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B.引进的芦苇、香蒲在与藻类竞争光照的过程中具有优势,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且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D.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2、1967年,荷兰-位生物学家在研究蜜蜂时,发现蜜蜂在找到蜜源后,可以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圆圈舞表明蜜源较近,大约距蜂箱百米以内;摆尾舞的意思是,蜜源在百米之外的远处,究竟距离多远与摆尾的速度有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蜜蜂跳圆圈舞或摆尾舞就是典型的行为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C.由此可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苹果园中制造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有助于提高苹果的产量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下列措施与上述政策不相符的是()A.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B.关停所有高耗能产业,淘汰全部煤电产能产业C.开展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D.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大力开发新能源4、下列没有体现出捕食关系的是()A.物腐虫生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C.鹬蚌相争D.螟蛉有子,蜾赢负之5、关于生态学中的稳定与平衡,叙述错误的是()A.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为1∶1,个体数就达到K值B.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C.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7、下图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8、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图中d1表示生产者未被消费者利用、未被自身呼吸消耗、未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9、某地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大棚里,水底养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与普通蔬菜大棚相比,该生态种植养殖大棚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此时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D.食物网中的不同生物间通过同化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能量传递10、鱼塘中分布有小球藻、绿藻等植物,还有草鱼、鱼等动物及多种微生物。下列有关鱼塘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鱼塘的边界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B.鱼塘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C.鱼塘中的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为调查鱼塘水域中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11、某地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与λ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为一年后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的比值。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小于N2,两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增长率均增加B.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一年后两者数量仍相等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D.该环境中,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乙种群的小12、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属于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13、为了减少某种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害虫的蜘蛛。下图表示对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蜘蛛的引入可能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稳定性增强B.在I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则可能不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C.在II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D.在III时期,两个种群之间可能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14、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分布区域的温度、湿度的范围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窄B.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窄C.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广D.三种萤火虫可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相同的同一栖息地中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5、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6、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经历了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17、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_______,如_______,以及动物的_______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如_______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______。18、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19、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20、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1、为了提高某地区的生态建设;一研究小组对该地区的一些已建设的生态工程和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了改善河流的水生生态环境,在水面上设置了许多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就是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甲);为了缓解蝗灾,保护该地区的草地,研究小组调查了几种主要的蝗虫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食取量)的影响(如图乙)。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_________;该群落及生存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生态浮床中种植的植物具有食用、药用、美化环境、净化水体等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价值。

(3)请据图分析,生态浮床能够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原因: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图乙结果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外来种福寿螺畜牧食量大与繁绒速度快;对树木信息地水植物的现成威胁。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常用于浅水富营养化水体治疗。为研究福寿螺对上述两种沉水植物的养养饮食情况,科研人员在株培轮叶黑藻和花狐尾藻的水槽中放入福寿螺,测得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变化化如图所示。

(1)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N;P等物质富集;引起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污染。引入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能够得到控制,该治理摘施随顺的生态学基础原理主要有_________,引入的轮叶黑藻、花狐尾藻应该具备的条件有_________(至少回答出两条)。

(2)福寿螺对藻类群密度的影响属于_________(填写“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数据分析;福寿螺偏好取食_________,福寿螺对两种沉水植物间的竞争关系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

(3)大蒜种植物区中;福寿螺存在于逃逸现象,研究发现大蒜分流的大蒜素可以有效杀灭福寿螺,为进一步研究大蒜素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处理福寿螺,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经验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8分)23、某河段因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排放等因素而严重污染;近几年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该河段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群落的_________是区别不同河流群落的重要特征;输入该河流生态系统总能量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

(2)河流遭到严重污染;导致某些鱼类种群不断减少甚至消失,使该地区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抵抗力稳定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人工生物浮床技术、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能抑制浮游藻类生长,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水生植物能抑制浮游藻类生长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24、酵母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图1为实验流程,图2为根据实验测得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摇床又称为自动振荡器;培养时需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震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若本实验使用的是如下规格的血球计数板;左下是一块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右下为计数板规格图,该血球计数板上有________个计数室,在计数时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法进行取样计数。若制备装片时,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静置5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结果会_____________。

(3)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若发现只能看到血球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此时应____

