经做的+还要做的=要做的;红花十黄花=一共要做的。3、第4題:画的总数;一共63幅画,已经贴好41幅,求剩下没贴的。4、第6题;万读题理解题意,理清思路:收的橘子现在分成了两部分,运走的18箱和剩下的29箱,怎么列式?第二个问题该怎么想?(橘子47箱,柚子43四、课堂总结:学习了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学会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再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第二个问题。五、课堂作业:第16课时整理与复习(一)(总第20课时)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合作交流,归纳整理口算和笔算部分。1、点名说一说: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整理归纳:BD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口算不出来强行口算,不愿拿本子笔算,结果算错。(2)竖式书写错误:加减一位数,例如……(3)从十位算起。(4)笔算过程中把加减搞反了。(5)进位点和退位点没写,结果差10。8第17课时整理与复习(二)(总第21课时)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灵活运用笔算加(1)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2)两个连续性问题:用已知条件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第二个问题。(3)够不够的问题:要有比大小。8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两点:角的初步认识(角的性质和画角)、直角的初步认识(画直角和直角的判定)。在学生已感性认识长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角的初步认识和直角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画特定度数的角打下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8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索、观察,学会比较角1、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角2、能正确画出一个角3、能辩认不同方向的直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抽象出角的概念,认识角各部分之间的名称,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然后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让学生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第1课时角的初步认识(总第22课时)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观体验角有大小,并知道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边的叉开程度有关。5课件三角板,小棒。2、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3、放大园丁剪草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4、这个形状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1)放大时钟图:同法观察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2)出示三角板:观察上面的三个角。(3)这些物品中都有角。6(4)仔细观察,说说这些角都有什么特点?(5)学生交流后小结:边称为角的顶点。(课件出示),从点延伸出两条射线就把它们叫做角的(6)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8)找角: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1)折角:引导用纸片折角,折好后让学生指出这个角的顶点(2)制作活动角:8②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③全班交流。展示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3、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课件引导)。(1)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发现了什么?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将大小三角板对应角重合,发现了什么?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4、画角,(课件引导)。(1)课件引导画角: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2)学生练习画角,老师巡视。(3)展示观摩学生画好的角。8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43第1—3题。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2、第3题:分别说出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然后让学生指出这几个角分别在哪。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画成了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五、课堂作业:第2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总第23课时)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能从教具准备:课件3-2,三角板。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直角1、出示活动角摆出一个直角。问:哪些地方有这样的角?@2、电子课本投影三个生活实例,用电子笔描画顶点和两边,(并板书直角形状及直角符号标注。)3、说明:像这样的角,还有我们刚才找到的角,在数学中,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1)出示三角板,从中找出直角。(2)在自己的三角尺中找一找直角。(3)这些直角都一样大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比看,是不是都是直角,大小是不是一样。)(4)小结: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我们来动手折一折,看谁能用纸折出一个直角?O(1)怎样验证,你折的就一定是直角呢?(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2)示范并说明方法: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边跟角的一条边重合,然后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没有重合,这个角就不是直角;如果重合在一起,这个叫就是直角。(3)判定课本封面的四角是不是直角。(4)课本P40第2题。(标注直角符号)(5)课本P44第6题。