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鲁教版必修2化学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15/08/wKhkGWefJCWAPhhuAAJL4QSeDKA830.jpg)
![2025年鲁教版必修2化学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15/08/wKhkGWefJCWAPhhuAAJL4QSeDKA8302.jpg)
![2025年鲁教版必修2化学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15/08/wKhkGWefJCWAPhhuAAJL4QSeDKA8303.jpg)
![2025年鲁教版必修2化学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15/08/wKhkGWefJCWAPhhuAAJL4QSeDKA8304.jpg)
![2025年鲁教版必修2化学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15/08/wKhkGWefJCWAPhhuAAJL4QSeDKA83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鲁教版必修2化学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以反应5H2C2O4+2+6H+=10CO2↑+2Mn2++8H2O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分别量取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迅速混合并开始计时,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编号H2C2O4溶液温度/℃温度/℃浓度/mol/L体积/mL浓度/mol/L体积/mL体积/mL①0.102.00.0104.025②0.202.00.0104.025③0.202.00.0104.050
A.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s,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2.5×10-4mol·L-1·s-1B.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Mn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C.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D.实验①、②、③所加的H2C2O4溶液均要过量2、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达到化学平衡时,2v正(O2)=v逆(SO3)B.达到化学平衡时,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再变化C.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SO3的同时消耗xmolSO2,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达到化学平衡时,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3、某工业流程中,进入反应塔的混合气体中NO和O2的物质的量分数分别为0.10和0.06,发生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压强/(×105Pa)温度/℃NO达到所列转化率需要时间/s50%90%98%90%98%1.0301225028309025510576057608.0300.23.936900.67.97474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B.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慢C.在1.0×105Pa、90℃条件下,当转化率为98%时的反应已达到平衡D.若进入反应塔的混合气体为amol,反应速率以v=Δn/Δt表示,则在8.0×105Pa、30℃条件下转化率从50%增至90%时段NO的反应速率为4a/370mol/s4、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SiO2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Si可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B.常温下Si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硅大部分以游离态存在C.石英砂、纯碱和石灰石可用于制造普通玻璃D.浓HF溶液可用于刻蚀玻璃5、有关硅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A.水玻璃是纯净物,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B.硅酸盐材料大多具有硬度高、难溶于水、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C.普通玻璃以纯碱、石灰石、黏土为原料,经过复杂的反应变化制得的D.硅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6、依据下列反应(101kPa、25℃),能推知某纯物质的燃烧热的是A.ΔH=B.ΔH=C.ΔH=D.ΔH=7、脑啡肽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脑啡肽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分子中含有四个肽键B.其水解产物之一的分子结构简式为C.一个分子由五种氨基酸分子缩合生成D.能发生取代、氧化、缩合反应8、下列物质间的反应,其能量变化与其它反应不同的是A.铝热反应焊接铁轨B.铁粉与硫发生化合制硫化亚铁C.固体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D.甲烷在空气中燃烧9、已知:乙醇的沸点为78.5°C,乙醛的沸点为20.8°C;乙醛易溶于乙醇,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以验证乙醇可被灼热的CuO氧化为乙醛,其中设计不合理的为()A.制备乙醇气体B.CuO氧化乙醇气体C.收集乙醛并尾气处理D.检验乙醛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0、现有如下原电池装置,插入电解质溶液前和电极的质量相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图Ⅰ中的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铁片作_______极,铜片上的现象是_______;图中箭头的方向表示_______(填“电子”或“电流”)的流向。
(2)若将图Ⅰ中的形管虚线以下的电解质溶液换为四氯化碳(不导电),如图Ⅱ所示,则该装置_______(填“能”或“不能”)形成原电池,原因是_______。
(3)①当电解质溶液为某溶液时,两电极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Ⅲ所示,则该电解质溶液可以是下列中的_______(填字母)。
A.稀硫酸B.溶液C.稀盐酸D.溶液。
②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时电极的质量为_______11、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下图装置探究原电池中的能量转化。图中注射器用来收集气体并读取气体体积;记录实验据如下表:
实验。
数据。
时间①②气体体积溶液温度/℃气体体积溶液温度/℃溶液温度/℃0022.0022.08.53024.85023.810.55026.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A.内,生成气体的平均速率①<②B.时间相同时,对比两装置的溶液温度,说明反应释放的总能量①>②C.生成气体体积相同时,对比两装置的溶液温度,说明②中反应的化学能部分转化为电能D.两装置中的表面均有气泡产生(2)还原电化学法制备甲醇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通入的一端是电池的_______极(填“正”或“负”),电池工作过程中通过质子膜向_______(填“左”或者“右”)移动,通入的一端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12、乙烯是石油化工的重要基本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可以由乙烯得到有机高分子材料;药物等成千上万种有用的物质。
根据上述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1;2—二溴乙烷的密度比水的大,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
预测:试管①中装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试管①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
试管②中装有溴水,则试管②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为____。
(2)试管③中装有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则试管③发生反应的类型为____。
