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A新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76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藻类植物在海水中的分布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海水深度。
浅。
中。
深。
主要海藻门类。
绿藻门。
褐藻门。
红藻门。
A.浅水层中的所有绿藻构成一个种群B.海藻的分层分布有利于降低种间竞争C.影响海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D.藻类及其他海洋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森林阶段,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更高C.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的生物种类完全不同D.灌木阶段为森林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3、下列能减缓温室效应的人类活动是()A.多开汽车B.火力发电C.植树造林D.燃煤取暖4、下列关于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叶绿体制造的有机物属于净初级生产量B.蜣螂通过食用粪便制造的有机物属于次级生产量C.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少于陆地主要是因为海洋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简单D.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少于海洋主要是因为陆生植物繁殖慢5、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图Ⅰ表述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网,则F代表生产者,H代表消费者,G代表分解者B.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血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C.若图Ⅲ表示碳循环,B代表大气中的CO2库,C表示消费者D.若图Ⅲ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代表消费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6、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活动,不同地块中获得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种群数量的单位为只)。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蚯蚓马陆蜘蛛鼠妇蜈蚣线虫蜗牛物种数甲地95417228747(种)乙地316508238(种)丙地148316537954(种)
A.甲地的线虫可能属于该地区土壤中的优势种群B.在统计丰富度时,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和样方法C.实验利用了土壤小动物避光、趋热的特点D.调查结果表明丙地的物种丰富度和各种群密度均比乙地大7、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设计的稻鱼共生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科研人员测算了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生产力式化肥饲料合计合计氮肥复合肥小麦玉米小麦玉米稻鱼共生278.21116.243.2222.6265.51925.7水稻单作459.01578.551.5002089
单位:(kgCO2·eq/hm2)A.水稻单作系统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均更高,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B.相比水稻单作系统,稻鱼共生系统投入的饲料增加,更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C.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单作系统没有消费者,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D.稻鱼共生系统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9、下列对各种生态足迹的描述,错误的是()A.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B.林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C.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D.碳足迹表示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海洋和土地面积10、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物种丰富度比阶段Ⅱ的物种丰富度高11、如图表示某冻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同一物种最多占有两个营养级B.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北极狐食物来源较丰富,数量相对比较稳定D.通常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强12、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生物因素包括种内竞争、食物、捕食性天敌等,下列有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和空间等资源越有限、种群密度越小,则种内竞争越激烈B.病菌的出现可使种群数量减少,极度恶劣情况下,种群可能消亡C.食物的增加可以使种群数量增加,若食物极度匮乏,种群可能消亡D.捕食性天敌增加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但一般情况下种群不会消亡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3、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和_______进行。(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4、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5、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16、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17、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4分)18、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稳定性。
(3)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19、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的集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能够将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1·d-1)。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也证实落叶分解中蚯蚓与微生物具有__________作用。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栋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__________,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除以上研究外,还可以进行哪些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36分)20、草原上的植物-食草动物系统被称为放牧系统。在该系统中;家畜代替了野生动物成为主要的消费者。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草原上放牧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_。草原禁放牧后会发生__________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
(2)适度放牧;草原仍能保持动态平衡,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稳定性。影响该稳定性大小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____________。
(3)为了防治草原害虫,可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功能进行的防治。21、图示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和对水稻秸秆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
(2)在该生态系统中蛇位于第________营养级;若蛇的食物有2/5来自蛙;3/5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水稻______kg;蛇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可见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_____________。
(3)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对秸秆作了进一步利用,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__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_____________。
(4)该片农田后来被改造成小龙虾养殖塘。该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和________发展。22、生态系统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全球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都有赖于对生态系统各方面的研究。其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某一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A、B、C、D、E五个种群,且形成如图所示捕食关系。其中第二营养级至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表达式为_______。
(3)由于各时期的环境因素不同,都会造成落叶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时间不同。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落叶主要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的。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即可(现提供若干该地同种植物落叶及土壤为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水草能量流向各种动物的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调查表明,该湖泊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甲壳类和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底栖动物属于_____________,图中与底栖动物有关的食物链共有_______条。