(标注直角符号,并知道直角不同的状态)(1)刚才学会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那么你会画直角吗?(2)课件演示,讲解直角的画法:①先在合适的地方画顶点;②然后用三角板的任意直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水平的边;③最后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在这条边上,沿三角板另一直角边画剩下(3)课本P44第7题:课件演示(莫忘标注)1、第4题:课件动态展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2、第8题:课件引导,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图形,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今天我们认识了直角,那么你收获了那些有关直角的知识?(什么样的角是直角?怎么判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怎样画直角?)五、题型练习第5题:指导1二2二地数,并填空、写乘法算式。(本可以写两个,随写一。)第6题:在题上写出加法并口算。联系(1)题想(2)题。Q第7题:每盘几个,有几盘,也就是有几个几。读乘法算式。第8题:独立完成,表扬画得整齐的。第9题:在线上写,后点名读。第10题:理解题意后点名说能不能改写,并说为什么。(不是同数相加。)第11题:先口算,再在本子上竖式笔算。集体订正。第12题:逐个指导判断、连线。第13题: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乘法算式的含义,怎么画?第14题:在本子上用加法横式口算或用竖式笔算,订正后启发:要是和加减法表一样,有个方法能记住所有几乘几的得数就好了。(激发对乘法口诀的兴趣。)(总第28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教学目标:B1、使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5的乘法口诀的2、熟记5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课件4-3。一、复习,(见课件4-3)。1、导语:前两节课我们把很多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你记住这些乘法的得数了吗?考考你,(师随机说出写过的乘法)。那么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口算乘法呢?这就需要记住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开始学习2、教学例1,编写5的乘法口诀。5(2)启发学生可以在图上一五一十地数出,也可以利用连加口(3)根据点子图写乘法,编写乘法口诀。(先看清楚每张点子图有几个点。)张点子图有几个点?(5个)(板书口诀。)全班齐读口诀两遍。②学习乘法口诀:二五一十。2张点子图有几个点?(10个)2个5怎样列乘法算式?(板书:2×5=105×2=10)编成乘法口诀是:二五一十。(板书口诀。)全班齐读口诀两遍。③同法引导编写余下乘法口诀,并板书乘法算式及口诀。5相同,交换还是一样的。)大数字,小的大的连起来。例如:看到2×5=,就想小的是2,大的是5,就用口诀二五一十;看到5×2=,就想小的是2,大的是5,还是二五一十。2、第53面练习十。(每题都强调用了那句口诀。)今天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要想乘法计算得又对又快,就要熟记乘法口诀。大家再把口诀齐读一遍,能背的背。4×5=20四五二十5×4=205×5=25五五二十五5×5=25(总第29课时)Q教学内容:课本第54—55页。教学目标: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2、初步学会计算5以内的两个数相乘。3、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5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学会计算5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准备:课件4-4。一、复习,(见课件4-4)。1、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要学习1一B92、教学例2。(1)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2)一副乒乓球拍有几只?就是几个几?写成乘法是怎样的?怎样编乘法口诀?(3)二副乒乓球拍有几只?就是几个几?写成乘法是怎样的?怎样编乘法口诀?板书:2×2=4二二得四声诵读。)3、教学例3。(2)一捆棒棒糖有几根?就是几个几?写成乘法是怎样的?怎样编口诀?(3)二捆棒棒糖有几根?就是几个几?写成乘法是怎样的?怎样编口诀?(4)三捆棒棒糖有几根?就是几个几?写成乘法是怎样的?怎样编口诀?4、先背一背2、3的乘法口诀,再用一用乘法口诀:完成545、教学例4。(2)一排汤圆有几个?就是几个几?写成乘法是怎样的?怎样编口诀?(3)二排汤圆有几个?就是几个几?写成乘法是怎样的?怎样编口诀?(4)三排汤圆有几个?就是几个几?写成乘法是怎样的?怎样编口诀?三四十二4×3=12(5)四排汤圆有几个?就是几个几?写成乘法是怎样的?怎样编口诀?四四十六4×4=16几。)2、课本55面做一做第2题:列乘法算式计算。nD现在我们已经学完1到5的乘法口诀,并学会用口诀口算,知道乘法口诀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及时背熟,不能和加减法那样靠扳手指头。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第5课时乘法口诀应用练习(总第30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56—57页。教学目标:1、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记住1至5的乘法口诀。2、初步学会计算5以内的两个数相乘。3、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教学难点:学会计算5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准备:课件一、复习。1、背诵1至5的乘法口诀。2、课本56面第2题。二、题型练习:课本56-57面。1题:理解题意,(动物每次跳几格,用乘法口诀说跳一次到几。)引导学生完成。3题:仔细看清楚题型:口算,有加法、乘法。提示:已学过加法、减法、乘法,运算符号要看清楚。B逐式点名口算,遇乘法问用哪句口诀算的。4题:看图写算式和所用的口诀,自主完成,集体订正。5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动物过河,河里有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小动物有数牌,专走得数是自己数字一致的石头。引导梅花鹿过河:找出得数是20的口诀或乘法,连线过河。学生独立完成余下的。6题:理解题意:用花心里的数字乘外圈的数字,得数写在对应的独立完成,集体订正。7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8题:引导用口诀填写。(总第31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58—59面。5教学目标:2、通过学会乘加式题的计算使学生能推导出乘减式题的计算方3、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教学准备:课件4-6。1、背诵1~5的乘法口诀。2、开火车口算,(见课件4-6)。3、把可以直接改成乘法算式的改写出来,点名回答。(见课件4-6,后一个留悬念)。