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江苏省专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_第1页
2019届江苏省专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_第2页
2019届江苏省专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_第3页
2019届江苏省专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_第4页
2019届江苏省专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

(江苏省专用)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2013江苏单科,21,6分,0.38)(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

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

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

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

张。(3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回答;第二小问注意“政治主张”这一设问角度。第(2)问分句

概括归纳材料作答,注意言简意赅。误区警示

解答本题时,考生的失误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口语化严重,如第(1)问中的“儒

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很多考生以“关心百姓”等口语化形式作答。二是提取材料信息,原文

摘抄材料,不进行综合归纳。如第(2)问,直接摘抄材料二中的“恪遵祖训”“父慈子孝”作答,

不能从家庭、宗族、乡里等方面概括。解决上述失误问题的方法是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判断

出材料的主旨、段落思想、首要语句、关键语等,然后进行抽象性描述;培养自己的审题能力,

把设问语句分解为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等,由提问结构,推敲关键词语,理清答题

思路。2.(2016浙江文综,12,4分)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

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

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

全面发展,故①正确;墨家学派讲求实际功利,并不注重“培养善人”,故②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

“人生而平等”,主张“至善”,故③正确;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④错误。因此选A项。3.(2015山东文综,13,4分)《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

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

C“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

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

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4.(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答案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驳,

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

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2015课标Ⅱ,24,4分,0.67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

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

C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

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其不

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儒者期望实现古代曾经达到

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6.(2015安徽文综,12,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

A田子方感到骄傲的原因主要是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说明当时各诸

侯国非常重视士人,故A项正确。7.(2014山东文综,13,4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

A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招收的学生来自士

农工商各阶层,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正确。考点二

汉代儒学1.(2014江苏单科,1,3分,易)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

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但董仲舒则认为人民应服从君主

统治,君主应顺从天意。据此可知,董仲舒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A项中的“全

部”表述不当;C、D两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知识归纳

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发展,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儒学不断发展变化。西汉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学,儒家思想成为正

统思想。那么,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而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是对原始儒

学的发展吗?从两者的比较可见,董仲舒所谓的民意服从君意,基本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2016课标Ⅰ,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

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C“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不

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

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五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

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并未

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3.(2014课标Ⅰ,24,4分,0.415)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

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

B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

序,故选B项。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拜,

故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不正

确。4.(2014课标Ⅱ,25,4分,0.47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

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

D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样对待,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

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材料不能得出亲子、养

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弱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

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5.(2013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

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

C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由题干材料中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

合一”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可知,该学者是西汉的董仲舒,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

君主要以法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B、D三项均与题干

所示思想特点不符。6.(2013福建文综,14,4分)《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

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

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

AB、C两项均只讲一方面,不足以全面概括董仲舒的治国理念;D项“均贫富”的主张

属于农民阶级思想,而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提出的

治国理念为A项。7.(2016北京文综,37,8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

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

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

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C组教师专用题组答案参考答案要点:(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

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解析(1)解读材料一,提取董仲舒和昆体良关于教育的主张或认识,从教育的对象、学校教育

的地位、教育的目标等角度归纳其相同点。考点三

宋明理学1.(2017江苏单科,4,3分,中)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答案

D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

礼。朱熹按照自己的理学思想将“克己”理解为战胜自己的私欲,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个人主

观色彩,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朱熹的思想正好相反。“完全”

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命题评审本题的命题立意主要是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带有一定的主

观色彩,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2.(2015江苏单科,21,6分,0.47)(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

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

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

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

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

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

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

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

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

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

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

因。(4分)(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2分)答案(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解析(2)第一小问注意关键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第二小问要结合理学产生的背

景分析。(3)回答时注意要高度概括,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误区警示

第(2)问第一小问,多数考生只是摘抄出“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

义”这句话,而极少有人能从“现实”和“道德”两个角度进行作用的阐释。第(3)问,有的考

生答到“博大精深”“取其精华”等,还有的考生答出了儒家思想的作用或地位,如“维护封建

专制统治”等,这说明考生的学科素养不足,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3.(2013江苏单科,21,6分,难)(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

