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朱坊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夜航船
董宏道
①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然而,我怎么也忘记不了儿时看夜航船所引起的心灵的颤动。如果你的窗口正对着墨汁般流淌的夜江,你就可以想像一个爱沉思的孩子,在关灯后的深夜趴在冰冷的窗台上看夜航船的情景。那熟睡的长江,那一声声甜鼾似的汽笛,那江中闪烁的流动着的灯火,就像一个个美丽的音童话,一个个漂浮着的梦,不知给了我多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②长大后,夜航船就不再神秘,我已无数次在长江上夜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天天坐轮渡船上班下班的,常常驰行在破晓的夜色和渐浓的暮色中,借着船上昏黄的灯光看书,夜航的里程,是一页又一页书的里程。我在渡船上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直到读到一本书也叫《夜航船》,才又唤起我对夜航船的迷恋和沉思。③那是明代大学者张岱的《夜航船》,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他在书中断言: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他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的故事,在狭窄的船舱里,和尚曾因书生高谈阔论而畏慑,又因书生无知而大胆伸脚,他以“夜航船”为书名,其旨意令人深思,也使我对那古老的在吴山越水中驰行的夜航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长江上的铁轮相比,那木船桡声当然富有传统的诗意,展示着一种念经人品味的文化陈迹。④有一年秋天,我终于坐上了从杭州到苏州的夜航船,在古老的运河里,在深沉的夜色中,木船就像一个怀旧的老人,缓缓地追寻着发黄的陈迹。虽然这是机动船,哒哒哒的马达声会打破怀古的幽情,但你仍可通过那剪影的小桥小镇,想起历代江南才子吟咏的诗词和故事。这条河流沉淀着太多的文思,使任何一只船都像一个温柔的手指,抚摩着一行诗、一行典丽的汉字。⑤然而,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在无边的大海上夜行,你会有一种茫然的漂泊感,会产生“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惶感。在小河中夜行,你又会感到生命的逼仄和拘谨。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你知道你是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两边的岸离你既近又扶栏,看天上的星星与两岸时隐时现的灯光交融在一起,你还会想到,此时是不是有一个孩子趴在窗口,像当年的你一样看夜航船,看他的梦呢?⑥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不论是短途还是长途的夜航船,你都会在宁静的漂流中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本书来,在这没有颠簸的旅行中,在水流和夜色把你隔绝成一个岛的时光里,在悠闲的氛围中,你读书会比平时更加投入也更加愉悦。于是,你无形中就到达了某个港口,那不仅是船的到达,还有书带给你的某种感悟的到达。⑦对于习惯静夜工作的人,“夜航船”是一种美丽的象征。我们在夜色中执著地航行着,写诗的笔、在音乐中起伏的指挥棒、对烈焰挥舞的钢钎,甚至清洁工的扫帚,都会使人们想起桨,划动时光之浪的桨。我们就这样不停地到达,也不停地出发,夜航在生命的河流上。于是夜就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遐思和梦想,使每一个看见夜航船灯火的人,都不再寂寞,不再孤独,都想追着灯火而去,去渐渐明亮起来的地方……
(选自《渡痕》)14.第①、②自然段,作者对夜航船的感觉经历了哪些变化?(4分)答:
15.第⑤自然段,作者对长江夜航船的独特感受是什么?是如何表现的?(6分)答:
16.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6分)①抚摩着一行诗、一行典丽的汉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②你无形中就到达了某个港口,那不仅是船的到达,还有书带给你的某种感悟的到达。(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以“夜航船”为题,文中又多处提及“夜航船”,请简要分析“夜航船”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
参考答案:14.①儿时迷恋夜航船,夜航船给了“我”许多安慰和向往。②成人后无数次在长江上夜行,不觉夜航船“神秘”。③读书后又心生对夜航船的“迷恋”、沉思。(答对1点1分,答对2点2分,答对3点4分)15.长江夜航让人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2分)在长江夜航,也能让作者回忆童年、留恋童年,感到一种乐趣。(2分)
用海上夜航的茫然惶惑、小河夜航的逼仄拘谨与在长江夜航的感受对比,表现出了长江夜航的独特。(2分)16.①感受河流中沉淀着文思。(2分)②不仅指人在读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目的地,(2分)还表明作者沉浸在长江夜航途中的读书里,不知不觉地有了更深刻、独特的人生领悟。(2分)17.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连起作者由夜航引发的遐思。②赋予夜航船象征意义,生发出夜航在生命的河流上,不断创造、不断追求的主旨。③在语言上更加富有诗意,更为生动形象。(每点2分)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说书人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吶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卖汤的说:“他正害病,好几天没有来了。”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扛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你们抬的是谁?”“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说书的死了?”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吐血。”“吐血还说书吗?”“可不,让他别说了,他硬去,还要穿着那件长衫,要脸啊。”
“他家里人呢?”“他压根儿没有家。大家集了一点铜元,好歹听了他这么多年书。”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扛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17.如何理解小说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18.小说中多次写到说书人的长衫,有什么作用?(4分)19.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说书人形象特点。(6分)20.请探究作者在小说中的情感取向。(6分)参考答案:17.答:说是撒谎家,很形象,是因为说书的内容多为被演绎过的历史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被吹嘘夸大的,或者根本就不曾存在过。(2分)世人特准,是因为人们爱听那些侠义勇敢的故事,并沉迷其中。(2分)18.答:(1)符合说书人的身份;(2)坚持穿长衫也体现了说书人对传统艺术的执着;(3)长衫的变化也暗示了说书人生活境况每况愈下;(4)推动情节的发展。(1点1分)19.答:(1)说书人技艺高超,让听众沉迷其中,并带来美好回忆;(2)身份低贱,生活落魄,他讲述一个生动的侠义故事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3)对说书艺术执着,生命垂危时还坚持说书。(每点2分)20.答:(1)赞美说书人技艺高超,对他展示给人们的美好侠义天地表现出无限眷恋;(2)赞美说书人执着精神以及自尊自爱的品质;(3)遗憾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被小城的人们渐渐遗忘,对传统的文化精神失去了活力,显得荒凉破败感到痛惜。(每点2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廖廖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韵律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