1、导语:刚才最后一个算式,我们不能直接把它改成乘法,但是它还是能改成有乘法的形式,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知识。2、教学例5.(1)设置情境,电子课本投影主题图,提出问题。(2)观察情境图,把握情境特征:有3个木马都是3人,另一个木马是2人。(3)你能用含有乘法的算式列式吗?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加、减、(4)点名反馈,了解学生的创造性理解。(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5)引导思考:有3个木马都是3人,另一个木马是2人。算式)D(6)结合主题图引导理解算式的意义,并反复点名复述算式的(7)你认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8)小结:图上数量不再都是几个几的乘法,而是几个几再加几的先乘后加或几个几减几的先乘后减。1、P58面做一做1题:(1)引导看懂图的情境特征后,点名说可以怎样理解?(4个3再加上1个,或5个3再减去2个(2)点名说该怎样计算。(1)点名演板,其余同学在书上做。(2)集体订正后,引导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如:4个3加上1个4。3、P59面1题:对比上下两个算式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得数却是相同的?例如1式的意义:上面是3个5减去1个4、P59面2題:引导看图,数出每排树有几棵,能直接用乘5、P59面3题:看懂題意(还是乘加、乘减,只是数目变大了,算法还是一样的)。独立计算,集体订正。以)。你是怎么看的?(不同点角度观察有不同的理解和算式。)引导7、P59面5題:理解题意(比较黑框的多少),可以数出来,但是学了乘加乘减,要用乘减乘加算出左右图各有多少个。四、全课小结:学了哪两种方法解决问題?计算式时先算什么?9教学反思:(总第32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60—61面。教学目标:1、使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教学准备:课件4-7。(1)出示主题图,了解情境图与统计表的意思:1个豆荚有几颗豆子?2个豆荚有几颗豆子……(5)填写左右乘法得数。(6)点名编写口诀,引导学生填写。(7)说说每句口诀的意义。Ⅲ3、记忆口诀:开火车、对口令。1、P60面做一做1题:指导完成。2、P60面做一做2题:看懂题意,指导用乘法列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点名说说上下两式的意义。引导找出上下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4、第2题:把题目故事化、趣味化,(帮助动物摘苹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四、课堂小结: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D6的乘法口诀2×6=12二六十二4×6=24四六二十四5×6=30五六三十6×6=36六六三十六第8课时6的乘法口诀练习(总第33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61—62面。教学目标:2、会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西题和解答有关的用乘法计算的教学准备:课件4-8。(1)背诵6的乘法口诀,全班背、小组背、点名背。M(3)一个乘数是4,另一个乘数是6,积是多少?二、题型练习。第3题:看懂题型,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4题:看图列式,引导用口诀算出。第6题:点名演板,教师巡视,找出问题:是不记得口诀,还是不会看到算式想对应的口诀?第7题:了解题型,用表格算乘法,引导竖向完成,边读算式边第8题:理解题意,根据得数判断是加、减,还是乘。集体订正后,读一读算式。第9题:讲解游戏方法,分组完成。第10题:理解“一套有6枚”的意思。套有6枚,4套就是几个6?怎么列式?要用哪句口诀?得数是多少?三、课堂小结:已经学了1-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会用乘法解决问题。第9课时解决问题(总第34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63面例7,第64面第1、5题。教学目标:1、理解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2、灵活分辨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问题的不同模型结构。教学准备:课件4-9。1、开火车背诵1-6的乘法口诀。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下面算式的意义吗?二、探究新知,教学例7。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比较两个问题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运算(1)导读第一个问题,问: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导读第二个问题,问: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3)比较这两个问题的相同点:说桌子,都有4和5两个数,(4)比较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点:“有4排桌子,每排5(1)谁能用图画表示这两句话的含义?点名上台画图,其余在(2)课件简图对照,根据直观图,小结两句话的含义:“有4排桌子,每排5张”是说有4个5,就是5×4。“有2排桌子,一排5张,一排4张”是说把5和4合起来,加5、回顾反思:先检查图画得是否符合题意,再检查算式是否符合6、小结: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几和几合起来用加法。(1)引导读题,并初步分析已知和所求。(2)课件出示简图,判断哪幅图符合题意,并说说用什么方法(3)为什么用乘法?(求6个5是多少)。2、第5题。(1)引导读题后,让学生自主画简图表示刘奶奶家的鸡和鸭。(2)展示代表性的图画,课件引导检查简图是否符合题意。(3)引导列式计算。(4)鸡为什么用加法?鸭为什么用乘法?(鸡是把3和6合2、任选一个算式,你还能编其他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加法和乘法解决问题,求什么用加法?求什么用乘法?如果分不清是加法还是乘法时,有什么好办法帮助我们?求几个几是多少把几和几合起来用乘法用加法0第10课时解决问题练习(总第35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64—65面。教学目标:1、通过题型练习,理解用加法和乘法计算问题的不同结构和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2、学习从比较多的信息和问题中,灵活获取对应的信息逐个解决问题,并学会找出隐蔽条件。3、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教学重点:会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问教学难点:会用画图或语言描述的方式表征数学问题,区别问题模型的不同。教学准备:课件4-10。(1)看图理解题意:按箭头的顺序逐个口算,全部是乘法算式。(2)开火车的形式,每组都进行一轮。2、第6题:(1)理解题意:要根据后面的得数判断圆圈里应该是什么计算(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第10题:(1)引导审题:口算,加法、减法、乘法混在一起,要看清楚。