(4)显微计数时发现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多选)(______)。A.样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少B.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C.样液取自于未摇匀的上清液D.实验过程中部分酵母菌死亡(5)分析图2实验数据得知,在0~7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________增长:超过7d之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中a、b;c分别代表营养级的级别。

(1)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关系(用图中字母表示)________。

(3)据图中给出的三个能量数值,推知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范围为________。

(4)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流入下一营养级的主要原因除了各营养级生物因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能量外,还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总是伴随着________循环。26、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生态学家将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如图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仔细观察图并分析回答问题。

注:曲线①②代表不同的演替类型;A;B表示不同时间点群落所处的不同演替阶段。

(1)图中曲线_____代表初生演替,理由是_____。

(2)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达到最终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点A、B中,_____点代表了顶极群落。B点是个拐点,这个时间点可能发生了_____(答出一条即可)。

(3)随着时间的推移,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都表现为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均_____,群落结构趋向复杂,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B【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A错误;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B正确;

C;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且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C错误;

D;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但能量不能循环,D错误。

故选B。2、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

B;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

C;蜜蜂在发现蜜源后;可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来告知同伴蜜源的方位,其它蜜蜂据此判断找到蜜源,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C正确;

D;苹果园中制造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可以吸引蜜蜂前来采蜜传粉,提高产量,D正确。

故选B。3、B【分析】【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各国应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详解】

A;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A错误;

B;关停所有高耗能产业;淘汰全部煤电产能产业,对发展带来损伤,没有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B正确;

C;开展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可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C错误;

D;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大力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D错误。

故选B。4、A【分析】【分析】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中生物为食的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详解】

A;物腐虫生;体现的是分解者的作用,即这里的虫是分解者,营腐生生活,不存在捕食关系,与题意相符,A正确;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其中包含了捕食关系,与题意不符,B错误;

C;“鹬蚌相争”说明鹬鸟以蚌为食;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鹬与蚌之间是捕食关系,与题意不符,C错误;

D;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应主要为捕食关系,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A。5、A【分析】【分析】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有的种群在数量快速增长到K值后能保持相对稳定;使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

【详解】

A;稳定的种群在年龄组成稳定、性别比例为1:1时;能否达到K值,还要看环境条件是否发生变化,A错误;

B;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动态平衡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不变,B正确;

C;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具有功能平衡的特征,故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C正确;

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6、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

A;碳循环过程中;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要依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B正确;

C;碳元索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BCD。7、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只有生产者可以同化二氧化碳,分解者可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据此可判断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④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③⑤是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⑦是化石燃料的燃烧,⑥是消费者的同化作用。

【详解】

A;已知图中乙是生产者;③过程是生产者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④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乙是生产者;甲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而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C错误;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BD。8、A: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是辐射到生态系统中的太阳能的一小部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生产者的残枝败叶可以流向分解者,少量的可以被初级消费者所捕食,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数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消费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详解】

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是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进而同化作用得到能量,A错误;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根据题意可知,图中d1可表示生产者未被消费者利用;未被自身呼吸消耗、未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属于未利用部分,B正确;

C、b1为摄入量,包括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和粪便量,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C错误;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a2+b2+c2+d2+粪便量),即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D正确。

故选AC。9、A:B:D【分析】【详解】

A;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A正确;

B;特殊辣椒具有驱虫作用是因为辣椒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B正确;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获得的是排泄物中的无机盐,不是全部的排泄物,所以蔬菜和黄瓜不是分解者,C错误;

D;食物链中的生物主要以捕食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因此不同生物间通过同化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能量传递,D正确。

故选ABD。10、A:C【分析】【分析】

从群落的视角出发;将群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

【详解】

A;研究鱼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

B;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空间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B正确;

C;垂直结构是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因此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抽样检测法可用于单细胞小球藻种群密度的检测;D正确。

故选AC。11、A:C:D【分析】【分析】

1;环境容纳量:该环境长时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2、题图分析:λ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λ=(Nt+1)/Nt,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根据λ=(Nt+1)/Nt,λ>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在N2之前;甲;乙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曲线横坐标为种群数量,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一年后(Nt+1)/Nt相等;因此甲;乙种群数量仍相等,B正确;

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两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种群数量大于N2后;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C错误;

D、由图可知,该环境中,甲种群和乙种群在种群数量处于N2时达到稳定状态;说明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相等,D错误。

