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成绩令人欣喜,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安全的全局性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吃饭问题,要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摘自《人民日报》2022.6.2《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材料二:从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摘自《“探界者”钟扬》)材料三: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最早的选种育种,是根据经验进行的。在看天吃饭的年代,人类一直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进行着不间断的育种尝试。“春华灼灼,秋实离离”,这是对粮食生长过程的概括,同时也说明着种子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在人工选种育种方面,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诗经》中,就有关于农作物选种和育种的记载,“种之黄茂”,意思是播种时要选色泽光亮美好的种子,才会长出好苗。到了汉代,则出现了“顺时种之,则收常倍”的“存优汰劣”的穗选法。据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以灾荒为由,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第二年,越国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煮熟之后还给吴国。吴国将这些种子当作良种播到地里,最终颗粒无收,引发饥荒。越国乘机发兵打败吴国。这些文字资料体现着古人对粮食和种子安全的危机意识,也一遍遍提醒我们,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种业的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安全。作为粮食的根本,种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所谓“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的优劣同时也决定了价格,而价格决定了市场份额,以及人们培育这种粮食的积极性。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如今我国大豆有进口依赖;大部分蔬菜、水果以及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国产品种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能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农产品仍然存在差距。一些常见的蔬菜品种,如番茄、西兰花,种子进口比重较高。如果我国不能解决优质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我国农业将面临“卡脖子”风险。那么我们买来的种子不能种出来之后复制保留吗?答案是不能,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种子的基因优势慢慢消失。俗语中有“良种种三年,不选就要变”,就是这个道理。目前,种源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一方面,良种的培育作为知识产权的范畴,需要我们严格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另一方面,世界上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他们利用技术优势开发出基因限制技术,即所谓的生物锁。一种是不育技术,另一种是农民自然无法保留的品种。总之,通过让下一代种子在许多方面不如上一代强大,实现技术垄断,对产品专利进行全方位保护。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种子需求大国,中国的种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种子产业价值链与核心竞争力面临双重考验。面对挑战,如何增强紧迫感,提高品种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民族种业,培育出更多可供农民选择的高产、优质、高稳定性的品种,从而使中国种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中国广大种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5.2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的进口粮食很多,对优质种子进口依赖性很强。只要实现科技自强,种源自主,就能完全摆脱外国的控制,真正实现粮食安全。B.从4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得好,我国的粮食产业发展喜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多重挑战下,我们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C.从最早的选种育种,看天吃饭,到现在的科技育种,人类不间断的育种尝试,决定着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丰富。D.种子达人——钟扬,扎根青藏高原,努力建设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这项工程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虽然在高原上开展采集种子的工作无比艰难。3.下列的农谚能体现择优选种重要性的一项是()A.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B.小满粒不满,麦有一场险。C.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壮的。D.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4.为什么说粮食与种子安全一个关乎现在,一个关乎未来?5.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他的《粮食危机》中记述了美国曾经以种子为武器,对阿根廷进行的“农业屠戮”。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丢失种子主权的悲剧一再上演,为我们敲响警钟,为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答案】1.C2.D3.D4.①粮食关乎现在: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国家安全的大战略。②种子关乎未来: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将来有一天,一粒种子甚至可能改变人类的命运。5.①建立自己国家的种子库,尽量不依赖进口,壮大民族种业。②增加科技含量和育种水平,选择优质、高产、高稳定性的品种。③给我国种子申请专利,开发基因限制技术,给种子设置生物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A.结合“从而使中国种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知,最后一个是提供优质种源,立于不败之地;B.结合“到了汉代,则出现了‘顺时种之,则收常倍’的‘存优汰劣’的穗选法”可知,“存优劣汰”就是“穗选法”;D.结合“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可知最后一个是国泰民安。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只要实现科技自强,种源自主,就能……”错误,原文应是“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B.“我们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错误,是已然,原文“要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是未然。C.“人类不间断的育种尝试,决定着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丰富”错误,以偏概全,“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丰富”不完全由“人类不间断的育种尝试”决定。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是体现要按农时播种;B.是说小满节气到了,如果这时候麦仁还没有小满,将可能欠收。C.是说间苗、留苗时,要去劣留壮。D.体现了择优选种的重要性。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安全的全局性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可知,粮食关乎现在,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国家安全的大战略。从“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可知,种子关乎未来,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将来有一天,一粒种子甚至可能改变人类的命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如今我国大豆有进口依赖……如果我国不能解决优质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我国农业将面临‘卡脖子’风险”可知,要建立自己国家的种子库,尽量不依赖进口,壮大民族种业。从“面对挑战,如何增强紧迫感,提高品种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民族种业,培育出更多可供农民选择的高产、优质、高稳定性的品种”可知,要增加科技含量和育种水平,选择优质、高产、高稳定性的品种。