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5TOC\o"1-4"第一章跨国公司:美女还是野兽? 1介绍 1全球经济的跨国公司企业 2第二章垄断性跨国企业 3Hymer的研究-跨国企业的市场权力 3Hymer对跨国企业的社会角色的观点 4Hymer对竞争政策的看法 5Hymer眼中的跨国企业 5第三章跨国协调成本效率故事 7引言 7内部化理论:成本节约的故事 9协调问题 9为什么跨国? 10交易成本经济学 12内部化理论和跨国公司的社会作用 14在内部化理论中,跨国公司看起来像什么? 16行为约束原则 16信息不对称和推卸责任问题 17抑制欺骗行为还是抑制推卸责任 18内部化理论中的控制问题 19折中理论框架 20附录:本章涉及三种理论:内部化理论、TCE、折中理论 22第四章认识跨国企业:追求价值创造 34引言 34组织能力视野和跨国公司 35交易某一资产或转移一项能力? 36结合能力的外国操作 36FDI和价值创造 37跨国公司的演进理论 37OC观点以及跨国企业的社会角色 39在OC理论中跨国企业是什么样的? 40总结 42第五章跨国设计-一个战略契合的故事 45一、权变理论 45(一)基本简介 451、发展综述 452、理论观点 453、行为理论 46(二)发展历史 46(三)主要内容 471、组织结构 472、人性 483、领导 48(四)中心思想 48(五)制约因素 49(六)领导力 49(七)作用影响 541、权变理论对组织的影响 542、权变理论对决策的影响 55二、权变理论书本内容概要 56(一)介绍 56(二)跨国公司和权变理论 561.权变理论的假设 562.权变理论的发展 56(三)权变理论在跨国企业中的应用 561、跨国发展问题的解决方式 572、Stopford&Wells的研究和欧洲企业 583、信息加工与战略协调 594、中央集权管理与战略协调 59(四)差异化网络跨国企业 60(五)权变理论与跨国公司的社会角色 61(六)权变理论中的跨国公司形态 61第六章网络理论 631.引言 632.商业网络理论 633.商业网络理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 634.商务网络理论和跨国公司 645.商务网络理论与跨国公司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666.商务网络理论中的跨国公司是怎么样的 677.总结 67相关链接 68第七章跨国政治参与:一个合法性与适应力的故事 721、引言 722、企业网络理论(概念)和制度化理论的关系 723、乌普萨拉模型(TheUppsalaModel) 734、制度化理论与乌普萨拉模型的差异 735、(重点)跨国公司在制度化理论下存在的三个主要的问题 738、总结 76第八章跨国公司多维度研究:结论性评价 77
第一章跨国公司:美女还是野兽?介绍在经济领域以及政治领域的辩论里,对于跨国公司是存在很多异样的观点。有很多人把跨国公司诠释为光明的一面尤其是在经济成长和国家福利的这一层次。跨国公司也被解读为重要改变(创造性破坏)的代理。他们增加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是源于跨国公司可以展示及运用新科技到经济里,是国际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代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跨国公司的话,也有人把他视为黑暗的一面是因为他们给环境,劳动力和人权带来负面的影响。跨国公司有一个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一个指标。现在有很多的公司把国外直接投资视为正面的一面尤其是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之后。这也反映了政府和跨国公司和睦相处的关系。跨国公司是科技及福利发展的代理。有一些人也把跨国公司看成是在国际化的过程里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因其反映了社会信息的中心意义。如果跨国公司发现这个市场的潜在价值是可以被开发利用的,这世界上的贫穷将会消失而跨国公司将会是这个改变的主要代理。当然,也是有一部分的人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的,是因为他们觉得跨国公司和在金字塔下方的低沉阶级是有冲突的。然而,也有一些的学者对于跨国公司担任科技改变代理人的效率产生了一些的疑问。例如,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说法那就是这些大型的公司已经变得更大以及官僚化,这使能够与更灵活和创新的小公司竞争并在高度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下迅速的获得优势。关于跨国公司是美女或是野兽呢,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在这些的观点后面都会有理论的,而这些的理论也是比较属于是隐藏式的。我们可能会不太赞同这些的观点但至少我们是明白这些观点所要表达的。在这本书主要是要表述不同的理论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如何把跨国公司定位在是(光明)还是(黑暗)的一面。有一些理论是要比其他的理论还要的具有实际功能。有一些理论也把跨国公司比喻为社会代理人。除了以上的观点之外,也有理论把跨国公司当成是一个组织,是对高层管理人员有绝对控制的最高阶级。以及也有把公司能存在以及存在是源于跨国公司能够应用他们的策咯和对环境改变所做出的变化。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的学者,所拥有的观点也不同甚至有一些是互相冲突的。在这本书会有大约六个不同的关于跨国公司的理论会被我们予以呈现以及分析。全球经济的跨国公司企业毋庸质疑的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里所扮演的生意角色是相对重要的。在1960年代,只有大约7000间注册的跨国公司。但在1990年代时就已经有37000间企业是跨国公司了以及拥有大约170000间的国外分机构。然后在2005年时候,就已经翻倍到大约是70000间的跨国公司了(世界投资报告,2005)跨国公司的重要性可以透过企业在全球生产以及出口的领域里看到。在1990年到2010年的这一期间,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从2410亿美元到1兆323美元,大约上扬了大约450%。海外的分机构的就业率也增加了217%。销售额也上涨了超过546%,出口增加了316%以及总产值也增长超过1000%。国外直接投资包含了留存利润以及公司内部的贷款,以及并购的重要性相对于全新项目投资也相对的有所提高。这也表示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在扩充他们企业活动上有改变。
第二章垄断性跨国企业1、1960年之前,因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所产生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占了美国对外资本流动中的很大一部分,并且持续增长。2、“公文包理论(portfoliotheory)”:1960年解释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理论,资本从低利率地区流向高利率地区。3、公文包理论无法解释FDI,原因有:①跨国投资双向投资,而非只是从低利率向高利率;②FDI在某些产业特别高,说明对FDI的分析更应该从产业或工厂的级别出发;③有些投资者会在国外市场借钱再进行投资,没有跨境资本的流动;④公文包理论没有解释跨国企业控制境外子公司以确保投资回报率的必要性。4、Hymer《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关注于公司层面的境外经营而非宏观层面的跨国资本流动。Hymer的研究-跨国企业的市场权力①在企业层面研究FDI,从单个企业出发②市场竞争是不完美的,因为市场中的部分企业拥有其他企业没有的资源——公司特别优势(FirmsSpecialAdvantage)③公司特别优势是国内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他们的特别优势主要来自于他们在母国市场的长期经营发展④Kindleberger在Hymer的基础上列出了几个企业在境外市场的垄断性优势:商品优势、要素优势、企业内外部规模经济、政府对出口或市场准入的限制⑤Hymer理论受产业组织理论影响,认为产业的集中化与对产业的准入限制有损于社会福利,在这一意义上,FDI有损于整个经济福利⑥在母国不完美竞争中掌控市场(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是企业能够境外投资成为跨国企业的先决条件⑦其他研究者倾向于将Hymer提到的企业特殊优势缩小范围至“无形资产”,诞生于企业不断的创新之中,他的跟随者(Cave)认为行业发展导致更创新的企业能够跨国经营⑧Hymer认为不完美的市场竞争更与行业的结构、特定企业的行为相关⑨Hymer认为跨国企业能够获取高利润,并且能以低成本获得大量资源,但这一切都以拥有市场权力为前提。这一市场权力将有可能引向市场的饱和状态与跨国企业低于正常的创新水平,与Cave提出的公司特殊优势来自于创新的观点相反。