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体系构建提纲挈领·夯基固本[时空定位][总体特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考向突破纵横捭阖·提升能力考向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五年1考)知识整合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先秦时期(1)商周:商朝的“宾”、周朝的“小行人”都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2)春秋战国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各民族交往中,相邻的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秦朝(1)中央机构: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2)管理措施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3.汉朝西汉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民族治理北: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西: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设护乌桓校尉边疆政策西汉开始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一直延续到东汉东汉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二、汉朝的对外交往1.概况:汉朝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2.丝路贸易(1)中国丝绸不断向西出口。(2)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3)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4)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的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传入中国。(5)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传入中国。(6)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3.对外交流(1)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2)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3)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还用白马驮来佛经,并请来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命人修建白马寺。考点整合[考查视角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典例1:(2024·浙江金华月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汉武帝派司马相如“略定西南夷”后,“除边关,关益(隘)斥(拆)”,并在此设“关市”。这些举措(
)A.体现了华夷一体的策略B.密切了西南与内地的联系C.创设新式民族管理机构D.加强了对两广地区的管理B解析:B除关隘、设关市,有利于西汉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加强西南与内地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故选B项;汉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并没有体现“华夷一体”,排除A项;“关市”是贸易的场所,并非民族管理的机构,排除C项;材料涉及西南地区,两广中广东属于东南地区,排除D项。[考查视角二]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典例2:(2024·浙江温州月考)166年,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这些史实证明汉朝对外交往的特征是(
)A.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B.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C.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B解析:B根据材料“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可知,汉朝对外交往既有与大秦的转手贸易,也有与朝鲜、日本、越南的密切交往,说明汉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多种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故选B项;仅由材料无法判定哪个是主要对象,排除A项;无比较信息,无法判定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由材料给予的信息无法判定,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排除D项。[考情分析]规律总结(1)考试题型:选择题(2)必备知识:汉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3)关键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概括与分析能力(4)核心素养:通过正史的记载,考查大一统时代民族关系的智慧,关注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归纳对外交往的特点,关注了唯物史观命题预测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智慧;丝绸之路与汉朝中外关系迁移应用1.属国是两汉安置归附少数民族的一种行政区划,能够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在中央政府设置的流官之外,尚有另一套专门用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首领的爵位系统。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往往会被赐予归义侯、率众侯、仟长、佰长等爵位。这表明,汉朝(
)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B.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C.中枢机构运行呈双轨局面D.民族交融拓展政治版图A解析:A属国制度的实行缓和了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冲突,有利于缓解民族对立情绪,适应了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的形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对属国制度的定义是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体制,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而不是与内地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边疆治理,中枢机构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边疆治理助推国家发展,而不是拓展政治版图,排除D项。2.公元97年,班超为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了安息(今伊朗境内)后,“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由此可见甘英出使(
)A.经海上商路到大秦
B.具有“凿空”意义C.没有达到出使目的
D.以洛阳为出发起点C解析:C根据“班超为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英闻之乃止”可得出,甘英并没有到达大秦,因此他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故选C项;甘英没有到大秦,排除A项;“凿空西域”的是张骞,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甘英出使的起点,排除D项。考向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五年1考)知识整合一、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三国与西晋时期(1)三国: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后来卷入“八王之乱”并主导了局势,其中匈奴贵族灭亡了西晋;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晋归义羌侯”印;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2.东晋十六国(1)民族关系①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②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③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2)对外关系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②最早由埃及人制造的玻璃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3.