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社科类文本阅读“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第12学习任务群的主题,该任务群旨在通过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考试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考试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学生的实际。1.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点有:(1)理解类词语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特定含义,包括本义、语境义、指代义等,需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文中的准确意思.句子理解:把握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如主旨句、含蓄句、修辞句等,要分析其结构、关键词及与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其深层意义.概念把握: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梳理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可通过定义、阐释、举例等明确其本质特征和范围界限.(2)分析综合类信息筛选整合:从文本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合并与概括,以准确、全面地获取关键信息.行文思路与结构分析: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明确各段落层次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句段作用分析: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考虑其对主题表达、情感抒发、上下文衔接等的影响.论证方法与语言特色分析:分析文本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及其作用;同时,赏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如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等.(3)鉴赏评价类作者观点态度把握:准确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的评价、看法及情感倾向等,需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关注关键语句和论述倾向.内容与观点评价:对文本的内容、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其合理性、局限性及价值意义,可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逻辑推断:依据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如根据已知内容推出未知结论、根据原因推断结果等,要求推断符合逻辑、有充分依据.。2.常见题型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情况概述】1、一般为1小题,共2或3分
2、常见问法:①“××”在文中的含义是?②“××”在文中指的是?【学法指导】1.文中的含义
①表层意思
②准确把握指代内容
③
关注感情色彩,作者的观点、情感、风格特点
④修辞手法
⑤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综合分析词语、句子的含义。
2.
文中的指代:回到文中寻找。一般都是在段落前后,少数在上下文【答题模式】1.文中的含义:修饰对象(1分)+语境义(1-2分)
2.文中的指代:原文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情况概述】一般为1小题。3-4分
发问形式:①简析××段在文中的作用
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法指导】1.词语
①
内容:体现思想情感、揭示逻辑关系、确定相关内容在文段中的位置和范围。②
行文构思:全文线索③
艺术效果: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副词科学性和严谨性、修辞手法(比喻比拟生动形象、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情感、讽刺表明批判态度)2.句子①
内容:揭示文章中心和主旨,表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引人深思等②
结构:总领全文、过渡、总结全文、前后照应、提出论点③
艺术效果:(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结合文体特征:说明文
说明方法+效果
议论文
论证方法+效果
3.
段落内容+结构①首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提出论点②中间段:承上启下(可侧重)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点题、前后照应、引人思考、提出论点
注意:任何分析题不能单列手法,而是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步骤】1.
审题
2.
通读
3.
定位
4.
聚焦
5.对照【方法】1.
摘要法
2.
归纳法
3.
合并法【准则】简明、清晰、规范、通顺【筛选】1.体现作者请改态度的句子
2.
体现文章主旨、作者观点的句子
3.
对重要概念进行阐述的句子
4.
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5.
标题、首段、末段、过渡段
6.
结构性的标志词语
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步骤】1.
通读全文
2.
划分层次
①常见结构
②关键句
③提示词
3.
概括层次内容
4.