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D.中国艺术的理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认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参考答案:1、A(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表达错误)2、C(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3、D(推断无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0分)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之地;复取视者再,卒多施行。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闇①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
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时勉为祭酒六年,列格、致、诚、正四号,训励甚切。崇廉耻,抑奔竞,别贤否,示劝惩。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选自《明史·李时勉传》,有删节)【注释】①谅闇:也作“凉阴”,指帝王居丧。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缚以来,朕亲鞫
鞫:审问B.不相值
值:遇到C.疏何语?趣言之
趣:知趣D.帝闻言,色稍霁
霁:消散、缓和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多中时病,抵之地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B.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
求人可使报秦者C.以衾裹足纳桶中
臣以供养无主D.候舟发乃去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勉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B.李时勉上书言事,惹怒了仁宗皇帝,又不屈服,因此被打得几乎死去。C.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D.宣帝继位命令李时勉详细陈述触犯先帝的事情,可李时勉只陈述了六件事就因为过于恐惧记不清其他事了。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4分)
(2)是第难言耳,草安在?(4分)
参考答案:16.C“趣”通“促”17.B
【解析】B均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A代词,相当于“它”/助词,“的”C介词,“用”/介词,“因为”
D副词,“才”/副词,“于是,就”18.D
【解析】李时勉只陈述六件事便说自己“惶惶不能悉记”只是托辞,实则有些事很难开口,为尊者讳和死者只好敷衍,这从下文宣帝说“难言”可知。19.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20.(1)第二天,改任交趾道御史。命令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事。(4分)(2)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4分)【解析】【参考译文】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年幼时,冬季寒冷,用被子裹脚伸入桶中,诵读不止。中永乐二年进士。性情刚烈耿直,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火灾,下诏求直言。陈述时事十五件。成祖决定迁都北京。而李时勉进言营建不对,违背了皇帝的心意。之后,(皇帝)观看他的其他说法,很多都切中时弊,把它扔到地上,又捡起来再看,最终多予以施行。不久,李时勉被诬陷入狱。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推荐恢复官职。洪熙元年,(李时勉)又上疏言事。仁宗大怒,召到便殿,(他)对答不屈服。皇帝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几乎死了。第二天,改任交趾道御史,命令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事。(李时勉)上了三次奏章,就被关进锦衣卫监狱。李时勉对某位锦衣卫千户有恩,千户恰好来到监狱,秘密招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得以不死。宣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李时勉当初如何得罪先帝的事。宣宗皇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使者说:“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去,没有碰上。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道:“你这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赶紧说出来。”李时勉叩头说:“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身边。”皇帝听到这样的话,怒色才渐渐消散。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止了。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李时勉回答说:“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回答说:“烧掉了。”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称赞李时勉忠诚,立即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宣德五年,修订《成祖实录》完成,(李时勉)升为侍读学士。皇帝巡幸史馆,抛撒金钱赏赐给众学士。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皇帝于是就把其余的钱赏赐给他。正统六年李时勉接替贝泰做了祭酒。正统八年请求退休,皇帝没同意。一直到正统十二年春天才得到批准。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李时勉做祭酒六年,提出格、致、诚、正四字口号,教诲勉励学生十分深切。(他)崇尚廉耻,抵制钻营,辨别贤愚,昭示劝惩。学生贫困不能操办婚丧的,(他就)节省餐费周济救助。督促(他们)读书,灯火通宵达旦,吟诵之声不绝,人才兴盛,超过往日。5.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问题(11分)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对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2).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通“矣”,语气助词。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害。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黑白相间。D.则盍反其本矣!