(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二、题型练习。(1)引导读题,点名尝试直接说出解决问题的算式和理由。(2)画图验证,并区别:是不是4条船,每条船上坐6人?2、第4题:a务是要顶6个碗。(2)导读两小题,重点提示:这题一共有几个问题?这种多个问题的题目要怎么做?(按先后顺序逐个解决,还要注意选择对应的条件,不能东扯西拉。)(3)引导逐个解决:结合问题,选择对应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每人顶几个碗?3人一共顶多少个碗?是不是3个6?每人要顶几个碗?已经顶了几个,还要顶几个?是不是求剩下的?每人还要顶2个碗,3人一共还要顶几个碗?是不是3个2?(1)引导读题,认识叙述方式有变化:不是有几排,每排几块。但还是可以画简图帮助我们理解。(2)指导学生画出简图,并意识到是6个4,是用乘法来解4、第8题:卫(1)引导通读题目,知道是多个问题,且发现只告诉了一个数个几?应该用什么法?“森林”里有几个木?你是怎么知道的?5个“木”就是5个几?用算式怎么表示?(3)小结:题目中只出现一个数字4,其余条件都隐蔽在语句5、第9题:(1)引导通读题目,知道也是多个问题。(2)引导用图画表征前3小题,并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乘B4(1)引导读题,并解释:前肢就是动物的前脚,后肢就是动物(2)找出隐蔽条件:大象有几个前脚,几个后脚?(3)引导重述问题:有2个前脚,每个前脚5个脚趾;有2个后脚,每个后脚4个脚趾,一共多少个脚趾?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后算加法)1小题:引导学生在3乘后面从1到6一顺试,看右边能不能2小题:引导学生从1到6一顺试。三、课堂总结:学习了用加法和乘法解决问题,知道可以画简图帮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一)(总第36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66—67面。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教学准备:课件4-11。西2、出示一个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2个乘法算式。1、借助课本66面表格填写乘法口诀表。2、横看口诀表:每排是谁的乘法口诀?3、竖看口诀表:每行是谁开头乘法口诀?4、斜看口诀表每排最后一个:都是相同两个数相乘。2、为什么口诀是21句,算式是36个?哪些口诀可以写两个算式?哪些只能写一个?1、开火车的形式点名口算,并说用的是哪句口诀?(暂时不写得数。)2、限时2分钟内完成。到6的乘法口诀表、乘法算式表)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二)(总第37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67面。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W教学准备:课件2、完成P57面第2题,点名演板,其余在算术本上做。集体2、第4题:(2)谁知道怎样列式,或用简图表征题意?(3)根据简图独立列式计算,订正。3、第5题:(1)直接从文字上理解数量关系:4个6是多少。(2)引导想一想:7只小猫钓多少条鱼?怎样列式?会算吗?还可以怎样列式?怎样表示与40的比较?6、学会了用画简图的方法帮助自己理解数量关系和列式。本单元包括3个方面内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一个简单物体四上用推理解决问题。初步落实几何教学的核心思想和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或几何形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一个简单物体或几何形体的形状。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过程物体的基本方法。4、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三、单元教学重点:积累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或几何图形的经验。1、精心选择供学生观察的物体。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3、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形表象。B4、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整体和局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1、观察物体及对应练2、观察几何形体及对应练习、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总第38课时)教学内容:第68面例1,第70-71面第1、3、4题。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一个简单物体的形状。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过程物体的3、感受局部和整体、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B1、课课件展示图片,讲《3个孩子看大象》的故事。2、问:他们看到的大象怎么不一样呢?3、小结,点题:同一只大象,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也不一样。要想看到物体的全貌,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就学习1、准备:每4名学生一组,分别坐在桌子的四方。卫3、换位观察,建立表象。(1)请所有同学坐到布娃娃的正面来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互相说说,再闭眼想想自己看到的样子。(2)依次从左、右、后三方观察,同步进行看、说、想的活动。4、重点观察,对比辨析。(1)引导:刚才从正面和反面观察到的样子明显不同,但是另两个位置看到的好像差不多。我们再到这两个位置重点观察一下,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2)点名表述看到的不同。(引导学生说出脸和四肢的朝向。)三、教学例1,模拟情境,建立位置与表象的联系。1、出示例1情境图,了解任务。2、说说小明和小芳在熊猫的哪个位置?他们应该看到的是哪个图的样子?3、说说小红和小亮在熊猫的哪个位置?他们应该看到的是哪个图的样子?(提示学生注意:小红伸出她的左手与熊猫的朝向相同,小亮伸出他的右手与熊猫的朝向相同。)B4、引导学生扭动身子,虚拟位置,分别用对应的手指出熊猫的朝5、知道连线,并表述各人看到的样子。1、P68面做一做。带帽子的同学看到车头,胖同学看到了车尾,马尾女生看到正面,最后判断对面女生看到的,(也可以把书翻转看)。先说说4个小动物所处的位置,再说哪个照片是谁拍的。先说说3个小朋友所处的位置,再对照自己的书判断,分别看到书的那部分。说说3个位置可以看到什么,再判断。B今天我们学习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六、课堂作业:观察物体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第2课时观察几何形体(总第39课时)、例3,第70-71面第2、5题。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几何形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几何形体的形状。