(3)写出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反应类型为____。
(4)做乙烯燃烧实验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乙烯燃烧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5)下列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____(填标号)。
①聚乙烯(PE)②光导纤维③聚四氟乙烯(PTFE)④聚丙烯(PP)⑤聚氯乙烯(PVC)⑥石墨纤维。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13、氧化铁可以与一氧化碳发生反应:Fe2O3(s)+3CO(g)2Fe(s)+3CO2(g)。温度/℃100011501300平衡常数64.050.742.9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H_______0(填“>”、“<”或“=”)
②在一个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1000℃时加入Fe、Fe2O3、CO、CO2各1.0mol,反应经过10min后达到平衡,则该时间范围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υ(CO2)=_______,CO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
③欲提高②中CO的平衡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A.减少Fe的量。
B.增加Fe2O3的量。
C.移出部分CO2
D.提高反应温度。
E.减小容器的容积。
F.加入合适的催化剂14、原电池原理的发现和各种电池装置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将锌片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将锌片、铜片按照如图所示装置连接,锌片是___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锌片上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能证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现象是:电流表指针偏转,铜片___________。
(3)下列反应通过原电池装置,可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CH4+2O2CO2+2H2O②Fe+Cu2+=Cu+Fe2+③CaO+H2O=Ca(OH)215、(1)回收利用是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已知几种物质的相对能量如下:。物质相对能量/kJ/mol-393.5-110.5-2420
计算反应生成2molCO时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kJ。
(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甲醇燃料电池技术方面获得新突破,组装出了自呼吸电池及主动式电堆,甲醇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
①该电池工作时,b口通入的物质为___________,c口通入的物质为___________。
②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③工作一段时间后,当6.4g甲醇完全反应生成CO2时,电子转移的数目为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6、CH3CH2CH2CH3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只生成1种一氯代烃。(____)A.正确B.错误17、吸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_____18、淀粉和纤维素的通式均为(C6H10O5)n,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____)A.正确B.错误19、燃料电池工作时燃料在电池中燃烧,然后热能转化为电能。(_______)A.正确B.错误20、燃烧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一定会放出热量。_____A.正确B.错误21、干电池根据电池内的电解质分为酸性电池和碱性电池。(_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计算题(共2题,共6分)22、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molN2和6molH2,5分钟时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则5分钟内v(H2)=_________________;v(N2)=_______________;此时,c(H2)=________________,H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23、将气体A、B置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2C(g)+2D(g);反应进行到10s末,达到平衡,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1.8mol,B的物质的量为0.6mol,C的物质的量为0.8mol。
(1)用C表示10s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
(2)反应前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
(3)10s末,生成物D的浓度为______。
(4)A与B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_______。
(5)平衡后;若改变下列条件,生成D的速率如何变化(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①降低温度____;
②增大压强____
③增大A的浓度_____;
④恒容下充入Ne______。
(6)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填标号)_____;
A.v(B)=2v(C)
B.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C.A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D.器内气体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E.相同时间内消耗nmol的B的同时生成2nmol的D评卷人得分五、元素或物质推断题(共4题,共24分)24、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B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已知A、C及B、E分别是同主族元素,且B、E两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是A、C两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的2倍;处于同周期的C、D、E元素中,D是该周期金属元素中金属性最弱的元素。
(1)试比较C、D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形成的化合物的晶体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单质与C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两种均含A、B、C、E四种元素的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反应、且生成气体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通常条件下,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2mol与E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1mol的稀溶液间反应放出的热量为114.6kJ,试写出表示该热量变化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25、A;B、C、D、E均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
元素性质或结构。
A
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
B
B元素的单质在空气中含量最多。
C
C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多。
D
D元素在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
E
常温常压下;E元素形成的单质是淡黄色固体,常在火山口附近沉积。
(1)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
(2)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电子式___________,所含化学键类型____________.