故选ACD。12、A:B: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

【详解】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异养生物;属于真菌,是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ABD。13、A:B:D【分析】【分析】

曲线图分析:蜘蛛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所以I期间由于食物充足蜘蛛数量增加较快;而在Ⅱ期间主要是由于食物不足,蜘蛛数量下降;在Ⅲ期间,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详解】

A;根据植株与害虫之间形成的制约关系可以推测;蜘蛛并没有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因此,蜘蛛的引入可能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使营养结构变得复杂,因而当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A正确;

B;在I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则会导致害虫数量减少,进而引起蜘蛛食物不足,甚至会使蜘蛛遭受杀虫剂的威胁,因而不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B正确;

C;在II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蜘蛛作为其天敌的捕食导致的,C错误;

D;在III时期;两个种群之间可能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从而实现了对害虫的制约,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D正确。

故选ABD。14、B:C:D【分析】【分析】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纵轴代表温度,横轴代表湿度,故三种萤火虫温度适应范围为乙>丙>甲,湿度适应范围为甲>丙>乙。

【详解】

据图可知;仅考虑温度时,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最广;丙其次、甲最窄;仅考虑湿度时,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最广、丙其次、乙最窄;另由于三曲线没有共同的部分,所以三者不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BCD。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6、略

【解析】①.初生演替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灌木阶段⑤.次生演替17、略

【解析】①.化学物质②.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③.性外激素④.昆虫、鱼类⑤.信息素。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O2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呼吸作用热能四、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1、略

【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量。

【详解】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的渠道。

(2)生态系统具有直接;间接和潜在价值;食用、药用属于人类直接利用的价值,美化环境、净化水体是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

(3)据图分析;生态浮床能够有效进行水体修复是因为,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将污染物生化降解;植物遮蔽阳光抑制藻类生长。

(4)图示结果是蝗虫密度与牧草产量的曲线图关系,属于数学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结合题目信息,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食取量,说明牧草产量增加,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食取量;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蝗虫对生态系统不会构成危害。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旨在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解析】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直接和间接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将污染物生化降解,植物遮蔽阳光抑制藻类生长数学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食取量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22、略

【分析】【分析】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3;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4;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5;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详解】

(1)引入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能够得到控制;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理主要有自生,协调原理。引入的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的吸收N,P元素能力强、对当地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与本地植物生态位存在差异能够共存,才能起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同时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

(2)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福寿螺牧食藻类,所以福寿螺对藻类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加入福寿螺以后轮叶黑藻的生物量明显下降,但是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下降不明显,说明福寿螺偏好取食轮叶黑藻。福寿螺引入之前轮叶黑藻占优势,福寿螺引入后轮叶黑藻明显下降,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超过轮叶黑藻,导致穗花狐尾藻会占优势。

(3)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蒜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为福寿螺的死亡率。据图分析,与蒸馏水组(对照组)相比,大蒜素可有效杀死福寿螺,且大蒜素的浓度越大,福寿螺的死亡率越大。【解析】(1)自生;协调吸收N,P元素能力强;对当地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与本地植物生态位存在差异能够共存。

(2)密度轮叶黑藻福寿螺引入之前轮叶黑藻占优势;福寿螺引入后穗花狐尾藻会占优势。

(3)大蒜素可有效杀死福寿螺,且随着大蒜素浓度增加,福寿螺死亡加快五、综合题(共4题,共8分)23、略

【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2;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其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

(1)河流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河流群落的重要特征;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太阳能),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坏)的能力称为抵抗力稳定性。

(3)水生植物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水生植物与藻类争夺水体中的N;P等物质,使得藻类吸收的营养物质减少;有些水生植物能够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知识,难度一般。【解析】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也对)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太阳能),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坏)的能力水生植物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水生植物与藻类争夺水体中的N、P等物质,使得藻类吸收的营养物质减少;有些水生植物能够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24、略

【分析】【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1)摇床又称为自动振荡器;培养时需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震荡的目的是摇晃震动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

(2)由图可知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在计数时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计数。先将培养液滴加到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中再盖上盖玻片计数,由于已加入的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其未能严密的盖到计数板表面上,使计数室内的体积增大,从而使计数结果偏高。故制备装片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

(3)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若发现只能看到血球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说明对光不准确,此时应该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