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

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

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

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

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

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解析第(3)问严格依据材料内容概括,注意问题涉及的两个层面——统治者与民众。第(4)问

首先要紧紧围绕试题提供的材料进行概括归纳,再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内容,注意设问角度是

“积极作用”。误区警示大多数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容易出现两个方面的失误,一是审题不清,如第(3)问混淆

“态度”和“做法”的设问指向,出现答非所问或抄写材料的现象。二是描述性的话语太多,不

能高度概括,也不能清晰地分多个层面论述,只会依据教材作答,而忽视了对材料的利用。如第

(4)问,多数考生能答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但关于家庭家族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多数考生不

能答出。弥补这类失误的关键,是培养考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4.(2015北京文综,15,4分)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

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是理学思想的两大流派,二者都是对

儒学的发展,故②④的表述错误,可排除,正确选项为C。5.(2014大纲全国,17,4分)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

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答案

C从材料信息可知,纂修族谱时,尊崇人伦是名门望族和寒门小姓的共识,该现象是理学

深入人心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

口流动对宗族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必然联系,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

了人们重视宗族观念,但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得以重建,故排除D项。6.(2014课标Ⅰ,26,4分,0.23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

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

D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

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

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

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

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想不符,排除。7.(2013福建文综,16,4分)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

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答案

D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除A;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

“后生弟子”,而不是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且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以农兴业”思想

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8.(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

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

“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

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考查学生论证、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1)首先依据材料

信息,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再抓住宋代理学重建儒学、规范秩序、突出封建伦理道德等关

键点与材料所述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2)属于开放性设问,所选材料应与宋代理学兴起的

原因有关,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表述言简意赅。9.(2015浙江文综,12,4分)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

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C组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C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陆九渊和王守仁分别是宋代、明

代“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心学的开创

者;王守仁则明确主张“心外无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塞内卡是古罗马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

物,主张“人生而平等”,未涉及对宇宙的思索。泰勒斯是古希腊思想家,明确提出“万物始于

水”。C项正确。10.(2014课标Ⅰ,25,4分,0.24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

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

C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

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

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

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

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11.(2014广东文综,15,4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

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

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

A题干材料显示贾宝玉之父非常重视“四书”,而“四书”是理学的经典文献,朱熹编

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故而“四书”备受知识分子的重视,A

项正确。当时孔子权威地位并未动摇,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红楼梦》取材于

现实,主要反映清代生活,故D项错误。12.(2013课标Ⅰ,25,4分,0.357)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

“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

C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

“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

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突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

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

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

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统治地

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13.(2013浙江文综,12,4分)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

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孔子首创私学,弟子三千;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及岳麓书院讲学;亚里士多德创立吕克昂

学园。三人均通过私学培养人才,故选C。14.(2013山东基本能力,54,1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下列属于唯物主

义观点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B.心外无物C.吾心即是宇宙

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答案

D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思想。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观点强调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符合唯物主义的特征,故D项正确。A项强调观念是组成物质的要素,属于唯心主

义。B、C两项都是陆王心学的内容,是主观唯心主义。15.(2013安徽文综,37,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

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

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

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

分)答案(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

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

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解析第(2)问实际考查程朱理学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要结合程朱理学中关于纲常名教的内

容进行分析。考点四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2016江苏单科,5,3分,易)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

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答案

C李贽的怪异着装使其本人在外观上显得亦儒亦僧,但由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并不能必

然推导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融合的结论,A项错误;李贽招收女弟子,的确可以视作对正统礼

教规范的突破,但明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B项错误;男子落发本是成为僧人

的举动,但他却同时留着长长的胡须,“儒帽裹僧头”展现了李贽的不拘常格和对封建传统的挑

战,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并不是李贽的追求,D项错误。知识拓展

李贽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王阳明本就受佛学影响较多,明代社会三教融合已经较

为充分,甚至出现了“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的说法,李贽思想中有佛教的一些观

念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虽接受了一些佛教的观念却不是以融合儒佛为己任。材料中所描绘的正

是李贽的外在形象,这种形象具有反对传统儒学观念的色彩。2.(2016北京文综,16,4分)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

