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如何在科研管理中紧跟国家政策、以需求为导向、创新管理模式是目前高校在科研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以M大学为例,对高等院校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情况分析,列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奖现状,指出科研管理方面的问题和瓶颈,即过多强调学术贡献、轻视社会贡献,二级科研单位重视度不够,更关注立项阶段、缺乏过程管理,管理大众化、缺乏针对性,各学科间“闭门造车”、缺乏交叉融合,信息化水平较低、存在信息孤岛等。以此为基础,探索高校新型科研管理发展路径,以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认为要创新科研发展模式,促成内涵式发展,兼顾学术自由与国家战略需求,激发科研工作者的能动性,推进有组织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遵循“加”“减”“乘”“除”科研管理原则,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能动性,促进高校科研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词:高校;有组织科研;科研管理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校科研创新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指出高校要强化责任落实,在学校整体规划和科技创新等专项规划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提出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明确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高校科研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会遇到瓶颈,在此阶段如何突破瓶颈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面对的挑战。本文以M大学为例,分析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应如何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能力和教师科研积极性,实现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有组织科研”以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优势为基础、瞄准“卡脖子”问题,是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是一种能够跨越高校学科壁垒、高效整合内部优势、多学科资源协同开展任务导向型研究的科研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指出:“有组织科研不是撒胡椒面、雨露均沾,更不是文字层面理解的对科研过程予以组织,而是特定的、有目标、有侧重、精准化的科研发展规划。”高校科研机构要通过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整合校内外资源,以更加灵活的组织建制形式开展目标明确的科研任务。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服务科研人员产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学术成果。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在此前提下找准学术自由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平衡点;并发动全校各部门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要把过去“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变成“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把高校真正组织起来,做成事、做成大事,为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科研管理部门要整合被“分割”的学科,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理学科融合,发展壮大新文科,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需要承担更重要的使命。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现状分析M大学科研管理的现状从侧面反映了其他高校的现实情况。M大学是将社科和自科进行分别管理的,虽然其是一所综合类大学,但人文社科科研单位占据了绝大多数。近几年,M大学自然科学类二级单位申报人文社科科研项目较为频繁,显现出交叉学科的优越性。本文以M大学为例,通过2012—2021年的数据,分析其在社科项目、成果、获奖等方面的现状。(一)科研项目方面图1M大学国家级项目立项总数从图1可以看出,M大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在2013年以后总体呈上升趋势,虽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2015—2018年立项数不断刷新,2020年达到顶峰,是立项数最多的一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总体趋势稳定且不断向好,未来还有较大的突破空间。M大学省部级项目立项数情况如下。2016年以前M大学立项数不稳定,2016—2018年不断上升,2019年上升幅度更大,科研人员在省部级项目立项数明显增加,反映出学校教师更加重视,积极性更高。M大学厅级项目情况如下。2018年以前,M大学立项数先增长后下降,2018年以后,立项数不断攀升,2021年首次突破200项,体现了该校教师申报项目积极性提高,后备力量有待激发。总而言之,对科研项目立项数而言,2018年以后M大学国家级、省部级及厅级项目数量不断攀升,每年都有突破,发展前景可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M大学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危机”意识增强,不断超越自我,青年力量的涌现不断为项目申报提供新生机。(二)科研成果方面M大学在2012—2021年人文社科类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300项,省级人文社科类评奖年份中2012年总数最多为66项,2014年获得一等奖数量最多,2018年以后获奖总数相对稳定。十年间,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其中高质量核心论文2000余篇,2015年发表论文总数达到统计期内最高。发表人文社科类专著377部。总体而言,前些年M大学著作、论文数量偏少、不稳定,近几年呈现稳步上升;咨政报告数量大幅提升。质量上,高水平科研论文占比较低,说明高质量论文产出较少,一般论文居多,科研高质量发展还需进一步推动。当然,研究成果被采纳数量的增加说明学校科研人员更加领会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的重要性,更加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为科研人员提供新思路。(三)科研成果获奖方面图2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奖项)由图2可以看出,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2012年二、三等奖总数最多,2014年、2016年、2018年总数在上升,一等奖数量却在减少,说明高质量科研成果还有待提高。总体而言,现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存在项目立项数量有所攀升、青年教师后备力量待激发、高质量科研成果较少等现象。二、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随着“放管服”改革和“破四维”改革的稳步推进,经过对M大学成果、项目现状分析及对各科研单位的深入调研发现许多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高校科研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其科研创新的阻碍和消极影响,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旨在通过问题研究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促进高校进行有组织科研,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发展规律的新型科研之路。