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76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B.在一个食物网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由一个营养级传给下一个营养级C.能量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特点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依相存,不可分割2、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就是上一营养级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3、燕鸻是有名的食虫鸟,尤其嗜吃蝗虫。下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鸻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燕鸻和蝗虫的关系属于群落层次的种间关系B.当蝗虫种群数量处于S点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当燕鸻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会逐年上升D.当种群数量较少时,曲线乙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C.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5、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C.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D.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通常是均匀的6、昆明滇池生态恢复成效显著,阔别数十载的鸬鹚、野鸭重新出现,滇池又重现秀美风光。下列措施与生态恢复工程原理不符的是()A.开展“退塘、退田、退房、退人,还林、还湿、还湖”的“四退三还”工程B.开展传播绿色生态理念、巡河爱湖护山活动和植树造林美化绿化活动C.用法律手段禁止啤酒饮料、造纸、印染等产业的生产,以断绝污染源头D.建设捞鱼河等多个湿地可有效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7、下列与种群、群落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调査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B.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型增长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D.对生活在同一个湖泊中的鲢鱼和鲤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8、种群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下图表示种群的数量特征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①为年龄结构,可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B.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④为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形9、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只缺少了非生物的能量B.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C.图示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据4个营养级D.图示食物网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为了控制和治理沙尘暴等异常气候,必须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种草植树,下列有关此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要选择一些耐干旱的树种和草种B.选择经济林木和优良牧草栽种,这样既增加了植被的覆盖率又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C.注意林木和草种的多样性,以提高人造林和人工草原的生态稳定性D.有水利条件的地方,要有计划地营造基本草场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1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12、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b段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这一阶段没有死亡个体B.cd段曲线波动的原因可能是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变化C.过度捕捞会使鱼类种群数量降到b点以下,使该物种资源面临崩溃D.当监测到三北防护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有超过b点接近c点的趋势时,必须要发出警报并加大治虫力度13、盘锦市是我国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北方规模较大的河蟹人工孵化和养殖基地。该市大力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推进百万亩优质水稻工程,整合河蟹产业项目,形成了“稻蟹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为北方水稻主产区的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以下关于“稻蟹共生”的分析,正确的是()A.蟹的粪便可以为水稻提供物质和能量B.“稻蟹共生”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C.蟹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D.蟹的活动有利于疏松土壤和物质循环14、如图为深海冷泉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其中的共生甲烷氧化菌可利用冷泉喷发的甲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通过与硫酸盐还原菌组成的联合体催化甲烷释放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烷氧化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可能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海虾和多毛类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C.流经该冷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最终转变为热能D.生活在冷泉中的冰蠕虫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5、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就叫演替。16、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17、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18、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______19、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15分)20、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______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21、虫是土壤中常见的动物;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体深灰色,在阴暗潮湿;有腐殖质存在的地方都可被发现。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甲装置试管中需要放置湿润的棉花,理由是_____。

(2)若要用装置乙采集大量的体型较小的动物作为标本保存,试管中需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目的是_____。

(3)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_____、趋_____和避_____的习性进行采集。

(4)有人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跳虫钻出土壤样品后再用摄子夹取收集,这一建议_____(填“不合理”或“合理”),理由是_____。22、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研人员针对其入侵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

(1)互花米草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___________降低甚至丧失。

(2)随着快速生长的互花米草的引入,输入生态系统的______增加,沿_____________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红树植物秋茄是分布于我国滨海湿地的一种本土植物,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二者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3)为探究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的原因;研究人员对生活在不同盐浓度下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图:

研究结果显示: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___________,而根部SOD活性____________。表明互花米草在低盐浓度下;产生较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互花米草能通过向周围环境分泌物质;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来提高自身的入侵能力,叫做化感作用。为了防治互花米草入侵,选取本地植物秋茄开展相关研究。制备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浸提液,分别处理本地红树植物秋茄。一段时间后,检测秋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图。

结果表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依据是___________。

(5)依据本实验研究,为了防治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请为当地生态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4分)23、为探讨高寒牧区牧草生长季不同放牧强度对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的影响;研究人员曾对高寒牧区开展了牧牛放牧控制实验,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问题:

