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秋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题复习】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_第1页
【2023-2024秋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题复习】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_第2页
【2023-2024秋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题复习】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_第3页
【2023-2024秋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题复习】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_第4页
【2023-2024秋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题复习】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

用)]专题11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专题11课外阅读

(2022秋•江苏盐城•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

要求各题。

①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

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

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

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

②及庚申,辛酉问,大乱殆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而所谓刘

园者则居然独存。光绪二年,为毗陵②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嘉树

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

通相属c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都人士女连袂而往游焉,

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③方伯求余文为之记,曰:“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

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余叹曰:“美矣哉斯名乎,称

其实矣!夫大乱之后,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

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

矣!”

(《留园记》,有删改)

【注】①帝(jian)至:相继而至。②毗(pi)陵:今江苏常

州市。

1.用标出文中划线句的朗读节奏(限两处)

方伯求余文为之记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盖是园也

(2)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

(3)嘉树荣而佳卉茁(4)迤通相属

3.与例句“泉石之胜”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伯求余文为之记B.菊之爱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山川之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5.请结合文段,说说“留园”一名的含义有哪些。

(2022秋・江苏南通•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

上,假设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

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缙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低攒簇,

间以水田c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C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

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二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又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②,作

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注】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进贤冠:古代官员朝见皇帝时的

一种礼帽。

6,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7.请帮助小通同学完成文言词汇整理单。

类型字词释义

一词多义可覆数席大可七八围许可:能够可:(1)

古今异义独怆然而涕下极乐寺去桥可三里涕:古义眼泪,今

义鼻涕去:古义(2),今义与“来”相对

词类活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道此入玉河轩邈:(3)一道:

(4)

8.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9.读完本文,小州写了一段赏析,请你将这段文字补充完整。

作者以(1)(填地点)为起点,一路游来。桥下之水(2)

(填景物特点),长堤被水夹持,堤上绿杨(3)(填景物特

点),依山傍水而建的,弗寺道观(4)(填景物特点),极乐寺

古松掩映,古松碧绿嫩黄,优美的景色让作者如同回到了人间仙境的

西湖。

10.语气词在古文中大多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本文“了此山水一

段情障乎”的“乎”,有什么表达效果?

(2022秋•江苏扬州•八年级仪征市第三中学校考期中)阅读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画

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召画工。

将命施彩饰C会贵其直①.不合寺僧祈酬,亦竟去c后数日,有二少

年诣寺来谒曰:“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价,

愿输功,可乎?”寺僧欲先阅其迹②。少年曰:“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

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以为妄。稍难之。少年曰:“某既不纳师

之直,苟不可师意,即命垢其壁,未为晚也。,寺僧利其无直,遂许

之。

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其殿c且为僧曰:“从此去

七日,慎勿启吾之门,亦不劳饮食,盖以畏风日所侵锦也。可以泥锢

③吾门,无使有纤隙。不然,则不能施其妙矣「僧从其语。如是凡

六日,^④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他怪也,且不可果其约⑤。”

遂相与发其封。户既走,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

四隅,唯西北墉⑥未尽其饰焉。

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

(选自张读《宣室志》)

【注】①贵其直:画工要价太高。②迹:这里指在其他地方的画

稿或作品。③锢:封闭。(qu):寂静、空寂。⑤不可果其约:

不可始终守约。⑥墉:高墙。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诣寺来谒曰

⑵苟不可师意

⑶如是凡六日

⑷相与发其封

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

13.翻译句子。

(1)寺僧利其无直,遂许之。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4.云花寺殿中彩绘为何被称为“圣画”请结合具体内容,分

别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进行分析。

(2022秋・江苏宿迁・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初至天目双清庄①记

[明]袁宏道②

数日阴雨,苦甚。至双清庄,天稍霁。

庄在山脚,诸僧留宿庄中,僧房甚精。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

上。石簧梦中误以为雨,愁极,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③,邀石簧起。石簧叹曰:“暴雨如此,将安