(3)B、C、D、E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4)由A、B、C与氢元素组成的一种常见酸式盐与过量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已知A是灰黑色的硬而脆的固体;B是气态物质,A~E各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1)写出B、D、E三种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画出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3)写出C→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27、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D、E、G均为气体,E是一种单质,G能导致硫酸型酸雨的形成;B是最常见的液体;C、F均为两性化合物;A由两种元素组成,其摩尔质量为150g·mol-1。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酸雨是指PH小于________的雨水。
(3)写出C的一种用途________。
(4)写出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5)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评卷人得分六、实验题(共4题,共12分)28、乙酰乙酸乙酯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原料;实验室制备乙酰乙酸乙酯的反应原理;装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Ⅰ.合成:向三颈烧瓶中加入9.8ml无水乙酸乙酯;迅速加入0.1g切细的金属钠。水浴加热反应液,缓慢回流约2h至金属钠全部反应完。停止加热,冷却后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50%乙酸至反应液呈弱酸性。
Ⅱ.分离与提纯:
①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等体积的饱和食盐水;分离得到有机层。
②水层用5mL无水乙酸乙酯萃取;分液。
③将①②所得有机层合并;洗涤;干燥、蒸馏得到乙酰乙酸乙酯粗产品。
④蒸馏粗产品得到乙酰乙酸乙酯3.9g。
(1)球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______(填“上”或“下”)口进入,上方干燥管中盛无水CaCl2,其作用是________。
(2)实验室制备乙酰乙酸乙酯时,通常在无水乙酸乙酯中加入微量的无水乙醇,其作用是___。
(3)分离与提纯操作①中使用的分离仪器是________。加入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
(4)分离与提纯操作③用饱和NaHCO3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
(5)本实验的产率为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9、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及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探究铜和稀硝酸反应的产物。实验装置如图,气密性已检查。
已知:该反应较缓慢,待生成一定量时突显明显棕色。
(1)实验开始时先将形试管向盛有碳酸钙的支管倾斜,缓慢滴入稀硝酸,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
(2)铜片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本实验生成的气体中,若有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
实验二:探究铜和稀硝酸反应速率先慢后快的原因。
经过实验一,测得硝酸的浓度只有生成。当铜片与硝酸反应时;开始时反应非常缓慢,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为探究此反应的反应速率先慢后快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一:研究反应过程的温度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所得曲线和现象记录如图表。时间/现象铜表面出现气泡,但速度很慢25溶液有很浅的蓝色,气泡生成速度加快30气泡生成速度较快,均匀冒出45洗气瓶中可见少量淡棕色的物质50溶液中蓝色明显变深,洗气瓶中突显明显棕色
(4)从上述图表分析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探究二:研究化学反应产物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设计了如表实验,利用图中装置测定溶液突显明显棕色的时间。序号温度铜片/硝酸/硝酸铜/1①②③25200.535201.0
(5)请将表中实验1的实验条件填写完整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6)通过实验发现实验1、2、3的反应速率并无明显变化,为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继续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30、实验室用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
(1)在大试管中配制一定比例的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操作步骤如下:__________;然后轻振荡使其混合均匀。
(2)浓硫酸的作用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3)右边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要插在液面上而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防止溶液的倒吸。造成倒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分离得到乙酸乙酯的方法是_______,分离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