。放牧强度物种丰富度(种)植被地上生物量(g·m-2)对照24110.2轻度放牧31180.5中度放牧28126.9重度放牧23119.9(1)重度放牧区物种丰富度最低,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度放牧和不放牧都会使高寒牧区物种丰富度下降,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这说明人类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应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高寒牧区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结果,请给出保护高寒牧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可行性措施和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群落结构在其前期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种间竞争和捕食。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_____(填“近”或“远”)的种群之间,原因是_____。

(2)捕食者可分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食物且数量多的生物往往被捕食的概率更大)和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食物)。对于泛化种来说,捕食通常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原因是_____。对于特化种来说,根据被选食的物种是优势种还是劣势种而有所不同,如果被选择的是_____则捕食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

(3)群落中负反馈调节的实例比比皆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分析】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A;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A正确。

B;在一个食物网中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由一个营养级传给下一个营养级;B错误;

C;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特点;C正确;

D;生态系统的功能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

故选B。2、C【分析】【分析】

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活活动);(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

【详解】

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A错误;

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上一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错误;

C;某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是指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C正确;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

【点睛】

结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关于营养级摄入量及同化量分析选项。3、C【分析】【分析】

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鸻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Nt+1与Nt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该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该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燕鸻和蝗虫的关系属于群落层次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A正确;

B、当蝗虫种群数量处于S点时,Nt+1=Nt;种群数量保持不变,说明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

C、当燕鸻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与Nt比值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C错误;

D、由图可知,曲线乙在种群数量较少的情况下,Nt+1与Nt比值较大;增长速度较快,D正确。

故选C。

【点睛】4、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详解】

A;由于消费者可以从不同的生物获得能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的大小没有必然关系,如高营养级的狼与低营养级的水牛的体型,B错误;

C;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都是生产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蚯蚓,C正确;

D;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还有些细菌可以是消费者,如寄生细菌,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D错误。

故选C。

【点睛】5、D【分析】【分析】

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任何一个群落中,物种都是通过一定的联系聚集在一起的,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一般是不同的。

【详解】

A;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森林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速率,B正确;

C;表水层阳光丰富;水生植物种类较多,水生动物种类也较多,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C正确;

D;陆地群落水平分布通常出现斑状块或镶嵌分布;D错误。

故选D。6、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开展“退塘、退田、退房、退人;还林、还湿、还湖”的“四退三还”工程是针对昆明滇池的生态恢复工程,符合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A正确;

B;开展传播绿色生态理念、巡河爱湖护山活动和植树造林美化绿化活动遵循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B正确;

C;用法律手段禁止啤酒饮料、造纸、印染等产业的生产;一方面会严重阻滞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达到断绝污染源头的目的,C错误;

D;建设捞鱼河等多个湿地可有效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体现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D正确。

故选C。7、A【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

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A正确;

B;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初期;如果适应环境,而且没有天敌和资源较丰富等原因,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B错误;

C;从山麓到山项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这是由于温度引起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对生活在同一湖泊的鲢鱼和鲤鱼来说属于不同的物种,面临的食物与天敌不同,故其环境容纳量也是不同的,D错误。

故选A。8、C【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

A;据图可知;①可以预测变化方向,故表示年龄结构,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

B;②对于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故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对其起决定作用,B正确;

C;④表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D;③为种群数量;由于环境资源有限等原因,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形,D正确。

故选C。9、B【分析】【分析】

一条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终点为最高营养级;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捕食者,食物链纵横交错连接成食物网。

【详解】

A;该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A错误;

B;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B正确;

C;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据三、四、五、六共四个营养级,C错误;

D;图示食物网中不同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有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A:C:D【分析】【分析】

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治理高原水土流失采用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修建梯田,退耕还林还牧;修挡土坝等。

【详解】

A;由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干旱缺水;环境条件恶劣,大面积种草植树,要选择一些耐干旱的树种和草种,A正确;

B;该地区首先要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故此处应优先考虑生态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B错误;

C;注意林木和草种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以提高人造林和人工草原的生态稳定性,C正确;

D;在水利条件好的地方;要有计划地营造草场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形成营养结构合理、抵抗力稳定性强的人工草原和人工林,D正确。

故选ACD。11、C:D【分析】【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定地域面积内物种的数目。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数目。

【详解】

A;丰富度属于群落的概念;而池塘中的鲫鱼属于种群,A错误;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种群密度高于乙池塘,B错误;

C;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反映了群落的丰富度;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C正确;

