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具有准确时序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之一。下面是七年级某同学制作的时间轴;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北魏兴衰史B.隋朝兴衰史C.唐朝盛世局面D.南宋发展史2、洋务运动虽然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它仍然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只重视军事技术的引进;忽视人才的培养。

B.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D.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孙瑞华同学在网上搜集了中国历代王朝疆域图,通过对比他发现我国历史疆域最大的王朝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元朝4、“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主张()A.民贵君轻,行仁政B.事物是对立统一的C.无为而治,缓和矛盾D.依照法律治理民众5、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建立()A.宰相制B.御史制C.刺史制D.廷尉制6、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7、图中两枚货币的制造应出自()

A.女真族、契丹族B.契丹族、党项族C.羌族、契丹族D.契丹族、蒙古族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8、7世纪时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640年,唐太宗将____嫁给了____,唐高宗封他为____、____。9、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战役,如______、______、______。10、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______,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明朝时,昆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______》。11、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已经会进行农业生产,他们的农作物是______________。12、古迹遗址是见证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请根据叙述选择相应的图片;并将英文字母填入括号中:

(1)见证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会盟;体现民族团结友好:______

(2)见证中外友好交往;体现中华文化对周边邻国的影响:______

(3)见证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汇聚:______。13、商鞅变法为秦国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这次变法开始于前4世纪50年代。______(判断对错)14、科举制强调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5、孟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16、开学了,同学们各自进行自我介绍,甲说:“我姓张”,乙说:“我姓李”,丙却调皮的说:“我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你知道丙同学应该“姓夏”。()17、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______(判断对错)18、某同学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他应该去河南安阳。______(判断对错)19、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推翻秦朝残晕统治的是陈胜、吴广起义。______(判断对错)20、张某在第一次武举考试时成绩优异中了进士,在大殿上见到唐太宗的龙颜。21、(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将判断结果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每题1分)长平之战,桂陵之战,城濮之战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22、隋文帝在位时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2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1题,共10分)24、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鉴真东渡的国家B、玄奘西行的国家。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24分)25、我市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决定以“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道家与儒家”为主题进行研究,现在请你一起参加。【图说历史】图1图2⑴图1是矗立在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泉州人总是自豪地说:“老子天下第一”。你知道老子的思想都保存在哪本书?

⑵概括图2人物与“儒家学派”的关系。

【对比异同】⑶儒家思想在秦始皇与汉武帝统治期间命运不同。秦始皇对儒家的态度是什么?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又是什么?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态度不同,但是共同的目的都是什么?【分析归纳】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三家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在促使社会和谐安定方面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⑷分析归纳中国思想领域以儒家为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答一点)26、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材料二商鞅变法的措施: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世袭特权;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商鞅变法触犯了保守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材料三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他趁机说道:“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后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相桓公”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经济措施可以促进秦国农业的发展?(4分)(3)材料三中的“皇帝”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主持的这场改革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4分)27、【题文】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西藏的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是西藏走向现代文明的伟大转折,是西藏各族人民获得新生的历史起点。从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康庄大道,开辟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结合你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举出唐朝时汉族与藏族友好交往的两件大事。(2分)

(2)元朝时;为巩固统一,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元朝设置了什么机构?(1分)

(3)清朝时,统治者十分重视对西藏的管理。雍正时,在西藏设立了什么机构?(1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605年隋朝开凿了大运河,618年,隋朝灭亡.所以时间轴反映的是隋朝兴衰史.

故选B.

本题以时间轴为切入点;考查隋朝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时期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解析】【答案】B2、C【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只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变革,指导思想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触及中国落后的根源--封建制度,因而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C项符合题意;ABD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故选C。

【解析】C3、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疆域的相关内容。元朝疆域空前广阔,是中国疆域最辽阔的王朝。蒙元统一后的疆域是:北到北冰洋沿岸(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中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鄂霍次克海。故选D。【解析】D4、C【分析】根据材料“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因此C项说法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老子的主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老子、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析】C5、C【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在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汉代刺史的目的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汉代刺史的目的和作用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汉代刺史的目的和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C6、A【分析】【解析】试题分析: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隋朝,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故选A。唐朝科举制得到完善,明朝“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僵化,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制。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解析】【答案】A7、B【分析】观察图片中的两枚货币并结合所学知;从钱币上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两枚货币的制造应出自契丹族和党项族即辽和西夏铸造的货币。