整合各段内容,形成完整表述,指出结构特点概括文章中心、作者观点,分析作者态度、写作意图【方法】概括化零为整,分析化整为零
显性条件:
结构(题目、开头、过渡、结尾)
文体(记叙文、议论文)
隐形条件:写作背景3.命题趋势选材方面: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民族文化、科技创新等热点话题,如2024年高考中有关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中国典籍翻译等内容的文本,体现时代性与使命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文本形式:多采用多则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增加文本的复杂性与综合性,要求考生具备更强的信息整合与逻辑分析能力,如比较、归纳多则材料的异同和关系.题型与分值:全国新高考I、II卷趋于稳定,为3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分值分别为9分和8分,但整体仍有变化,需考生灵活掌握知识点.能力考查:注重对考生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判断、文本深度理解与创意解读等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强调学以致用,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思维考查:突出对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分析论证特点、评价观点等,鼓励考生发表独到见解.命题情境:大量运用情境化命题,以具体的生活、学习、社会等情境为背景设题,增强试题的实用性与开放性,考查考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关联:命题与教材的联系越发紧密,显性或隐性地关联教材中的选篇、基础知识、单元研习任务等,体现教考衔接,如2024年新课标I卷的现代文阅读I可关联必修上册教材中的《反对党八股》。社科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指导社科类文章在说理论证的过程中会运用一些材料或者一些说理的方法,材料是用来阐释和证明自身观点的,或者是反驳他人的观点,运用合理的说理方法是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成立并且更易为人所接受。考试说明中,有两个具体的考查要求,涉及材料、方法与观点的关系,分别是“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和“评价文章所运用的材料、方法的逻辑性”。这两个考点要求我们能准确识别材料中能证明观点的关键要素,并能够解释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要求分析文章所运用的说理方法是如何论证观点,或者评价论证过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使观点成立。近年来,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考查在具体的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质疑和思辨的能力,因此试题的形式变化较多,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以近几年来的几道典型试题,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2017年的《常识与理论》一文,第六段提出“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的观点,并用“两小儿辩日”一例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在已经明确告知观点是什么,作者所用材料是什么的前提下,要求具体分析材料是如何证明观点的,重点在“如何”二字上,考查的是同学们对论证过程的具体分析。那么,我们就要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材料中能证明观点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材料为什么可以证明观点。以此题为例,“两小儿辩日”中的常识是什么,常识包含的道理为什么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文中寻找关键信息,“两小儿辩日”中常识所包含的道理一是“看东西近大远小”,二是“发热体近热远冷”;其次,我们要重点关注文中作者在运用材料后分析性的语句。分析性的语句往往是阐明材料与观点的内在联系的,第六段中有这样一句“这个故事,妙就妙在找到一个焦点,让常识中的两个道理狭路相逢”,这里的“狭路相逢”是形象性的说法,它的具体意思就是自相矛盾,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常识中所包含的道理可以单独解释现象的一部分,但在解释整体事件时却产生了矛盾。抓住了这句分析材料和观点关系的关键句,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两小儿辩日”中有“近大远小”“近热远冷”两条常识,它们单独来看都是正确的,但在判断太阳离地远近时,却会导出不同的结论,表明常识包含的道理只能解释相关现象的一部分,由此证明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同样的试题,还有2018年秋考的《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一文,要求“用本文的‘成本效益’的观念,对第段‘学习达成目标’这一事例加以分析”。为了考查同学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类考查材料与观点关系的试题,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观点来自文章,而材料来自于文章之外,要求用文章的观点来解释材料。例如2018年春考的《艺术美的特殊价值》一文——“第⑥段谈到了悲剧的教育作用,请以《红楼梦》《窦娥冤》《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部作品中的任一作品为例,对悲剧如何发挥教育作用进行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在文中找到作者表明“悲剧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的语句,然后在自己所选取的材料中,寻找和观点对应的关键要素,并阐明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文中谈到“悲剧诱导欣赏者在心理上经历主人公的遭遇,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冲突中唤起人们的正义感……因而,悲剧在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中,激发人的意志,提高人的品格,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这就是文章作者有关于悲剧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然后我们选取材料,寻找和观点相对应的关键要素,如果以《窦娥冤》为例,窦娥的遭遇是什么,激发了欣赏者心理上怎样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这些都是用以分析作者观点的关键信息。上述几例,在题干中明确表明了所用材料或者可供选择的文章外的材料,能够证明作者的观点。但是否作者所用的材料都能确切合理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呢?并不尽然,为了考查同学们的质疑和思辨能力,近年来也出现了这样的试题,题干中并不明确表明材料是否合理地证明观点,而是要求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论证是否充分。