D;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也不同,D正确。

故选CD。12、A: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曲线表示S型曲线,达到K值(c点)后,种群增长率为0,若不考虑迁入与迁出,则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在K/2(b点)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详解】

A、ab段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这一阶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并不是没有死亡个体,A错误;

B;cd段曲线波动的原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率不断变化;使得种群数量出现波动,B正确;

C、过度捕捞会使鱼类种群数量降到b点以下;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使该物种资源面临崩溃,C正确;

D、当监测到三北防护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有超过a点接近b点的趋势时,因b点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要发出警报并加大治虫力度,D错误。

故选AD。13、B:C:D【分析】【分析】

粪便中的有机物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利用;需要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才能吸收利用。

【详解】

A;蟹的粪便被土壤里的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可为水稻提供矿质元素,但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稻蟹共生”生产模式中;蟹的作用是除草、除害虫,提供肥料,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蟹共生”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B正确;

C;蟹进行呼吸作用会释放二氧化碳;水稻作为生产者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蟹的活动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能够促进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重新共给生产者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BCD。14、A: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

A;据题意可知;共生甲烷氧化菌可利用冷泉喷发的甲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当共生甲烷氧化菌利用甲烷合成有机物是其作为生产者,当共生甲烷氧化菌直接利用甲烷中能源时其作为分解者,A正确;

B;由图可知;海虾和多毛类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海虾不是共生多毛类动物)和种间竞争(二者共同食物来源有贻贝类和管状蠕虫类),B正确;

C;流经该冷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甲烷和硫酸盐释放的能量;C错误;

D;生活在冷泉中的冰蠕虫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价值;医学研究价值为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B。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5、略

【解析】代替16、略

【解析】①.负反馈调节②.自我调节能力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19、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四、实验题(共3题,共15分)20、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等。

【详解】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命成分共同组成群落;加上非生物部分就是生态系统。黄顶菊是植物,故属于生产者。

(2)①空白对照组不种植任何植物。②野外实地因地理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土壤内物质含量必然有差异。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外界环境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D组植物灭菌后植株高度明显高于未灭菌的;A组则相反,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不适合植物生长,D组与A组对比可见,未灭菌时D组植物高度低于A组,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B),在根周围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细菌(C),这些细菌分泌磷酸酶(A)使土壤全磷量降低(D),本地植物可利用的磷被黄顶菊侵占,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最终导致本地植物减产,即B→C→A→D。

【点睛】

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要做到相同且适宜。【解析】群落生产者不种植任何植物外界环境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竞争黄顶菊入侵后,未灭菌状态下旱稻株高明显低于未入侵时,说明黄顶菊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BCAD21、略

【分析】图中甲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据此解答。

【详解】

(1)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境;利于跳虫存活,故则甲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湿润的棉花。

(2)70%的酒精溶液可以杀死并保存动物标本;防止腐烂,则乙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70%的酒精溶液。

(3)甲装置为诱虫器装置;利用了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的原理。

(4)依据题干信息“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可知,跳虫弹跳灵活,用摄子不容易夹取,因此不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跳虫钻出土壤样品后再用摄子夹取收集。

【点睛】

本题结合实验图示,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解析】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杀死并保存动物暗湿(前两空答案顺序可颠倒)高温(或热)不合理跳虫弹跳灵活,用摄子不容易夹取22、略

【分析】【分析】

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繁殖速度很快,通过竞争作用减少其他植物的数量,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利用种间关系的原理来抑制互花米草的繁殖。

【详解】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由题意可知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降低物种丰富度,使生物多样性低甚至丧失。

(2)互花米草能快速繁殖;作为生产者,互花米草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故引入互花米草之后,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会增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捕食关系流到其他生物体内,即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由题意可知,红树植物秋茄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说明两者对资源的需求相似度较大,推测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3)该实验自变量为NaCl浓度和植物器官;因变量为中SOD酶活性,SOD酶对植物的生存具有保护作用。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升高,而根部S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在较低NaCl浓度范围内,互花米草的SOD酶活性均高于NaCl浓度为0的对照组,说明互花米草会产生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随着互花米草浸提液浓度的升高;秋茄鲜重先升高后下降,经互花米草浸提液培养的秋茄鲜重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互花米草浸提液浓度为60%的一组秋茄鲜重最大,该结果说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

(5)结合本实验关于在不同盐浓度对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的研究以及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