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案

B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论语》《大学》等被译为拉丁文,多部儒家

经典被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B项正确。“在西方引

起轰动”不能表明其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西传的贡献,

不能表明中西文化交流仅限于传教士之间,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对西方政治

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3.(2015福建文综,17,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

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答案

C顾炎武认为,要让百姓服从教化,改善风俗,必须先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即让百

姓生活富足,故C项正确。4.(2014浙江文综,12,4分)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

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

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

力。“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故②符合题意;朱熹主张“存天

理,灭人欲”,故③符合题意;李贽是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他明确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

理”,故④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没有提出类似主张,①排除。由此可知D项正确。5.(2013山东文综,16,4分)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答案

C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李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者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属于两者的共同特征。6.(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

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

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

负。(6分)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

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强调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

兴、国家富强的重任。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注意“不仅……而且……”提到的两方面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

简述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明道”“救之”“致用”可知治学目的为经世致用;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意义。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孔子、顾炎武所处时代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归纳即可;第

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7.(2015广东文综,38,6分)(节选)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

题。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

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C组教师专用题组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

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6

分)答案(2)儒家。儒学已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

主要内容。(6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结合晚清儒家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这一史实回答

即可。第二小问需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史实进行分析。1.(2017江苏南通、泰州、扬州5月,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

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三年模拟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A组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时间:12分钟分值:30分)答案

D材料“兼儒墨,合名法”点明了杂家的基本特点是诸子之说兼有之,这反映出战国时

期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D项正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A、C两项错误;B项中“消失”

的表述不符合史实。2.(2017江苏苏锡常镇5月,2)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

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

()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答案

B“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人性的改造则在于

强化礼法”表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

学体系更加完整,B项正确。A、D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在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均排除。3.(2017江苏六市3月,5)萧公权在评述某思想家时指出:“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

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以故不徒朝廷官吏视为邪说,即为东林首领之顾宪成亦斥其不守礼

教,一任心裁。”该思想家应是

()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黄宗羲答案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

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C项正确。4.(2017江苏南京、淮安5月,2)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

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

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答案

CA、B、D三项均与“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的信息不符,排除;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意思是人们不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与

材料观点相近,C项正确。5.(2017江苏无锡1月,3)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

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

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该学者得出此观点的依据不可能是

()A.宋代理学兴盛,儒学再次复兴B.宋代文学作品世俗化特点显著C.宋代科技发展显著,成果斐然D.宋代绘画强调个性,追求意趣答案

D宋代绘画主要是风俗画。强调个性,追求意趣的绘画是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D项符

合题意。6.(2016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5月,1)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

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

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

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答案

A法家主张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与“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

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的现实主义相符;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与主张“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的理想主义相符;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

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与主张“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

缚”的超越主义相符。答案选A。7.(2016江苏通泰扬3月,1)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

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

律平等的标准生活。”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

C墨家主张“兼爱”,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

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相符,C项正确。8.(2016江苏南通5月,3)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

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

()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答案

B根据材料中的“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

不明’”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B项正确。9.(2015江苏南京、盐城3月,2)《韩非子》曰:“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

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

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

()①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②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③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④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B材料主要表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主不能“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

只是“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①②③正确;材料与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故④错误。答案选B。10.(2015江苏南京、盐城1月,3)李贽《道古录》载:“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

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

所者哉!”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答案

BA项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

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表明李贽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李

贽的思想并未动摇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D项错误。1.(2017江苏扬州1月,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

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②宣扬性善论③将治国理念与人生修养结合起来④董仲舒思想与之有渊源关系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B组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20分钟分值:37分)答案

D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表明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

思想,①正确;“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表明孟子宣扬性

善论,②正确;“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表明孟子主张将治国理念与人

生修养结合起来,③正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说明孟子的思想和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有渊源关系,④正确。答案选D。疑难突破

材料的大意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理……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耻之心

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

就像有四肢一样。……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

母都成问题。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四端说是孟子宣扬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

础所在。孟子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了“恻隐之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是冷

漠的、自私的,甚至是残酷的。2.(2017江苏苏北四市1月,4)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作《钱氏家训》,提出“能文章则称