归乎?有卧游耳!"僧曰:“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

石簧大笑,急披衣起,啜茗数碗,即同行。

注:①天目山:在浙江临安县西北,双清庄亦应在此处。②袁宏

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和下文

的石篓是好朋友。③茗糜:即“茗粥”,指的是烧煮的浓茶。

1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

16.根据提示,颦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字词方法释义

天稍霁联系语境:数日阴雨一?(1)

溪流激石作声联系课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2)

遂不能寐成语印证:“梦寐以求”(3)

啜茗数碗借助词典:①饮,吃;②哭泣时抽噎的样子;③哄骗;

④姓,读chudi。(4)(填序号)

1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8.请简要分析文中“石餐大笑”的原因。

19.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曾把“月光”误认为“积水”,《初

至天目双清庄记》中石簧也有相似的错觉,请结合两文中的相关语句

分析错觉描写的妙处。

知识卡片所谓错觉,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某种误差。错觉描写是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审美意

味的错觉,以达到“因错出奇,无理而妙”的审美效应。

(2022秋•江苏无锡•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关羽传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

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

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

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

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

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

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

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镶有毒,毒人于骨,当

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

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绍诸将莫能当者—

②曹公义之

③羽尝为流矢所中—

④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21.下列句中的“之”与“卿试以情问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A.春冬之时

B.睨之久而不去

C.无丝竹之乱耳

D.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②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

23.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

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

(2022秋・江苏盐城・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篇文言

文,完成各题。

徙知徐州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

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

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J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

潦,吾侪小人,当效命J率其徒持畚铺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

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①。轼庐于其上,过家

不入,使官吏分堵②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②堵:

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尾属于城()

⑵轼诣武卫营()

⑶轼庐于其上()

⑷卒全其城()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6.与“吾谁与守”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尝射于家圃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7.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的措施有(用自己

的话简要概括)。

28.从本文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2022秋・江苏扬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谢道龌传(节选)

凝之妻谢氏,字道镉,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

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元子朗日:“撒盐空中

差可拟。"道福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说。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镉遣婢白①献之曰:“欲

为小郎解围J乃施青绫步郡②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C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④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⑤所害,方命

婢肩舆⑥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

数岁,贼又欲害之。道褪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

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

[注释]①白:向……陈述。②步郭: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

屏幕。③孙恩之难:孙恩,为东晋五斗米道士,后聚众作乱,四处攻

州破府。④厝:同“指⑤贼:此处指孙恩。⑥肩舆:乘坐轿子。

29.解释加点字。

(1)叔父安尝内集()

(2)道福遣婢白献之日()

(2)及遭孙恩之难()

(4)宁先见杀()

3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31.翻译句子

(1)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2.选文中谢道银”巾帼不让须眉”,堪称女中豪杰,请你简要

概括人物特点。

(2022秋•江苏无锡•八年级校联考期中)古文阅读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①,年四五岁,恒以荻

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

冠,齐高帝②作相,引为诸王侍读。虽在朱门,闭门不交外人,唯以

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

以束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③,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

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武帝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屡加礼聘。国家每有吉凶征

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隐逸下》,有删改)

【注】①操:操行、品行。②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的开国皇

帝。③征虏亭:亭子名称。

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引为诸王侍读(拉)

B.朝仪故事(旧)

C.供帐甚盛(很,十分)

D.恩礼愈笃(深厚)

34.下列各句中,与“无不前以咨询”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B.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可以为师矣(《论语》)

3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

(2)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36.陶弘景为什么被称为“山中宰相”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

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022秋•江苏无锡•八年级无锡市江南中学校考期中)阅读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元微之①书(节选)

白居易

①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

绝第一,爱不能舍。

②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

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

若是,不能弹②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与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C此三泰也c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

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③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

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

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④尘念,此际暂生。

【注释】①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白居易贬为江

州司马,元稹贬为通州司马。②弹:尽,全。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

天。④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3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封题之时”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项是()