故选:B。

本题以货币的铸造和使用;体现出商业发展的水平为切入点,考查对图片的解读能力。

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课本上的重要图片及反映的历史史实。【解析】B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8、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分析】【分析】本题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相关知识点。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9、略

【分析】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都发生于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公元前4世纪中期,魏赵交战,齐派孙膑率军救赵,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交战,魏国在马陵遭到齐国的埋伏,此后,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进行了长平之战,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故答案为: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知道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都发生于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解析】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10、略

【分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故答案为:

关汉卿;牡丹亭.

本题考查了关汉卿和汤显祖.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关汉卿和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解析】关汉卿;牡丹亭11、略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相关知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故填粟。【解析】粟12、略

【分析】(1)唐朝时;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与吐蕃的交往频繁.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后,唐蕃正式会盟并建立甥舅会盟碑,至今屹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见证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会盟,体现民族团结友好.

(2)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鉴真被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唐昭提寺见证中外友好交往,体现中华文化对周边邻国的影响.

(3)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位于今天的银川市;见证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汇聚.

故答案为:

(1)B.

(2)C.

(3)A.

本题以遗址遗迹为依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交往的史实.

(1)本题考查唐与吐番的友好关系;把握甥舅会盟碑是体现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会盟,民族团结友好的见证.

(2)本题考查唐与日本的友好交往;把握唐昭提寺见证中外友好交往,体现中华文化对周边邻国的影响.

(3)本题考查西夏王陵的相关知识;把握西夏王陵见证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汇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以及唐朝中外交往的事例.【解析】B;C;A13、略

【分析】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根据公元纪年法,公元前356年为前4世纪50年代.因而“商鞅变法为秦国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这次变法开始于前4世纪50年代”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本题以判断改错题的形式考查商鞅变法.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解析】√14、略

【分析】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影响.【解析】×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5、×【分析】【分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其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是老子,不是孟子。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16、√【分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丙说:“我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丙同学应该“姓夏”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17、×【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故答案为:

×。

本题以改错题的形式;考查夏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夏朝的建立者及其意义。【解析】×18、×【分析】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他应该去陕西咸阳。

故答案为:

×。

本题查秦朝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朝建立和秦朝统一的史实。【解析】×19、×【分析】据所学知;陈胜;吴广起义最后失败了,并没有推翻秦朝的统治,推动秦朝统治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解析】×2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判断历史史实的正误。武举考试的创立者是武则天。【解析】【答案】错21、×【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发生于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较春秋时期更为频繁,发生于这一时期的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而城濮之战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的春秋时期,是晋楚之间的争霸战争。故本题城濮之战错误。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解析】【答案】×22、×【分析】【分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不是隋文帝。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相关史实。23、√【分析】会不会制造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类。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了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会不会制造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解析】√四、简答题(共1题,共10分)24、略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关系的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唐朝对外关系的有关知识的掌握能力。【解析】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文化的交流。唐玄宗时期,为弘扬佛法,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加强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答案为:

左B;右A。五、综合题(共3题,共24分)25、略

【分析】(1)本题考查老子的相关知识。根据图一和所学知识,图一是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的思想保存在《道德经》中。(2)本题考查孔子的相关知识。图二人物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是春秋时期的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3)本题考查秦朝和西汉时期对待儒家文化的不同点。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而西汉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派学说受到排斥。他们的共同点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封建统治。(4)本题考查中国思想领域以儒家为主的主要原因。从“三家(儒、佛、道)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可知原因有:儒学体系吸收佛、道思想,不断丰富和更新。除此之外,原因还有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如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外,封建政府也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把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使得儒家思想得到大力传播。【解析】(1)《道德经》。(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点: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儒学体系吸收佛、道思想,不断丰富和更新;或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或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26、略

【分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齐桓公改革的相关知识,管仲相桓公指的是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通过: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我们可总结出齐桓公改革的影响是:因此本题的答案是: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2)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要看清楚问的是商鞅变法内容中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并不是所有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材料,我们可总结出:改革土地制度,确定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农耕,这些都促进了秦朝农业的发展。(3)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过迁都洛阳,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等,这些措施都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北魏孝文帝,作用是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