(一)过多强调学术贡献,轻视社会贡献存在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不强,科研成果更多仅停留在发表、出版、立项、得奖等层面的情况。重数量、轻质量,重学术、轻应用,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学术与社会影响力明显不足,原创性成果稀缺,低水平重复性科研依然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的科研活动仅停留于科研工作者的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这对国家投入的各种科研资源而言实则是巨大浪费。在各种总结类材料里,更多的是数据的堆积,数值的多少成为成绩的重要指标,能够真正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成果梳理较少被提及。高校的科研活动更多局限于本学科领域,很少直面社会需求,缺少应用价值评价,成果发表或评奖后很少能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既不利于科学研究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汲取力量,也难以使科研管理部门通过科研服务社会这一渠道获得社会资源的大量投入。(二)二级科研单位重视度不够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需要全校多方联动、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有些二级单位由于教学任务较重,难以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科研中,导致科研产出较少,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没有申报的条件和评奖的成果,青年教师又缺乏科研动力,新老之间“传帮带”机制不完善,往往出现“躺平”现象,没有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机制。即使近几年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但某些人员存在自信心不足、科研项目申报经验不足的现象,且学院没有及时邀请同行专家指导申请书写作,导致教师申报书质量不高,“失败”原因不明,问题导向性不强,“失败”后缺乏再次申报的勇气,此时二级科研单位如不进行指导和鼓励,就会导致教师丧失科研动力。同时,二级单位在科研方面的经费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大,每个单位经费来源及金额各不相同,导致科研经费存在差别,存在有些单位课题经费花不出去,而有些单位课题经费紧张、缺乏足够经费支持科研事业发展的情况。科研配套奖励可以直接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引导更多教师投入科研中。科研成果较少、未投入其中的科研人员并非没有科研潜力和学术追求,只要善于挖掘,并根据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同样可以产出高质量成果。(三)过多关注立项阶段,缺乏过程管理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科研项目申报往往追求立项数量,缺乏对项目运行的过程管理,难以做到对科研项目进行选择使用、全程跟踪的管理形式,难以全面密切关注教师科研项目进展的实际情况,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没有做到对进度及时督促与掌握,有些突出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导致有些项目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甚至延期,这便大大降低了研究成果的时效性,不能及时为国家战略服务,结项结果不理想,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四)管理大众化,缺乏针对性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通常表现大众化、片面化,若要挖掘富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就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别“约谈”并“量身定做”方案。在进行项目和论文选题过程中,政策的导向、兴趣的萌生及专业知识的积累占据主导地位,有些青年教师前期对科研还处于迷茫期,这三个方面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和加以利用,自我研究方向还不够稳定,导致科学研究止步不前,对此若能够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突破瓶颈,便会涌现更多科研后劲力量。(五)各学科间“闭门造车”,缺乏交叉融合各高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建设时往往带来学科资源的固化,科研组织管理被固化在院系当中,学校为了某一学科的建设,往往把有限的资源投入优势学科,这就导致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明显,跨学科所获得的资源难以协调,存在科研人员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自娱自乐”的现象。在科研过程中,通常局限于本学院或本系内部来组建科研团队,难以与其他学科联手,部分科研人员没有认真地思考社会需求,科研远离实际的社会生产需要。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单靠某一学科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问题,所以高校在科研管理中如何打破僵化模式,为跨学科、跨领域交叉性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六)信息化水平较低,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当前的科研信息系统只是各部门单独运行,未形成完整的链条管理,加上财务报销流程复杂,成为科研路上的“绊脚石”,科研人员需要往返于多个部门,耗费大量精力,直接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项目执行效率。各相关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严重影响了科研管理和监督的效率和时效,难以提高科研管理的服务水平。三、“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对策(一)创新科研发展模式,促成内涵式发展高校聚焦内涵式发展要以人为本,把握教育规律,立足国情、校情,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质量、动力、效率变革,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应扎实推进优势学科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研究机构,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基础学科—创新式发展—成果转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注重科研过程,避免重立项而轻结项、轻过程、轻应用。项目分为立项、实施、结项阶段,现实中经常出现科研工作者只要争取到科研项目立项就以为万事大吉,项目申请下来后项目负责人按照规定使用资金和分配任务,在这期间项目成员各行其是。最后只是对各成员的研究加以汇总。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组织保障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同,导致最后拼凑交差,科研成果质量不理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不明显。所以应对项目过程投入更多时间,确保全程跟踪,时刻把握项目进度,及时督促,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二)兼顾学术自由与国家战略需求“学术自由”指学术界自由地进行学术活动的自由,国家战略需求通常都是利国利民的长远大计。学术自由与国家战略需求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有组织科研”强调的是包容自由的探索。科研尤其原创知识的生产过程,有时候是个人好奇心驱动的结果,研究兴趣和灵感是非常关键的。在这个过程中,揭榜挂帅、鼓励能者上,就是将那些在自由探索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人吸纳进来,让他们进入“有组织科研”的体系中并担当大任。