A.春冬之时—B.山川之美

C.无丝竹之乱耳D.实是欲界之仙都

3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大抵若是

(2)不得仆书

(3)但见山僧_________

(4)去我万里

39.翻译句子。

(1)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2)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40.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给好友写这封信是因为担心朋友长时间收不到信而为

他忧心。

B.白居易因为喜欢庐山的风景在那里建了一间屋子,经常去那

里住一段时间。

C.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白居易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D.“山猿谷鸟,哀鸣啾啾”与《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猿鸟乱鸣

”所选景物一致,表达情感也一致。

(2022秋•江苏泰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完成下面小题。

臣自颖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

吏卒,亲入村落c访问父老.皆有忧鱼,云:”丰年不如凶年C天灾

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

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

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J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

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

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4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所至麻麦如云()

②皆有忧色()

③若丰年举催积欠()

④臣亦不觉流涕()

(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天下言之春冬之时

B.苛政猛于虎相与步于中庭

C.乃甚于水旱急湍甚箭

D.臣自颖移扬自非亭午夜分

42.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43.翻译下列句子。

(1)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4.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记承天寺夜游》和本文写出对这

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方伯/求余文/为之记2.这的确

美好连接3.D4.(1)这名字真美啊,与它实际情况相

称啊C

(2)重重叠叠的山岩山峰遮住了蓝天和太阳。5.最初的主

人姓刘;历经乱世而“岗然独存”,“以待贤者”;名流后世,将“常

留于天地间、

【解析】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

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

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

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

该有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方伯请求我写文章为留园快记。

这里“方伯”人名,做主语,应断开;“求余文"指请求我写文章,

作谓语,应断开;“为之记”表目的,作状语,应该断开。

故据此断句为:方伯/求余文/为之记。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

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特殊情况。

(1)句意为:原来这个留园。是,代词,这;

(2)句意为:这确实可以称为吴下名园第一名。诚,的确;

(3)句意为:好的树木变得茂盛而好的花卉茁壮生长。嘉,美

好;

(4)句意为:连绵相连。属,连接。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例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A.之,代词,代指园子;

B.之,象征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无实际意义;

C.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之,结构助词,的;

故选Do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

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

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C

(1)重点字词:美矣哉,真美啊;矣哉,语气词;斯,这;称,

相称;实,实际情况。

(2)重点字词:重岩,重重的岩石;叠嶂,层层的峭壁;隐天

蔽日,遮住了天空和太阳。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第①段“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可知,其意思是:

所以就用他的姓作为这个园子的姓,叫作刘园。可知,“留园”最初的

主人姓刘;

根据第②段“吴下名园半为墟莽。而所谓刘园者则堵然独存”可

知,其意思是:吴地的名园有一半成为废墟。而所谓刘园则居然独存;

根据第③段“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可知,其意思是:难

道不是大自然留下这个有名的园子来等待有德行的人吗?可见,“留

园”是指其历经乱世而“城然独存”,“以待贤者”;

根据笫③段“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可知,其意思是:

我知道留园的名声常常停留在天地间了。可知,“留园”是指名流后

世,将“常留于天地间”。

【点睛】参考译文

出阊门外三里后,有一个刘氏寒碧庄。问有寒碧庄吗,没有知道

的人,问有刘园吗,他们都说有。原来这个留园,在嘉庆初年为刘君

蓉峰所有,所以就用他的姓作为这个园子的姓,叫作刘园。咸丰年间,

其山水之胜,花木之美,亭榭的幽深,这确实可以称为吴下名园第一

名。

到庚申、辛酉间,大混乱相继而至,吴地的名园有一半成为废墟。

而所谓刘园则堵然独存。到光绪二年,为江苏常州市人方伯得到,于

是开始整修它,好的树木变得茂盛而好的花卉茁壮生长,奇奇形怪状

的石头显露出来,而小溪也变得畅通。凉台热馆,风亭月榭,高高下

下,连绵相连。春秋佳日,方伯和宾客饮酒赋诗在其中,而京都男女

也有人拉着衣服连袖而去游览了。于是在这出阊门的人没有不说刘园、

刘园的。

方伯请求我写文章为留园做记,方伯说:“人说刘园,我就说留

园,不改变他的音而改变它的字.就在他原来的名字.为我的起的新

名字。”我感叹说:“美啊!这些名字嘛,符合实际的!等到战火焚毁

破坏后,高台倾倒而由池平,不知道有多少,但是这个园子竟然侥幸

没有遭受灾祸,难道不是大自然留下这个有名的园子来等待有德行的

人吗?我知道留园的名声常常停留在天地间了。”

6.此地/小似/钱塘苏堤7.大约距离作动

词,往高处远处伸展作动词,经过8.极乐寺距离桥大约3

里,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

9.高梁桥纯净柔和繁茂幽深(枝繁叶茂)华

丽壮观(意对即可)10."乎”,相当于“呢写了作者期望能

早日摘掉进贤冠,去游览西湖,了却自己的山水情缘,表达了作者热

爱自然、渴望弃官归隐之情。(意对即可)

【解析】6.考查断句。句意: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此地”

是主语,“小似”是谓语,故断句为: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

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

等现象。

(1)句意: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许,大约。

(2)句意: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去,距离。

(3)句意: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互相往高处和远处生长。轩

邈,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4)句意:经过此地流入玉河里。道,名词作动词,经过。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去,

距离。可,大约。亦,也。若,好像。张盖:车棚。

9.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根据首段中的“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可知,作者游览的起点是高粱桥。

(2)根据“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假设罗纹纸”可知,桥下之

水的特点是纯净柔和。

(3)根据“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可

知,堤上绿杨的特点是:繁茂幽深(枝繁叶茂)C

(4)根据“朱门纳殿,亘数十里”可知,佛寺道观的特点是:华

丽壮观。

10.考查词句赏析。

句意为: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呢?“乎”是句末语气词,呢。

联系前句“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

下客子”可知,作者渴求的是什么时候能逃脱官场,退隐山林之中,

游览西湖,了却自己的山水情缘。

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美景的热

爱,对隐居自然生活的向往。

“乎二相当于“呢”。写了作者期望能早日摘掉进贤冠,去游览

西湖,了却自己的山水情缘,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渴望弃官归隐之

情。(意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深的峡谷中流淌出来,经过此地流入玉

河里。仿佛无数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

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

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健隙

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

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

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

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

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

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

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

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

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

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

11.拜见,拜访如果这样共同,一起

12.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13.(1)僧人认

为没有花钱很好,就同意了。(“许”解释为“同意”或“答应”都可

以。)

(2)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14.正

面描写:“户既启,有七鸽翩翩”,绘画的人变成了七只鸽子,可见圣

人显灵;“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大殿中的彩绘庄严美丽,可见画

和绘画者非同凡响,所以称为“圣画”。(能写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得。)侧面烘托:“于是无敢继其色者”,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侧面

烘托画和绘画者非同凡响,所以称为“圣画"(用结尾第一句来分析

也可)。

【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

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

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来到寺里进见说。谒:拜见,拜访。

(2)句意为:如果不合您的心意。苟:如果。

(3)句意为:像这样一共六天。是:这样。

(4)句意为:一起打开了大门的泥封。相与:共同,一起。

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

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

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

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我们兄弟一共七个人,从来没有在

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

因此断句为: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

1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

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

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利,认为……很好;遂,就;许,同意。

(2)欲,快要;颓,落下;沉鳞,潜游的鱼。

14.本题考查理能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

结合“户既启,有七鸽翩翩”“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可知.这

里写绘画的人变成了七只鸽子,圣人显灵,大殿中的彩绘庄严美丽,

直接写画和绘画者非同凡响,属于正面描写。结合“于是无敢继其色

者”可知,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间接写画和绘画者非同凡响,属于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云花寺殿中彩绘被称

为“圣画”的原因。

【点睛】参考译文:

云花寺呈有个圣画殿,长安人称它为“七圣画”。当初,大殿(刚)

建成,寺里的僧人找来画工,要让(他们)画彩绘装饰;恰好他们的

要价太贵,不符合僧人期望的薪酬,最终就离开了。几天后,有两个

少年来到寺里进见说:“我们是擅长画画的人。如今听说寺里要找画

工,我们不敢在价格上得到好处,(只是)希望献出(一些)技艺,

可以吗?”僧人想要先看看他们的画稿。少年说:“我们兄弟一共七个

人,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僧人认为(这)很

荒诞,稍加质问他们。少年说:“我们已经不接受您的钱财,如果不

合您的心意,就让人粉刷墙壁,也不晚啊。"僧人认为没有花钱很好,

就同意了。

第二天,七个人当真到了,各自举着彩绘(的工具),要进入殿

中,并且对僧人说:“从这时起七天(时间里),千万不要打开我们的

门,也不劳烦供养(我们)吃喝,大概可因此避免风吹日晒侵蚀毁坏

(作品)。可以用泥封住我们的门,不让(门)有细微的间隙;不这

样(的话),就不能施展神奇(的技艺)了。”僧人依从他们的话。像

这样一共六天,(大殿里)寂静无声。僧人互相议论说:“这里必有古

怪。还是不要始终守约。”于是(僧人)一起打开了大门的泥封。门

打开了,有七只鸽子轻快地飞舞,向着天上飞走了,大殿中的彩绘庄

严美丽,四个角落唯有西北的高墙没有完成装饰。

后来的画工看到了彩绘,大为惊奇地说:“真是神妙的笔法啊!”

因此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

15.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

16.晴(雨过天晴)冲击(撞击)睡着①

17.示例1:暴雨下得这么大,将怎么回去呢?只有躺着听山水之声

哭了!

示例2:下了这么大的雨,怎么回去呀?只有继续睡觉了/只有

躺在床上神游罢了。18.①笑自己误以水声为雨声;②听闻天晴

为能出游而高兴。19.苏轼误将月色看作清澈的积水,足见月光

的皎洁、柔美、清亮,流露出作者宁静、闲适、旷达之心境。石簧误

将溪水声听成暴雨声,皆因泉声之密集有力,延续不断,衬托山庄之

静谧,同时也表现出石簧渴盼天气转晴的急切心理。总之,两文运用

错觉描写展现事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感,行文曲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

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天已经晴了,风和日丽,你听到的响声是泉水的声音,不

是雨声。

“天已晴”“风日甚美”形容天气,“响者乃溪声”点明声音的来

源;

故断为: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1)“数日阴雨”意思是:一连几天的阴雨。而雨过天晴,猜测

“霁”有“晴”的意思。“天稍霁”句意:天色终二微微放晴;霁:晴、

雨过天晴。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意思是: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

出泠泠的响声;激:冲击、撞击。“溪流激石作声”句意:山间溪水撞

击石头的声音;激:冲击、撞击。

(3)“梦寐以求''意思是:睡着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寐:睡着。

“遂不能寐”句意:于是不能睡着。寐:睡着。

(4)选①。“啜茗数碗”句意:喝了几碗茶;啜:饮。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

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

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有:安,怎么;归,回去;卧,躺着;游,神游;耳,罢了。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第二段“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石警梦中误以为雨,

愁极”,第三段“石簧叹曰:'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僧

日:'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可知,石簧笑自己误

将水声听成雨声而发愁;

根据第三段“有卧游耳”可知,石簧的目的是出游,天晴了石簧

因能够出游而高兴。

19.本题考查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误将

月色看作清澈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看作水草,侧面体现月光皎洁、

柔美;苏轼被贬偏远,在月色美好的夜晚与好友张怀民一同在庭院中

欣赏月下之景,表现了苏轼宁静、闲适、旷达的心境

根据第二段“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c石篓梦中误以为雨,

愁极",第三段“暴雨如此”可知,石簧将溪水撞击石头的声音误听

成暴雨的声音,体现泉声密集有力,延续不断,以动衬静,烘托出山

庄的静谧;联系首段“数日阴雨,苦甚”可知,表现出石簧渴盼天气

转晴的急切心理;