Hymer对跨国企业的社会角色的观点①两个促使FDI的因素:特殊优势的拥有、解决企业间的争端②在不同国家活跃的企业通过市场互相关联、互为竞争者,如果有一家企业可以同时控制这些不同的企业,总利润将会增加——Hymer“解决企业间争端”的核心观点③跨国企业是一个社会化、政治化的结构,不能只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④Hymer担心对于跨国企业,没有外部的惩治机构来管理,它可以强迫其他中介,甚至政府来为它的利益服务,因此Hymer更信任AdamSmith的无形的手,而非政府对大企业的有形的手⑤跨国企业一般通过收购或合并当地企业进入市场,这将导致有效竞争者的减少,市场不完美竞争的加剧与社会福利的减少⑥FDI的双重角色:资本、技术与组织化技能跨国传输的工具与限制不同国家企业竞争的工具⑦市场的不完美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是从最优资源分配和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偏离,其二是对经济创新能够作出一定的贡献,有些研究者认为市场不完美性给经济创新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其对最优资源配置带来的劣势⑧Hymer对市场不完美性的看法为:其一,虽然现有的理论还无法证明市场不完美性带来的坏处要大于好处这一结论,但是很有可能市场权力大的企业会得到更多好处;其二,企业会针对富有的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产品,而忽视穷人Hymer对竞争政策的看法①FDI和商业全球化会对国内竞争法的执行带来一定的问题,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列出了以下三个在跨境协议上的担忧:•跨境合并和收购可能会导致垄断的产生和反竞争立场的采用;•全球卡特尔的加剧•策略性的商业盟友的产生:竞争企业间建立合作协议②全球背景下的竞争策略的困境:在一个国家内,最优竞争政策需要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意味着市场需要有充足的生产者以避免企业利润过高;而在跨国经营的情况下,最大化国家的收入意味着这个国家应该牺牲国内竞争尽可能地鼓励垄断,让国内企业能够全球化,从国外市场收取垄断租金Hymer眼中的跨国企业①跨国企业涉及无意识的合作,独立企业间劳动力的分工转变为一个企业内劳动力的分工②公司发展的三大阶段:小型、本地公司→功能单一、产业单一的企业→多分工、管理结构高度完善以致能够处理国际间合作分歧的跨国企业③跨国企业的等级制度、大型企业管理的三个层次:最低层次为关注商店每天的运营情况→中等层次为负责最低层次各管理人间的协调合作→最高层次为处理企业策略、制定长期计划④“分组管理(divideandrule)”:一方面增强了高层间的横向交流,另一方面有效地预防低层联盟发生与高层指令相反的行为⑤“不均衡发展理论”:跨国企业地理分布同样体现其等级制度,大经理在大城市、小经理在小城市;跨国公司的收入和补贴结构也与员工的地位等级相匹配⑥决定跨国公司业务是否对外扩展的首要原则是最高层的控制权是否会受损,只有在最高层依然能够完全掌控整个企业的前提下,跨国公司才会决定扩展业务,这也是为什么真正全球化的跨国企业那么少的原因
第三章跨国协调成本效率故事引言在第二章中,结论是:在海默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观点中涉及有关特定公司利用其它公司没有的海外资产。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他认为垄断优势因环境需要而存在产生。如果没有这样的优势,外国投资者不可能克服其在对外投资中的外来责任。以上事实成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跨国公司理论发展的基石。该领域中的绝大多数学者承认市场的不完全是对外直接投资过程发生的关键基础平台。在大多数案例中,这种市场的不完全是以公司或者产业水平而存在,而不是国家层面的市场不完全。然而,海默和其他学者没有解释一个国家的公司为什么在其他国家利用其本身的优势。毕竟,海外生产意味着因地理距离和缺乏海外市场知识而导致成本的额外增加。为什么不通过许可给本地的企业而售卖其优势,谁能够将这些优势结合到本地而以比对外直接投资更低的成本生产?20世纪70年代许可占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估计仅为10%。为什么没有进行更多的许可呢?为什么公司采用进入外国投资这个比较坑爹的路径呢?海默的回答明显是与利用其市场支配力来获得较高利润的寡头的可能性的观点有关,较高的利润也存在于授权许可的公司运营中也存在,该较高的利润是相比于完全竞争的情况而言,或者相对于较少的市场统治力而言。因此,海默的解释明显是通过将两个或者更多的潜在竞争者合并成在一个集团内而避免竞争。或者这种方法的最明显的途径是一个公司吞并另一个公司或者将两者合并。因此,两个先前独立的公司合并成为一个跨国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将产品价格提升起来以及避免了两者竞争而相互施加的损失。对外直接投资将会导致两个子公司的整体利润的上升,而由于收入重新分配到跨国公司内部而社会整体和消费者利润的下降。以上相同的利用可以解释跨国公司在不进行合并和收购情况下而在海外建立一个运营实体这一情况,因为这将会减少潜在的竞争者数量。因此,海默的理论是有关在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下利用其市场统治力,而不仅仅在广义上利用其公司特定资产。相对于海默理论追随者而言,考虑企业拥有公司特有优势必要性的学者不能接受海默有关这部分(以上部分)的分析。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跨国公司理论朝着另一个路径发展,构成了本章的话题。有几种对于这种新路径的解释。首先,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完全竞争是不现实且不可行的政策基准。如果跨国公司拥有垄断优势,完全竞争就不会存在。结论便是打破跨国公司是在相关产业建立较高程度的竞争的唯一方法。但是,经济学家认为这不能反映现实。甚至反托拉斯政策是重要的,反托拉斯的经济也会告诉我们确认市场的不完全和垄断问题存在鸿沟,正如Teece所言:甚至反垄断当局知道恰当运用而获得的垄断势力是欢迎的,在发现垄断和就利用公司特有优势这一性质而言,海默及其追随者的区别是激进和传统经济学家之间争论的例子。海默原先的目的是解释海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会发生。在其随后的作品中,海默逐渐质疑跨国公司是否是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最佳解决方案。其担忧直接导致对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种意义上,海默的作品反映了20实际60年代和70年代政策的激进。这与传统的经济学家完全不同,传统经济学家主要于建立解释跨国企业贡献于社会的经济福利这种模型。。。。。第二,学者批评海默对跨国公司特有优势是什么这一真实性质的描述不具体。。。。内部化理论:成本节约的故事协调问题新的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叫:内部化理论,其基于两个基本且相关的假设:首先,商业是有关协调相互独立的经济活动。公司形式是这种协调活动的一种方式;第二,公司特有资产的特征构成了解释为什么跨国公司存在的理由。资产的知识性内容尤其重要。第一点处理在一个典型公司内部不同活动运行这一事实。这些活动都是相关的,即一个经济活动如何运作取决于其他活动的进展情况。典型案例是在一个公司价值链的活动,包括:购买,生产、营销。在该价值链中的一个阶段,例如生产,存在连续的步骤:原材料的处理、中间产品的加工和完成最终产品阶段。所有这些活动都必须要协调。针对内部化理论支持者的最基本问题是:为什么协调活动在一个公司内部之间进行,而不在不同的公司之间进行?为什么如此之多的相互独立的活动要内部化呢?毕竟,公司内协调意味着存在着管理成本,而这种管理成本可以通过市场体系和不同独立企业之间的交易而进行协调从而可以避免的。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与需要协调的资产的知识内容。巴克莱和卡森总结了内部化的原因:首先R&D中的知识的生产及其新流程和产品的实现需要长期的细致的评估。。。由于未来市场的缺乏,有效的计划需要将该市场内部化。下面的例子解释了以上该点。。。。但是也存在不确定性方面。内部化的一个解释是有关知识密集型资产价值以及协调活动所产生问题的不确定性。再次引用巴克莱和卡森的话:。。。。。。参考以上的例子,新产品所依赖的知识越无形,对销售代理或分销商来说评估新产品的市场的潜力越困难。以销售代理和分销商准备投资新商业这种方式来证实新产品价值,对卖家而言这也是困难的。毕竟产品的知识主要锁定在生产者的思维中,知识的越无形,越难获得该知识。结果,在营销、产品价格、佣金率等方面,生产者和分销商很难达成投资共识。生产者和销售代理之间的谈判则有失败的风险。最终,生产者决定自己进行销售和营销,尽管这意味着在销售队伍和机构方面存在较高的成本。这是典型内部化中的向前垂直一体化情况,因为市场不能满足价值链中两个阶段必须交易的需求。产品依靠的知识越无形,很明显失败的风险越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买方的不确定特别高。为什么跨国?内部化理论的支持者声称,驱动市场活动纳入公司内的内部化的因素正是解释为什么跨国公司存在的因素:跨国公司存在因为公司已经跨越国境内部化市场。由于位置成本的差异,一些活动在一些国家进行比其他国家在更有效率。