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设计《乡下人家》_第1页
小学教案设计《乡下人家》_第2页
小学教案设计《乡下人家》_第3页
小学教案设计《乡下人家》_第4页
小学教案设计《乡下人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教案设计《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乡下人家》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乡村生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描写乡村景色与生活的文章,感受乡村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出乡村生活的独特之处的写作特点。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了解乡村生活、学习作者描写方法的重要素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正确读写“屋檐、构成、装饰”等词语。-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最常见的景物来展现乡村生活独特魅力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乡村景色与生活的美好,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现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乡村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一些富有诗意的语句,积累优美的语言。-例如,在描写屋前瓜架时,作者用“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里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与城市建筑门前的装饰进行对比,突出了乡下人家自然、质朴的美。学生需要理解这种对比描写的作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乡村生活中平凡事物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体会作者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像文中描写鸡觅食的情景“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鸡的活动描写得生动有趣,学生要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乡下人家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出真实的乡村生活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乡村之中,直观地感受乡村的美景和生活气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讲解课文开头描写屋前瓜架的部分时,先播放一段乡村屋前瓜架上挂满各种瓜的视频,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乡下人家独特的装饰之美。2.朗读感悟法-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重音等,例如在朗读描写傍晚乡村景色的段落时,“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这一段语速要稍慢,语调轻柔,以体现出乡村傍晚的宁静与和谐。3.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法-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例如,在学习作者描写乡村景物的顺序时,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顺序,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每天看到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不一样的地方,那里有青山绿水,有田园风光,有独特的乡村生活,那就是乡下人家(板书课题)。-现在,老师先给大家展示一些乡下人家的图片(播放幻灯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象。-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引导,引出课文内容。1.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生字:构、冠、朴、素、率、倘、附、捣、绘、谐-词语:屋檐、构成、装饰、鸡冠花、朴素、率领、倘若、附和、捣衣、和谐-指名学生认读,正音。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对这些生字词的理解,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乡下人家”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概括。-学生读完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竹林、鸡觅食、鸭戏水中、门前吃晚饭、秋夜虫鸣等乡村生活场景。1.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描写屋前瓜架的部分(第1自然段)-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屋前瓜架的?-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瓜架的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并分析其中的描写方法。-教师提问: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与城市建筑门前的装饰进行对比,突出了乡下人家自然、质朴的美。-教师总结:是的,这种对比描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独特的美。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句话呢?-课堂练习:仿照例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一句话。-例句: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答案示例:满池的荷花,随风摇曳的荷叶,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比那人工打造的塑料假花,美丽多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作者对乡下人家屋前瓜架的喜爱之情。-学习描写门前鲜花的部分(第2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鲜花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门前鲜花的。-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等句子。-教师提问:“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这一表述是否矛盾?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不矛盾。“朴素”是因为这些花都是农村常见的花,没有经过精心雕琢;“华丽”是因为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色彩斑斓,充满生机。-教师总结:非常正确。作者用词非常精准,通过这一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乡下人家门前鲜花的独特之美。那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美呢?-课堂练习:用一个词概括乡下人家门前鲜花的美。-答案:自然之美(或质朴之美等合理答案均可)-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对门前鲜花的喜爱之情。-学习描写屋后竹林的部分(第3自然段)-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屋后竹林的?-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竹林的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教师提问:这里的“探”字用得好在哪里?-学生回答:“探”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竹笋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从土里钻出来的动态,表现出竹笋的生机与活力。-教师总结:很好。那同学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会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方法,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课堂练习:请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答案示例:清晨,向日葵迎着朝阳,抬起了它那灿烂的笑脸。-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竹林的生机与活力。-学习描写鸡觅食的部分(第4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鸡的活动的?-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等句子。-教师提问: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母鸡当作人来写,“率领”一词表现出母鸡的威严,把雄鸡的神态描写得很生动。-教师总结:是的,这种拟人描写让鸡的形象更加鲜活。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一描写,发挥想象,写一写鸡在其他场景中的活动呢?-课堂练习:根据课文中对鸡的描写,发挥想象,写一写鸡在傍晚回窝时的情景。-答案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母鸡带着小鸡,叽叽喳喳地往鸡窝走去,仿佛在告诉小鸡们该回家休息了。雄鸡则在一旁昂首挺胸,像是在为它们保驾护航。-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鸡的活泼与神气。-学习描写鸭戏水中的部分(第5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鸭戏水中的场景的?-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等句子,体会乡下人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教师提问:从这一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感受到乡下人家的生活宁静和谐,人与动物相处融洽。-教师总结:非常对。那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和谐的画面呢?-课堂练习:用一个词语形容鸭戏水中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答案:怡然自得(或和谐共生等合理答案均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这种和谐之美。-学习描写门前吃晚饭的部分(第6自然段)-学生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等句子,体会乡下人家吃饭时的自在、惬意。-教师提问:“天高地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形容空间很大,在这里表示乡下人家吃饭时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状态。-教师总结:理解得很准确。那同学们有没有过类似自在惬意的经历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课堂练习:分享一次自己自在惬意的经历。-答案示例:在公园的草坪上野餐,躺在草坪上看蓝天白云,感觉非常自在惬意。-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乡下人家吃饭时的惬意之情。-学习描写秋夜虫鸣的部分(第7自然段)-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夜虫鸣的?-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等句子。-教师提问: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虫鸣当作歌声,写出了秋夜虫鸣的美妙,也衬托出乡村夜晚的宁静。-教师总结:很好。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写其他的自然声音呢?-课堂练习:仿照例句,用拟人的手法写一写风声。-答案示例:夜晚,风在窗外呼呼地吹着,像是在诉说着一个神秘的故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秋夜虫鸣的美妙和乡村夜晚的宁静。1.3总结课文,体会情感-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这些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竹林等场景,表达了对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教师提问:在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1.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在乡村的经历或者自己了解到的乡村生活趣事。-教师展示一些其他乡村生活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布置课后作业: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景色或者生活场景的小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也能体会到作者对乡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