(5)若加的是C2H518OH写出制乙酸乙酯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31、已知乙醇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碳酸钠微溶于乙酸乙酯。有关的有机试剂的沸点如下:CH3COOC2H5为77.1℃;C2H5OH为78.3℃;C2H5OC2H5(乙醚)为34.5℃;CH3COOH为118℃。
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粗产品的步骤如下:
在蒸馏烧瓶内将过量的乙醇与少量浓硫酸混合;然后经分液漏斗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由上面的实验可得到含有乙醇;乙醚、醋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1)反应中加入的乙醇是过量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粗产品再经下列步骤精制:
①向粗制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
②静置分层后;取有机层,向其中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
③静置分层后;取有机层,向其中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振荡。
④静置分层后;取有机层,加入无水硫酸镁固体,进行干燥。
(3)步骤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③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步骤②~④有机层处于___________层;涉及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液体加入另一干燥的蒸馏瓶内,再蒸馏,弃去低沸点馏分,收集沸点在76℃~78℃之间的馏分即得。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详解】
A.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0.010mol/L,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1.7×10−4mol⋅L−1⋅s−1;故A错误;
B.在其它条件都相同时,开始速率很小,过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说明反应生成了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其中水没有这种作用,CO2释放出去了,所以可能起催化作用的是Mn2+;故B正确;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①和实验②只是浓度不同,即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只是温度不同,所以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正确;
D.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得5H2C2O4−2MnO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在这三个实验中,所加H2C2O4溶液均过量;故D正确;
故选:A。2、C【分析】【分析】
【详解】
A.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2v正(O2)=v逆(SO3);所以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
B.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的化学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导致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故B正确;
C.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SO3的同时消耗xmolSO2;所以不能据此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当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混合气体的质量始终不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所以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C。3、D【分析】【详解】
A项;相同压强时,温度高时达到相同转化率需要的时间多,升高温度,反应速率越小,故选项A错误;
B项;相同温度,压强高时达到相同转化率需要的时间少,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快,故选项B错误;
C项;在此条件下,当转化率为98%时需要的时间较长,不确定反应是否达到了平衡,故选项C错误;
D项,在amol混合气体进入反应塔,题目所示的外界环境下,NO的反应速率为v=∆n/∆t==mol/s;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4、B【分析】【详解】
A.SiO2具有良好的传输光信号的能力;常用作光导纤维,Si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故A正确;
B.Si为亲氧元素;在自然界中只存在化合态,故B错误;
C.制取普通玻璃的原料为二氧化硅;纯碱和石灰石;故C正确;
D.HF能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SiF4;常用HF刻蚀玻璃,故D正确;
故选:B。5、B【分析】【详解】
A.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硅酸盐材料大多具有硬度高;难溶于水、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点;故B正确;
C.普通玻璃以纯碱;石灰石、石英为原料;经过复杂的反应变化制得的,故C错误;
D.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硅,硅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二氧化硅、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故D错误;6、D【分析】【分析】
在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据此分析。
【详解】
A.ΔH=根据燃烧热的定义,该热化学方程式中碳的物质的量不是1mol,一氧化碳不是碳完全燃烧生成的稳定的氧化物,碳完全燃烧生成的稳定氧化物是二氧化碳,该反应不能表示碳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故A不符合题意;
