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7课隋唐制度的改变与创新必备学问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学问点一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2.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说明合理的是()时间事务隋大业元年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唐初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定期实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实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及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武则天时期女皇帝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渐渐完善学问点二三省六部制3.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心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4.有学者认为隋唐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材料反映了()A.集体决策机制形成B.三省之间相互牵制C.早期民主思想产生D.专制皇权有所减弱学问点三赋税制度5.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确定了租庸调推行的主动作用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峻流民问题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缘由6.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起先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干脆限制土地和人民关键实力综合练进阶训练其次层1.《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复原了汉朝的察举制度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D.适应了当时局势的须要2.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探究阶段。多数的录用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常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A.考生的名望确定结果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3.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实行考卷的封弥、誊录和考官的锁宿隔离制度。当时存在所谓的“行卷”现象,就是士子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当时那些比较重要的官员,希望赢得他们的赏识,以求举荐。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是荐举制的新形式B.存在吏治腐败诱因C.选举权旁落到地方D.运行程序混乱不堪4.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后,“门第”等级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改变()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B.进一步减弱了门阀士族势力C.为庶民参加政治供应了机会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5.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终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白()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心和地方的作用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6.唐朝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20天,如不能服役,则按日计算,每天交绢3尺或布3.75尺,代替徭役,这叫输庸代役。输庸代役()A.使农夫负担暴增B.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C.简化了税收名目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随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起先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原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定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淌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供应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改变?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1.(真实情境——学术情境)闻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宝时提出:“隋炀帝开运输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须要。当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须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拓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A.江南已得到开发,须要加强南北联系与经济沟通B.发动对高丽的斗争须要运输军粮C.农夫起义爆发须要派军队镇压D.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2.(素养——史料验证)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很多政治才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心。……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用,……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用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确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淌。——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原则。(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科举制的作用。(4)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的特点。第7课隋唐制度的改变与创新必备学问基础练1.答案:B解析:九品原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所以“品”也就成为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故选B项。2.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并不能说明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想被科举制禁锢,故B项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说法过于确定,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完善,故D项正确。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左丞与右丞应隶属尚书省。故选B项。4.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减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故选B项。5.答案:D解析: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知,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缘由,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主动作用,B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项不正确。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限制减弱,故D项国家无法干脆限制土地和人民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解除A、C两项。“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朝政策,故解除B项。关键实力综合练1.答案:D解析:九品中正制初时“不拘爵位”,不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因为汉末动乱,“人士流移,考详无地”,而新建立的人才选拔制度,故B项错误,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没有引发乡民的议政热潮,故C项错误。2.答案:B解析:据材料“还要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唐代科举制受到之前的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录用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常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名望只是参考之一,解除A项;材料“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常的文字高下”说明门阀士族的限制渐渐被打破,解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平民对科举制的看法,解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士子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当时那些比较重要的官员……以求举荐”可知会诱发吏治腐败,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答案:B解析:“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等级观念的本质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对过去传统的门阀有确定的打击作用,故B项正确;“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没有体现庶民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科举制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5.答案:D解析:唐初相权只能对皇权进行确定的制约,并不能达到权力制衡的程度,故A项错误;尚书省的作用并非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皇帝才是最高决策者,故C项错误;门下省可以封还敕书,对中书省及皇帝的决策进行审核,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6.答案:B解析:输庸代役后,农夫可以不去服役,这样就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从材料看不出税收名目简化,故解除C项;“解决了”说法太确定,故解除D项。7.答案:(1)制度:察举制。说明:察举孝廉,崇贤、举善、黜恶,教育人们向善。(2)改变:由注意才德到注意门第。弊端:中正官可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败坏社会风气。(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解析:第(1)问,通过细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乡举里选”指的是察举制度,因为察举制度的特征就是“乡举里选”,由于察举制度重视孝和廉,所以察举制度也就能够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第(2)问,材料二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变为了注意门第,名门士族垄断官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突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中正官往往会徇私舞弊之类等均可。第(3)问,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就是回答出科举制度的作用,以主动作用为主。例如,科举制度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科举制度使社会形成一个读书学习的风气。学科素养升级练1.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大运输河的开通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有亲密关系,是加强南北经济沟通的须要,故选A项;发动对高丽的斗争不是新形势,故B项错误;农夫起义爆发更不属于新形势,故C项错误;两宋之际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故D项错误。2.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征召、辟除。原则:依据品德凹凸进行选拔。(2)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作用:官吏任免和考核权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允公正;逐步放宽录用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了门阀士族;促进社会阶层流淌。(4)特点:从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解析:第(1)问,“选官制度”:依据材料“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征召、辟除。“原则”: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汉代选拔官员的原则主要依据品德凹凸进行选拔。第(2)问,“弊端”:依据材料“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可知,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使得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第(3)问,“作用”:依据材料“九品以上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