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9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自由女神”是美国的象征,因而“自由”也便成为美国人最基本的价值理念。但实际上美国也并非是一块自由的乐土。从建国至今美国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A.金钱政治B.种族歧视C.性别歧视D.暴力犯罪2、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徙始终没有停止过。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3、去星巴克喝咖啡,去麦当劳吃鸡翅,去沃尔玛大卖场购物,去宜家家居买家具和许多西方人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成为今日中国人的生活轨迹。这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A.全球化B.区域化C.趋同化D.制度化4、如图为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对这张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A.华工在美国取得了丰厚的报酬B.华工的出现纯粹是个人的原因C.华工为近代美国开发做出贡献D.该照片体现了黑奴贸易的罪恶5、下表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对于“儒”的来源考证。章太炎“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胡适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傅剑平“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阎步克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

这些考证()A.表明“儒”之来源复杂不可考B.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C.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结论D.说明学者的立场取决于史料选取6、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责“中国没有法治观念”。两位思想家的认识都基于()A.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B.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C.以儒家精神丰富启蒙思想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异7、据《礼记·玉藻》记载,春秋时期“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在车则闻鸾和(车铃)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邪恶)之心无自人也”。据此可知()A.儒家理念受到了统治阶级推崇B.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C.用玉制度强化了贵族尊卑秩序D.鬼神思想影响到社会审美标准8、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9、10—12世纪的欧洲学者普遍非常欢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果,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向,如彼特拉克对阿拉伯诗歌就多有批评。这种变化反映出()A.文化冲突推动了文艺复兴B.阿拉伯原有贸易地位衰落C.欧洲人重新树立文化自信D.政治交锋促进了思想交流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深圳翠园中学;肇庆中学(珠三角组)揭阳一中和潮州金中(粤东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粤东组。

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汉书·地理志》材料2:拓林;黄岗、南澳、樟林、东里、达派、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往外货输入。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三角组。

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材料4: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110处、清代188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

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请回答: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同学们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本次研究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别加入,列举出当地与海丝之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同时谈谈你对海丝之路的认识。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一-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日“扬气”尽事奢华也。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二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1)材料一中的“洋气”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比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1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耍》卷1《君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变革是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在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往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成为男优女婢,成为青楼娼妓,成为夫佣仆。江南大家蓄奴之风盛行,以至被人称为“第二次农奴化”,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我们从地方文献与碑刻中看到,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有益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从质量竞争变为价格竞争的新消费经济没有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明清江南,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史丛稿》材料二对基本品或奢侈品的需求及价格层次的巨大差异引起人口和商品新的流通。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这又引发城市运动。在由商人组成的第一批经济活跃中心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便有条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同样,在城镇内部,完全依赖财富提高地位的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因此能够使现实生活条件变得对他们更为有利。另一方面,在大约1300年或更晚一些,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但其目的已不再是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而是要求社会对现存财富资源进行更公平地分配。

——摘编自M.Postan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第二次农奴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对比欧洲人口迁移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流动产生的不同影响。17、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謇“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2题,共18分)18、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图中选取一组人口迁移路线,概括指出其路线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古代东亚文化圈孕育于公元4—5世纪,形成于8世纪。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现代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经济、文化、安全的一体化,抛开意识形态的差距,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区性结构和体制。儒家思想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古代东亚文化圈孕育于公元4—5世纪,形成于8世纪。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现代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经济、文化、安全的一体化,抛开意识形态的差距,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区性结构和体制。儒家思想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摘编自青玄《儒家思想的优越性、局限性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7分)20、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1、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2、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详解】

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自建国以来一直存在并困扰美国社会的问题是种族歧视,虽然经过黑人民权运动的斗争,黑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这种观念仍然存在并在某些时候还有所激化,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2、C【分析】【详解】

中国古代人口迁徙有两个特点:一是少数民族内迁,从游牧地区迁入农耕地区;二是中原人民因战乱影响生产生活被迫迁往政局相对稳定的江南地区。两者人口流动的趋势都是自北向南迁徙,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3、A【分析】【详解】

由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在吃喝住行用上和西方人一样,可知这是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正确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提供区域合作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但民族性仍在,C项错误;一般人的生活日常与西方的生产、服务接轨,但没有受到强制性地规范、约束,D项错误。4、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为了修筑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募了大量华工。在修筑铁路过程中,两万多名华工承担了最为艰难的西段工程(长达1110千米),他们穿越海拔2100米的内华达山脉,建设了50座桥梁和十多条隧道,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近代美国开发做出贡献,C项正确;华工在美国获取的工资依然比白人工人低30%左右,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华工的出现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黑奴贸易”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5、B【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求雨的巫觋”,“治丧相礼”,“礼冠”以及“乐官”,可知由于学者各自的知识储备以及掌握史料的不同,对“儒”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B项正确;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不代表来源复杂不可考,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之间对“儒”的来源,并没有形成公认的结论,排除C项;史料的选取不能决定学者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6、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品评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民主、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精神对启蒙运动的影响,C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意在借用中国文化,传播启蒙思想,排除A项;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责中国没有法治观念,而非赞扬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排除B项;材料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主要是评论中国文化,没有论及西方的法治,排除D项。故选C项。7、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佩玉风尚使得玉的核心内涵发生了变化,玉被“人格化”和“道德化”,成为君子修身养性的参照和规范道德品行的重要标准,“以玉比德”的道德标准与新道德观念表明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B项正确;春秋时期儒家理念并未受到统治阶级推崇,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贵族尊卑秩序的论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鬼神思想如何影响到社会审美标准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8、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法隆寺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表明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D项正确;法隆寺是佛教寺庙,而非日本神道教建筑,排除A项;大化改新发生于645年,法隆寺在大化改新之前建成,排除B项;根据材料,日本使用掌握中国建筑技术的百济工匠,建造了法隆寺,表明中国文化经由百济传入和影响日本,也即体现中日的间接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9、C【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0至15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向”及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推动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这有助于欧洲重建自身的文化信仰体系,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而不是文化冲突推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文化方面的变化,与阿拉伯的贸易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交锋与思想交流的关系,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1、略