B.ΔH=根据燃烧热的定义,该热化学方程式中硫化氢的物质的量不是1mol,不能表示硫化氢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故B不符合题意;
C.ΔH=根据燃烧热的定义,该热化学方程式中氢气完全燃烧的产物是液态水,不能表示硫化氢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故C不符合题意;
D.ΔH=根据燃烧热的定义,是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该热化学方程式中辛烷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液态水,表示辛烷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7、C【分析】【分析】
【详解】
A.肽键为-CO-NH-;脑啡肽含有4个,A项正确;
B.第四位的氨基酸为B项正确;
C.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氨基酸相同;一个分子由四种氨基酸分子缩合生成,C项错误;
D.脑啡肽存在羧基和氨基;可以反生取代和缩合反应,可以发生燃烧等氧化反应,D项正确;
答案选C。8、C【分析】【分析】
【详解】
A.铝热反应中;铝与金属氧化物的置换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B.铁粉与硫发生化合制硫化亚铁;属于放热反应;
C.固体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发生复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D.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放热反应;
比较以上选项中的反应,可以看出,只有C中反应为吸热反应,故选C。9、D【分析】【详解】
A.乙醇易挥发;沸点低于水,则可以用水浴加热制得乙醇蒸汽,故A正确;
B.氧化铜具有氧化性;能与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乙醛;铜和水,故B正确;
C.乙醛的沸点低;乙醛蒸汽在冰水混合物中冷凝转化为液态,便于收集,故C正确;
D.乙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乙醇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干扰乙醛的检验,应选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故D错误;
故选D。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铁比铜活泼,所以当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铁作负极,铜为正极,铜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所以铜片上的现象是有气泡生成;图中的箭头方向是由正极指向负极,故应是电流方向;
(2)由于四氯化碳不导电;所以不能构成闭合回路,图Ⅱ所示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
(3)①由图Ⅲ可知两电极的质量均在变化,电极的质量减小而电极的质量增加;故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
②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时电极减少的质量为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求得电极增加的质量为故【解析】负有气泡生成电流不能CCl4为非电解质,不能构成闭合回路B9.211、略
【分析】【详解】
(1)A.根据表格中数据内,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②收集到气体比①中收集到气体多,因此生成气体的平均速率①<②,故A正确;B.时间相同时,对比两装置的溶液温度,虽然①>②,但②中的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无法通过温度高低判断反应释放能量多少,故B错误;C.生成气体体积相同时,对比两装置的溶液温度,说明②中反应的化学能部分转化为电能,①中反应的化学能绝大部分转化为热能,故C正确;D.①装置中Cu表面没有气泡,而②装置中为正极;表面有气泡产生,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D。
(2)根据化合价分析,氢气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因此通入的一端是电池的负极,通CO的一端是电池的正极;根据原电池“同性相吸”,则电池工作过程中通过质子膜向正极即向左移动,根据图中信息得到CO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则通入的一端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故答案为:负;左;【解析】(1)BD
(2)负左12、略
【分析】(1)
试管①中装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发生反应CH2=CH2+Br2→BrCH2CH2Br,1,2—二溴乙烷易溶于四氯化碳,故试管①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是橙红色褪去,液体不分层;试管②中装有溴水,乙烯与溴水发生的反应为CH2=CH2+Br2→BrCH2CH2Br;1,2—二溴乙烷的密度比水的大,难溶于水,故试管②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为橙黄色褪去,液体分层;答案为:橙红色褪去,液体不分层;橙黄色褪去,液体分层。
(2)
试管③中装有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高锰酸钾被还原成无色的Mn2+;乙烯发生氧化反应;答案为:氧化反应。
(3)
试管①中装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发生反应CH2=CH2+Br2→BrCH2CH2Br,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答案为:CH2=CH2+Br2→BrCH2CH2Br;加成反应。
(4)