如果某些活动需要协调,且协调需求所依靠的资产具有无形的知识密集型的性质,跨越国境的内部化驱动则很强,则产生了跨国公司。这就是(以上)解释了为什么存在跨国企业的内部化理论最一般的解释。在上面的例子中,成本考虑也许能告诉我们产品的生产在A国由于廉价劳动力而最优的,而由于销售活动最靠近终端的消费者的重要性,在B国进行市场营销是最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动机在公司内部协调这些活动,即产生跨国企业。动机越强则产品越知识密集型。内部化理论没有完全剔除对外直接投资其他理由。例如,巴克莱和卡森指出由于通过某种联合安排而达成一方避免进入另一市场的双边寡头垄断是存在。例如,如果某个公司在某个产品有某种专有权,并且想在外国市场售卖该产品,而另一个公司控制着在该外国的分销渠道等,可以通过某种形式的垂直整合,吞并,合并或者联合企业避免潜在的交易冲突。内部化提供的解释与垂直一体化的很相似,尽管在水平一体化方面,活动的协调不是主要问题。公司特有的资产经常是无形的,这一事实提供了解答。试想,当一个公司可以在本国生产高科技产品,其打算在外国市场销售该商品。假设,因为成本的原因,有必要在外国市场生产产品,因为出口产品由于高关税而不是现实的方法。因为许可经营可以避免在国外投资建立其自己的工厂和控制外国运营而导致的管理成本,其可能是个相当吸引人的方法。然而以上策略(许可)会遇到以下几种问题:首先,如何生产该产品的知识交易成为潜在的许可形式可能成本巨大。可以由内部化理论另外一位发言人的例子来给予最合适的解释:。。。。。以上是机会主义的典型案例,这会使得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巨大。当很难从知识拥有者中分离出知识时(因为该知识包含很高比例的无形专有知识),机会主义尤其普遍。据说,依据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第二,不确定性会进一步提高交易成本。来自于Caves的另一个引言能说明该问题:。。。。。因此,不确定性同样能导致一个战略,该战略是通过追求自己生产(即从事对外直接投资)避免该市场(许可经营等)。该战略可引起交易成本的下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解释内部化的基本原因在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是什么相似的。在两种情况中,潜在交易各方之间的信息部队称,不确定性和从公司拥有中分离知识的困难性是解释市场失灵的最基本原因。这些问题越严峻,该知识越无形。在垂直一体化情况中,协调的需求意味着相互独立个体的活动之间的商品和服务未来转移的特殊担忧。交易成本经济学公司是内部化跨境市场的组织,这一观点与交易成本经济学(TCE)有很多相似之处。在TCE之中,存在四个基本部分:不确定性、小数目交易、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不确定指的是环境中的变化因素,而公司特有资产的拥有者无法预测或控制。其提供了使市场存在不稳定的动态元素。小数目交易意思是一旦与供应商、雇员和顾客签订了长期合约,普通市场状况则被打乱。合约各方拥有特权地位,这使得改变合作伙伴存在困难。例如,如果一个公司投资于与某个供应商的(在与供应商工作方面获得经验、建立日常获得等方面)关系中,当现在的供应商的质量下降,较难用另一个供应商替代其位置。相似的概念是“资产的专一性”。市场交易经常包括交易特有的投资,因为资源适合于特定的一方。资产专一性越高,为这些资源发现替代性的用处越困难,这使得另一方获得某种议价权利。有限理性反映市场中的供应商和顾客信息的不完全。结果,因机会主义而产生问题。例如,供应商声称,由于原材料的问题,其不能准时交货。买方不能评价其真伪,但由于其他供应商不能马上满足其相应的需求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成本巨大,这使得买方任由供应商控制。TCE告诉我们四个部分都能导致市场中的高交易成本。某种程度来说,该问题可以通过收集更多有关交易伙伴的信息以及、与合作伙伴进行更多交涉以及具体说明条约等措施而解决掉。但这些努力成本也是很高的。尽管如此,TCE预测当成本达到一定的水平上,市场被公司这样的层级制度所替代。这样的原因是层级制度能够很好处理涉及这四个部分的有关成本。例如。。。。。因此,TCE的基本结论是公司的规模达到进一步内部化的收益和成本的边际值相等。内部化的收益是(相对于市场解决方法的)交易成本的下降。内部化的成本时相对于(市场解决方法的)公司内部交易控制导致的管理成本的增加。原则上,所有公司有最佳规模,否则,公司可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其运营规模来节约成本。内部化原理意味着相同的推理运用于跨国公司之中。每个跨国公司尤其特定的规模,因为在此规模下,其交易成本(市场中的)和管理成本(公司内的)之和是最小化的。称公司为跨国公司的最简单原因是其内部化的一些活动是在不同国家进行的。在这层意义下,内部化原理不是特殊的跨国公司的理论,而更像是有关更普遍意义上的理论,包括国内和跨国的。最近,全球工厂的概念作为内部化原理特殊运用而引入。全球工厂:选择地理位置和所有权政策来最大化其利润,这无需包括内部化其活动。事实上,其包括外包或者离岸外包这种趋势。。。跨国公司已经发展了。。。全球工厂这一概念意味着地理位置和是否买或卖是很明显的战略决策。在这层意义下,该概念相对于普遍意义上的公司理论,更像是有关跨国公司的特定理论。然而,该推理是健在在内部化理论假设之上,即公司(作为法律实体)的规模反映了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规模。内部化理论和跨国公司的社会作用海默有关跨国公司的观点表明跨国公司作为一种现象而进行的关键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之间,跨国公司理论的批评相当普遍,而在20世纪80年和90年代之间,多数学者在该问题上却是沉寂的。这种改变的一种原因有可能是内部化理论的引入。尽管其声称海默理论深知交易成本问题,然而其关注于涉及所谓的超额利润和垄断行为。内部化理论则告诉我们不同的故事。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本质上市作为成本最小化的行为,而不是寻租的垄断行为。当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最小化时,跨国公司的发展则停止。两种理论的差异同样导致不同的有关跨国企业的社会政治作用的结论。两种理论都应对市场的不完全,但是对市场的不完全则是相当不同。在竞争地位上,海默强调的是公司之间的差异,像市场结构,进入壁垒等概念则反映了这一情况。其考虑的不完全性主要是结构上的。内部化理论处理的是由不确定性、小数目交易、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导致的市场定价的不足方面的市场不完全。这些不完全性是产品或服务的(也是人性的)内在一部分,没人能解决掉的。因此,这些不完全性是天然的,而不是结构性的。结构上的不完全为跨国公式带来超额利润,但是对公司运营中的社会带来损失。天然性的不完全的影响则是不同的。跨国公司通过最小化其成本(即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来最大化其利润。这会不仅仅给公司也给社会带来净收益。成本效率替代了市场统治力,没有理由质疑内部化作为避免市场缺陷方式的成功。因此,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规模在内部化理论中不是重要的政治话题。我们有我们应得的公司。甚至在极限案例中,一个产业仅仅由一家公司构成。原则上,在内部化理论中,不可能质疑其效率性。为什么解释在不同的产业的企业的数量是不同的原因是所有的相关市场没有承受相同程度的高成本。这种观点是最有效打消那种试图质疑跨国公司的想法。。。。。然而,进一步观察揭示了尽管两种观点存在根本性的不同,然而它们不是相互排斥的。重要的是,内部化理论考虑了市场的不完全性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建立的主要促进因素。尽管这也是海默模型中的重要部分,但其主要关注于跨国公司建立之后的运转行为。内部化在作为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具有相关性的,但是其没有排除这种可能性,即跨国公司有地位优势通过水平合并、战略联盟和政府协议等方法减少市场中的竞争性。即,市场统治力的运用在内部化理论中不完全是陌生的概念。然而,如果交易成本经济学家发现没有理由质疑跨国企业的建立,则他们也可能发现批评公司跨国化之后的运营是不相关的。市场统治力论证和成本效率论证的差异就公司的成长而言变得很明显。在内部化理论中,问题是节约交易成本。公司发展因为他们内部化水平或者垂直的活动。在海默的观点中,内部化主要是为了控制市场的野心的结果。或者正如Perrow所言:。。。。也许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来表达交易成本论和市场统治力论之间的关系:由于其不断节约交易成本的努力,公司不断的增长,这导致其变成更大更具有市场统治力的公式,因此更有可能导致更多的结构性的不完全性。较大的公司可以获得和处理更高水平的信息,其能获得更高层次的资产专一性。这些因素使得公司更加倾向于内部化,因此更有倾向于结构性的不完全性,如此恶性循环。在内部化理论中,跨国公司看起来像什么?行为约束原则TCE背后的基本观点是市场和公司提供替代性的方法来组织经济活动。因此,市场和作为组织的公司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别,这很很重要的。从市场到公司相当于控制控制活动能力的根本性改变。