从“良种的培育作为知识产权的范畴,需要我们严格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利用技术优势开发出基因限制技术,即所谓的生物锁”“对产品专利进行全方位保护”可知,要给我国种子申请专利,开发基因限制技术,给种子设置生物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又见天香第一枝艾雯【注】①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②——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③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④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⑤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⑥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孙中山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⑦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⑧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⑨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⑩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⑪——“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⑫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⑬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⑭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有删改)【注】艾雯,台湾作家。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⑤段“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意在写出在台湾很少见到梅花。B.文章第⑥段写梅花既习惯于严寒酷冷,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生长,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C.文章第⑩段对图书馆里的铁板红梅的描写侧重于其独特的外形气质,而对邓尉梅花的描写则侧重于其数量之多。D.题目中“天香第一枝”指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及其美好品质的喜爱,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大量整句,比如“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语言典雅。B.文章第⑧⑨两段写记忆中的梅花和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记忆中梅花的喜爱之情。C.文章第⑩段“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一句,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D.文章以和“挚友”交谈的方式来写,如“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你一定比我更熟悉”等,使文章显得亲切活泼,有感染力。8.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9.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些选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答案】6.B7.B8.①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②然后写到国父纪念馆访梅;③接着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④最后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9.①文章以梅喻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②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③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⑤文章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⑥文章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错误,并非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而是说明梅花适应能力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形成对比”错误,只是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唤醒了我的记忆,从而回忆了“记忆里的梅花”,并无对比之意。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1段“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第2—7段,“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写到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第8—10段,“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最后四段,“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回到现实,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结合“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可知,文章以梅喻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结合“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可知,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结合“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等可知,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可知,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结合“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可知,文章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结合“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国花!”“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可知,文章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③黍以示儿子④,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注]①禨(jī):事神求福的习俗。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黍(tuánshǔ):捏成的饭团。④儿子:指小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B.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C.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D.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甚恶,意思是地名很不好,“恶”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恶”字含义相同。B.去郑,意思是离开郑国,“去”,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去”含义不同。C.再拜,意思是再拜一次,“再”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再”字含义相同。D.每食,意思是每次进食,“食”与《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意,请求君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B.伍员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曾到过许国,许公不用语言而用唾的方向为伍员指路,伍员心领神会。C.江上打渔老人不肯接受伍子胥酬赠的千金之剑,司城子罕不肯接受宋国野人献上的出土宝玉,都是因为他们“所宝者异也”。D.除了历史事实,本文还以生活实例等为论据,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2)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14.文章中伍员要在吃饭前祭祀江上老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答案】10.C11.C12.D13.(1)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2)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14.①对江上老人帮助自己行为的感激,②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美,③再寻老人不得的思念之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耕而得玉”是指“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耕”和“得”衔接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D;“野人”是“请曰”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A.恶,不好。句意:地名很不好听;/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正确。B.去,离开。句意:离开郑国。去,表趋向的语助词。句意: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正确。C.“再”意思是两次。句意:再拜一次。“再”,第二次。句意: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二者含义不同。D.食,进食。句意:每次进食。食,喂养。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错误,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恶”,厌恶;“所恶”,所字结构,所厌恶的东西;“所以”,……的原因;“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判断句式。(2)“知”,同“智”,智慧;“弥”,越;“所取”,所字结构,追求的东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根据“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进行概括分析。