不纯的乙烯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做乙烯燃烧实验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检验乙烯的纯度;乙烯中含碳质量分数较大,乙烯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乙烯燃烧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明亮火焰并伴有黑烟;答案为:检验乙烯的纯度;产生明亮火焰并伴有黑烟。
(5)
①聚乙烯可由乙烯发生加聚反应制得;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②光导纤维的成分为SiO2;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③聚四氟乙烯(PTFE)可由四氟乙烯发生加聚反应制得;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④聚丙烯(PP)可由丙烯发生加聚反应制得;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⑤聚氯乙烯(PVC)可由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制得;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⑥石墨纤维的主要成分是C;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为①③④⑤;答案选D。【解析】(1)橙红色褪去;液体不分层橙黄色褪去,液体分层。
(2)氧化反应。
(3)CH2=CH2+Br2→CH2Br—CH2Br加成反应。
(4)检验乙烯的纯度产生明亮火焰并伴有黑烟。
(5)D13、略
【分析】【详解】
①根据题意得到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即平衡逆向移动,逆向是吸热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即△H<0;故答案为:<。
②根据题意建立三段式:K=解得a=0.2,则该时间范围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说明CO消耗了1mol,则CO的平衡转化率为故答案为:0.006mol⋅L−1⋅min−1;60%。
③A.减少Fe的量,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故A不符合题意;B.增加Fe2O3的量,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故B不符合题意;C.移出部分CO2,平衡正向移动,CO转化率增大,故C符合题意;D.提高反应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转化率降低,故D不符合题意;E.减小容器的容积,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CO转化率不变,故E不符合题意;F.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平衡不移动,转化率不变,故F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C。【解析】<0.006mol⋅L−1⋅min−160%C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将锌片放入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
(2)将锌片、铜片按照如图所示装置连接,构成了原电池。原电池中,还原剂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氧化剂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锌片是负极,锌片上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能证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现象是:电流表指针偏转;铜片有气泡产生;
(3)原电池装置工作时可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则:①CH4+2O2CO2+2H2O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选;②Fe+Cu2+=Cu+Fe2+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选;③CaO+H2O=Ca(OH)2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不选;则答案为①②。【解析】Zn+2H+=Zn2++H2↑负极Zn–2e-=Zn2+有气泡产生①②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H=(-110.5-242+393.5+0)=41kJ/mol;生成2molCO时吸收82kJ热量。
(2)①在甲醇燃料电池中,燃料甲醇作负极,氧气作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所以c口通入的物质为氧气,b口通入的物质为甲醇。
②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③当6.4g即0.2mol甲醇完全反应生成CO2时,根据总反应:2+3O2=2CO2+4H2O,消耗氧气0.3mol,转移电子1.2mol,即个数为1.2NA。【解析】吸收82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6、B【分析】【分析】
【详解】
丁烷分子中含有两种氢原子,故与氯气取代时,可生成两种一氯代烃,即CH2ClCH2CH2CH3和CH3CHClCH2CH3,题干说法错误。17、×【分析】【详解】
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搅拌在常温下就可以发生反应;错误。【解析】错18、B【分析】【详解】
淀粉和纤维素n值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19、B【分析】【详解】
燃料电池工作时,燃料在负极失电子被氧化,之后电子流入正极,氧化剂在正极得到电子,从而实现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题干说法错误。20、A【分析】【详解】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因此燃烧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该说法正确。21、A【分析】【详解】
干电池根据电池内的电解质分为酸性电池和碱性电池,正确。四、计算题(共2题,共6分)22、略
【分析】【详解】