因此,TCE表明跨国公司应该是纯等级制度的,其中的老板有完全的控制权控制下属所作所为以及其占有的能力。因此,控制在内部化理论中是及其重要的话题。通过来自于下级的信息和上级的控制权,由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导致的交易成本应该会消失,或者至少是最小化的。如果公司不能控制该层面的交易,通过内部化增加成本效率背后的整个观点则崩塌了。因为有限理论和机会主义是如此重要的话题,TCE中的控制问题取决于“行为约束”,或者TCE某个支持者所表述的:。。。。因此,通过来自于行政管理系统较高级别的到较低级别命令的发布而约束行为是公司组织的重要原则。用公司与其雇员之间的合同来替代市场中的价格机制表明员工的产出与员工的奖金之间存在距离。因此,员工没有理由尝试通过与其他子单元的交易中的欺骗(这在市场交易中是存在的问题)来增加其(短期)产出,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会影响他们的奖金。奖金完全与其遵守命令有关。因此,有关机会主义的交易成本在公司内部消失。信息不对称和推卸责任问题尽管活动被内部化,问题也会突然出现。为了能够引导员工的行为,管理层需要知道员工必须做什么才能够产生令人满意的产出。即,老板们需要了解员工的生产产出函数。但是,在涉及许多的个体员工的地方,这对管理层来说成为十分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因此,公司遭受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痛苦:管理层没有获得较低层级经济活动必须的信息,结果很难给出合适的命令。这会减少组织的管理效率。另一个问题是推卸责任。在TCE中,如果价格机制运行恰当,则市场应该是有效的。在市场中的人们应该尽其所力。如果他们决定推卸责任,首先的后果就是他们自己的产量下降,因此他们的奖金也会下降。尽管,在企业中,员工的奖金由于与雇主的合同而与产量相分离,但推卸责任仍是个较大的问题。至少,从TCE的角度是这么认为的。在TCE理论中的,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推卸责任的典型方案是分权。通过用产量控制替代给出命令方式的控制(即控制产量而不是生产特定产出的过程控制),总部层面信息处理的需求下降。例如。。。。。将子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同时根据其利润的结果奖励他们同样表明公司内部推卸责任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下降。在产出和奖励之间的联系(这是有效市场的重要特征)是恢复的???或者不同的表示是,在公司内部这反映了存在市场。因此,如果在市场中没有推卸责任问题,利润中心的控制将导致至少公司内部推卸责任的减少。在利润中心控制的极端案例中,即。。。。抑制欺骗行为还是抑制推卸责任尽管,以上这种推理揭示了在TCE和内部化理论处理控制问题这种方式中内在困境。但一方面,观点认为在市场中欺骗的机会主义行为是解释为什么公司内部化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等级制度这种方式控制这样的行为很关键的。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声称这种行为可以通过从产出中明显分离出奖金(以员工工资形式)这种方法可以被控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机会主义行为是没有理由的。这就是所谓的“公司的突出标记”另一方面,如果公司内部的推卸责任是严重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是通过建立恢复奖励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公司内部的某种市场,则某种程度的次优不可避免是存在的。如果可以通过控制体系的特殊设计可以减少推卸责任问题,则公司存在失去抑制欺骗行为能力的风险,而控制欺骗行为是内部化第一目的。相反,如果公司应用行为控制,而不是产出控制,则推卸责任问题是明显。原则上,公司不能同时解决有关欺骗和推卸责任问题。在TCE文献中的一段普通的推理是当公司承担高水平欺骗风险而没推卸责任风险时,运用集权化的行为控制,然而当推卸责任问题比欺骗更严重时,则利用利润中心控制。但是没有理由期望这两个问题是相反的联系。相反,从TCE视角出发,有理由认为欺骗和推卸存在正如其扎根于人性之中。当存在较高水平的欺骗和推卸,TCE似乎不能提供有关控制问题的方法。这是很认真的,正如TCE观点强调欺骗和推卸在控制方面是最关键的话题。内部化理论中的控制问题上面的推理表明TCE将一个非常有用的观点应用于作为组织的公司中。尽管在决策中有不同程度的分权,但仍将公司主要看成一个等级制度。在内部化理论中,以对待子公司控制问题方式,反映了以上观点。首先,控制主要有关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垂直关系。子公司之间的平级关系不涉及控制问题。第二,最基本的问题是总部是如何让子公司做母公司让其做的事情。答案是有关一个一个监督子公司,基本上不给子公司主动性。第三,尽管承认特定知识或多或少存在于子公司之中,而不是总部之中,这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但毫无疑问等级制度的顶层保留着权力。这表明总部仅仅以确保对子公司最大控制的方式设计组织架构。第四,跨国公司主要是落实总部目的而不是子公司意图的工具。第五,通常将子公司看成问题发生器,在这层含义中,如果不能恰当的监督子公司,其行为会被它们内在欺骗和推卸责任的欲望所控制。最后一点反映于来自于一位TCE理论支持者的引证,反映了如何理解人们的行为:不幸的是,除非绩效的所有维度都可以测量和定价,否则最大的努力也许能导致最大的负面效应:如。。。。监督正是这个词!总之,就像海默采用的观点,TCE和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形式是纯等级制度。总部拥有完全对其雇员活动的控制力,且设计与其目标匹配的组织。但是,海默将其看成问题,而内部化理论将其看成是必须的。。。。。折中理论框架海默的观点首先解释了为什么对外投资是可能的这一问题:一些公司拥有其它公司没有的优势。内部化理论主要处理关于“如何”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公司选择内部化其外国的运营?然而,这些理论都没有解决公司选择何地安置其对外运营活动这一问题。毕竟,就距离、文化、体制和贸易壁垒等而言,各个国家是不同的。从海默的观点得出,国家因母国与其他国家的商业条件不同而起作用。因此,公司缺乏有关外国知识时其模型的重要部分。但是为什么公司在某个国家而不在另一个国家则没有细致分析。在内部化理论中,尽管推理以不同的运营部分必须位于不同国家而开始,但国家因素起的作用更微小的。但是选择内部化则与国境毫无关系。该理论更涉及内部化而不是国家化。在以上理论中缺乏有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邓宁建议完全成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不仅包括公司特有优势和来自于内部化的优势,也包括特定地理位置优势。正如其名字表示,后者与地理和政治空间、交通的成本和质量、法律和商业基础设施、政府政策、当地原材料的获得性以及技术和人力资本等有关。这些因素与进行公司国际化中的自有优势和内部化运营倾向同等重要。邓宁的观点是尽管区位优势取决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但它由公司特有优势和基于地理位置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而成。例如。。。。。。因此,正是公司特有优势(邓宁称之为“所有权优势”,强调公司个体控制的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互影响才构成邓宁称之的“折中框架”。。。。。商业活动的区位优势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是重要的话题了。在过去的十年中,集群的概念(表明公司在特定地理空间上的聚集)重要性不断增长。尽管不同的作者对集群的精确含义不同,但为了我们的目的,定义集群为有相似和/或互补商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而形成这样的集群。。。。。群集概念背后的基本主题是就资源和能力而言公司有相似的需求,如果他们地理位置上很靠近,则较容易获得这些资源。有相似需求并且位于特定地理位置上的企业将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来满足其需求。这些资源的聚集进一步吸引其他奇特在该区域落户。有关群集概念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属于相同产业集群的企业由于集群内的信息外溢而受益。。。。。。因此,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息转移成本要低于其他企业。这种观点与TCE的逻辑很相似:组织一个经济活动这样可以最小化其信息交易成本。尽管,运用于跨国公司中的TCE和群集概念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中的跨国公司的成立时为了在一个公司(等级制度)内最小化信息交易成本,而集群化是为了在不同公司之间内部化信息交易成本。