(2)湖泊中某些滤食性鱼类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食性鱼类、乌鱼等生活在水体中层,青鱼等生活在水体下层,造成这种分层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上,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宜放养______________(填“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乌鱼”或“青鱼”)。
(3)该湖泊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该湖泊目前已被生活污水污染,为找出理想的污染治理措施,科研人员做了相关研究。某地排污池下游河道中多种指标的测定结果如表所示。生物毒素含量/(μg·L-1)铵盐吸收率有机物去除率硅藻0.152%0蓝细菌0.55478%0红假单胞光合菌087%92%
注:红假单胞光合菌是一种光合细菌,菌体内有多种光合色素,无光条件下能异养生长。表中治理该湖泊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表格中信息可知:同一海域不同水层深度分布着不同的海藻门类;这主要是不同水域深度中光质种类不完全相同引起。同一海域不同水层深度分布不同海藻的现象,有利于成分利用环境资源(光照;各种无机盐离子和水域空间等),进而降低不同种群之间的中间竞争。
【详解】
绿藻门中不只有一个物种,不符合种群的定义;A错误;藻类的分层分布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有利于各种藻类对水体中无机盐等营养成分的利用及对光能的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间竞争的强度,B正确;影响不同水层中藻类的分布主要因素是光(光质),不同波长(颜色)的光穿透水体的能力不同红光到蓝紫光穿透水体的能力逐渐增强,C错误;该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还要包括海水;阳光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点睛】
注意:(1)分布在浅水层的绿藻是一个门;不是单一的物种,所以不可能是一个种群。
(2)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某一地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2、D【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
A;森林阶段的垂直结构更为复杂;则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A错误;
B;森林阶段;物种更加丰富,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而此时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错误;
C;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的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因为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C错误;
D;演替过程中灌木阶段逐渐发展到森林阶段;说明灌木阶段为森林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故选D。
【点睛】3、C【分析】【分析】
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气体都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绿色植被被大量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而发展火力发电不可行,会产生温室气体和烟尘。
【详解】
A;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A不符合题意;
B;火力发电时需要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这会加剧温室效应,B不符合题意;
C;大力植树造林能够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C符合题意;
D;煤燃烧都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其燃烧时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D不符合题意。
故选C。4、B【分析】【分析】
1;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2;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而把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三者之间的关系是:GP=NP+R。
3;动物的有机物是动物吃植物、吃其他动物和吃一切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这类生产在生态系统中是第二次的有机物质生产;所以叫次级生产量。
【详解】
A;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故绿色植物叶绿体制造的有机物属于总初级生产量,A错误;
B;次级生产量是指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或能量;故蜣螂通过食用粪便制造的有机物属于次级生产量,B正确;
C;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少于陆地主要是因为陆地绿色植物种类齐全、数量较大;其初级生产量远大于海洋,C错误;
D;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少于海洋主要是因为陆地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低;D错误。
故选B。5、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详解】
A;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食物网中不包括分解者,A错误;
B;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血浆,不是血液,乙为组织液,丁为淋巴,丙为细胞内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血浆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B错误;
C、若图Ⅲ表示碳循环,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生产者,A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C错误;
D;若图Ⅲ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根据双向箭头可知,B代表生产者,A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D。6、A【分析】【分析】
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
A;据表所知;乙地的线虫数量较其他物种的数量多,所以可能是该地区土壤中的优势种群,A正确;
B;在统计丰富度时;通常采用计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
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特点,C错误;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丙地的物种丰富度比乙地大,但丙地的蜘蛛的种群密度比乙地小,D错误。
故选A。7、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四个基本原理。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关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的是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详解】
A;水稻单作系统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较高;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污染环境,因此生态效益较低,且经济效益也低于稻鱼共生模式,A错误;
B;稻鱼共生系统投入的饲料增加;提高了物质的利用效率,最终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利于碳中和,B错误;
C;水稻单作系统存在消费者;例如蝗虫等,C错误;
D;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粪肥田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鱼粪肥田)、自生(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等生态学基本原理,D正确。
故选D。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8、A:B: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如动物的叫声,A错误;
B;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能通过物理形式传递信息,如植物通过花的颜色、形状传递信息,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不仅可以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反馈,C错误;
D;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ABC。
【点睛】9、B:D【分析】【分析】
1;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退耕还林还牧推广节灌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2;土地荒漠化: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3;湿地减少:充分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如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等。
4;森林减少: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详解】
A;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A正确;
B;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草地面积,B错误;
C;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C正确;
D;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森林面积,D错误。
故选BD。10、B:C【分析】【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C;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是完全不相同,C错误;
D;阶段Ⅲ为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比阶段Ⅱ的物种丰富度高,D正确。
故选BC。
【点睛】11、A:B: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网):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
A;图中含有的食物链为: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雷鸟→狼;植物→北极狐;植物→雪兔→北极狐;植物→雪兔→狼;共5条食物链,北极狐同时占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A正确;
