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检测卷(附参考答案)_第1页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检测卷(附参考答案)_第2页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检测卷(附参考答案)_第3页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检测卷(附参考答案)_第4页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检测卷(附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检测卷(附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新年的礼炮声不是振动产生的B.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C.超声波的频率很低,人耳不能听到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2.古诗词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下列诗句中与声音有关的知识分析正确的是()A.“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的歌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人是通过音调来辨别青蛙的叫声的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鱼惊”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只要有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C.航天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交谈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得快4.以下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A.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B.有些车间的工人工作时佩戴防噪声耳罩C.工厂四周植树 D.高速公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5.如图,学生正在进行乐器表演,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优美的音乐一定不属于噪声C.萧声与鼓声的音色相同 D.弹琵琶时改变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6.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二、填空题7.中考考生入场后,监考老师宣读考场守则时,考生所听到的声音是由于老师声带的产生的;考场周边的道路禁止鸣笛,是从处减弱噪声。8.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产生的;当我们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时,编钟发出声音的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同一位置,编钟发出声音的不同(后两空选填“响度”或“音调”)。9.在设计、建造电影院时,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量(选填“增加”或“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因此电影院内四周墙壁表面要采用(选填“松软多孔”或“坚硬光滑”)的材料。10.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状态;当声音从空气进入玻璃中传播时,声速(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1.静静的雪山,高峰巍峨,但它却可能会因为人的一个“喷嚏”而引发雪崩,说明声波能够传递;医生给病人通过做B超来帮助诊断,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这一现象说明也能够传声。三、实验题12.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小明在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实验时,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子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保持钢尺的不变,改变钢尺,多次进行实验。发现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音调越。四、简答题13.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人们往往会感到万籟俱寂,而雪被人踩过后,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14.一只蜜蜂从耳边飞过,我们能听到它的声音,请问为什么一只蝴蝶从耳边飞过,我们却听不到它的声音?15.临近中考小王晚上在家学习,楼下夜市人声鼎沸影响了他的复习,为了他能够安心复习,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帮他想想办法。(至少三种办法)参考答案题号123456答案BABAAB1.B【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新年的礼炮声是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故B正确;C.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频率太高,人耳不能听到,故C错误;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D错误。故选B。2.A【详解】A.人与玉笛之间通过空气连接,所以人听到的笛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的,故A正确;B.诗人的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诗人是通过声音的音色不同来辨别青蛙的叫声,故C错误;D.“鱼惊”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A。3.B【详解】A.只有振动,不一定听到声音,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故B正确;C.航天员在月球上不可以直接交谈,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环境,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故D错误。故选B。4.A【详解】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A.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B.工作时佩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工厂四周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高速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琴声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优美的音乐只要对人们的生活或工作造成影响也是噪声,故B错误;C.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箫声与鼓声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D.弹琵琶时改变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改变了弦振动部分的长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故选A。6.B【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气体中较慢,故A错误;B.音色是由振动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是声音的本质特征之一,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C.我们能够听到声音,需要声波的频率要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以内,且响度足够大等条件,故C错误;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状态、温度等因素有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有关,故D错误。故选B。7.振动声源【详解】[1]监考老师宣读考场守则时,考生所听到的声音是由于老师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考生耳中的。[2]在考试期间,考点周边禁止鸣笛,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8.振动音调响度【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2]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时,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3]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同一位置,编钟的振幅不同,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9.减少松软多孔【解析】略10.振动变大【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源在振动,引起介质振动,从而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2]声音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当声音从空气进入玻璃中传播时,声速会变快。11.能量信息液体【详解】[1][2]声波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打喷嚏而引发雪崩,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医生给病人通过做B超来帮助诊断,说明声波能够传递信息。[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这一现象说明液体也能够传声。12.快慢振幅长度快高【详解】[1]在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实验中,拨动钢尺,听它发出声音的同时要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2][3]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要保持钢尺的振幅不变,使响度不变,同时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进行多次实验。[4][5]钢尺伸出桌面越短,越容易振动,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13.见详解【详解】答:一场大雪过后,由于松软积雪中的缝隙很多,声音进入后,很难再反射出来,因此,刚下的雪,能很好地吸收声音,所以,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周围特别寂静,而雪被人踩过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本新鲜蓬松的雪被压实,从而减少了对声能的吸收,所以,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14.见解析【详解】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波声,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低于,不在人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