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八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复习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_第1页
2025年八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复习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_第2页
2025年八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复习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_第3页
2025年八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复习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_第4页
2025年八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复习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文言文阅读考点聚焦:高频考点+真题举例,有的放矢重点专攻:点拨考点解题思路,查漏补缺教材典例:强化教材文本认知,考教衔接提升专练:真题感知+精选专练,全面突破高频考点核心考点真题举例停顿划分与断句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文言词语(实词、虚词)理解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重点句子翻译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内容理解与感悟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比较阅读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中考真题(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节选)【乙】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1.【考查停顿划分】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2.【考查文言词语】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3)甲翁之妻子去乡

(4)差矣,汝之言3.【考查一词多义】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春冬之时

公将鼓之B.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C.同邑而居

笑而止之曰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扶苏以数谏故4.【考查句子翻译】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5.【考查比较阅读】【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守敬①①(守敬)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授提举②诸路河渠。先是,古渠在中兴者,兵乱以来,废坏淤浅③。守敬更立闸堰④,皆复其旧。②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议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十七年,新历告成。十九年,恂卒。时历虽颁。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尚皆未有定稿。守敬于是比次⑤篇类,整齐分抄⑥。③二十八年,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⑦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选自《元史·郭守敬》,有删减)【注释】①郭守敬:元朝杰出科学家。②提举:管辖。③淤浅:堵塞。④闸堰:闸门堤坝。⑤比次;按顺序排列。⑥分抄(miǎo):分类细致。⑦敝:同“蔽”,遮蔽的意思。1.【考查文言词语理解】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荐”有“进献”“祭祀”“推举”等义项,“文谦荐守敬习水利”中的“荐”应为“进献”之意。B.“新历告成”中的“成”与成语“百炼成钢”中的“成”意思相同。C.“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中的“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D.“于是复置都水监”中的“置”和“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欧阳修)中的“置”意思相同。2.【考查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B.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C.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D.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3.【考查句子翻译】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4.【考查文章理解】班上开展“古代科学家大推荐”的活动,郭守敬在被推荐之列。请你依据上文,概括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一、停顿划分与断句(一)停顿划分此类题首先应明白句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句读法予以明确。其次可根据句子的句子成分,利用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划分。最后,可凭借平时阅读的语感加以判定,进行印证。方法要点如下:1.按词语划。如有些句子开头有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惟其”等;有些是时间副词,如“未几、俄而、少顷、顷刻、刹时”等。这些词语后面要作停顿,有缓解朗读语气的作用。有些句子具有表转折、递进、顺承关系的虚词,如“而、以、然、则”等,需要在其前划断,如“濯清涟/而不妖”。2.按成分划。一般而言,文言文朗读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依据主谓宾成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予以划断,如“绝/多生怪柏”“念/无与为乐者”。3.按结构划。文言语句句式结构错综复杂,所以有时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形成的关系加以判断。如:并列关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假设关系“战/必胜矣”等。4.按句序划。这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文言倒装句式,如“何陋/之有?”。总之,对于划分停顿,需要平时多加朗读训练,培养其文言阅读的语感,以达到熟能生巧之功效。(二)断句技巧1.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2.紧紧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3.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句首的语气词“其、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纵使”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4.特殊句式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者……也”;“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可以帮助断句。5.依据修辞手法来断句。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二、文言词语(实词、虚词)理解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考查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实词的考查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几个考点上。虚词考查得少,且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之、其、而、以、于。(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1.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这两个字互相通用,读音相同相近,并没有意义的联系。如“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一词多义。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义项。但它们之间又往往是有关联的,一般由本义转移至引申义。如“绝”:①极,副词。“绝多生怪柏”。②消失,动词。“哀转久绝”。③没有能赶上的。“天下独绝”。3.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有些实词会因一定的表达需要,在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活用:①动词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本是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③名词作动词。如“面山而居”中“面”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对着”。④形容词作名词。如“回清倒影”中的“清”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清波”。⑤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劳”“饿”意为“使……劳累”“使……饥饿”;“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意为“把……当作宾客”。4.古今异义。如我们学过的“是”“诚”“疾”“良”“妻子”等。(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一般不做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文言虚词”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夫、焉”等。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入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文言词语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三)常用方法在具体解答文言词语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按照要求回答。如果是选择题,要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4.联想法。运用“联想法”,将词与词进行一定合理的联想,符合句意即可。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馨”,现代汉语是“温馨”,显然在这不合适。可以与前文中的“名”“灵”相联系,再者品德只有高下之分,因而可以推测这“馨”字是“高尚”之义。三、重点句子翻译(一)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二)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2.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三)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留”“删”“换”“补”“调”“扩”六字诀。(1)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②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2)删。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3)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现代汉语。①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②通假字换成本字;③古义换成今义、引申义、比喻义。(4)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①前置宾语后移。如:“何陋之有?”译为:有什么简陋呢?②前置谓语后移。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③后置状语前移。如:“有时朝发白帝。”译为: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5)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如:①(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补主语)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补谓语)③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补宾语)(6)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译为: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等。(四)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翻译时加上“是”。常见句式有:①“……者,……也”。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②“……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③“……,……也”。如:其将固可袭而虏也。④“……,……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外,还有“则”“乃”“皆”“俱”等表示判断。2.省略句。文言文经常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①省主语:(村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②省谓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③省宾语:投(之)以骨。④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3.倒装句。为了强调或出于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翻译时一般要还原位置。常见有: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还自扬州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4.被动句。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被动者。“于”、“为”做介词时,常含“被”的意思,翻译时应体现被动含义。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四、内容理解与感悟(一)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二)感悟评价第一,感悟类题目所包含的道理必须非常明确,并且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或者至少是由文章某一内容派生出来的道理。第二,对人物的看法或评价要与文章内容结合起来,不能泛泛而谈。一般答题格式:通过……描写,表现了……的性格特征。或: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的人。第三,论述道理或谈启发,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是对作品思想观点的简单重复,要善于换个角度看问题,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扣时代,新颖而独特。五、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1.试题特点(1)就命题材料而言,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2)就材料数量而言,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大多是课内的与课外的比较阅读。(3)就材料内容而言,选文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其人文性,如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刻苦求学之类为主。(4)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2.常见问法(1)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2)甲文中的……和乙文中的……都……,请结合两文画线的句子,说说两文……有什么不同。3.突破方法认真分析试题要求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所给材料,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从内容、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劝说目的与方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2024年中考真题精练(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jī)行成②,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C.勾践伐吴,吴师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女忘会稽之耻邪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D.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4.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6.解释下列加点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3)御备皆竭