这种差异指出了在折中理论框架中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内在冲突。内部优势定义为依靠于公司内部相同的等级制度内的不同单元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优势,而区位优势取决于一个集群内不同公司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跨国公司选择在某个产业集群内建立子公司(为了获取区位优势),这会导致有限的可能性在跨组织信息流动中整合子公司(为了获取内部化优势)。因此,如果跨国公司通过减少其内部信息交易成本而最大化其内部化优势,则这可能对其听歌参与不同集群获取区位优势产生不利影响。显然,大量证据证明需权衡内部化优势和通过集群而获得的区位优势。因此,这两种优势的结合要比折中理论框架中所表明的要复杂的多。不是为了补充或者相互增强,它们跨国公司的地理配置中的相互竞争的因素。这个结论背后的基本原因是:内部化优势处理的是如何从公司是等级制度这一事实中获得收益(不考虑与环境的关系),而区位优势则相反:如何在特定地理位置中的其他经济个体关系中获得收益,而不考虑跨组织问题。。。。。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更多的动态解释。反映了这一事实:当今许多跨国公司被认为是地理位置上分散的网络,而不是利用(在母国获得的)公司特有优势的公司。。。。。。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区位优势的内涵就跨国公司当做组织或者考虑其社会作用而言,没有改变内部化理论的基础。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成本效率而不是市场统治力。附录:本章涉及三种理论:内部化理论、TCE、折中理论(以下是内容出自百度)(一)、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Theory)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什么是内部化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FutureofMultinational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竞争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组织内部创造市场,以克服外部市场的缺陷。3、跨国公司是跨越国界的市场内部化过程的产物。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1、行业特定因素,主要是指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以及规模经济;2、地区特定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文化差别以及社会心理等引起的交易成本;3、国别特定因素,包括东道国政府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政策对跨国公司的影响;4、企业特定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协调功能、管理能力等因素对市场交易的影响。内部化理论认为,上述四组因素中,行业特定因素对市场内部化的影响最重要。当一个行业的产品具有多阶段生产特点时,如果中间产品的供需通过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关系既不稳定,也难以协调,企业有必要通过建立内部市场保证中间产品的供需。企业特定因素中的组织管理能力也直接影响市场内部化的效率,因为市场交易内部化也是需要成本的。只有组织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才有能力使内部化的成本低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也只有这样,市场内部化才有意义。实现条件只有当内部交易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市场内部化才是确实可行的。知识产品市场机制是失效的且交易对价格不易确定,知识产品易被模仿。知识产品特点:1、知识产品的形成耗时长,费用大。2、知识产品可以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3、知识产品很难通过市场来定价。4、知识产品可以导致额外的交易成本。动因1、防止技术优势的流失2、特种产品交易的需要3、规模经济的经济追求4、转移定价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而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仅从产品或生产要素等某个侧面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此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理论。因而有助于对跨国公司的成因及其对外投资行为的进一步深入理解。(二)、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他们认为,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的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的高低。交易自由度可以用交易频率和交易不确定性来衡量。交易成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定义。通常,我们可以把企业的成本可以分成三种,一是生产成本,二是管理成本,三是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交易成本存在于企业外部,包括信息的搜寻、发布、讨价还价、谈判、签约、监督、合约执行和违约带来的一切成本。这里的交易成本就是狭义的交易成本的概念。广义的交易成本是指生产成本以外的所有成本,也就企业内的管理成本和企业外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定义狭义交易成本是为履行契约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在某种条件下,这种交易成本可以非常高,以至阻碍市场交易的实现。广义交易成本是为谈判、履行合同和获得信息所需要运用的全部资源。威廉姆森在198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对交易成本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并将其区分为“事先的”和“事后的”两类。事先的交易成本是指“起草、谈判、保证落实某种协议的成本”。在签订契约关系时,交易关系的当事人都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困扰,因此需要事先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在明确这些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过程中是要花费代价的,这种代价的大小与某种产权结构的事先清晰度有关。事后的交易成本是交易已经发生之后,它可以有许多形式:(1)当事人想退出某种契约关系所必须付出的费用。(2)交易者发现事先确定的价格有误而需要改变原价格所必须付出的费用。(3)交易当事人为政府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所付出的费用。(4)为确保交易关系的长期化和连续性所必须付出的费用。交易成本涉及到实际资源的消耗,也就是说进行上述社会交易(包括经济交易)都需要资源。因此,阿罗把交易成本定义为“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1969,48)。但除了这种日常成本以外,交易成本还包括建立、维持或改变一个体系的基本制度框架的成本。因此,相对于正式制度来说,我们可以说,交易成本来自建立、维持和改变下列方面的成本:(1)法律意义上的制度(宪法和民法);(2)权利意义上的制度(如根据自愿协商的劳动合同而产生的具体索取权)。此外,由于存在与基本的正规制度运行相联系的非正式活动,也会出现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典型例子是使用市场的成本和在企业内行使发号施令的权利的成本。其中前一种成本可称为市场交易成本(markettransactioncosts),而后一种成本可称为经理交易成本(managerialtransactioncosts)。此外,还要考虑的是运行和维持一个政府的制度框架而产生的成本,这种交易成本可称为政治交易成本(politicaltransactioncosts).这三种交易成本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固定”交易成本,即建立制度安排所进行的特定投资;二是“可变”交易成本,即与交易数量有关的成本。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三种类型的交易成本。市场交易成本市场交易成本主要由信息成本和讨价还价成本构成。信息成本显然是重要的,但讨价还价成本也不能低估。