高校要在尊重学术自由的同时牢牢把握国家战略需求,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要精准瞄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高效的科研活动,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人力物力资源及敏锐的洞察力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做出贡献。高校集人才资源、物质条件、基础研究、学科专业于一身,具有巨大的优势与潜力,是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宣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性,引导科研工作者主动关注时政、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自身兴趣和优势找准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契合点,为开展学术研究找准方向,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为科研人员提供与国家重大需求研究相符合的相关制度与激励机制,使每一个为国家战略做出贡献的人都能在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职业评价中获得充分肯定,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人员提供不竭动力。最后,科研管理更应引导科研人员从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选题指导入手,以大政方针为导向,以紧跟国家政策、服务地方发展为出发点,读懂读透政策文件,积极关注社会需求,生产出“市场”需要的、有价值的学术“产品”。(三)激发科研工作者能动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激情和潜力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如何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动性是每一个科研管理部门不可忽视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应当关怀科研工作者的生活与职业道路成长,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后顾之忧。首先,激发科研能动性应从青年教师入手,对青年骨干力量实行早期培育、重点扶持,从源头上将培育重大科研成果的时间节点提前、确定性加强。从其进入高校科研队伍时就应密切关注,“量身定制”方案,“以老带新”将优势传承,保持科学研究的连续性。青年教师往往经过硕士、博士阶段等多年的积累与磨炼,具有较为稳定的方向和自身的独到见解,但要独立进行重大科学研究还需要长时间的栽培与历练,所以要从青年教师抓起,制订更多激励机制,培养后备力量,提升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其次,奖惩制度是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要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奖励与物质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要想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就要从根源上提高待遇、建立奖励机制,减少后顾之忧,使科研人员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学研究中。科研奖励最能激发科研积极性,学校以往是通过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汇总并发放,为了更好地调动科研能动性,可以将发放科研奖励转为对各二级学院的考核,各二级学院负责发放超额工作量奖励,将权利转给各部门形成相互竞争机制。最后,提供交叉、合作、宽容、自由、共赢的学术研究氛围。以人为本,调整教育发展理念与导向,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研管理部门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扎根基层实际,用脑去思考、用心做科研,同时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学术土壤和浓厚的氛围。(四)推进有组织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当前,科技的创新、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交叉融合,这就对高校的科研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的诸多技术专业难题,单一学科、单一团体、单一力量不足以解决,必须培养能够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多学科、跨领域开展研究,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驱动下,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高校整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一个能进能出、开放流动的交叉学科教师团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提高学科竞争力。然而,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应只停留在表面上,就学校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动员大会而言,也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分别进行,独自组织,分界清晰,但往往在课题研究中社会科学项目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借助自然科学的力量找到突破点,自然科学也会通过社会科学找寻引领的方向,既然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那么在组织申报各类项目时就要鼓励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不同单位。分开动员与组织虽可以按照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但对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显得力不从心,从“有组织科研”的角度来看,是否对科研管理部门及开展的工作进行有组织的、全局的、战略性的统筹值得深刻考究。目前,促进学科、科研团队的交叉融合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提供开放、包容的环境和容错的空间,不能急功近利,要遵循学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剧本与分镜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中医药大学《画法几何与土建制图》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1单元第1课时《9加几》教案
- 华侨大学《思想道德修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Web应用与开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中医药大学《音乐基础理论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办公空间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万里学院《金融风险分析师(FRM)专题(双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证券投资常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教育综合体项目策划书
- 软件开发项目服务方案
- 2024版质量管理培训
- 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至2030年中国液体罐式集装箱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四川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十七套合卷【附答案】
- 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无脊椎动物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2024年银发健康经济趋势与展望报告:新老人、新需求、新生态-AgeClub
- 2024年江西省“振兴杯”家务服务员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吉林省2024年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