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共49张)_第1页
2017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共49张)_第2页
2017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共49张)_第3页
2017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共49张)_第4页
2017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共49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读考纲,把握方向

——2017年历史大纲解读

2017年考纲的四大特点

强调问题意识,强化理论指导;降低能力要求,关注学生实际。2017年大纲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2016年大纲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考核依据彰显高考选拔功能考试内容和范围更加精准2017年大纲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6年大纲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唯物史观;突出问题意识;增加“发现问题”能力考核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命题依据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方法论,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

唯物史观是由生产力史观、社会形态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组成,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宏观层次的历史理论,是普适的基础理论。

当前的历史课程,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将社会发展的诸因素条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私有制、阶级、国家、领袖、人民群众等等,为人们在史学研究中归类历史现象与史料,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供了思维依据。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中规定“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纵向横向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物质文明必修二: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文明必修Ⅰ: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文明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必修Ⅲ: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从迷信、愚昧到科学、理性渔猎采集文明1.文明史观

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分析文明的演进与交融。以生产力标准把握文明发展走向,构建主干知识结构。文明史观的特点

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2.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的含义:亦称近代化。指的是从农业文明专制社会向工业文明的民主社会演进变化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现代化(近代化)的内容A.政治上民主化、法治化专制、独裁B.经济上自然经济工业化、市场化C.思想文化愚昧、专制理性化、科学化D.国际关系隔绝、孤立全球一体化E.社会生活传统型城市化、现代化、世俗化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生活社会化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颁布实业法令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短暂的春天

提倡公民道德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废除各种陋习推动了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变化以现代化史观解读辛亥革命3.全球史观

以整体史观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工业文明横向从西欧早发内生型国家向世界其他后发外生型国家扩展,是世界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全球史观对历史教学和命题的影响

①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②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③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

④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4.社会史观: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

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人物”,社会史则提醒人们关注“小人物”。如工业革命,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发明家瓦特、史蒂芬孙等大人物,社会史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无产者乃至童工、流浪汉等小人物身上。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的方面”,社会史则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小的方面”。如经济危机,以往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危机引起的经济问题上,社会史则引导我们关注危机下的民众生活。1.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工业革命的影响政治: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确立。经济: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思想文化:促使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产生。2.从全球史观角度看: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A.促进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4.从社会生活史观看A.促进了城市化的兴起发展。

B.列强的扩张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冲击了落后地区的旧思想旧制度。

B.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1.从文明史观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影响2.从全球史观角度看: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经济逐渐产生。

4.从社会生活史观看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西餐、服饰等)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政治、经济、思想)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2017年大纲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6年大纲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唯物史观;突出问题意识,增加“发现问题”能力考核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命题依据突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发现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历史学科的问题意识,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核心要求,是学生历史学习的最关键能力。突出问题意识(2014·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016卷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2016卷二·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2017年大纲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2016年大纲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考核目标与要求

重在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的认识理解,淡化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认识;淡化历史现象和观点的证明,只要求加以说明,能力要求有所降低。

2017年大纲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2016年大纲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用叙述、解释、认识来表述该部分目标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难度要求。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7年大纲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2016年大纲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发现历史问题”,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

去除具体行为动词,对该部分能力达成不提具体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1.减轻学生的负担、照顾学生实际的要求,像“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很多内容在必修模块中有详细介绍。2.“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两个模块,从未列入全国卷考试说明的范围,在实际考查中也没有涉及,对学生的复习备考几乎没有影响。2017年考试大纲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素养”:指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也包含文史常识、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等。

具体到历史学科,它所呈现的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吴伟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什么是历史素养?

历史知识解决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历史学科能力意识价值观

历史素养的培养是继学科能力培养之后一个更新更高的目标。

学科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提升历史素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新的课程标准之下,意识到不能放弃或者偏废学科能力,仅仅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怎样向着素养要求的目标前行。——吴伟2017年考试大纲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素养”:指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也包含文史常识、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等。“学习潜力”:指学习高校历史课程应具有的学习能力,即独立学习的能力、搜集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提出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等。“学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学科方法”:比较法,文献法、实证法、推理法、体验法、计量法、考古法等。2017年考试大纲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3·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比较法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

“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比较法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2010·23)(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

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统计法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推理法

文献法

(2010·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考核目标

ⅠⅡⅢ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2013卷一·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平均得分5.49,难度系数0.55)(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平均得分7.67,难度系数0.5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016卷一·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4卷一·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

“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2016卷二·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2016卷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