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molN2和6molH2,5分钟时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则可列出三段式:(单位:mol)则5分钟内此时,H2的转化率为【解析】①.0.12mol·L-1·min-1②.0.04mol·L-1·min-1③.2.4mol·L-1④.20%23、略
【分析】【详解】
(1)用C表示10s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2)10s末C的物质的量为0.8mol,则Δn(A)=1.5Δn(C)=1.5×0.8mol=1.2mol,反应前A的物质的量为1.2mol+1.8mol=3mol,则反应前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3)10s末,Δn(D)=Δn(C)=0.8mol,生成物D的浓度为
(4)Δn(B)=Δn(C)=×0.8mol=0.4mol,根据(2)中得到A转化率B的转化率则A与B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40%:40%=1:1;
(5)①降低温度;速率减小;
②增大压强;速率增大;
③增大A的浓度;
④恒容下充入Ne;反应体系的浓度不变,速率不变;
(6)A.v(B)=2v(C);未谈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且速率比也错误,不能作为判断平衡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反应是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始终不变,因此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不能作为判断平衡标志,故B不符合题意;
C.A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变化可作为判断平衡标志;故C符合题意;
D.密度等于气体质量除以容器体积;气体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密度始终不变,因此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再发生变化,不能作为判断平衡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
E.相同时间内消耗nmol的B;正向反应,同时生成2nmol的D,正向反应,同一个方向,不能作为判断平衡标志,故E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C。【解析】①.0.04mol/(L∙s)②.1.5mol/L③.0.4mol/L④.1:1⑤.减小⑥.增大⑦.增大⑧.不变⑨.C五、元素或物质推断题(共4题,共24分)24、略
【分析】【分析】
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B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B为氧元素,B、E同主族,则E为硫元素,A、C是同主族元素,且B、E两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是A、C两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的2倍,则A为氢元素,C为钠元素,处于同周期的C、D、E元素中,D是该周期金属元素中金属性最弱的元素,则D为铝元素,据此答题。
【详解】
(1)C为钠元素,D为铝元素,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钠的金属性强于铝,所以C、D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为NaOH>Al(OH)3;
(2)A为氢元素,B为氧元素,C为钠元素,A、B、C形成的化合物为氢氧化钠,是离子晶体,电子式为
(3)D为铝元素,C为钠元素,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氢氧化钠,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3H2↑;
(4)两种均含A、B、C、E四种元素的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反应、且生成气体,则这两种物质分别为硫酸氢钠和亚硫酸氢钠,它们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SO2↑+H2O;
(5)C为钠元素,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氢氧化钠,E为硫元素,硫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硫酸,则通常条件下,2mol氢氧化钠与1mol硫酸的稀溶液间反应放出的热量为114.6KJ,则表示该热量变化的离子方程式为H+(aq)+OH-(aq)=H2O(l)∆H=-57.3kJ/mol。【解析】NaOHAl(OH)3离子晶体2Al+2OH-+2H2O=2+3H2↑H++=SO2↑+H2OH+(aq)+OH-(aq)=H2O(l)△H=-57.3kJ/mol25、略
【分析】【分析】
A;B、C、D、E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则A为碳元素;B元素的单质在空气中含量最多,则B为N元素;C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多,则C为O元素;D元素在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原子序数大于氧,处于第三周期IA族,故D为Na;常温常压下,E元素形成的单质是淡黄色固体,常在火山口附近沉积,则E为S元素。
【详解】
(1)E为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第ⅥA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第三周期第ⅥA族;
(2)N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氢氧化钠,电子式为所含化学键类型由离子键和共价键。
(3)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S2->N3->O2->Na+
(4)由C、N、O与H元素组成的一种常见的酸式盐为NH4HCO3,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aOH,碳酸氢铵与过量的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CO3-+2OH-=NH3·H2O+CO32-+H2O【解析】第三周期第ⅥA族离子键、共价键S2->N3->O2->Na+NH4++HCO3-+2OH-=NH3·H2O+CO32-+H2O26、略