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存在不确定性,没有一个决策者能够立即知道或自动地知道谁会买卖一种产品或以什么条件买卖。一般来说,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也不会发生匿名交易。典型的情况是,潜在的交易对象必须相互搜寻对方。一旦这种有兴趣的交易者相互接触,他们就要了解更多东西。具体来说,包括交易对象是谁,他愿意且能够达成什么协议。因此,要通过协商来找到有效率的交易,并确立具体的交换条件。交易也可能需要法律保障。由于可能会出错,因而必须监督合约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通过法律行动来执行合约。使用市场的代价可以更具体地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准备合约的成本(狭义定义的搜寻和信息成本);二是确定合同的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的成本);三是监督和执行合同责任的成本。搜寻和信息成本想在特定市场进行交易的个人必须搜寻适合的交易对象,搜寻过程不可避免地导致成本。这种成本之产生,是因为个人进行搜寻,直接需要支出,如广告费、访问潜在交易对象的费用等等。间接支出包括创设有组织的市场(如建立股票交易所、集市或周末市场等)等。此外还包括潜在交易对象之间交流信息的费用(如电话费、邮寄费等)、收集不同供应商关于同种商品价格的信息的费用,以及因检验和质量控制而产生的成本等。从理论上说,关于搜寻和信息成本的讨论属于信息经济学的范畴,但在这里,它也表现为一种交易成本。监督和执行成本由监督按商定的时间交货,度量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引起的成本。在这里,信息也起了重要作用。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这类成本主要与起草合约及交易双方对交易条件进行协商有关。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花费时间,还可能需要昂贵的法律工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无效率的结果。随着情况的不同,合约的繁简程度及协商的难度不同。决策成本包括收集信息的成本,支付顾问费和在集团内形成一致意见的成本等。经理交易成本经理交易成本涉及到在企业和雇员之间执行劳动合同的问题。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雇佣合同已经存在,因而现在是如何实施的问题。经理成本交易包括:1、设立、维持或改变组织设计的成本。这种成本的范围相当广泛,如人事管理成本,信息技术投资成本,防止接管和公共关系,以及院外活动成本。这些是典型的固定交易成本。2、运营一个组织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如决策成本、监督命令的执行成本、度量工人的劳动业绩成本、代理成本和信息管理成本等),与产品和服务在不同界面物质转让有关的成本(如企业内部的运输成本等)。这一项是可变交易成本。经理交易成本有一些进入了会计帐户,这些成本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政治交易成本市场交易和经理交易都发生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这种政治背景的形成和公共物品的供给,都是有成本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政治交易成本就是通过集体行动来供给公共物品的成本。它类似于一个企业内的经理交易成本。政治交易成本的具体内容如下:1、设立、维持和改变一个体系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组织的成本,包括与建立法律制度、行政框架、军队、教育体制和司法等等有关的成本。此外,还包括与政党和压力集团有关的成本。实际上,所有这些成本都不是微不足道的。2、营运一个国家的成本。这就是为了维护主权而发生的日常开支,如立法、国防、司法行政、运输和教育等支出。就象在私人部门一样,这些政府活动也有搜寻和信息成本,决策成本,发布命令成本和监督与执行官员遵守原则的成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经理交易成本和政治交易成本都可以看成是代理成本。交易成本的性质和来源概述交易成本是用来描述达成和履行合同协议的阻碍的术语。这一成本被认为是“经济系统运作的成本”(阿罗,1969:60),与讨价还价、签订契约和监督契约履行等等活动有关,这些活动都不是直接的生产性活动,而是在交易者之间协调活动的时候产生的行为。交易成本的存在源于人类两大天性(威廉姆森,1975,1985):第一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指的是尽管个体期望以理性的方式行动,但是他们的知识、预见、技能和时间等都是有限的,这一切都阻碍了个体完全理性的行动(赫伯特·西蒙(HerbentSimon),1957,1961)。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个体不能瞬间解决复杂问题,也无法预知未来所有可能发生的事;对于他们所预见到的突发事件(contingency),他们也不能总是计划周详并有效的做出恰当的反应。此外,因为每个人都有这一局限性,所以不存在能够为交易者提供上诉帮助的、准确而且廉价的解决协议纠纷的全知全能的第三方。第二方面第二个方面,因为至少部分个体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威廉姆森,1975,1979),交易的潜在收益有可能无法实现。尽管合作提高了从交易中得到的价值,所有交易都蕴藏潜在的冲突:每一交易者都希望从交易中攫取尽可能大的利益份额。机会主义(Opportunism)指交易者背信弃义、合同欺诈、逃避责任、规避法律、钻空子的意愿,或者其他各种为了尽可能榨取更大份额的交易产生的租金而利用交易对手弱点的意愿和行为。(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不道德,但是有限理性决定了很难区分诚实可靠的和厚颜无耻的行为,这使得对机会主义行为保持警惕成为谨慎的做法。机会主义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1)对联合剩余最大化行为的偏离,这将导致现有合同条款下交易收益的事实上的再分配。(2)从一开始就指望榨取更有利的合同条款或者强迫重新谈判以便合乎法律地修改以前商定的条款(克莱因,1992和马斯腾,1988)。第一种第一种机会主义是一种对合同包含的价格信号的反应,经济学家通常称之为道德风险。卸责、偷工减料、以某种不易发觉或不易诉讼的方式降低质量或者在合同中事先没有指定或者没有界定清楚的地方做手脚等等,都是此类行为的例子。逃避责任的人的这种做法是一种对联合剩余最大化的偏离,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是寻求改变现有合同上的明确无误的条款,而是设法利用现有合同具体条款的漏洞以及执行中的失误。犯规者的理想境界是他的机会主义行为不被法庭和交易伙伴发现。第二种第二种机会主义包括各类敲竹杠(holdup)的行为,涉及旨在订立新条款而不是依照现存协议行事的各种做法。第二类的机会主义行为不限于直接使交易者受益的行为,还包括为单方面行动提供更多资源的可能性,机会主义者的单方面行动会增加交易伙伴成本而有机会得到对方的让步。在契约酝酿形成阶段,机会主义行为的例子有杀价(haggling)和罢工(strkes)。在契约执行过程中,机会主义者可能会采取种种行为,如因为微不足道的偏差而控诉对方,虚伪地声称自己不满意,“合法的消极怠工”(workingtorule),或者隐瞒相关信息以让对方违规等等[5]。因为这些伎俩通常既会给被施加者带来损失,也同样会给施加者带来损失,所以只会在以下场合应用才有利可图,即这些行为能够使现状如此之差以至于交易伙伴认为在重新谈判中让步并不比坚持原有条款更加烦琐。机会主义行为的代价是高昂的,其原因有2个,一方面,敲交易对手的竹杠――加上对手反击的努力――是直接消耗资源的,另一方面,交易者没有达成协议或者没有采取应有的行动,会使有利可图的交易机会不能实现。问题是限制机会主义的努力,无论是事前精心设计更缜密的合同条款以保护自身利益,还是事后辅以更多的监督和检查,都不可避免的对有限理性提出了额外的苛求。结果,在选择和设计组织安排的时候,交易者面临“有限理性困境”和“机会主义威胁”两者之间的持久冲突(威廉姆森,1985)。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上面的分析实际上已提到了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这里根据威廉姆森的概括,再集中进行一下讨论。威廉姆森的概括虽然是针对狭义交易成本的,但也可以推广到广义交易成本。至于为什么会存在交易成本,威廉姆森概括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与交易有关的人的因素,另一个是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关于人的因素进行交易的个人都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lyrational)和机会主义的(opportunistic)。有限理性是指个人在交易过程中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意外因素(contigencies),这将增加事前起草合约的成本,同时也将增加事后解决意外情况的成本。