例如,2018年春考《艺术美的特殊价值》中——“第⑦段论证了艺术美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的特殊价值,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2019年春考《幸福是相对的》一文中——“第⑩段用《小王子》中的话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2020年秋考中更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小洁同学读完本文,从图书馆借来《龙文鞭影》阅读,却产生了疑惑,按照本文作者提供的判断标准,《龙文鞭影》真的可以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吗?请结合下面《龙文鞭影》的节选部分,向小洁谈谈你的看法”。判断作者的论证是否充分合理,关键还是要分析作者所用材料中是否有证明观点的关键要素。其二,作者是否分析了所用材料和所证明观点的内在联系。以2018年春考的试题为例,作者引用朗吉弩斯的话,阐述了艺术美对于个人品质提升的作用,但个人品质的提升与推动社会进步间有何关系,作者却未作进一步论述,因此论证不够充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作者没有分析所用材料和要证明的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告知读者所用材料为何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社科文的阅读除了上述三个要点外,还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作者的观点、主张未必会在文中集中表述,有时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处;有时作者提出了问题,但也未必接着就回答,而是一步步地推进,在后文甚至文末才给出答案。因此,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文章是一个整体,有内在的逻辑,有前后的勾连、呼应,理解文意、解决问题时,不能只看到局部。例如2020年秋考的《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问第②段中的“发现‘儿童’”具体是指什么?如果我们的眼光只局限在提出问题的第二段,就难以理解“发现儿童”的具体内容指什么,但我们整体阅读文章后,发现直到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才较为明确地点明了“发现儿童”具体是指“为儿童创作,符合儿童心理,为儿童所接受”,文章是首尾呼应的,并且在文中作者也多次提到为“儿童创作,符合儿童心理,为儿童接受”,如文章的第④段的首句和末句,第⑤段的中间部分,第⑦段的首句。此外,社科类的阅读是“信息性阅读”,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整合、概括,分析,除了评价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理解和分析时,要尽量客观地理解作者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用自己的看法去替代作者的看法,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了作者的观点。社科文的阅读能力,是重要的阅读能力,相对于文学性阅读的审美鉴赏,信息性阅读的能力在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会大量接触,因此有必要提升我们这方面的阅读能力。【社科类文本阅读重要知识点】1.
文本类型与特点学术论文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逻辑性。内容通常是对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或理论探讨。例如关于历史研究中的新发现,会通过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考古证据等来论证观点,语言比较严谨、规范。文化评论类:主要是对文化现象、文化作品等进行评价和解读。像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评论,可能会涉及作品的主题、风格、文化价值等方面,观点鲜明,且常常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倾向。社会现象分析类: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或普遍的社会现象,如教育公平、环境保护政策等。它会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如数据统计、案例分析等来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影响。2.
重要概念理解定义方式:概念常通过下定义(“××是……”的句式)、作诠释(对概念的部分特征进行解释)、举例子(通过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概念)等方式来明确。例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下定义方式。概念间关系:包括并列关系(如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属关系(如古典文学从属于文学范畴)、因果关系(如社会变迁导致文化观念的更新)等,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把握文本的逻辑结构。3.
关键句子把握主旨句: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段落的开头、结尾部分,概括了文章或段落的核心内容。例如,“在当代社会,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的内容衔接自然流畅。比如,“不仅如此,文化的传承还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含蓄句:意思比较隐晦,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其深层含义。如“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失语’,也许是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阵痛’。”4.
行文结构与思路结构类型总分式: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或主题,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例如,开头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价值”,随后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艺术形式、社会功能等方面展开阐述。分总式:先分别论述几个相关的内容,最后总结归纳出中心观点。比如先分别列举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最后总结民俗文化对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性。总分总式:开头提出观点,中间展开论述,结尾再次强调或升华观点。像开头说“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个人成长意义重大”,中间具体说明在知识积累、情感熏陶等方面的意义,结尾再强调要重视经典阅读。思路分析:作者可能按照时间顺序(如讲述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空间顺序(如分析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逻辑顺序(如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地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等来展开论述。5.