南北朝(1)民族关系:北魏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2)对外关系: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二、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民族关系隋朝表现①北方和西北: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②岭南: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③东南: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④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唐朝概况与周边突厥、回纥等地方政权保持良好的关系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表现①西北:贞观初年,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用突厥贵族管理故地;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唐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②东北: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③南诏:有10个王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④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2.对外交往(1)隋朝①陆路: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海路: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其国王也遣其子来到中国。(2)唐朝输入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国际大都会;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定居于广州、泉州等中亚、西亚的服饰、饮食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广受欢迎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经,成为佛学大师输出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派遣唐使(井真成)、留学生、学问僧(空海)学习求法并影响其社会制度中国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传入东亚和东南亚考点整合[考查视角一]民族交融典例1:(2024·浙江6月选考,2)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原地区。据此可知(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A解析:A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帐篷”是游牧民族的典型特征。题干所示内有帐篷形象的墓葬分布地区的变化,说明从东汉到隋唐时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不断加强,A项正确。内有帐篷形象的墓葬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其他民居类型及数量占比,无法判断主要民居类型是否发生变化,也不足以说明边疆和内地一体化(这属于行政管理层面),排除C、D两项。[考查视角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典例2:某学者总结了唐代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如下表所示)。这表明唐代对外交往(
)C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友好往来持续推进友好相处总是居于主流,即使在安史之乱时,中外交往也未完全停止量才使用海外人员灵活的对外人才政策,对于促进中外交流起到了桥梁式作用设置机构、维护交通设置管理外贸的市舶使,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双向交流、兼收并蓄朝廷派人学习印度制糖术,借鉴犍陀罗艺术风格等A.着眼于开阔民众眼界 B.忽视了国家权益的维护C.具有开放包容的姿态 D.基本不受时局变幻影响解析:C材料“友好往来持续推进”“量才使用海外人员”等,体现了对外政策的开放和包容,故选C项;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民众眼界的开阔主要得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材料提到了量才使用海外人员、经济交往等,排除A项;政府量才使用海外人员、设置机构、维护交通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唐政府灵活的外交政策,未体现时局变动的信息,排除D项。[考情分析]规律总结(1)考试题型:选择题(2)必备知识: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民族关系(3)关键能力:历史归纳能力、历史理解能力(4)核心素养:通过汉代至隋唐有关历史事物的演变,考查民族关系背后的文化交融,关注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通过唐代对外交往的表现,归纳对外交往的特征,关注了时空观念命题预测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少数民族统治者民族政策的理解;唐与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趋势迁移应用1.十六国时期,各政权的开创者大都经历过称号从王到天王再到皇帝的变化过程,其中11个少数民族政权采纳汉代以来的五德终始说,标榜自身承继五德推移顺序,将政权置于中国正统王朝之列。十六国统治集团的做法(
)A.有利于强化伦理秩序B.消弭了各族间的隔阂C.意在维护统治合法性D.削弱本民族文化认同C解析:C十六国时期,各政权的开创者通过称号的变化和采纳五德终始说,意在标榜自身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得到认可和巩固,从而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故选C项。强化伦理秩序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消弭了各族间的隔阂”说法绝对,排除B项。削弱本民族文化认同也不是题干所述做法的主要意图,排除D项。2.下表是唐朝与回纥数次和亲的概况。反映了当时唐朝(
)D时间概况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采纳“假蕃兵以张形势”之策,遣敦煌王李承寀和唐将出使回纥,“以修好征兵”,回纥怀仁可汗将女儿嫁给敦煌王李承寀乾元元年(758年)五月,回纥可汗遣使者来朝并请婚。“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贞元三年(787年)八月,回纥遣使来唐求亲。唐德宗派遣自己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往回纥。回纥可汗上书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A.民族交往方式多样 B.中原王朝实力强大C.承袭前代因俗而治 D.经略边疆讲求实效解析:D根据材料“假蕃兵以张形势”“以修好征兵”“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可知,唐朝在经略边疆时注重实际效用与利益,通过通婚稳定边疆统治,故选D项;唐朝采用和亲的方式与回纥进行交往,而非其他众多方式,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得出唐朝与回纥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交往方式,但并未强调中原王朝与回纥的政治经济实力对比,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主体为唐朝与回纥,以及唐朝采用和亲的边疆治理方式,材料并未反映隋朝边疆治理情况,排除C项。考向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五年2考)知识整合一、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1.北宋(1)北宋与辽朝的关系①北宋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②榷场互市。③宋辽协议(维持宋辽已有边界;宋辽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①榷场互市。②宋夏协议(西夏保持帝号;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2.南宋南宋与金的关系“岳家军”战绩卓著绍兴和议宋金以淮水、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岁贡”后期南宋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榷场互市南宋与西夏关系榷场互市西夏与金关系西夏向金称臣,但保持事实上的独立3.元朝(1)民族政策①“行汉法”。②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实行“四等人制”。(2)特点:与汉唐王朝通过册封和朝贡对边疆地区实施控制不同,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3)边疆治理举措①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②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③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管辖。二、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1.与中亚、西亚的交往(1)棉花在宋朝传入中国后开始在内地种植,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2)大批移民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3)蒙古军队西征。2.与欧洲的交往(1)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2)火药传播到阿拉伯,造纸术和火药经阿拉伯传播到欧洲。3.与亚非地区的交往(1)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从海路传入。(2)瓷器、丝绸、纸张、茶叶通过海路大量出口。(3)指南针通过海路外传到阿拉伯和欧洲。(4)元朝汪大渊随商船到过非洲并撰写《岛夷志略》。4.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对欧洲的影响(1)造纸术: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三、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明朝的民族关系(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四夷馆。