B;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其中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北极狐为杂食性动物;食物来源较丰富,数量相对比较稳定,C正确;
D;通常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而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同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弱,D错误。
故选ABC。12、B:C:D【分析】【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等。其影响主要是综合性的。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植物种子春季萌发;蚊类等昆虫冬季死亡;东亚飞蝗因气候干旱而爆发等。2.生物因素:种群内部和种群外部两方面影响。种内竞争会使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限制;种群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相互竞争关系等;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寄生虫也会影响宿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3.食物和天敌的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如同样缺少食物,密度越高,种群受影响越大,这样的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干旱、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食物和空间等资源越有限、种群密度越大;则种内竞争越激烈,A错误;
B;病菌会影响种群数量;病菌的出现可使种群数量减少,极度恶劣情况下,种群可能消亡,B正确;
C;食物会影响种群数量;食物的增加可以使种群数量增加,若食物极度匮乏,种群可能消亡,C正确;
D;捕食性天敌增加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但天敌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食完,一般情况下种群不会消亡,D正确。
故选BC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3、略
【解析】①.速度②.方向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单位面积随机平均值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雌雄17、略
【分析】【详解】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或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草原上的植物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者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能抵抗干旱;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解析】①.半干旱②.较少③.简单④.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⑤.狭窄⑥.茸毛或者蜡质层⑦.挖洞或者快速奔跑四、实验题(共2题,共4分)18、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结合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由此可推知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
(2)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3)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驱湿性特点;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则不会进入捕虫器中,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河边的芦苇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抵抗力偏小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接和间接19、略
【分析】【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详解】
(1)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蚯蚓主要分解腐肉和遗体;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蚯蚓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原则;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应基本一致;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中数据表明,蚯蚓对杨的半分解叶消耗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蚯蚓与微生物均可对落叶进行分解,两者是协同作用。
(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利用上述材料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还可进行的研究有:“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森林种类(混交林;纯林)”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设计实验的原则,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解析】①.(生物)群落②.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③.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④.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⑤.灭菌⑥.高于(或“大于”)⑦.杨半分解叶⑧.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⑨.协同⑩.种类⑪.(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⑫.“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森林种类(混交林、纯林)”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五、综合题(共4题,共36分)20、略
【分析】【分析】
1.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2.抵抗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③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详解】
(1)由于家畜数量有限且集中分布;因此在调查草原上放牧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总数调查(或逐个计数)。草原禁放牧后,在具有一定制备的基础上发生演替,此时草原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因此适度放牧后,草原仍能保持动态平衡。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与草原物种的丰富度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讲,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3)为了防治草原害虫;可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了该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了种群的出生率,最终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该原理是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来实现的。
【点睛】
熟知种群的特征以及各特征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信息传递的功能也是本题的考查点。【解析】总数调查(或逐个计数)次生演替抵抗力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破坏该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信息传递21、略
【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此图为农田生态系统对秸秆的进一步作用--生态农业,其优点之一是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把有机物转化为CO2;无机盐等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其能量沿食物链传递,其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详解】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水稻。
(2)蛇在该生态系统中位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由于要计算的是至少消耗的水稻质量,应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若蛇的食物有1/5来自蛙,4/5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水稻kg。蛇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可见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对秸秆作了进一步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4)该片农田后来被改造成小龙虾养殖塘。该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展。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相关内容,意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科技园区种植项目合作合同
- 大拖拉机配件购销合同
- 搭棚施工合同范本
- 委托房地产开发合同书模板
- 正规区域代理合同范本
- 房地产开发承包合同
- 国际贸易进出口英文合同范本
- 个人房屋装修合同标准范文
- 公共厕所的管理制度
- 白酒购买合同模板范文
- 《针法灸法》课件-温灸器灸
- 针对老年人的交通安全宣传
- 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答案
-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 小儿高热惊厥课件
-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JB-T 8532-2023 脉冲喷吹类袋式除尘器
- 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中考数学试题(附真题答案)
- 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融资模式
- 工程类工程公司介绍完整x
- 板带生产工艺热连轧带钢生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