信息筛选与整合筛选要点:根据题目要求,明确需要筛选的信息类型,如事件的原因、现象的影响、人物的观点等。例如,题目要求筛选出“某文化政策实施后的积极效果”,就需要在文中寻找相关的评价语句和具体的数据支撑。整合方法: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可以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将相同主题或性质的信息整合在一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比如,把关于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参与群体、活动形式等信息分别整合,形成对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完整描述。6.
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直接表达:作者通过使用“我认为”“在我看来”“应该”等明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我认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盲目跟风。”间接体现:从对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褒贬、论证的角度等方面来推断作者的态度。如果作者在论述中大量引用正面的案例来支持某一文化现象,可能对该现象持肯定态度;反之,若列举诸多负面问题,则可能是批判态度。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关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科学和数学。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第二,我完全确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当东方人民像我们在16世纪那样,一旦抛弃了他们经院式的、论辩的方法,当他们一旦真正被实验精神所鼓舞的时候,谁知道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谁又知道他们为反对我们而做什么呢?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不要忘记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当科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若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则是愚蠢的。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一方法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我们不应该害怕西方文明的影响,它可能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它的危害。我们也不应该害怕东方文明的影响,它可能带来的好处同样远远超过它的危害。我们应该欢迎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让它们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1.
下列对“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看,东方和西方在科学发展的形式上存在差异。B.东方和西方在科学种子的起源上有着不同的地域归属。C.东方和西方在对待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上截然不同。D.东方和西方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相互排斥。2.
下列关于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关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东方科学是西方科学的源头,西方科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东方科学的种子。B.西方科学的发展需要东方科学的激励,东方科学也能从西方科学中获得启发。C.东西方科学在历史上有过协调,未来也可能再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D.东西方科学相互对立,西方科学的进步必然会导致东方科学的衰退。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美国文明虽然历史短暂,但因为其热爱真理,所以能够持久发展。B.科学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只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被错误地使用。C.作者强调要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来净化西方文明,使其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D.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西方文明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4.
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1.
答案:D解析:文章只是说从实验科学角度看东西方在某些方面有对立,但并非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相互排斥,且后文还强调了东西方科学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的关系,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2.
答案:D解析:文中明确提到东西方科学并非相互对立,且西方科学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东方科学的衰退,两者应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D选项与文意相悖。3.
答案:C解析:A项,文中未提及美国文明因热爱真理就能持久发展;B项,原文说科学方法不是十全十美的,并非完美无缺;D项,文章强调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有重要影响,并非微不足道。C选项符合文意,作者认为西方文明中有不健康因素,需要通过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来净化它,使其能经受历史考验。4.
答案:①东方是科学种子的发源地之一,西方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东方科学的后代。②东西方科学相互需要,西方应重视东方科学,不应重蹈希腊人的覆辙。③要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来净化西方文明,使其能经受历史考验。④应欢迎东西方科学,让它们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各自作用,科学方法虽有局限但仍需正确利用。解析:文章开篇指出科学种子来自东方,接着阐述东西方科学相互需要,然后提到西方文明需净化,最后强调应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及科学方法的利用,综合这些内容即可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二、阅读下面《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中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1.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在十五世纪之前一直领先于欧洲,且优势明显。B.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在十五世纪之前远超同时代欧洲,有可证之处。C.中国古代科技在十五世纪之前领先欧洲是不证自明的,无需费力。D.十五世纪之前,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远超欧洲,且难以被超越。2.
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相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突出特点是()A.注重借鉴吸收其他文明古国的成果。B.在几何学、天文学领域成就突出。C.具有独创性且长期传承发展。D.发展过程中未受到外来影响。3.
根据这段序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繁荣密切相关。C.十五世纪之后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欧洲。D.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自身的创新。4.