(2)边疆治理举措①开展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②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③西北和西南: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④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⑤蒙古: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长期以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防范蒙古骑兵袭扰;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2.清朝的民族关系中央机构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等同民族政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民族治理西北蒙古平定准噶尔部叛乱: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对蒙古地区的管理: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新疆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南册封制度清初,册封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赐予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颁布法律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管理制度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等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四、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1.明朝的对外交往(1)台湾问题: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2)“下南洋”: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3)戚继光抗倭①背景: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元末开始出现的日本海盗)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②过程: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东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③影响: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所传颂。(4)明末传教士来华①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5)医学:西医传入中国。(6)朝贡体制:与朝鲜、越南等维持朝贡体制;郑和下西洋。(7)与琉球关系: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8)中华文化外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2.清朝的对外交往(1)中俄关系: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2)中英关系: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在东印度公司的操纵下,英国商人将鸦片从印度走私到中国销售。(3)传教士来华: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4)闭关自守:清朝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水平3—4]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1)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置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等。(2)经济上的往来,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而且受中原地区影响,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3)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在军事冲突中,残酷斗争是一方面,但还有民族交融的一面,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行的。(4)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错居住、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水平3—4]说出中国古代朝贡体制的实质,辩证地评价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1)实质: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关系体系。(2)评价:实现国家间长期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亚洲地区的安宁与和谐;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扩展;为后世国际关系的理念进一步提供了借鉴。重视壮大政治影响,忽视经济利益,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天朝上国观念浓厚,阻碍了近代中西方正常交流。考点整合[考查视角一]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典例1:1584年,女真叶赫部人仰加奴、逞加奴和哈达部人猛骨孛罗、歹商等,经常到开原(今辽宁省开原市)马市进行交易,每次都带领几百人,有一次多达1180人。每半年有31起女真族人到开原马市交换商品,共有13564人之多。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B.女真势力崛起影响明朝统治C.开原成为明朝经济中心D.榷场设立带动民间经济交流A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女真人到开原马市进行交易较频繁,人数较多,这一现象表明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故选A项;大量女真人到开原马市进行交易不能体现女真势力崛起,更不能体现影响明朝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开原成为明朝经济中心,排除C项;榷场主要在辽、宋、夏、金时期设立,排除D项。[考查视角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综述典例2: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闭关自守政策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A.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B.清王朝不再与别国进行民间往来C.汉唐是最开放、最繁荣的时期D.总体呈现为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A解析:A根据材料“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航海外交模式”“闭关自守政策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可知,从汉唐到明清,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故选A项;闭关自守不等于与别国不进行民间往来,排除B项;汉唐时期对外交往范围比较大,但不等于汉唐是最开放、最繁荣的时期,排除C项;由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开明与落后并存,排除D项。[考情分析]规律总结(1)考试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较少直接考查(2)必备知识:明清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关系;朝贡体制(3)关键能力:对历史信息的归纳与整合(4)核心素养:通过经济交往的状况,切入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历代对外交往的史实,考查学生调动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关注了时空观念命题预测元代的民族交融;明代的朝贡体系与对外关系;清代的民族政策迁移应用1.下面为元朝中期各族官员占比表。据表格可知,这一状况(
)C类别总人数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人数占比人数占比朝官(中央政府官员)2089人9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 k h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年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 5 I like those shoes Lesson 30说课稿 人教精通版(三起)
- 14小狗学叫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项目产品推广方案
- Unit 1 My classroom Part B Read and write 大单元整体说课稿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5《协商决定班级事务》第1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 出售供暖平房合同范本
- Unit 4 Then and now 单元整体(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 万亿存款合同范例
- 中介房产抵押合同范例
- Unit 2 Know your body(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跨学科主题学习2-探索太空逐梦航天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 电力储能用集装箱技术规范
- 小学生雪豹课件
- 《课标教材分析》课件
- 《信号工程施工》课件 项目一 信号图纸识读
- 基础护理常规制度
-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
- 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培训
- 设备日常维护及保养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