【分析】【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合浦船行”“汉书”可得出汉代已经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结论1正确;根据“潮州志”等处皆为出洋之口远达南洋日本”可得出结论2。第二小问,《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

(2)第一小问的历史遗迹,珠三角可列举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湾天后庙;佛山南风古灶等。粤东可列举汕头樟林古港、凤岭古港;潮州广济桥、龙湖古寨、笔架山宋窑;揭阳靖海港、石碑山灯塔、南门天后宫等。第二小问的认识,结合所学可从海上绸丝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发展概况可从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兴衰进行阐述。兴盛原因可从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角度分析阐述。衰落原因可从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等角度分析阐述。影响可从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进行总结。【解析】(1)结论1;2

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

(2)历史遗迹(任答一处)

珠三角: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湾天后庙;佛山南风古灶等。

粤东:汕头樟林古港;凤岭古港;潮州广济桥、龙湖古寨、笔架山宋窑;揭阳靖海港、石碑山灯塔、南门天后宫等。

认识:可从海丝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①发展概况: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②兴衰原因:兴盛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衰落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③影响: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现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依托。12、略

【分析】【详解】

(1)洋气:根据材料一中“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可知,“洋气”指西方的生活时尚。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入侵;根据“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可知,西方商品的输入;根据材料一中“洋气”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影响。

(2)进步:根据材料二中“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对比材料一中“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等信息可知,与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不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并融入世界。因素:综合材料一、二与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等。【解析】(1)“洋气”:西方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2)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并融入世界。因素: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13、略

【分析】【详解】

(1)根据“必须先存百姓”等信息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根据“人法地道法自然”可知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根据“天下之本在国家之本在身”可知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根据“天下为公”可知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知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根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知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根据“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得出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根据“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得出史书典籍的编撰;根据“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得出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经济蓬勃发展等因素有关。

(3)根据“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益于治国理政;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解析】(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经济蓬勃发展。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益于治国理政;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14、略

【分析】【详解】

(1)特点:从材料所给时间来看;可归纳出持续时间长;从扩张的规模来看,可归纳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可归纳出种族灭绝;根据材料“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可归纳出经济掠夺和移植本国生产方式;根据材料“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可归纳出文化殖民。

(2)背景: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黑奴贸易受到限制;工业革命的影响、清政府的腐败、人民生活困难及经济落后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贡献:根据材料“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及推动祖国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不断扩大;种族灭绝;经济掠夺;移植本国生产方式;文化殖民。

(2)历史背景: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中国经济落后,就业困难。

(3)历史贡献:推动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为后来祖国的革命、独立、建设做出重大贡献。15、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第一问可以从材料来概括;主要从地域和时间以及规模三个角度来概括特点。新中国成立前,人数众多,迁移主要地区为东南亚,与祖国联系密切;新中国成立初期,迁移人数很少,改革开放后出现迁移潮,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2)第二问有三个大部分;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从材料来概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解析】(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16、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急剧膨胀,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根据材料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可知,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一“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可知,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根据材料一“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可知,明清时期奢侈消费风气盛行。

(2)特点:根据材料二“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材料二“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在城镇内部,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可知,人口流动充实了市民阶级,增加了城市的财富积累;根据材料二“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可知,低等阶级要求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即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人口迁移为资本主义发展还来劳动力等条件,而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没有推动中国向近代转型。即欧洲: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贵族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回答。中国:从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等方面回答。【解析】(1)原因: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尖锐;封建剥削沉重,人民难以维持生计;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君主专制体制下,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奢侈消费风气的侵染腐蚀。

(2)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伴随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迁;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口流动充实市民阶级;带来城市财富的积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影响:欧洲: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了封建专制王权和贵族政治;壮大了市民阶级,推动了城市自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城市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固化了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17、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和“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分别从丝绸之路的地域、内容分析概括。

(2)根据“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得出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根据“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得出壮大了唐军实力;根据“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得出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根据“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得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根据“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得出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名师点睛】

(1)根据材料分别从地域范围和内容上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2)从材料获取信息,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手工业工艺以及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分析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解析】(1)(6分)变化: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绸之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2)(4分)影响:①稳定了庙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②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四、论述题(共2题,共18分)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地图信息;可选取非洲人口迁移路线,即第4条路线:非洲人向美洲迁移。阐释:结合所学,从黑人奴隶贸易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具体可从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在美洲奴役屠杀印第安人,美洲人口大量减少,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奴隶贸易兴起;非洲移民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等进行说明。(若学生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师须酌情给分。)

【点睛】【解析】(1)欧洲(第1;2、3条路线):西欧人向南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迁移。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追求财富思想的推动;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亚不断迁移。

欧洲移民改变了南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人口格局;有利于文明的交融;推动文化重构,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引起动植物的世界大交流;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欧洲移民伴随着殖民掠夺,增加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给美洲和非洲带来了灾难,也给移民国家带来了文化认同的新挑战。

(2)中国(第6条路线):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迁移。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被迫前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中国移民促进了东南亚;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国文化,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多元发展。

(3)非洲(第4条路线):非洲人向美洲迁移。

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在美洲奴役屠杀印第安人,美洲人口大量减少,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奴隶贸易兴起。

非洲移民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4)印度(第5条路线):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迁移。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法美等国先后废除了奴隶法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