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文化考试(普高高中类)真题语文试卷答案_第1页
2017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文化考试(普高高中类)真题语文试卷答案_第2页
2017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文化考试(普高高中类)真题语文试卷答案_第3页
2017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文化考试(普高高中类)真题语文试卷答案_第4页
2017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文化考试(普高高中类)真题语文试卷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四川省2017年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文化考试(普通高中类)·语文文化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语文、数学、英语各100分。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词语字形书写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煤炭协奏曲(zhòu)仗义执言英雄辈出B.精简座佑铭瑕瑜互见(xiá)首屈一指C.抉择(jué)一幅画嘉宾满座学识休养D.沧海狙击手一筹莫展班门弄斧(fǔ)【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协奏曲”的“奏”应读作zòu。B.“座佑铭”的“佑”应写作“右”C.“学识休养”的“休”应写作“修”。故选D。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的气息伴着清风扑面而来,春意盎然的美景令人陶醉。B.面对记者无休止的提问,他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谦和而又得体。C.站在千万只翩然飞舞的蝴蝶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振聋发聩了。D.人类智慧与机器人智能的角逐,促进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春意盎然”,春天的意味正浓。用来修饰春天的美景,使用正确。B.“不厌其烦”,指不厌烦地反复做某事,形容对某件事耐心,没有烦感。面对无休止的提问还耐心作答,使用正确。C.“振聋发聩”,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句中指站在蝶群之中的震撼,跟词义不符,成语使用错误。D.“日新月异”,形容新事物不断涌现,面貌不断更新,发展极为迅速。句中形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用正确。故选C。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短篇小说重新焕发活力,是在生活节奏加快、读者的阅读需求更为广泛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可喜变化。B.《竹宴》由16名少女辅助演奏、童声旁白颂唱、男女两人使用竹琴演奏领唱构成,充分演绎了竹海的地方文化。C.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课堂上就会出现死记硬背横行、“满堂灌”,乃至于以考代教、以考代学。D.虽然古代四川交通闭塞,但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很大一部分来自四川,这已经被史料以及诸多考古文物得到证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语序不当“16名少女辅助演奏、童声旁白颂唱”“男女两人使用竹琴演奏领唱”位置应互换。C.成分残缺。“出现”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满堂灌”后加“的现象”。D.结构混乱。“被……证实”“……得到证实”杂糅,应改为“这已经被史料以及诸多考古文物证实”或“这已经从史料以及诸多考古文物中得到证实”。故选A。二、文言阅读与积累(本大题共3小题,第4小题5分,第5小题6分,第6小题4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色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炒。(选自《后汉书·张衡传》)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B.中有都柱都:大。C.施关发机发:拨动。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特征5.请把选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答案】4.D5.用实际发生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摘自《后汉书·张衡传》,主要描述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构造及其精巧设计,并以实例证明其准确性。文章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古代科学家在仪器设计上的卓越智慧和创造力。结尾提到众人对仪器准确性的怀疑与后来事实的验证,进一步突出地动仪的神奇功能,彰显张衡的创新精神和影响力,也反映了当时学界对科技创新的好奇与敬佩。【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样子像个大酒樽。B.正确。句意: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C.正确。句意:用来拨动机件。D.“征:特征”错误。“征”,应验。句意: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合契”,完全符合;“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事验之,若神合契;“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参考译文: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 (选自《后汉书·张衡传》)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答案】①.西当太白有鸟道②.徘徊于斗牛之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当”“徘徊”“斗牛”。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距离与美朱光潜①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即便是审美力薄弱的人,也惊讶他们的奇景。但对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来说,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②种田人常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③人们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心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我小时候在乡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他们真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④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了。他们是什么缘故呢?⑤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乘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⑥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有删节)7.第①自然段列举“北方人”和“平原人”看景的感受有什么作用?8.“距离与美”中的“距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9.作者在第⑥自然段中提出的“无所为而为”的观点,对增强职业幸福感有什么启示?请结合上文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列举“北方人”和“平原人”看景的感受,说明人们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以及对于熟悉事物的麻木和惯性视角。同时,也说明了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观点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的影响。8.①时间距离:文章通过对比人们对现在和过去的态度,说明了时间距离对美的感受的影响。②空间与境遇距离:除了时间距离外,文章还通过列举北方人看西湖、平原人看峨眉等例子,以及种田人与读书人的相互羡慕,说明了空间与境遇距离对美的感受的影响。