(4)比至气绝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以顺为正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C.杲卿、履谦为贼所执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D.面责之曰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8.翻译下列句子。(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9.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①,减诸服御狗马,损②郎吏员,发仓庾③以振贫民。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④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选自《史记》,有删改)注释:①弛山泽: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弛,解除。②损:减少。③庾(yǔ):露天的谷仓。④绨(tì):一种粗厚光滑的丝织品。10.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关联教材止增笑耳。(蒲松龄《狼》)(1)增:常恐羞之使用词典选择义项①害怕,恐惧;②恐吓,威吓;③恐怕,担心。(2)恐:1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三处停顿。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1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天下旱,蝗”,孝文帝是如何“加惠”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14.选文中的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皭①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②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③如家人。期月,邑人悉向化④,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官廨⑤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尝出郭省敛⑥,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居三年,上官有索馈者,无以应,遂去官归。(选自《清稗类钞》)【注释】①李皭(jiào):清朝顺治年间福建将乐县县令。②牧竖:牧童。③肫(zhūn)然:诚恳真挚的样子。④向化:受到感化而归顺。⑤官廨(xiè):官署。⑥省敛:考察收取租税。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至村落间问民疾苦

至:(2)命偿其直

偿:1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17.请结合原文分析,李皭是一个怎样的人。最新模拟试题精练(2024·河南南阳·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遵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徒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怀民亦未寝/暮寝而思之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愿人长久 D.轼庐于其上/南阳诸葛庐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河将害城事急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甲】文结尾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请说说你对闲人的理解?4.【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情品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2024·安徽合肥·三模)【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三章》)【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选自《孟子·论得天下)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扩:原野。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环而攻之

环:(2)攻亲戚之所畔

畔:(3)民之归仁也

归:(4)兽之走扩也

走: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7.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8.【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道”,请结合两文谈谈“道”的相同之处。(2024·陕西宝鸡·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③也。”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④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改动)【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台掾(yuàn):御史台属官,副职,助手。④拜:任命。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其人已去()

(2)读书不辍()(3)四顾壁立()

