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鸡鸣狗盗、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解析版)_第1页
04-鸡鸣狗盗、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解析版)_第2页
04-鸡鸣狗盗、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解析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鸡鸣狗盗秦王闻孟尝君之贤,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请。孟尝君来入秦,秦王以为丞相。十七年,或谓秦王曰:“孟尝君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哉!”秦王乃以楼缓为相,囚孟尝君,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解于秦王幸姬,姬曰:“愿得君狐白裘。”孟尝君有狐白裘,已献之秦王,无以应姬求。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时尚蚤,追者将至。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闻之皆鸣,孟尝君乃得脱归。(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标题系编者所加)【导读】“鼠目獐头登要地,鸡鸣狗盗策奇功。”在危急关头,虽然鸡鸣狗盗之徒救了孟尝君的命,但也正是由于鸡鸣狗盗之徒盘踞要津,真正的智谋之士才裹足不前,不能替孟尝君出谋划策,以至于孟尝君屡屡陷入危险之中。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七年,或谓秦王曰或:有人B.孟尝君使人求解于秦王幸姬幸:宠爱,宠幸C.愿得君狐白裘愿:愿望D.时尚蚤,追者将至蚤:通“早”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请从径道亡,归璧于赵B.秦王乃以楼缓为相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关法鸡鸣而出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追者将至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业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B.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C.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D.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孟尝君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哉!(2)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闻之皆鸣,孟尝君乃得脱归。【答案】1.C2.A3.B4.(1)孟尝君做了秦国的丞相,必定先考虑齐国的利益而后才会想到秦国;这样对秦国实在太危险了!(2)恰巧孟尝君的食客中又有一个善于学鸡叫的,便学鸡鸣之声,田野四处的鸡听到后也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终于脱身回国。【解析】1.选C项。“愿”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2.选A项。A项,两个“于”都是用作表对象的介词,可译为“到”。B项,两个“乃”都用作副词,前者表顺承,可译为“就”;后者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可译为“却”“竟”等。C项,两个“而”都用作连词,前者表承接,可译为“才”“就”;后者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D项,两个“者”,前者用作代词,可译为“……的人”;后者用作语气词,可不译。3.选B项。“藏”是“仓库”的意思,“秦(秦国)”是其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于王”是“在秦王面前”的意思,是“言(说情)”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王”是“后悔”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4.注意“其”“脱归”的翻译。【参考译文】秦王听说孟尝君非常有才能,便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了人质,邀请孟尝君到秦国来。孟尝君到了秦国后,秦王任命他为丞相。周赧王延十七年(前298年),有人对秦王说:“孟尝君做了秦国的丞相,必定先考虑齐国的利益而后才会想到秦国;这样对秦国实在太危险了!”于是秦王就改任楼缓为丞相,并将孟尝君囚禁起来,想把他杀掉。孟尝君派人向秦王宠爱的姬妾求救,姬妾说:“如果要我帮忙,希望得到孟尝君的那件白色狐狸皮袍。”孟尝君确实有件白色狐狸皮袍,已经献给了秦王,无法满足姬妾的要求。孟尝君的食客中有个善于偷盗的,便潜入秦国的仓库,偷出白色狐狸皮袍送给姬妾,于是姬妾在秦王面前为孟尝君说情并使秦王放了他。孟尝君走后,秦王非常后悔,派人去追。孟尝君已经逃到函谷关,但通关的规定是鸡鸣才能开门放客,这时尚早,而追赶的人马上就要到了。恰巧孟尝君的食客中又有一个善于学鸡叫的,便学鸡鸣之声,田野四处的鸡听到后也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终于脱身回国。8.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以万户都三封其太守为华阳君,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标题系编者所加)【导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然而,当“天降馅饼”时,不少人欣然接受,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结果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秦国名将白起率重兵攻打韩国,为的是夺取韩国的上党郡。为把赵国拖入战争,上党郡守把上党的土地和人民都交给赵国,赵王不听忠告,欣然接纳,最终付出了四十五万将士被秦国诛杀、国家差点灭亡的代价。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对:回答B.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固:顽固C.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虽:即使D.吏民皆益爵三级益:增加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遣使者告于赵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人乐吾德,何谓无故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C.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某所,而母立于兹D.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B.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C.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D.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2)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答案】1.B2.A3.D4.(1)我们韩国无法守住上党,想把它献给秦国,但郡中官员百姓都心向赵国,不愿做秦国的属下。(2)冯亭不愿见赵国使者,垂着泪说:“我实在不忍心出卖君主的土地还去享用它!”【解析】1.选B项。“固”在这里是“本来”的意思。2.选A项。两个“于”都是表对象的介词。B项,前者用作疑问副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后者通“呵”,是“喝问”的意思。C项,前者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但是”“却”;后者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D项,两个“以”都用作介词,前者表对象,可译为“把”;后者表原因,可译为“因”“因为”。3.选D项。可用排除法确定答案:“秦”是“兵”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韩”是“不能应”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则”是表条件、假设关系的连词,多用在下一分句的句首,据此可排除AB两项。4.注意“入之”“食之”翻译。【参考译文】秦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攻克野王。上党与外界通道被切断。上党郡守冯亭与民间人士商议说:“去都城新郑的道路已经断绝,秦国军队每日推进,韩国又无法接应救援,不如以上党去归顺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必定进攻他们;赵国面对秦兵,一定会与韩国亲善,韩、赵联为一体,就可以抵挡秦国了。”于是派使者去告诉赵国说:“我们韩国无法守住上党,想把它献给秦国,但郡中官员百姓都心向赵国,不愿做秦国的属下。我们现有大邑共十七个,愿意恭敬地献给赵王!”赵王把此事告诉平阳君赵豹,赵豹说:“圣人认为接受无缘无故的利益不是好兆头。”赵王说:“别人仰慕我的恩德,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回答说:“秦国蚕食吞并韩国土地,从中切断,不使他们相通,本来以为可坐待上党归降。韩国人之所以不把它献给秦国,就是想嫁祸于赵国。秦国付出千辛万苦而赵国坐收其利,即使我们强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