盍:通“盖”,是“何必”的意思(3).加横线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盖亦反其本矣!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4)翻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参考答案:(11分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5分)(1)B(2)D(3)B(A做。B随即/跟随。C何不。D.舒缓语气)(4)老年人能够穿上丝制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不会有这样的事情的。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硃鉴传硃鉴,字用明,晋江人。童时刲股疗父疾。举乡试,授蒲圻教谕。宣德二年,与庐陵知县孔文英等四十三人以顾佐荐,召于各道观政三月,遂擢御史。巡按湖广,谕降梅花峒贼萧启宁等。请复旧制,同副使、佥事按行所部,问民疾苦。湖湘俗,男女婚嫁多逾三十。鉴申明礼制,其俗遂变。正统五年,复按广东。奏设钦州守备都指挥。奉命录囚,多所平反,招抚逋叛甚众。还朝,请天下按察司增佥事一人,专理屯田,遂为定制。七年,荐擢山西左参政。奏减平阳采薪供边夫役。景帝监国,进布政使。寻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上言:“也先①奸诡百端,杀掠无已。复假和亲,遣使觇伺。以送驾为名,觊得开关延接②。稍示抗拒,彼即有辞。其谋既深,我虑宜远。宜暂罢中贵监军之制,假总兵以生杀权,使志无所挠,计有所施。整散兵,募勇士,重悬赏格。鼓劝义旅,征勤王兵,数道并进,戮力复仇。庶大驾可还,敌兵自退。曩者江南寇发,皆以诛王振为名。夫事归朝廷则治,归宦官则乱。昔高皇帝与群臣议事,必屏去左右,恐泄事机。乞杜权幸③之门,凡军国重事,属任大臣,必当有济。”景帝嘉纳之。时瓦剌窥塞下,鉴日夜为守御计。景泰元年,敌数万骑攻雁门,都指挥李端击却之。寻犯河曲及义井堡,杀二指挥,围忻、代诸州,石亨等不能御。长驱抵太原城北,山西大震。命鉴移镇雁门,而别遣都督佥事王良镇太原。援兵渐集,敌亦餍,乃引去。时山西仍遘兵荒,鉴外饬戎备,内抚灾民,劳瘁备至。二年十月,镇守山西都御史罗通召还。命鉴兼领其事。明年诏遣大臣行天下,黜陟有司。礼部侍郎邹干至山西,多所论劾。鉴请召干还,干因极论鉴徇护,帝是干言。其年十月召鉴佐院事。至京,致仕④去。初,景帝易储⑤,鉴贻大学士陈循书,言不可。且曰:“陛下于上皇,当避位以全大义。”循大骇。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明史·列传第六十》)[注]①也先,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②延接,接待。③权幸,有权势而得帝王宠幸的人。④致仕,古代官员正式退休。⑤易储,更换太子。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B.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C.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D.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乡试。举,举荐。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B.和亲,与敌议和,约为姻亲。一般来说,和亲双方都是为了避免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C.大驾,指天子的车驾,也指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中规模最大者,这里是指对他人的尊称。D.景泰元年。景泰,是明代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元年,即他即位的第一年。年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硃鉴小时便有孝道,后来提拔做了御史,到湖广一带巡视,招降了萧启宁等贼人。B.硃鉴又到广东巡视,受命审讯囚犯,多被翻案,还招抚叛逃之人;巡视完毕,回到朝廷,请求增设管理屯田事务的官。C.硃鉴在山西做官时,曾上书减免供边的徭役,此后还上书皇上,期盼杜绝敞开有权势之人得帝王宠幸之门,得到景帝的嘉奖。D.硃鉴关注边防,制定防御计策,内抚灾民,外饬戎备,先后在雁门关击退瓦剌军队。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时山西仍遘兵荒,鉴外饬戎备,内抚灾民,劳瘁备至。(5分)译:⑵鉴请召干还,干因极论鉴徇护,帝是干言。(5分)译:参考答案:4.B(根据语法、句式特点)。