可见运用错觉描写不仅能够展现事物特点,还能很好地传情达意,

使文章曲折有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点睛】参考译文:

一连几天的阴雨,让人很苦闷,到了双清庄的时候,天色终于微

微放晴。

双清庄在山脚下,有很多僧人住于此处,僧房很是干净整洁。山

间溪水撞击石头的声音,整晚都在耳边,石簧睡梦之中以为又下雨了,

愁闷至极,于是不能睡着。

第二天早上,僧人准备了茶饭,来叫石簧起来。石簧叹气道:“暴

雨下得这么大,将怎么回去呢?只有躺着听山水之声罢了!”僧人说:

“天已经晴了,风和日丽,你听到的响声是泉水的声音,不是雨声。

It

石簧开怀大笑,急忙披了衣服起来,喝了几碗茶,我们便一起走

To

20.抵挡认为…是义士;认为…讲义气曾经

正巧、恰好21.B22.(1)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做

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2)曹操佩服(赞赏)关羽的为人(或认

为关羽为人豪壮),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曹军)的心意

23.示例: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主周

旋,不避艰险,为其忠;不念荣华,不背旧主,白马解围,知恩图报,

见其义;力斩颜良,探囊取物,刮骨疗毒,言笑自若,知其勇。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当:通“挡”,抵

挡。

②句意:曹操认为他是义士。义:认为……是义士;认为……讲

义气。

③句意:关羽曾被乱箭射中。尝:曾经。

④句意: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适:恰逢,恰好。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

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

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卿试以情问之: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之:代词;

A.助词,的;

B.代词;

C.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助词,的;

故选B。

2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

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

本题关键字词:

①擒:俘获。归:返回。拜:任命。礼:礼遇。

②壮:佩服。心神:心情神态。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根据第①段“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可

知,关羽整天在刘备旁侍立,即便有危险也不躲避;可见关羽的“忠

II

9

根据第②段“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c曹公擒羽以归,

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第③段“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

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可知,曹操俘虏了关羽,任命关羽为

偏将军,曹操给关羽的待遇很丰厚,但是关羽却不为所动,表明自己

不能背弃刘备,知恩图报;体现了关羽的“义”;

根据第②段“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二第④段“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

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可知,关羽深入敌军斩杀颜良,刮骨去毒而谈笑自若;体现了关羽的

“勇。

可见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所以关羽被尊奉神化。

【点睛】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刘备与他同床共寝,亲

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整天侍立在刘冬左右,跟随刘各应酬

交接,不躲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俘获了关羽后返回,

任命(他)为偏将军,给他的待遇很丰厚。袁绍派遣大将颜良到白马

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做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

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

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

之围。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

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

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

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

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医生说:“箭头上有毒,

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

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J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

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

肉饮酒,谈笑自若。

24.连接到住,寄住(或造房,搭草棚)最

终,终于25.(1)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

(2)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虽是禁军,姑且给我

出力。26.B27.①驱使富民回城,稳定民心②筑堤护城③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28.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

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等

【解析】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

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

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末尾与城墙相连。属:连接;

(2)句意为:苏轼到武卫营。诣:到;

(3)句意为: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庐:名词动用,搭草棚,这

是住的意思;

(4)句意为: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卒:最终,终于。

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

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是:这儿。水决:决提的水。败:毁坏。城:

城墙。

(2)重点词语:河:河水。害:危害。城:城墙。急:紧急。

虽:即使。且:暂且。为:替,给。

26.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吾谁与守”句式为宾语前置。

A.省略主语“吾”,可看做省略句;“于家囿”介宾结构后置,也

可看做状语后置句;

B.“莲之爱之宾语前置;

C.“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省略句;

D.“如吾两人者”是“闲人”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故选Bo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