(4)终日无少怠()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B.骈死于槽枥之间C.欲报之于陛下也 D.受地于先王1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2)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12.张养浩去世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请结合本文和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他为人敬仰的原因。(2024·天津河西·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仲淹)服除①,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馀言②,王曾③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遵除④馆职。顷之,冬至立仗⑤,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⑥,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⑦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断无以应。(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注释】①服除:服丧期满。古代官员在位,如父母去世,辞官回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②凡万馀言:凡,总共。馀,同“余”。③王曾:北宋名相、诗人。④除:任命,授职。⑤立仗:设立仪仗。⑥章献太后:即章献明肃太后。宋仁宗即位,曾垂帘听政。⑦明公:对晏殊的尊称。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至京师,上宰相书()(2)殊断无以应()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15.请结合原文分析,范仲淹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专题03文言文阅读考点聚焦:高频考点+真题举例,有的放矢重点专攻:点拨考点解题思路,查漏补缺教材典例:强化教材文本认知,考教衔接提升专练:真题感知+精选专练,全面突破高频考点核心考点真题举例停顿划分与断句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文言词语(实词、虚词)理解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重点句子翻译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内容理解与感悟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比较阅读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中考真题(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节选)【乙】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1.【考查停顿划分】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2.【考查文言词语】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3)甲翁之妻子去乡

(4)差矣,汝之言3.【考查一词多义】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春冬之时

公将鼓之B.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C.同邑而居

笑而止之曰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扶苏以数谏故4.【考查句子翻译】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5.【考查比较阅读】【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2.这里指飞奔的马茂盛妻子和儿女你3.C4.(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2)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5.表达方式: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主题:甲文突出了三峡山和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乙文通过讲述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的道理。【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该句意为: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余”是整句话的主语,“亦未登”是人物的状态,“是山”指前文中的泰山,可作为这句话的宾语,其后应断一处,表达了“我”没有登上这座山的情况。“然”表转折,“老矣”表现“我”现在的年龄状态,也是后文“恐力不胜”的背景。据此可断句为: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该句意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奔:这里指飞奔的马。(2)该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茂:茂盛。(3)该句意为: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妻子:妻子和儿女。(4)该句意为:你说的不对!汝:你。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及用法(一词多义)。A.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不译;B.介词,在/名词,自己;C.都是:连词,表顺承;D.代词,这样/连词,因为;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1)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2)曩:先前、以前;且:将近;方:才;逾:超过。5.本题考查文章表达方式及主题的对比阅读。从表达方式上看,《三峡》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郦道元通过细腻的笔触,详细描述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主要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等等。《二翁登泰山》则通过叙述和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两位老翁一起攀登泰山的故事,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从主题上看:根据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句可知,作者通过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根据乙文“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吾力尚可,无需相扶”等句可知,作者通过展现两位老翁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相互鼓励以及最终的成功登顶这一过程,传达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积极思想,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的道理。同时,也传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美好品质。据此总结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关系非常友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到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守敬①①(守敬)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授提举②诸路河渠。先是,古渠在中兴者,兵乱以来,废坏淤浅③。守敬更立闸堰④,皆复其旧。②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议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十七年,新历告成。十九年,恂卒。时历虽颁。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尚皆未有定稿。守敬于是比次⑤篇类,整齐分抄⑥。③二十八年,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⑦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选自《元史·郭守敬》,有删减)【注释】①郭守敬:元朝杰出科学家。②提举:管辖。③淤浅:堵塞。④闸堰:闸门堤坝。⑤比次;按顺序排列。⑥分抄(miǎo):分类细致。⑦敝:同“蔽”,遮蔽的意思。1.【考查文言词语理解】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荐”有“进献”“祭祀”“推举”等义项,“文谦荐守敬习水利”中的“荐”应为“进献”之意。B.“新历告成”中的“成”与成语“百炼成钢”中的“成”意思相同。C.“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中的“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D.“于是复置都水监”中的“置”和“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欧阳修)中的“置”意思相同。2.【考查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B.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C.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D.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3.【考查句子翻译】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4.【考查文章理解】班上开展“古代科学家大推荐”的活动,郭守敬在被推荐之列。请你依据上文,概括郭守敬的主要贡献。【答案】1.C2.A3.(郭守敬)他的志趣从小就跟别人不同,不喜欢耍玩游戏。4.(1)他修复古渠,表现他是一个精通水利的科学家。(2)他和王恂制定新历法,表现他是一个精通天文历法的科学家。【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A.“文谦荐守敬习水利”的意思是:张文谦向朝廷推荐郭守敬,说他是位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荐”应为“推举”之意,并非是“进献”之意。B.“新历告成”的意思是:新的历法终于编纂完成。“成”意思是“完成”;“百炼成钢”的意思是:比喻久经锻炼,变得非常坚强。“成”意思是“变成”;两个“成”意思不相同。D.“于是复置都水监”的意思是:于是又重新设立了都水监机构。“置”意思是“设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的意思是:于是取出一个葫芦放置在地上。“置”意思是“放置”;两个“置”意思不相同。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皇帝看了奏章,高兴地说,应该赶快就办。可知,“帝览奏”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喜曰”是皇帝说话的表情,“当速行之”这是皇帝说的话;故断为: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异:不同;操:志趣;嬉戏:耍玩游戏。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①段“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先是,古渠在中兴者,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第③段“二十八年,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可知:文谦向朝廷推荐郭守敬,郭守敬面对古渠的废坏情况,他采取措施重建闸堰,使得这些古渠恢复了原来的灌溉功能。他向皇帝陈述了水利建设的多件事,并有成果。由此可见郭守敬是个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结合第②段“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十七年,新历告成。十九年,恂卒。时历虽颁。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尚皆未有定稿。守敬于是比次篇类,整齐分抄”,可知:郭守敬和王恂率领南北的日官编纂新的历法,郭守敬将其中的推步方法和一些固定的数值按顺序排列整理好,并将其整齐分类细致。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精通天文历法的人才。【点睛】参考译文:

(郭守敬)他的志趣从小就跟别人不同,不喜欢耍玩游戏。中统三年时,文谦向朝廷推荐郭守敬,说他是位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他思维灵巧,胜过平常人。元世祖忽必烈命他进见时,派他担任管辖各个地方河渠的官职。在这之前,过去在中兴地区存在的古老渠道,自从战争以来,渠道被废弃损坏,淤积了许多泥沙,变得水深不足。郭守敬重新建立了闸门和水坝,所有的地方都被修复恢复到了原来的状况。当初,秉忠认为《大明历》自辽、金以来已经沿用了二百余年,建议进行修正,但未能完成就去世了。至元十三年,江左平定后,元世祖想采用他的建议,于是让郭守敬和王恂率领南北的日官,在各地分别掌管测验和推步的工作。至元十七年,新的历法终于编纂完成。至元十九年,王恂去世。当时虽然已经颁布了新历,但其中的推步方法和一些固定的数值还没有最终确定。郭守敬于是按顺序排列整理这些内容,并将其整齐分类细致。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趁机向皇帝上奏了关于水利建设的十一件事。皇帝看了奏章,高兴地说,应该赶快就办。于是又重新设立了都水监机构,让郭守敬为主管。至元三十年,皇帝从上都回朝,路过积水潭,只见(来来往往的船很多)船头接连船尾,把水面都遮蔽了。他非常高兴,把它起名为通惠河,赐给郭守敬钱钞一万二千五百贯。一、停顿划分与断句(一)停顿划分此类题首先应明白句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句读法予以明确。其次可根据句子的句子成分,利用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划分。最后,可凭借平时阅读的语感加以判定,进行印证。方法要点如下:1.按词语划。如有些句子开头有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惟其”等;有些是时间副词,如“未几、俄而、少顷、顷刻、刹时”等。这些词语后面要作停顿,有缓解朗读语气的作用。有些句子具有表转折、递进、顺承关系的虚词,如“而、以、然、则”等,需要在其前划断,如“濯清涟/而不妖”。2.按成分划。一般而言,文言文朗读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依据主谓宾成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予以划断,如“绝/多生怪柏”“念/无与为乐者”。3.按结构划。文言语句句式结构错综复杂,所以有时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形成的关系加以判断。如:并列关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假设关系“战/必胜矣”等。4.按句序划。这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文言倒装句式,如“何陋/之有?”。总之,对于划分停顿,需要平时多加朗读训练,培养其文言阅读的语感,以达到熟能生巧之功效。(二)断句技巧1.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2.紧紧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3.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句首的语气词“其、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纵使”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4.特殊句式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者……也”;“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可以帮助断句。5.依据修辞手法来断句。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二、文言词语(实词、虚词)理解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考查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实词的考查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几个考点上。虚词考查得少,且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之、其、而、以、于。(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1.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这两个字互相通用,读音相同相近,并没有意义的联系。如“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一词多义。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义项。但它们之间又往往是有关联的,一般由本义转移至引申义。如“绝”:①极,副词。“绝多生怪柏”。②消失,动词。“哀转久绝”。③没有能赶上的。“天下独绝”。3.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有些实词会因一定的表达需要,在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活用:①动词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本是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③名词作动词。如“面山而居”中“面”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对着”。④形容词作名词。如“回清倒影”中的“清”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清波”。⑤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劳”“饿”意为“使……劳累”“使……饥饿”;“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意为“把……当作宾客”。4.古今异义。如我们学过的“是”“诚”“疾”“良”“妻子”等。(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一般不做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文言虚词”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夫、焉”等。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入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文言词语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三)常用方法在具体解答文言词语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按照要求回答。如果是选择题,要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4.联想法。运用“联想法”,将词与词进行一定合理的联想,符合句意即可。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馨”,现代汉语是“温馨”,显然在这不合适。可以与前文中的“名”“灵”相联系,再者品德只有高下之分,因而可以推测这“馨”字是“高尚”之义。三、重点句子翻译(一)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二)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2.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三)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留”“删”“换”“补”“调”“扩”六字诀。(1)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②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2)删。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3)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现代汉语。①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②通假字换成本字;③古义换成今义、引申义、比喻义。(4)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①前置宾语后移。如:“何陋之有?”译为:有什么简陋呢?②前置谓语后移。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③后置状语前移。如:“有时朝发白帝。”