【分析】【分析】
A是灰黑色的硬而脆的固体,且能溶于NaOH溶液,可知A为Si,其与F2反应生成的B是气态SiF4,Si与O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的C为SiO2,Si溶于NaOH溶液生成的D为Na2SiO3,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酸生成不溶于水的E为硅酸(H2SiO3);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1)由分析可知:B的化学式为SiF4、D的化学式为Na2SiO3、E的化学式为H2SiO3;
(2)硅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4,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SiO2在高温下和碳反应生成S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SiO2Si+2CO。【解析】①.SiF4②.Na2SiO3③.H2SiO3或H4SiO4④.⑤.2C+SiO2Si+2CO27、略
【分析】【分析】
G能导致硫酸型酸雨的形成,G是SO2,B是最常见的液体,B是H2O,由图中转化关系可知D为H2S,E为O2,H为H2SO4,A由两种元素组成,由图中转化关系可知应为硫化物,其摩尔质量为150g·mol-1,且C、F均为两性化合物,可知A为Al2S3,C为Al(OH)3,F为Al2O3,I为Al2SO4。
【详解】
(1)由分析可知,A为Al2S3;
(2)正常雨水由于溶解有CO2,因此其pH为5.6;当雨水的pH<5.6时;则形成酸雨;
(3)由分析可知,C为Al(OH)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同时Al(OH)3受热分解产生Al2O3,Al2O3的熔点较高,故Al(OH)3也可做阻燃剂;
(4)反应①为Al2O3与H2SO4的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6H+=2Al3++3H2O;
(5)反应②为SO2、O2与H2O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O2+2H2O=2H2SO4;
【点睛】
做元素化合物框图推断题时,要注意题中所给的一些物质的特殊状态、特殊性质等,结合题中信息和框图认真作答。【解析】Al2S35.6阻燃剂或治疗胃酸过多Al2O3+6H+=2Al3++3H2O2H2O+O2+2SO2=2H2SO4六、实验题(共4题,共12分)28、略
【分析】【分析】
(1)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冷凝效果较好;无水CaCl2为干燥剂,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装置;
(2)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
(3)分离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两种液体的操作方法为分液;加入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盐析;
(4)饱和NaHCO3溶液与乙酸反应,结合分离提纯的思路分析;
(5)9.8mL无水乙酸乙酯的质量为:9.8mL×0.9g/mL=8.82g;根据理论上生成乙酰乙酸乙酯的质量,结合蒸馏粗产品得到乙酰乙酸乙酯3.9g可计算出本实验的产率。
【详解】
(1)为增加冷凝效果,球形冷凝管的冷却水从下口进入,从上口出;上方干燥管中盛有无水CaCl2;其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装置;
故答案为:下;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装置;
(2)实验室制备乙酰乙酸乙酯时;装置中有切细的金属钠,加入微量的无水乙醇,其作用是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乙醇钠作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乙醇钠作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3)分离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两种液体对应的操作为分液;使用的分离仪器是分液漏斗;加入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盐析,降低乙酰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利于分层;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盐析;降低乙酰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利于分层;
(4)混合后的有机层中含有乙酸,NaHCO3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钠溶于水,乙酸钠难溶于乙酰乙酸乙酯,分离与提纯操作③用饱和NaHCO3溶液洗涤的目的是除去乙酸;
故答案为:除去乙酸;
(5)9.8mL无水乙酸乙酯的质量为:9.8mL×0.9g/mL=8.82g,理论上生成乙酰乙酸乙酯的质量为:g=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协同办公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战略规划建议报告
- 企业员工退休合同范本
- 冷库储存生姜合同范本
- 农村买墓地合同范本
- 会场责任合同范本
- 保价合同范本
- 2025年无机陶瓷膜超滤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安徽省寿县众兴镇方言浅谈
- 会场绿植租赁合同范例
- 公司组建合同范例
- 食品感官评价员培训方案
- 苏教版一年级上、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 柔性生产线技术及其影响
- 智研咨询发布:2023年中国医院后勤服务行业市场现状、发展概况、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 七上-动点、动角问题12道好题-解析
- 《企业所得税法税法》课件
- 山东曲阜的孔庙之旅
- 一到六年级语文词语表人教版
- 市场营销中的社交媒体策略与实践培训课件精
- 泌尿外科教学查房课件
- 中煤集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运维服务解决方案-V3.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