结合文本,谈谈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意义。1.答案:B解析:文中划线句子强调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在十五世纪之前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并且还指出这一点是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的,B选项准确地表达了这一含义。A选项“一直领先”过于绝对;C选项“不证自明”与原文“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不符;D选项“难以被超越”在文中未提及。2.答案:C解析:文中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并且经过历代继承和长期发展形成了体系,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很多是从其他文明古国学来的,C选项符合文意。A选项是古希腊科学技术的特点;B选项文中未提及中国古代科技在这两个领域的突出成就;D选项“未受到外来影响”过于绝对。3.答案:D解析:文中只是说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但不能就此得出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自身创新的结论,D选项说法错误。A选项可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得出;B选项从两汉时期科技发展的背景等可推断出;C选项虽文中未明确提及,但从“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可合理推测出十五世纪之后的情况。4.
答案: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他的著作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科技与文明,使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其研究也引发了世界各界对“李约瑟问题”的关注与讨论,促使人们深入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及相关问题,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解析:从对中国科技文明传播及引发的思考等角度理解其研究意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在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地位。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文学以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只是代表观念的符号,本身并无直接意义,需通过符号间接引发对事物的观念。这一特性使文学在表达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能突破时空限制,自由描绘广阔世界与复杂内心.文学属于时间艺术,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描绘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涉及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等多种感官.而像绘画、雕塑等空间艺术,主要功用是状物或写静态,主要涉及视觉,所用媒介为线条和颜色.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虽然后来各自发展,但在近代歌剧、电影剧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仍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体现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此外,语言是日常生活的交际工具,话说得好,能如实达意,使听者舒适并产生美感,便成了艺术,说话的艺术即最初的文学艺术,且文学的范围广泛,哲学、史学、科学著作等都可成为文学典范.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以语言为媒介,文字本身无意义,所以文学的表达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抽象性与概括性。B.文学属于时间艺术,功用是叙事抒情,只涉及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C.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三位一体,在后来的艺术形式中语言艺术已不再重要。D.语言作为日常生活的交际工具,运用得好可成为艺术,文学的范围较为广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将文学与绘画、雕塑等空间艺术进行对比,突出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性。B.文章引用苏轼评价王维的话,论证了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但有基本共同点。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媒介、起源及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文学的独特地位。D.文章论述文学的独特地位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能突破时空限制描绘世界和内心,是因为其媒介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B.绘画、雕塑等空间艺术主要通过线条和颜色等媒介在空间中展现形象。C.文学在近代歌剧等艺术形式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其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D.只有哲学、史学、科学著作等才能成为文学典范,体现了文学范围的广泛性。1.答案:D解析:A项,文中未明确表明文学的表达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抽象性与概括性是因为文字本身无意义,属于强加因果,A错误;B项,文学作为时间艺术,涉及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等多种感官,并非只涉及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B错误;C项,在近代歌剧、电影剧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仍是重要组成部分,并非不再重要,C错误;D项与原文中“语言是日常生活的交际工具……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而我们历来对文学的范围是看得很广的”相符,D正确。2.答案:D解析:文章论述文学的独特地位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但未使用比喻论证,D错误,A、B、C正确。3.答案:D解析:原文说的是哲学著作、史学著作、科学著作乃至某些日常小品等都能成为文学典范,并非只有这些,D错误,A、B、C正确。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音乐,这一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情感的寄托,是灵魂的慰藉,是能跨越时空与地域的奇妙语言。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你感到快乐时,一首欢快的旋律能让你的喜悦如同被阳光照耀的溪流,更加熠熠生辉。它像是一群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精灵,将你的快乐放大,让你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中不能自拔。而当你陷入悲伤,音乐又如同一位知心的老友,默默地陪伴在你身旁。那舒缓的音符,如轻柔的雨滴,一滴一滴地落在你心上,慢慢抚平你的伤痛,让你在黑暗中感受到一丝温暖。音乐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古典音乐像是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宫殿,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沉。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宫殿中的珍宝,经过大师们精心雕琢,散发着典雅高贵的气息。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你可以领略到巴赫作品中严谨的结构之美,如同在欣赏一座精心设计的建筑;也能体会到莫扎特音乐里灵动的旋律之妙,仿佛置身于一片充满奇幻色彩的森林。流行音乐则更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它紧贴时代的脉搏,反映着当下人们的情感与生活。流行歌曲的歌词往往直白而真挚,能轻易地引起听众的共鸣。无论是表达爱情的甜蜜,还是生活的压力,流行音乐都能以其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情感传递出来。音乐的魅力还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作家、科学家都曾从音乐中获得灵感。当音乐在耳边流淌,人的思维仿佛被插上了翅膀,能够自由地翱翔在想象的天空。它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让新的创意如泉水般涌现。然而,要真正领略音乐的美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常常只是把音乐当作一种背景声音,在忙碌的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匆匆听过,却没有静下心来品味其中的韵味。其实,音乐就像一本好书,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用灵魂去体会。当你放下手中的琐事,闭上眼睛,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中时,你会发现,音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你的心里,成为了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作者在文中将古典音乐比作古老而宏伟的宫殿,主要是为了体现古典音乐的()A.历史悠久B.结构复杂C.典雅高贵D.承载文化2.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流行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A.流行音乐缺乏深度,只是简单地表达情感。B.流行音乐的歌词都很直白,没有艺术价值。C.流行音乐能够反映当下人们的情感和生活。D.流行音乐的旋律比古典音乐更加灵动。3.