译为: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5)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如:①(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补主语)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补谓语)③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补宾语)(6)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译为: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等。(四)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翻译时加上“是”。常见句式有:①“……者,……也”。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②“……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③“……,……也”。如:其将固可袭而虏也。④“……,……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外,还有“则”“乃”“皆”“俱”等表示判断。2.省略句。文言文经常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①省主语:(村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②省谓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③省宾语:投(之)以骨。④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3.倒装句。为了强调或出于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翻译时一般要还原位置。常见有: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还自扬州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4.被动句。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被动者。“于”、“为”做介词时,常含“被”的意思,翻译时应体现被动含义。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四、内容理解与感悟(一)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二)感悟评价第一,感悟类题目所包含的道理必须非常明确,并且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或者至少是由文章某一内容派生出来的道理。第二,对人物的看法或评价要与文章内容结合起来,不能泛泛而谈。一般答题格式:通过……描写,表现了……的性格特征。或: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的人。第三,论述道理或谈启发,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是对作品思想观点的简单重复,要善于换个角度看问题,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扣时代,新颖而独特。五、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1.试题特点(1)就命题材料而言,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2)就材料数量而言,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大多是课内的与课外的比较阅读。(3)就材料内容而言,选文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其人文性,如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刻苦求学之类为主。(4)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2.常见问法(1)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2)甲文中的……和乙文中的……都……,请结合两文画线的句子,说说两文……有什么不同。3.突破方法认真分析试题要求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所给材料,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从内容、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劝说目的与方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仅,只3.愁苦,这里指担忧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诚心真正,确实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2024年中考真题精练(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jī)行成②,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C.勾践伐吴,吴师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女忘会稽之耻邪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D.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4.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答案】1.B2.C3.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4.示例一: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部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示例二: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5.示例:勾践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人。关键词:①发愤图强(发奋图强也对)②忍辱负重③与百姓同甘共苦④礼贤下士⑤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⑥吃苦耐劳⑦生活简朴……【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名词,集市/动词,买;B.都是副词,译为“所以”;C.名词,军队/名词,老师;D.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B。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乙文中“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译为: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这句话描述的是勾践在心理上的努力和坚持,更多地体现了“苦其心志”,乙文中“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意为:他亲身耕作、与百姓共同劳作,讲述的是勾践身体力行,和百姓一起劳作,表现的是甲文中的“劳其筋骨”;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夫人”是主语,“自织”是谓语,表示夫人亲自织布,应和后文断开;“食不加肉”和“衣不重采”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分别描述了夫人的食物和衣物的简朴,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乙文“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勾践在吴国被赦免回国后,深深铭记会稽之耻,为了国家的复兴,不惜自身劳苦,亲自耕作,夫人自织,生活简朴至极,绝不奢侈浪费。每日通过尝胆来警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能与百姓共甘苦、礼贤下士的人。根据乙文“使范蠡与大夫拓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可知,他采取正确的战略,派出范蠡等人与吴国求和,采用麻痹敌人的策略。当吴国兵力空虚时,他果断发起攻击,并成功击败吴军,甚至杀死吴国的太子。由此可见勾践是一个善于把握作战时机,具有非凡军事才能得人。【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体现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更有利于人生存,安逸享乐更容易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吴国已经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