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课件_第1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课件_第2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课件_第3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课件_第4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手稿《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在思想上彻底转变为新唯物主义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石,是马克思在思想上的分水岭,自此之后,马克思的思想走向成熟。马克思恩格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它在我们追溯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我认为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实际上代表了哲学史中的一个转折点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标题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提纲》中译文最早发表在1929年上海沪滨书局出版的林超真翻译的《宗教·哲学·社会主义》一书。中译文被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一、写作背景(一)对旧哲学的清算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恩格斯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在1843年,马克思毫不动摇地转向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剖析和批判。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成了《提纲》。《提纲》手稿原题名为《关于费尔巴哈》,遗留在马克思1844年—1847年自己的记事本第51—55页中。以黑格尔和康德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包括费尔巴哈哲学,都始终停留在理论批判的范畴之内。《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提纲》体现了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的支持者走向对立面的学术演变。(二)为工人阶级运动提供理论支撑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两次武装起义1836年—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发展成为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爆发了武装起义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异化状态(自己的劳动产品与自己相对立,反过来作为资本统治工人本身)是整个人类异化的极端情形。要想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类的自由状态,必然要求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类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这种复归的现实实现形式就是共产主义。《提纲》体现了马克思关于新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科学的实践。二、主要内容《提纲》的逻辑结构第一部分是第一条和第二条,这是总论,是全篇的纲。这一部分主要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从总的方面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第二部分是三至九条,是分论,是第一条和第二条的展开和具体化。在这一部分,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揭露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及其认识论根源,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建立完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提纲》的逻辑结构第三部分是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是结论。这一部分揭露了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再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实现的伟大变革。《提纲》的逻辑结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第一条三层意思第一,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二,批评了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主要指出费尔巴哈对于实践的错误看法。第一个层次揭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也就是把一切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客观世界存在着两种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第二个层次主要论述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地发展”是什么意思?第三个层次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思想客体感性客体一切科学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一种学说在没有找到它的自然基础之前,只能是一种假设。——费尔巴哈马克思提出了“‘实践批判的’活动”,主要是针对费尔巴哈的“‘理论批判的’活动”而言。费尔巴哈虽然提出过实践,但并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因此他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活动,而不是物质的活动;是消费的活动,而不是生产的活动,是消极的活动,而不是积极的、革命的活动。第二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费尔巴哈所寻求的真理的标准并没有越出思想的范围。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的这一错误认识,明确地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客观的真理性此岸性马克思在第二条的末尾指出:“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在这里是向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要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是否能正确反映现实的话,那就如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烦琐无聊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第三条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洛克洛克的“白板说”缺点和错误第一,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认了环境的形成和改变正是经过人的革命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否认了教育者本人也必须是要接受教育的。缺点和错误第二,所说的环境也并不是指的社会经济关系,而主要指的是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对于这些上层建筑的东西,又认为是由人的理性和意见决定的。针对关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相互关系的错误观点,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给以严肃的批判,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第四条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通过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人间世界的办法,揭示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奠定了无神论的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马克思强调,应当在理论上批判和揭露人类社会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即阶级剥削制度,并且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人类社会,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才能消灭宗教。第五条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抽象的思维指的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特征。感性的直观指的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特征。第六条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第六条马克思并不同意费尔巴哈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理解的错误第一,费尔巴哈不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的本质,而是抽象地孤立地去考察人的本质。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理解的错误第二,费尔巴哈不是把人当作一个社会的人,而是把人当作一个抽象的人去加以说明。针对费尔巴哈的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错误,马克思指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就应当把人当作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分子,而不应当把人当作与社会关系根本无关的东西去考察。(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费尔巴哈由于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所以他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不得不采取了以下两种错误的做法:(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费尔巴哈由于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所以他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不得不采取了以下两种错误的做法:第七条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第八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对当时社会的理解不是着眼于个别人物的活动,而是着眼于每一社会形态的经济关系。第十条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第一条: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就在于它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二条: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十分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总论(一)对旧唯物主义忽视实践作用的批判后果第三条:不能正确了解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第四条:不能给宗教以粉碎性的批判第五条:带来这些后果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实践的原因分论(二)对旧唯物主义不了解人的本质的批判在说明人的本质上新旧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第六条:旧唯物主义对人的本质的了解与新唯物主义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