由“丈人度之,绝江”可知,江上老人帮助伍员渡江,祭祀他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由“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可知,江上老人虽然帮助了伍员,却不肯接受他的馈赠,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美。由“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可知,伍员再也找不到江上老人,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达再寻老人不得的思念之情。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是因为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好听。楚人畏惧鬼魅,而越人迷信神灵。因此,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此江上丈人伪言也,因揣知必伍员,故作此言以拒之耳)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子罕说:“您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它作为宝。”所以宋国有德行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认为的宝与众不同啊。”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舍弟题书堂〔唐〕杜荀鹤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下句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为预感未来会大有作为,所以修缮读书堂以避时局之乱。B.颔联与“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相似,运用互文,上下句分别省“唯”与“遇”。C.颈联描写诗人“藉草”“傍山”,或“醉吟”,或“闲步”,置身自然,闲适自得。D.尾句是反问语气,表达出对“盈仓与满箱”的完全否定,其中“盈仓”和“满箱”都是借代。16.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在人生价值上的诸多自得之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D16.①人生当自强,越是乱世,越是读书无用处时,越是要读书以自强。②人是自然的一份子,融入自然,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安好。③倘若不能得到物质的满足,亲人团圆、共享天伦,也是人生的快慰。【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能力。

D“完全否定”错,不是完全否定““盈仓与满箱””,是说若不能“盈仓与满箱”,团圆也是美好之事。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意思是我们应该知道将来能大有作为,所以在现在乱世也要修缮读书堂,来增加自己的修为以避时局之乱,表明作者认为,越是乱世,越是读书无用处时,越是要读书以自强。颈联“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作者在一片花草丛中醉酒吟诗,在药苗香气萦绕的山中闲庭信步,体现了诗人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心态。尾联“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意思是与家人团聚是很好的事情,即便是不能家给人足。表达了作者亲人团圆、共享天伦的快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写出了迷离的梦境以及内心的悲慨。(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夜深梦回,追忆往昔,悲伤难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猿声凄厉,令人哀伤,因此猿啼被悲愁化,文人常借猿的啼叫声抒写别离和悲苦之情。请从古代诗词中寻找并摘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庄生晓梦迷蝴蝶②.望帝春心托杜鹃③.夜深忽梦少年事④.梦啼妆泪红阑干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易错字有:晓、鹃、阑、啸、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林林总总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中国历史虽然,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所取代。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食客们在、推杯换盏之时其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成语,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渊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B.源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C.源远流长津津乐道杯盘狼藉D.源远流长津津有味觥筹交错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准确修改。20.文中画横线句可以改写成“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国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厚积新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B19.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20.①改句只是直接地把中华美食和中国美食文化的特性给罗列出来;②原句先是点明了中华美食的外在特点,再进一步阐述了中华美食的内在特点,句式整齐,更深层次地说明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特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源远流长:一般指事物的表面,主要是说事物的源头,指时间长的事物。渊远流长:一般指事物的内在有很深的积孕,指后出现的新鲜事物。此处说中国历史时间长,应选用“源远流长”。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津津有味: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此处指人们谈论美食,应选用“津津乐道”。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结合“推杯换盏之时”可知此处是指宴饮中的情景,应选用“觥筹交错”。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成分残缺,句首加上介词“在”;二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不合逻辑,主客倒置,改为“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三是“对……有……感动”搭配不当,改为“对……有……感悟”。修改为: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采用了“中华美食是……也是……”的句式,能起到强调作用,节奏明快优雅;且前句“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既阐述了中华美食外形的华丽、精致,又解释了其内在的坚韧、顽强、隐忍;后句用“古老悠远”“厚积新成”阐释了中华美食的文化特性。既做到了句式的整齐,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节奏明快优雅。而改句则只是简单的词语罗列,体现不出句式整齐、意思递进的特点,且节奏较为急促压抑。(二)语言文字运用Ⅱ2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这使《论语》许多章句有了很大的解释空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忍”字既有“狠心”之义,也有“容忍”之义,请依据这两种词义,分别填入“忍”这一动词的主语,并为“佾”字注音狠心:①__________容忍:②__________佾:③__________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2)“如”字指“相像”,也表示“比得上”。请根据这两个义项,分别解释划线句的句意,并阐述其中蕴含的不同理念。(4)①_________________,这句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这句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指季氏。

②.泛指“人人”“季氏之外的每一个人”。③.yì(2)①.不跟自己(志向)不同(不相像)的人交往②.不结交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重视忠信的人交朋友③.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④.指要见到每个人的长处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词语含义的能力。(1)容忍: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季氏“忍心”做出这样的事情,让人难以接受。(2)为了正确理解孔子思想,有必要对“八佾舞于庭”作出解释。在西周时期,贵族享用乐舞的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由于鲁国公侯是出自周王室的贵胄,可享天子礼乐,但因等级不同,同样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此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作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开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无视王权和君权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礼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愤怒,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要求严惩这种行为。即人们不可“容忍”季氏的行为。【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句子含义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1)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重视忠信的人交朋友。在这里,“不如”不是比自己差的意思,而是不像自己一样很重视忠信的意思。因为忠信这种品德,小而言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