所谓机会主义是指个人可能违反一切合约,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中国俗语有一句话,说有些人就象墙头草,遇风两边倒,这是形容政治上的机会主义。还有“食言而肥”是诅咒那些背信弃义的人。“坐上观虎斗”,谁赢了投靠谁,都比较形象地概括了机会主义的特征。这些机会主义的行为使交易成本增加,因为人们在进行交易时不得不考虑如何防止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由此需要一些资源的支出。如保险和公证就是这样的一些预防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机会主义行为与简单的自利是不同的,一个完全诚实的人可能从来不会违约,也不会投机取巧,但他仍然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一个人出售一辆旧车,诚实的人也想卖一个好价钱,但他绝对不会向买主隐瞒有汽车质量方面的信息,但机会主义者却会隐瞒这种信息。以前有句话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说明诚实的人如何自利,但却不是机会主义的。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关于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除了人的因素以外,还有三个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也导致了交易成本。一是资产的专用性(assetspecificity);二是不确定性的程度(extentofuncertainty);三是交易的频率(frequency)。所谓资产的专用性是指一种资产一旦形成,就只有一种用途,而不能转作他用。比如,一个企业生产汽车发动机,一个企业组装汽车。生产发动机的企业将发动机卖给组装汽车的企业。在竞争条件下,这两个企业在投产之前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但如果生产发动机的企业除了将发动机卖给组装汽车的企业以外,没有其他市场,则一旦生产发动机的企业投产,他的资产就具有了一种专用性。如果组装汽车的企业还有其他的发动机供应来源,则生产发动机的企业就严重依赖于组装汽车的企业。结果,生产发动机的企业在交易中就处于不利地位。但生产发动机的企业可能会估计到这种情况,所以事先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这种预防措施就成为一种交易成本。假如这种交易成本足够大,生产发动机的企业就不会投资生产发动机。如此一来,在没有其他供货来源的情况下,组装厂就只有自己生产发动机了。于是,两个企业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而成为一个企业。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有些条件下上下游企业会一体化。所谓不确定性的程度是与有限理性联系在一起的。不确定性的范围是广泛的,既包括可以预期到的意外事件,但进行预期并在合约中提出解决办法是有成本的;也包括一方具有信息,另一方缺乏的信息的那种不确定性。所谓交易的频率是指交易发生的次数。如果交易双方经常进行交易,那么,双方就会想办法建立一个治理结构,降低交易成本;但若交易是很少发生的,那么,就不容易建立这样的治理结构,其交易的成本就要高得多。如房地产的交易成本就比日常用品的交易成本要高得多。交易成本的重要性近年来,经济学家们认识到专业化和分工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交易成本。那么交易成本到底有多大呢?本节将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市场交易成本消费者要购买一种产品或服务,首先要花时间和精力来获得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因此,他必须寻求物有所值的供给。类似产品,甚至同类产品,其价格差别也常常非常大。即使消费者知道某些产品的价格差别极大,他们也常常不花时间和精力来寻找成本最低的供给。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不会看到同类产品有不同的价格。因此,价格差别的实际存在就度量了消费者自己的交易活动成本。因为如果不存在搜寻成本,那么,价格差别不会存在。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必须在考虑搜寻成本的大小来决定是否进行搜寻活动,以得到尽可能低的价格。对于昂贵物品的购买,如房产,消费者会聘请顾问,如不动产经纪人,律师和金融顾问等。他们提供“交易服务”。消费者向这些专家支付的费用出现在国民收入帐户中,因此可以间接地推知其大小。对市场的供给方来说,交易成本表现为推销成本中扣除运输成本的部分。推销成本用生产成本与最终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之差来衡量。德国1959年的数据表明,对于116种非食品类商品组来说,平均推销成本是最终消费价格的49%。其中要扣除3。7%的平均运输成本,7%的平均流转税,因此,供给方的市场交易成本达最终消费价格的38。3%。不过,这一数据还只是代表没有加权的每一部分的平均数。这就说明交易成本的数量十分巨大。(中国的一个特例,食盐每斤生产成本不到1角钱,但消费者购买时却到了1元钱,交易成本占到90%)。经理交易成本经理交易成本可以用经常成本(overhand)作为估计的基础。经常成本既包括生产成本(如折旧、维修、用水和保险成本等),也包括内部交易成本。经常成本占总成本或总附加值的比重自上世纪以来有相当大的增加。在美国,这种成本达到35%到60%。但我们还不知道交易成本在经常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假如交易成本占其中的50%的话,那么,企业内交易成本就达到18%到30%(包括企业的推销成本)。因此,与生产有关的交易成本占到总成本的10%到20%。研究与开发成本虽然在不同企业和行业极为不同,但大致占到10%到15%,因此,与生产有关的经理交易成本大致是总成本的20%到35%。此外,如果假定生产者每单位产品的利润是销售价格的20%(扣除了内部市场交易成本以后),每单位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是最终消费价格的40%,那么,经理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总共占到最终消费价格的50%到57%。一些交易成本采取了“沉淀成本”或“专用性投资”的形式。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上面的论述只考虑了一个生产阶段的交易成本。实际上,生产过程一般有几个阶段。如果假定,每增加一个生产阶段,交易成本增加10%,那么,交易成本不低于最终消费价格的60%到67%。在瓦利斯和诺斯(WallisandNorth,1988)所作的一个研究中,他们估计美国经济整体的交易成本在1970年占到GNP的46。66%到54。71%。他们的估计值还没有考虑到政府增加到GNP中的价值是100%的交易成本!他们还估计了交易成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发现交易成本占GNP的比重从1870年到1970年上升了1倍,即从占GNP的26。09%上升到54。71%。这个结果令人惊异。他们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交易成本的相对增加是获得专业化与分工利益的必要部分:根据这种发现,瓦利斯和诺斯批评了现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他们认为,现在的一般做法是把交易成本当成无关的东西。因此需要改变。国民产品应该分为三个基本种类,其重点是生产、运输和交易领域的活动。只有按这种方式来分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这一点对增长经济学具有重要含义,因为增长经济学并没有考虑一种产出与另一种产出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交易成本的应用现已超出了制度经济学的范围,它广泛地应用于会计和统计各个方面。当然,想极小化绝对或相对交易成本,在经济上并不是一个合理的目标。在判断一个经济实体的质量(效率)方面真正重要的是总的经济结果,而不是交易成本的大小。交易成本现在已吸引了宏观经济理论家,经济史学家,会计师和其他人日益增加的注意力,因为交易成本在总成本和GNP中的比例稳定上升。因此,值得对交易成本进行专门分析。政治交易成本政治交易成本也值得注意,因为在产生收益的法律例子中,重要的是要考虑获得收入来源、选民行为和代理人行为方面有关信息的成本,也要考虑这种法律执行的成本。这就是公共选择的成本。在禁烟禁酒或禁止药物使用等方面也存在成本和收益。进一步说,一项特定社会法律,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其成本不仅包括与法律有关的直接政府支出,还包括法律对社会造成的成本,如由于损害了自由交换而导致的资源损失。至于政府行政管理和教育,也是如此。政治组织和压力集团的建立与运行也存在成本。奥尔森(Olson:LogicofCollectiveAction,1965)认为,这种成本是一个集团内成员数量的增函数,人均成本不变或不会减少很多。