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过程物体的五3、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教学重点: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到几何形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几何形体的形状。一、实践观察,积累经验,建立表象。1、出示长方体模型,请3个同学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说出自己看到的形状。正面:长而窄的长方形;侧面:短而小的长方形;2、照样子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正方体:不管从正面、侧面,还是上面看,看到的都是正方形。圆柱: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长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B球:不管才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二、教学例2,建立表象和位置的关系。1、投影情境图,引导判断右边3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用笔尖在长方体看得见的三个面上指出各人看到的形状。)2、课件展示,判断从不同的三个位置看到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再用铅笔在茶叶盒对应的面上比划,判断右边3幅图分别在什么先说说3个同学分别在组合图形的什么位置。再再组合图形对应的位置用铅笔比划看到的形状,并连线。B1、引导审题:是立体图形,其中一面是正方形,学过的,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2、思考: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其中长方体有哪两种?(同步课件展示。)3、判断:正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所以可能是长方体;有一种特殊长方体也有两个长方形的面,所以也可能是长方体。4、综合分析,口答:可能是(),也可能是()。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B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本单元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归纳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他是第四单元的延伸和拓展,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教材分为两部分:7-9的乘法口诀和解决问题。提升了感性经验,总结并与运用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重视口算教学,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丰富和策略。1、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熟记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2、使学生能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用加、减、乘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初步学会类比推理的丰富学习新知识。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B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五、单元教学措施:1、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加强学习过程的探索。2、通过观察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3、运用口诀的编制过程和编写规律熟记乘法口诀。六、单元课时安排:1、7-9的乘法口诀及相关练习…………………6课时2、解决问题………2课时时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总第40课时)教学内容:第72面例1,第73面第1-4题。m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2、理解每一句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初步记熟7的乘法口诀,3、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齐背、抽查背1—6的乘法口诀。(5)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1、导语:已经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将继续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拿出七巧板,提出任务:用完七块板,拼出一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七巧板,拼成各种不同的图案。教师巡查。4、教学例1。(2)引导学生观察图表,说说表格所表达的意思。(3)学生动手填写课本上的表格。(4)学生汇报填写结果,要求说清计算的过程,(连续加7)。(5)明确表格的意义:1个图案是由7块板拼成的,我们就可以说有1个7;2个图案也就可以说成有几个几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红烛》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原子结构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七年级生物下册 12.2《人体的神经调节》说课稿 (新版)苏教版
- 广州广东广州越秀区黄花岗街道招聘辅助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环境科学在商业决策中的价值体现
- 构建多层次的网络安全培训体系助力企业成长
- 生态旅游与绿色办公环境的构建
- 21 我不能失信(说课稿)(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3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第2课 查找信息》说课稿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三年级下册
- 《自主神经系统》课件
- 2025集团公司内部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山西地质集团社会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初中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综合卷(人教版)含答案
- 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课件
- T型引流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九)
- 2024年计算机二级WPS考试题库(共380题含答案)
- 2022年全国医学博士英语统一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