作者认为要真正领略音乐的美妙,关键在于()A.多听不同种类的音乐B.了解音乐的历史文化C.用心去感受音乐D.把音乐作为生活的背景4.
请简要概括音乐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1.答案:C解析:文章提到“古典音乐像是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宫殿,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沉。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宫殿中的珍宝,经过大师们精心雕琢,散发着典雅高贵的气息”,重点强调了古典音乐散发着典雅高贵的气息,所以答案是C。2.答案:C解析:文中明确提到“流行音乐则更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它紧贴时代的脉搏,反映着当下人们的情感与生活”,所以C选项正确。A选项文中未提及流行音乐缺乏深度;B选项“没有艺术价值”说法错误;D选项文中未对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旋律灵动性进行比较。3.答案:C解析:文章最后一段指出“要真正领略音乐的美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所以答案是C。4.答案:音乐的力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感寄托方面,在快乐时能放大喜悦,在悲伤时能抚平伤痛;二是音乐种类多样,古典音乐有典雅高贵的魅力,承载历史文化,流行音乐紧贴时代,能引起共鸣;三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让人的思维自由翱翔,产生新的创意。2.
文中是如何描述音乐能够激发创造力的?答案:文中将音乐激发创造力描述为当音乐在耳边流淌时,人的思维仿佛被插上翅膀,能够自由地翱翔在想象的天空。并且提到音乐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让新的创意如泉水般涌现。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音乐就在你心中”这句话的理解。答案:在生活中,当我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时,音乐就会和我们的情感、思想紧密相连。比如在我们经历挫折情绪低落时,一首激励的歌曲能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这种激励不是来自外部的强制,而是音乐在我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力量。又比如在回忆往事时,一首熟悉的老歌能唤起我们许多珍贵的记忆,仿佛那些记忆就藏在音乐之中。音乐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成为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它就会在心中绽放,给我们带来力量、慰藉或者灵感。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典当与房地产代理销售合同3篇
- 政府招标知识培训课件
- 期末班主任工作总结
- 社区商业知识培训课件
- 加工运动鞋15万双服装10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拿地申报
- 嘉兴市平湖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小学语文四年级期末检测卷 (2025.1)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定稿)
- 土壤保水知识培训课件
- 2024-2025学年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八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 河南省信阳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能力评测((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5商业地产蛇年新春年货节(年货更有味阖家团圆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51正式版
- 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 智能终端安全检测
- 新能源发电技术 电子课件 1.4 新能源发电技术
- DB34-T 4859-2024 农村河道清淤规范
- 中学物业管理服务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康复科年度工作亮点与展望计划
- 冀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加减乘除口算题卡
- 【期中考后反思】《反躬自省,砥砺奋进》-2022-2023学年初中主题班会课件
- 材料采购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反诈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三份)
-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