他还认为,由于每个集团成员得到的利益随着集团的规模而递减,因此,集团越大,越不可能提供最优的公共物品的供应。这就导致了运用交易成本方法而得到的一个结论:小的利益集团总是掌握着不成比例的大权力!交易成本的理论模型交易成本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可以建立正规的理论模型,对交易成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呢?一些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是可以的。他们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怎样能够建立交易成本模型以提供一个制度框架?二是人们怎样能够把组织当作一个节约交易成本的工具来分析或至少是描述?第二个问题是威廉姆森关于制度分析的中心。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也进行了分析,他们奇怪涉及交易的同类活动为什么组织形式常常非常的不同,由此他们对合约治理结构及其他形式的组织如何运作的细节特别关注。相对而言,新制度经济学家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各不相同。一些人试图通过简单地扩大新古典微观经济模型来回答,如Foley(1970)在标准的完全竞争模型中加入了“交易”活动。这种拓展可以解释商品的生产者价格与最终消费价格之间的差额和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但这种方法却忽视了交易成本和决策者的信息状况之间的联系,这使交易成本只代表了一组可以简单地加入标准新古典模型的关系或约束条件。由于在交易成本为正,以及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决策者将处于一种十分不同的状态,因而信息成为一种有成本的东西,每个人只有有限的能力获得和加工信息,结果就是每个人对经济体系所提供的选择只具有有限的知识,而且个人之间的知识禀赋也极不相同,由此,按照这种新条件定义的总体均衡将完全不同于正统的新古典模型。交易成本学说的意义除了交易成本的度量方法以外,交易成本经济学现已臻于完善。比如,有些人认为,研究交易成本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度量交易成本。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根本上来说,度量涉及到排列顺序,只要我们能够判断某种交易成本在A状态下低于B状态下,交易成本就被度量了。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评说,交易成本的概念现在被滥用了,凡是解释不了的问题,都被归结为交易成本。但无论如何,交易成本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新制度经济学既然是研究制度的,而一切制度安排都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故新制度经济学家特别重视交易成本分析。如科斯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的存在和外部性问题;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用度量成本(交易成本的一种)来解释团队生产问题和产权的重要性;张五常用交易成本来解释各种合约的选择(固定租还是分成租,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并把企业和市场都看成是不同交易成本下的合约选择结果;威廉姆森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内部的等级结构。诺思用交易成本来解释历史上制度的演变和国家的兴衰,等等。所以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制度存在和制度运行的关键概念。(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说是几乎集西方直接投资理论之大成,但它毕竟仍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克服了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只注重资本流动方面的研究不足,他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国际投资研究向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OLI模式编辑邓宁总结出决定国际企业行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O.所有权优势(Ownership);L.区位优势(Location),I.市场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这就是所谓的OLI模式。1977年,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J·H·Dunning)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三个特点邓宁认为其折衷理论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它吸收了过去20多年中出现的各种直接投资理论的优点;(2)它与直接投资的所有权形式有关;(3)它能解释国际企业营销活动的三种主要方式,即出口、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两层含义第一,从选择某种营销方式的条件来看,表1—1说明国际企业要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种优势;而出口则只需拥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那只能选择技术转让方式。第二、从建立某种优势的途径来看,表1—1也说明如果国际企业要同时拥有三种优势所带来的收益,那就必须选择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如果公司仅采用出口方式,就会丧失区位优势的收益;如果只采用技术转让的方式,那么企业就会丧失内部化和区位优势所能带来的收益。由此可见,“折衷理论”正如其名,是上述各种投资理论的集大成者。主要内容所有权优势理论所有权优势理论是发生国际投资的必要条件,指一国企业拥有或是能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特点优势。其中包括:(1)技术优势。即国际企业向外投资应具有的生产决窍、销售技巧和研究开发能力等方面的优势;(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向外扩张,这实际上是一种垄断优势;(3)组织管理能力。大公司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与企业家才能,能在向外扩张中得到充分的发挥;(4)金融与货币优势。大公司往往有较好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较强的融资能力,从而在直接投资中发挥优势。内部化优势内部化优势是为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抵押合同协议书房产抵押租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带车位房产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广州市居民财产分割离婚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城市SaaS解决方案服务协议2篇
- 自动控制大实验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开业庆典活动互动游戏定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度假村合作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积金贷款二手房交易合同模板3篇
- 早教老师工作职责范围范文(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广告代理权益保护协议3篇
- 哮喘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课件
- 2023年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角点网格一.角点网格定义
- 聚酯合成反应动力学
-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
- 视频监控室值班记录表
- 歌曲《梁祝》简谱完整版
- 小学语文教研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五年级奥数总复习》精编课件
- 校园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
- 钻井作业常见安全隐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