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J驱使复入”,可概括为:驱使富民

回城,稳定民心;

根据“率其徒持畚铺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可概括为:筑堤护城;

根据“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可概括为: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可知,苏轼敢于担当(或责任感

强);

根据“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

且为我尽力。'”可知,苏轼临危不惧(冷静沉着);

根据“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驱使复入”可知,苏轼亲

民爱民;

根据“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可知,苏轼公而忘私、以身作则。

【点晴】参考译文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

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

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弑说:“如果富人都出

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

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

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

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

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链出营,修筑东南方向

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

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

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29.曾经派遣等到被30.恩虽毒

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31.(1)她的外孙刘

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伤害他。

(2)张怀民也没有入睡,(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32.谢道镉不仅

聪明有见识有才华,并能言善辩,而且临危不惧,大义凛然C

【解析】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

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

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次叔父谢安曾经把家人聚会在一起。尝:曾经;

(2)句意:谢道温派遣婢女告诉王献之说。遣:派遣;

(3)句意: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及:等到;

(4)句意:我宁可先被杀。见:被。

3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

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镉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变了

态度,竟没杀刘涛。

“恩虽毒虐”与“为之改容”为转折关系,“乃不害涛”是结果;

故断为: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

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

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有:

(1)时:当时;数:几;欲:想要;害:伤害;

(2)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共同;

(3)荣:茂盛;良:甚、很。

3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首段“安曰「何所似也?'……道福曰:'未若柳絮因风起J

”可知,谢道镉将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乘风而起的柳絮,生动形象地

展现了雪飘落时的动态美,同时以春景写冬景,富有意蕴美;可见谢

道据聪明有才华;

第二段写谢道镉在王献之与客人谈论诗文,将要理屈词穷时出面,

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谢道媪理屈;可见谢道龌有见识,

能言善辩;

第三段“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谢道镉拿

着刀出门突围杀乱兵;可见其临危不惧;”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

又欲害之c道镉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

\写谢道镉在外孙刘涛即将被孙恩杀害时挺身而出,宁愿自己先被

杀;可见其大义凛然。

【点睛】参考译文:

王凝之的妻子姓谢,字道镉,是安西大将军谢奕的女儿。她聪明,

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一次叔父谢安曾经把家人聚会在一起,忽

然间,雪下得急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

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谢道镒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

而飞舞。”谢安非常高兴。

王凝之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谈论诗文,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

温派遣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弟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

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举动自如,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

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

上来,谢道媪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

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据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

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我宁可先被杀J孙恩虽然歹毒残

暴,也因谢道镉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变了态度,竟没杀刘涛。

33.A34.C35.(1)他常常用芦荻作为笔,在土灰中学

习书法。(2)都说自宋、齐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事,朝廷和民间都

以这件事为荣。36.①“山中”可从【链接材料】中看出。材料

表达了陶弘景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热爱自然)和对自康乐以来无

人欣赏美景的遗憾之情。②“宰相”可从本文中看出。陶弘景才华出

众,在朝为官时,很多朝事由他决断。梁武帝时,他不原出仕,隐居

山中,但每当国家有吉凶征讨的大事,仍会前去向他咨询。

【解析】3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

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

等现象。

A.“引为诸王侍读”,意思是把他引荐给各位封王陪读。弓I:引

荐;

故选A。

34.考杳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无不前以咨询“,意思是

一定会来向他咨询。以:介词,来。

A.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来推托。以:介词,用;

B.句意为: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以:介词,凭借;

C.句意为: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以:介词,

来;

D.句意为: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以:介词,凭借;

故选Co

3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

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恒,常常;以,用;衣,芦荻;学书,学习

书法。

(2)句重点词语:咸,都;云,说;斯,这;荣,意动用法,

以……为荣。

36.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

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山中”:链接材料“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的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

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表现了陶弘景对

秀美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既有对前贤的钦佩和追慕,又惋惜世人对

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志趣和与自然相融合的

愉悦之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