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治

家思想。《钱氏家训》的上述内容

()A.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B.体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C.彰显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追求D.蕴含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答案

D程朱理学产生于宋代,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

之”体现了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阐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C项错误;材

料强调要以诚信结交朋友,把恩惠普及乡邻,要为老百姓谋利益,这体现了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

D项正确。命题评审

本题以《钱氏家训》为切入点,考查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儒家思想既是教材

的主干知识,又契合“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考的

高频考点,复习时要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3.(2017江苏南京、盐城3月,2)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

“《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火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

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答案

D儒学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是在汉武帝时期,A项错误;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

学的是程朱理学,B项错误;东汉光武帝更换太子,与选官制度无关,C项错误;东汉光武帝为更换

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

《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

工具,D项正确。知识归纳

儒家思想也称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的新儒学体系。“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

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4.(2017江苏南京、盐城1月,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

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遵循“天命观”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D.都属唯心主义答案

A“天命观”认为自然世界和人间生活服从于神灵的支配和操纵,孔子、荀子、董仲

舒都遵循天命观,A项正确;神化君权的只有董仲舒,B项错误;荀子倡导的天命观属于唯物主义思

想,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二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C项错误;荀子

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思想,D项错误。知识拓展

“天命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包括自然进程和社

会人事在内的世界事务;二是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显示其意愿;三

是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5.(2016江苏苏锡常镇5月,1)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

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下列主张与上述言论观点相近的是

()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C.“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D.“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答案

A材料反映的是道家思想,大意是:古代善于用道来治理国家的人,不是去开启人们的智

慧,而是用道来使人们质朴、安分。民众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他们太过于精明了。所以以智

谋来治理国家,是在给国家制造祸患;不靠智谋来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气。“民可使由之,不

可使知之”意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

做,符合题中观点,A项正确。B项强调重视仁和义,C项强调重视政令与教育,D项强调以法治国,

均与题中观点不符。误区警示

本题误选最多的是D项,误选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读懂材料的意思。题干材料是老子

的主张,“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希望人们不要被智巧、争夺搞得心迷神乱,不要泯灭了原始

的质朴、淳厚的人性,要顺其自然。这里的“愚”,其实就是质朴、自然。而D项“夫圣人之治

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意为圣人治理国家,要使人人都能自觉行善,着眼于

民众不做坏事,其强调的是法治。6.(2016江苏南京、盐城3月,2)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

“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

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

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二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二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原答案

C道教出现于东汉末年,而董仲舒是西汉儒学家,A项错误;程朱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人性观,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仁”,而朱熹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同导致了人性的差别,显然二者认为人性均与阴阳二气有关,C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D项错误。审题方法

本题比较董仲舒儒学和宋明理学的相同点,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

材料可概括出两点相同之处:一是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

‘仁’,这才称其为恶”,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

欲’归结为恶”,表明二者在人性观方面有相似之处;二是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

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

别”,表明二者都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7.(2016江苏苏锡常镇3月,4)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

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李贽答案

C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

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与材料中“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

德本性之中”“物欲牵蔽”相符,C项正确。孔子、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中“物欲牵蔽”的信

息不符,A、B两项排除;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

材料信息不符,D项排除。知识拓展

“物欲牵蔽”简言之就是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王阳明认为,如果没有物欲的牵

累蒙蔽,循着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

遵从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本心呈现,就能

清明、放松和自在,就能成为圣贤。8.(2015江苏南京5月,3)《二程文集》中写道:“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是生

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

()A.肯定人的正当利益诉求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答案

A材料中“人无利,直是生不得,安得无利”意指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

但这种追求不是不择手段的,而是取之有道、生财有道,A项正确。方法技巧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材料的大意是:认为富贵不是贤者所祈求的,那

就是违背常理……人如果不去追求利益,正常的生活都过不下去,所以人怎么能不去追求利益

呢?这里强调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实际上是肯定了人的正当的利益诉求。二、非选择题(共13分)9.(2017江苏苏锡常镇3月,21)“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

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

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

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与历史的孔子》材料二

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

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

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为劫运,其祸害皆起于不

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网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钱穆《中国近代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