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设计《我是什么》_第1页
小学教案设计《我是什么》_第2页
小学教案设计《我是什么》_第3页
小学教案设计《我是什么》_第4页
小学教案设计《我是什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教案设计《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小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晒、极、傍、越、滴、溪、奔、洋、坏、淹、没、冲、毁、屋、猜”等14个生字,会写“变、极、片、傍、海、洋、作、给、带、坏”10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水的不同形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其变化过程。-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教学难点-理解水在不同形态下的变化原理,如为什么会变成云、雨、雹子、雪等。-体会水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三、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水的不同形态,如展示云、雨、雹子、雪等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水的世界中。例如,在讲解水的变化过程时,可以这样引导:“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化身小水滴,开始我们奇妙的旅行吧。我们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慢慢地升上天空……”3.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水都有哪些形态呢?”“水变成云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等。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例如,在讨论水与人类的关系时,让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然后汇报讨论结果。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水的不同形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生字卡片。3.与水相关的实物,如一杯水。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杯水,提问学生:“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水”。然后追问:“那你们知道水都能变成什么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播放一段有关水的变化的视频,视频中展示水变成云、雨、雹子、雪等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的神奇变化,从而引出课题《我是什么》。(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1.1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读得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2.利用生字卡片,学习生字。2.1出示生字“晒、极、傍、越、滴、溪、奔、洋、坏、淹、没、冲、毁、屋、猜”。2.2教师先领读生字,然后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2.3对于读音较难的生字,如“晒(shài)、傍(bàng)”等,重点进行正音练习。2.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例如:-“晒”:可以拆分成“日”和“西”,太阳(日)在西边(西)的时候就是晒东西的时候。-“滴”: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商”字少了“八”,水一滴一滴地流下来就像“滴”这个字的样子。2.5给生字组词,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如“极”可以组成“北极、南极、极点”等。3.学习词语。3.1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的词语,如“晒太阳、极小、傍晚、越来越多、雨滴、小溪、奔跑、海洋、坏事、淹没、冲毁、房屋、猜猜看”等。3.2让学生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来理解。例如:-“傍晚”:联系生活中太阳落山的时候,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指的是临近晚上的时候。-“淹没”: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洪水淹没房屋、田地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被水覆盖。(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1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我”到底是什么?“我”都变成了什么?1.2学生读完后,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水、汽、云、雨、雹子、雪。2.理解水的变化过程。2.1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水变成汽、云的过程。-让学生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描写水变成汽、云的句子。-出示句子:“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管我叫‘云’。”-教师讲解: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成了汽,汽升到天空中又变成了许多极小的点儿,这些点儿连成一片就成了云。云有不同的颜色,白色的云就像穿着白衣服,乌云就像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的云被阳光映照成红色,就像披了红袍。-让学生想象水变成汽、云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2.2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水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让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云是怎样变成雨、雹子、雪的?-出示句子:“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教师讲解:云遇到冷风时,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果变成水珠落下来就是雨;如果变成小硬球打下来就是雹子;如果变成小花朵飘下来就是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演示。例如,用一个透明的容器装一些水,然后在容器上方制造“冷风”(可以用风扇等),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模拟雨、雹子、雪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自然段,一个学生读云的部分,其他学生分别读雨、雹子、雪的部分,体会水的不同变化。3.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3.1学习第4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描写水与人类关系的句子。3.2出示句子:“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3.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水对人类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当水温和的时候,它可以灌溉田地、发动机器,为人类服务;当水暴躁的时候,就会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类带来灾害。3.4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看到的水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例如:-好处: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洗菜、洗澡等。-坏处:洪水会冲毁桥梁、道路等。3.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水?-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我们要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要采取措施防止水带来的灾害。(四)课堂练习1.给下列生字组词。-晒()极()傍()越()-滴()溪()奔()洋()答案:-晒(晒太阳)极(北极)傍(傍晚)越(越来越多)-滴(雨滴)溪(小溪)奔(奔跑)洋(海洋)2.按课文内容填空。-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连成一片,在空中()。答案:汽;点儿;飘浮3.读句子,判断对错。-水变成云后,就不会再发生变化了。()答案:错。水变成云后,遇到冷风还会变成雨、雹子、雪等。(五)指导书写1.指导书写“变、极、片、傍、海、洋、作、给、带、坏”10个字。1.1观察字形结构。-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如“变”是上下结构,“极”是左右结构等。1.2教师示范书写。-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每个字,边写边强调书写要点。例如:-“变”:上面的“亦”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又”字要写得舒展。-“极”:左边的“木”字旁,捺要写成点,右边的“及”字要注意笔顺。-“片”:第一笔竖撇要写得长一些,横要写得短而平。-“傍”:左边的单人旁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旁”字要写得紧凑。-“海”: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呈弧形,右边的“每”字要写得匀称。-“洋”:左边的三点水,中间的点要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羊”字要写得端正。-“作”:左边的单人旁,竖要写得直,右边的“乍”字,横要写得平。-“给”:左边的绞丝旁要写得紧凑,右边的“合”字要写得舒展。-“带”:中间的“冖”要写得宽一些,下面的“巾”字要写得窄而长。-“坏”:左边的“土”字旁要写得短而小,右边的“不”字要写得稍大一些。1.3学生练习书写。-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每个字,每个字写3-5遍。教师巡视,对书写不规范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1.4展示与评价。-挑选部分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可以从笔画是否正确、字形是否规范、书写是否工整等方面进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对书写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学生提出改进建议。(六)总结全文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我们知道了水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等不同的形态,水对人类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我们要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2.布置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