③实用与审美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需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它们。9.“无所为而为”简单来说就是尽力地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去计较得与失。将这种态度和精神运用在工作中,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计较得失,这样在工作中很容易得到幸福和满足,有利于增强职业的幸福感。【解析】【导语】朱光潜的文章揭示了“距离与美”之间的关系,强调我们因距离的存在而能更好地感受和欣赏美。这种“距离”不仅指地理上的距离,还包括时间和心理的距离。对于陌生和新奇的事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美,而对于熟悉或已发生的事情,因心理态度的变化,使得我们对其美的感受也发生变化。通过这一分析,作者引导读者思考生活中美的本质和欣赏美的方法,即保持一种超脱和客观的态度。文章用丰富的比喻和生活实例,使观点深入浅出,启发读者在生活中寻求美的体验。【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重要内容作用的能力。由“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可知,列举“北方人”和“平原人”看景的感受,说明人们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以及对于熟悉事物的麻木和惯性视角。结合“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可知,也说明了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观点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的影响。【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①时间距离:由“人们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心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可知,文章通过对比人们对现在和过去的态度,说明了时间距离对美的感受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过去的事情逐渐失去了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够以更加客观和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因此过去的事情往往被赋予了一种美好的色彩。②空间与境遇距离:由“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即便是审美力薄弱的人,也惊讶他们的奇景……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也不过如此”“种田人常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常羡慕种田人”可知,除了时间距离外,文章还通过列举北方人看西湖、平原人看峨眉等例子,以及种田人与读书人的相互羡慕,说明了空间与境遇距离对美的感受的影响。当人们身处陌生的环境或境遇时,能够以更加新鲜和好奇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从而发现其中的美。③心态或实用与审美的距离:由“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可知,文章还强调了心态或实用与审美的距离对美的感受的重要性。当人们以实用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时,它们往往只是被当作工具或障碍物;而当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时,它们则能够展现出自身的美。因此,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需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它们。【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评析文章观点的能力。由“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可知,当人们以实用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时,它们往往只是被当作工具或障碍物;而当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时,它们则能够展现出自身的美。当对象是工作时,尽力地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去计较得与失,这种态度和精神确实能够在工作中带来幸福和满足。当我们以“无所为而为”的心态去面对工作时,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工作本身,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增强职业的幸福感。同时,这种态度也有助于我们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以更加客观和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从而更加积极地应对和解决问题。四、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40分)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木人和泥人是一对刚结识不久的朋友。木人为了在炎热的天气里给泥人带去一丝清凉,向泥人身上泼去了凉水,泥人大喊“救命”,木人生气地说:“为了你凉快一点,喊什么救命?泥人为了让木人在冬日里更暖和,抱起木人往火堆走去,木人吓得大喊“救命”,泥人生气地说:“怕你太冷才抱你烤火,真是‘狗咬吕洞宾’!”从此,两人都觉得对方难以相处,不再来往。请整体理解材料,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答案】例文:以己度人难交友,善解人意方长久 木人与泥人,本是新交之友,因各自以自己的标准去帮助对方,最终不欢而散。这则寓言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际交往中一个极易被忽视却又极为关键的问题:以己度人。 木人不知泥人惧水,泥人不懂木人畏火,他们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去为对方“着想”,却未曾考虑到彼此的差异,这是多么可悲的误会。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父母总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为孩子规划人生道路,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兴趣与梦想,结果往往引发亲子间的矛盾与隔阂;夫妻之间,一方常常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去要求另一方,却忽略了对方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点,导致家庭纷争不断。这些都是以己度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影。 从更深层次来看,以己度人反映出的是一种自我中心意识的过度膨胀。人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用自己的经验去评判是非,却忘记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喜好和恐惧。当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主导我们的行为时,我们就很难真正去理解他人,更难以建立起和谐、深厚的人际关系。 相反,善解人意则是人际交往中润滑剂。善解人意意味着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处境,尊重他人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给予帮助时恰到好处,在表达关心时温暖人心。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他们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恩格斯深知马克思的伟大理想和面临的困境,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他无私的支持;而马克思也理解恩格斯的付出与贡献,他们的友谊成为千古佳话。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愈发显著。要想收获真挚的友情、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我们就必须摒弃以己度人的思维方式,学会善解人意。让我们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