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1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2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3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4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1.教材分析1.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收录于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在圣诞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小女孩在富人们举杯欢庆的12月31日夜晚,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不敢回家,又冷又饿,她擦亮了火柴,在火柴的光亮中看到了种种美好的幻象,如温暖的火炉、美味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最后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冻死在街头。1.2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体会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安徒生童话独特的语言风格,充满奇幻色彩的想象以及深刻的内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例如文中对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景象的描写,既富有诗意又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幻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2.学情分析2.1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他们对童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容易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然而,对于故事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2.2例如,在理解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是当时社会制度造成的这一深层次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受到自身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物质相对丰富,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贫富悬殊、残酷冷漠的社会环境中底层人民的苦难。3.教学目标3.1知识与技能目标3.1.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乖巧、围裙、可怜”等。3.1.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女孩在幻想和现实中的不同遭遇。3.2过程与方法目标3.2.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分析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3.2.2引导学生比较幻想与现实的不同,学会从文本中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3.1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3.3.2体会安徒生童话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4.教学重难点4.1教学重点4.1.1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1.2理解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象及其所表达的愿望,体会幻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4.1.3例如在描写小女孩看到火炉的段落中,“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通过对小女孩动作和心理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极度寒冷又害怕的状态,以及火柴带来的温暖的珍贵。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小女孩悲惨生活以及她对温暖渴望的关键所在,学生需要重点掌握。4.2教学难点4.2.1理解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深刻社会现实。4.2.2让学生从小女孩的故事中领悟到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道理,将故事中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5.教学方法5.1情境教学法5.1.1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例如,在讲解小女孩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这一情节时,可以通过播放寒冷的风声、雪花飘落的声音等音频,再配合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如“在那寒冷的夜晚,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一个小女孩穿着单薄的衣服,赤着脚在冰冷的街道上走着,她的手里紧紧握着一把火柴,小声地叫卖着……”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寒冷的街头,感受小女孩的处境。5.2问题引导法5.2.1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比如在分析小女孩看到烤鹅的幻想时,教师可以问“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烤鹅?这反映了她怎样的生活状态?”促使学生思考小女孩极度饥饿的现实,从而理解幻想与现实的联系。5.3角色扮演法5.3.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女孩、路人、奶奶等角色,重现故事中的场景。在扮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例如,扮演小女孩的学生在叫卖火柴时,那种无助和渴望的心情能够通过表演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同时也能让其他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5.4小组合作学习法5.4.1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如在分析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时,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和整理。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6.教学过程6.1导入新课6.1.1展示一些与圣诞节有关的图片,如挂满彩灯的圣诞树、精美的礼物盒等,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圣诞节吗?在你们的想象中,圣诞节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圣诞节的美好想象。6.1.2然后话锋一转,说:“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圣诞节前夜,有一个小女孩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遭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6.2初读课文,识字学词6.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圈出生字词。6.2.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如“乖巧、围裙、硬币、蜷缩、火焰”等,指名学生认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纠正错误读音。6.2.3对于一些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教师进行重点讲解。例如“乖”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上面是一个“千”和一个“北”,下面是一个“丷”,可以编一个小口诀“千北下面两点乖”,帮助学生记忆字形。6.2.4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例如对于“焰”字,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把“陷”字的“阝”换成“火”字旁就成了“焰”字。6.2.5教师再次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确保学生掌握生字词。6.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6.3.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起因是小女孩在圣诞夜卖火柴;经过是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各种幻象;结果是小女孩冻死在街头。6.3.2教师提问:“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6.3.3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小女孩一共擦燃了五次火柴,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看到了慈祥的奶奶,第五次奶奶带着她飞走了。6.4深入研读,分析幻象与现实6.4.1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火炉的情节。让学生找出描写小女孩看到火炉时的语句,如“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6.4.2教师提问:“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火炉?这反映了她当时怎样的处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小女孩当时非常寒冷,所以她渴望温暖,才会看到火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小女孩的幻想,而现实是她正处在寒冷的街头,没有任何取暖的东西。6.4.3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分析小女孩看到烤鹅、圣诞树、奶奶等幻象时的情节。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幻想都是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极度缺乏的东西,如食物、欢乐、亲情等。6.4.4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分析小女孩看到奶奶的情节时,让一名学生扮演小女孩,另一名学生扮演奶奶,表演出小女孩看到奶奶时的惊喜和对奶奶的依赖。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6.5探讨主题,体会社会现实6.5.1教师提问:“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仅仅是因为天气寒冷和她运气不好吗?”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的命运与当时社会的关系。6.5.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以及自己的理解,讨论这个问题。小组内的成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小女孩家庭的贫穷、社会的贫富悬殊、人们的冷漠等。6.5.3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教师指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是当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那个贫富差距极大的社会里,像小女孩这样的穷人没有任何保障,只能在寒冷和饥饿中挣扎求生。6.5.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与小女孩的生活有哪些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6.6课堂小结6.6.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生字词、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幻想与现实的对比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等。6.6.2教师强调《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关于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故事,更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珍惜幸福生活、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性。6.7布置作业6.7.1书面作业:让学生选择小女孩看到的一个幻象,如温暖的火炉,写一段话,描述小女孩看到这个幻象时的心理活动。6.7.2拓展作业: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如《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比较这些作品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7.课堂练习7.1例题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7.1.1乖()()裙()()怜()()7.1.2答案:乖(guāi)(乖巧);裙(qún)(围裙);怜(lián)(可怜)。7.2例题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2.1小女孩擦燃了()次火柴,第一次看到了(),第二次看到了(),第三次看到了(),第四次看到了(),第五次()。7.2.2答案: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看到了(慈祥的奶奶),第五次(奶奶带着她飞走了)。7.3例题3:分析小女孩看到烤鹅这一幻象的原因。7.3.1答案:小女孩看到烤鹅是因为她在现实生活中极度饥饿,烤鹅是她渴望得到的食物,这一幻象反映了她悲惨的生活状态,在现实中她没有东西吃,只能在寒冷的街头挨饿。7.4例题4:在文中找出描写小女孩寒冷的语句,并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7.4.1答案:例如“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平安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样描写的作用是通过对小女孩寒冷状态的描写,与窗子里透出的灯光和烤鹅的香味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小女孩的悲惨处境,为下文她擦燃火柴看到各种幻象做铺垫。8.教学反思8.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情境教学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