5.C(这里是指皇帝)。6.D(“先后在雁门关击退瓦刺军队”不对,击退瓦刺的是李端,硃鉴只是奉命镇守)。7.⑴当时山西仍遭兵荒,硃鉴对外整饬戎备,对内安抚灾民,辛苦劳累至极。(赋分点:遘、饬、劳瘁,各1分;句意通顺2分)⑵硃鉴请求召邹干还朝,邹干趁机极力议论硃鉴徇私袒护,皇上认为邹干的话是对的。(赋分点:因、徇护、是,各1分;句意通顺2分)参考翻译:硃鉴,字用明,晋江人。童年时割大腿上的肉疗治父亲的病。考中乡试,授官蒲圻教谕。宣德二年,和庐陵知县孔文英等四十三人因为顾佐的举荐,召见到各省实习政事三个月,于是提拔为御史。巡视考察湖广一带,用诏书去招降梅花峒贼萧启宁等人。请求恢复原来的规定,和副使、佥事巡视管辖的所属,探问百姓疾苦。湖湘一带的习俗,男女婚嫁多超过三十岁。硃鉴申明礼制,那里的习俗才改变。正统五年,硃鉴又巡视广东。上奏增设钦州守备都指挥。奉命审讯记录囚徒罪状,多被翻案,招抚叛逃之人非常多。回到朝廷,请天下按察司增设佥事一人,专门管理屯田事务,于是成了定制。七年,举荐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上奏减掉平阳捡柴供给边塞的徭役。景帝监管国事,引荐硃鉴任布政使。不久提拔任右副都御史,巡视安抚这些地方。上书说:“也先奸佞诡计多端,杀掠不停。又假装和亲,派遣使者窥伺。用送驾为名目,希望得到开关接待。稍稍表示抗拒,他们就有抗辞。他们谋略已深,我们考虑得远。应该暂时罢去宦官监军的制度,借助总兵来掌管生杀大权,使自己的志向不被屈服,计策有所施出。整治溃散的士兵,招募勇敢的兵士,重赏悬拿。鼓励劝勉义军,征行勤勉王兵,数种方法齐进,合力复仇。希望皇上可以还回,敌兵自然退却。从前江南流寇并发,都是拿诛杀王振为名。事归朝廷管就能大治,归宦官管就会大乱。从前高皇帝与群臣商议政事,一定屏去身边的人,怕泄漏机密。乞求杜绝开有权势得帝王宠幸人之门,凡军国重事,嘱托大臣,一定能成功。”景帝嘉奖他并采纳他的话。当时瓦剌窥视塞下,硃鉴日夜制定防御的计策。景泰元年,敌人数万骑兵攻打雁门关,首领指挥李端击退了敌人。不久进犯河曲和义井堡,杀死二位指挥官,围堵忻、代各州,石亨等人不能抵御。敌人长驱直入到太原城北,山西大惊。命令硃鉴移兵镇守雁门,却另遣都督佥事王良镇守太原。援兵渐渐聚集,敌人也已满足,于是领兵离去。当时山西仍遭兵荒,硃鉴对外整饬戎备,对内安抚灾民,辛苦劳累至极。二年十月,镇守山西都御史罗通召告还朝。命令硃鉴兼管他的政事。第二年下诏派遣大臣巡视天下,罢黜升迁官员。礼部侍郎邹干到山西,多被论告弹劾。硃鉴请求召邹干还朝,邹干趁机极力议论硃鉴徇私袒护,皇上认为邹干的话是对的。这年十月召硃鉴佐院事。硃鉴回到京城,退休离京。当初,景帝更换太子,硃鉴赠给大学士陈循信,说不可(更换太子)。并且说:“陛下在太上皇,应当避位来成全大义。”陈循大惊。英宗再次继位,硃鉴到朝廷上表庆贺。皇上说:“硃鉴年老多病,为何妄自来朝?希望快快回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频发的雾霾,永久的离开所居住的城市,而且这些人中间很多还是城市的精英。要让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根除雾霾之害。若不能彻底控制雾碰,就吸纳不了优秀人才,就不能提高当下城市化质量。①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末必就是根除雾霾。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的档案学术语革命研究
- 2025版委托担保合同样本:医疗器械注册融资担保协议6篇
- 2025版小学学生安全责任追究与保障协议15篇
- 二零二五版煤炭行业运输成本控制协议4篇
- 2025年货运从业资格证网上考核app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合同4篇
- 个人住宅租赁合同模板(2024年修订版)版B版
- 2025版个人小产权房屋买卖合同范本及操作指南4篇
- 2024物业公司提供住宅小区互联网接入服务合同
- 2025版学校浴池热水供应系统优化承包合同3篇
- 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
- 2025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2025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重症患者家属沟通管理制度
- 法规解读丨2024新版《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应用案例
- IF钢物理冶金原理与关键工艺技术1
-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算练习题1000道
- 化学-福建省龙岩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月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试题和答案
- 凸优化在经济学与金融学中的应用
- 家谱、宗谱颁谱庆典讲话
- 高速公路收费员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